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各组语句中划线的实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过而不改,是谓过也。 小人...

下列各组语句中划线的实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而不改,是谓过也。 小人之也必文

B.何以为 自者无功

C.其二子焉 过也,人皆之,更也,人皆仰之

D.吾点也 天之,人与之

 

A 【解析】本题考查实词一词多义性。答题时可采用代入法,并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和推测。 A过在两个句子中都当过错讲。B讨伐。/夸耀。C使动,使两个儿子出来谒见子路。/看见。D赞同。/给予。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11分)

采  桑  子

晏  殊

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长恨离亭,泪滴春衫酒易醒。

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胧明,好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

1.“好梦频惊”是全词的点睛之笔,词中引起“好梦频惊”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5分)

2.本词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具体分析。(6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王鼎字鼎臣,以进士第,累迁太常博士。时天子患吏治多弛,监司不举职,而范仲淹等方执政,择诸路使者令按举不法,以鼎提点江东刑狱。与转运使杨纮、判官王绰竞擿发吏,至微隐罪无所贷。于是所部官吏怨之,目为“三虎”。仁宗闻之,不说,后傅惟几奉使江东,戒以毋效“三虎”为也。仲淹等罢,鼎与纮、绰皆为人所言,时鼎提点两浙刑狱,降知深州。

  明年,河北大饥,人相食,鼎经营赈救,颇尽力。徙建州,其俗生子多不举,鼎为条教禁止。时盗贩茶盐者众,一切杖遣之,监司数以为言,鼎弗为变。徙提点河北刑狱,治奸赃益急,所劾举,不避贵势。召为开封府判官,改盐铁判官,累迁司封员外郎、淮南两浙荆湖制置发运副使。内侍杨永德奏请沿汴置铺挽漕舟,岁可省卒六万,鼎议以为不可。永德横猾,执政重违其奏,乃令三司判官一员将永德就鼎议,发八难,永德不能复。鼎因疏言:“陛下幸察用臣,不宜过听小人,妄有所改,以误国计。”于是永德言不用。

  居二年,遂以为使。前使者多渔市南物,因奏计京师,持遗权贵。鼎一无所市,独悉意精吏事,事无大小,必出于己。凡调发纲吏,度漕路远近,定先后为成法,于是劳逸均,吏不能为重轻。官舟禁私载,舟兵无以自给,则尽盗官米为奸。有能居贩自赡者,市人持以法,不肯偿所逋。鼎为移州县督偿之,舟人有以自给,不为奸,而所运米未尝不足也。

鼎性廉不欺,尝任其子,族人欲增年以图速仕,鼎不可。父死,分诸子以财,鼎悉推与其弟。尝知临邛县,转运使选摄新繁,新繁多职田,斗粟不以自入。奉使契丹,得千缣,散之族人,一日尽。所至不扰,唯市饮食日用物,增直以偿。事继母孝,教育孤侄甚至,自奉养俭约。当官明敏,强直不可挠。所荐士多知名,有终身不识者。         (选自《宋史?列传第五十九》,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择诸路使者令举不法按:追究,查办

B.时盗贩茶盐者众,一切杖之遣:发配

C.唯市饮食日用物,增直以偿:偿还

D.事继母孝,教育孤侄甚至:周到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表明王鼎做官“强直不可挠”的一项是  (  )(3分)

①  竞擿发吏,至微隐罪无所贷

②  一切杖遣之,监司数以为言,鼎弗为变

③ 治奸赃益急,所劾举,不避贵势

④ 分诸子以财,鼎悉推与其弟

⑤ 所至不扰,唯市饮食日用物        

⑥ 事继母孝,教育孤侄甚至,自奉养俭约

A.① ② ③

B.② ③ ⑤

C.④ ⑤ ⑥

D.① ④ 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傅惟几奉命出使江东,仁宗就拿“三虎”的做法告诫他,要他像王鼎等人那样检举不法,坚持原则,刚正不阿。

B.河北地区发生大灾荒,人吃人,王鼎想方设法救济灾民。调为建州知州,那里的风俗是生了孩子多不抚养,王鼎就制定条例教育州民,禁止他们这样做。

C.杨永德横暴狡猾,执政难于违背他的奏请,就让三司判官中的一个人带永德来和王鼎辩论,王鼎连发八问,杨永德回答不出。

D.王鼎担任临邛县知县时,在新繁办公,新繁有很多官田,但王鼎一斗粟也不拿回家。他奉命出使契丹,得到一千匹缣,就把他分给了族人。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与转运使杨纮、判官王绰竞擿发吏,至微隐罪无所贷。

(2)鼎为移州县督偿之,舟人有以自给,不为奸,而所运米未尝不足也

 

