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人间鲁迅 林贤治 一个可以由此得生,也可以由此得死的时...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人间鲁迅   林贤治

一个可以由此得生,也可以由此得死的时代是大时代。大时代总要产生巨人。

 鲁迅是巨人。他不是帝王,不是将军,他无须挥舞权杖。作为旧世界的逆子贰臣,惟以他的人格和思想,召引了大群的年轻的奴隶。他把对于民族人人类的热爱理解得那么深沉,乃至他的目光,几乎只让人望见直逼现实的愤怒火焰。数千年的僵尸政治,“东方文明”,专制,强暴,虚伪,保守和蒙昧,都是他攻击的目标,他教奴隶们如何反抗,如何“钻网”,如何进行韧性的战斗。他虽然注意进行实力的保存,却不惮牺牲自己,必要时照例地单身鏖战。在一生中,他呐喊过也彷徨过,甚至在横站着作战的晚年仍然背负着难耐的寂寞,但是从来耻于屈服和停顿。中国的思想文化界,没有一个人像他那样赢来众多的“私敌”,没有一个人像他一样招致密集的刀剑,因此也没有一个人像他一样获得辉煌的战绩。他所获得的仅仅是一支“金不换”,便在看不见的但却是无比险恶的战场里,建树了超人一等的殊勋。

  在他身后,自然要出现大大小小的纪念物,石雕,铜像以及传记,可悲哀的是:当再度被赋予形体的时候,这个始终屹立于人间的猛士,却不只一次地经过有意无意的铺垫与厚饰,成为奥林匹斯山上的宙斯。

  平凡的伟大才是真正的伟大。鲁迅是“人之子”,人之所具有的他都具有。正因为他耳闻了愚妄的欢呼和悲惨的呼号,目睹了淋漓的鲜血和升腾的地火,深味了人间的一切苦辛,在他的著作中,古老而艰辛的象形文字才会变得那么平易,那么新鲜,那么富有生命的活力。

  这样一个毕生以文字从事搏战的人,他的形象,其实早经文学本身表达无遗了。世间的纪念物,丝毫不能为他增添或者减损什么,无非是后人的一种感念而已,如果它所激发的不是对真理的渴求,不是奔赴生活的勇气和变革现实的热情,而是宗教式的膜拜,那么毋宁说:我们什么都不需要