查看答案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文质论

陶东风

“文”、“质”作为对举的观念范畴,源自《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本是就其理想人格“君子”发论,后世论者一般认为早在先秦时期,孔子便已注意到了文章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孔子所说的“文”,指的是外观形式的文采。孔子所说的“质”,有人认为指内在实质,即内容;有人认为仍然是指形式表现的质朴无文;也有人认为这两者其实是相通的,表现形式的质朴无文,是由内容的质朴所决定的。“彬彬”,或谓“文质相半之貌”,或谓“文质备也”,或谓“美盛”之义,文质彬彬,即文质并茂。尽管后人释有歧义,但孔子提倡“文质彬彬”,就是强调文质统一,则无疑义。文与质的关系,既有统一的一面,也有矛盾的一面。就统一性而论,必有其质,方有其文,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就矛盾性而言,文可以反作用于质,而对质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这就构成了传统文论中的文质统一论。先秦诸子百家中也有把“文”与“质”的对立加以绝对化的说法,如道家、墨家和法家的理论实质有所不同,但都表现为重质轻文,甚至持“文灭质”之论。“文”被看作人为外加的甚至是扭曲本然的虚假饰物,他们要求去文就质。这一极端化的“文质”说,影响远不及儒家传统文论的“文质”统一说。汉代的扬雄继承和发挥了孔子文质兼备的思想,认为只有“华”、“实”相副,才能体现君子风范,文质彬彬合乎礼义。

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出现重文轻质的倾向,特别是六朝的文学创作,竞一韵之奇,争一字之巧。六朝人把“文质”概念引入文学领域,文与质基本上是指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且强调它们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刘勰还把“文质”的辩证统一关系看作是推动文学创作发展的内在基本因素,因而从理论上努力概括“质文化变”的历史潮流和审美规律,以期文艺创作及其理论批评的健康发展。魏晋南北朝的文质观念突出了“文”的文学性和审美价值,使中国古代文学自觉的时代终于到来。

唐人魏征在《隋书·文学论传》中指出文质二者的特点以及在文学中的不同表现:“理深者便于时用,文华者宜于咏歌”,“气质则理胜其词,清绮则文过其意,……若能各去所短,合其两长,则文质彬彬,尽善尽美矣。” 他所称“文质”,总括了南北二地文学风格和风尚爱好的不同,强调取长补短,以达“文质彬彬”的完美境界。这是传统文论中“文质”内涵的扩展。

宋明道学家多重质轻文,主张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未必有德,道胜而文不难自至。清代的“文质”观念,多在前人的基础上沿袭和发展。王夫之《古诗评选》卷五云:“文以质立,质资文宣。”“质”是本,是体;“文”是象,是用。“质近内而文近外,质可生文而文不能生质”。但是“文”也不是“质”的简单形式,更不是可有可无的,“质资文宣”,就是“质”待“文”现的意思。这是对前人文质观念的沿袭。由于“文”与“质”作为文艺创作的两大要素的复杂性和多变性,“文质”有时又可指风格和风尚,其中包括时代风尚、地方风尚、文体特征和个人风格等,这则是对前人文质观念的丰富和发展。清代古文复兴,古文家大都突出质的重要。如桐城派主将方苞在《杨千木文稿序》中指出:“文者,生于心而称,其质之大小厚薄以出者也。”章学诚在《文史通义·言公》中甚至认为:“文可以明道,亦可以叛道,非关文之工与不工也。”

总之,中国古代“文质”理论的深化及其所体现的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发展的艺术辩证法,在今天仍然具有重大的文学理论意义。(《文学理论基本问题》有删节)

1.从原文看,下列对“文”“质”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文”“质”作为对举的观念范畴,源自孔子对理想人格“君子”的发论。

B.孔子所说的“文”是指外观形式的文采,孔子所说的“质”指的是内在实质,即内容。

C.孔子提倡“文质彬彬”,中国古代自汉至清也都强调文质的对等地位。

D.文与质的关系,既有统一的一面,也有对立的一面,这就构成中外文论中的文质统一论。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后世论者早就认为在先秦时期,孔子便已注意到了文章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

B.道家、墨家和法家的理论实质相同,都表现为重质轻文,甚至持“文灭质”之论。

C.魏晋南北朝的文质观念突出了“文”的文学性和审美性,迎来了中国古代文学自觉时代的到来。

D.“文质”有时又可指风格和风尚,这是传统文论中“文质”内涵的扩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儒家文质论受孔子影响,强调文质统一,文与质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B.刘勰看重“文质”的辩证统一关系,他在理论上的成就,带来了文艺创作及理论批评的健康发展。

C.清代古文复兴,古文家大都突出质的重要,其中代表人物有方苞、章学诚等。

D.中国古代“文质”理论,在今天仍然具有重大的文学理论意义。“文采派”与“本色派”仍将长存于文坛。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60分)

小英、小新和小春去看大海,并发表了各自的看法。

小英说:“我喜欢大海的汹涌。海水翻卷,白浪滔天,轰隆隆的响声震耳欲聋,有直挂云帆去乘风破浪的情景,更令人振奋!”

小新说:“我喜欢大海的宁静。宽阔的海面波平如镜,海风轻轻,格外惬意;这也能让我平息心情。”

小春说:“这两种状态我都喜欢。”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自定文体。 ②不少于800字。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仔细观察下边这幅漫画,回答问题。(6分)

6ec8aac122bd4f6e

1.简要说明这幅漫画的主要内容。(4分)

2.这幅漫画的主旨是什么?(2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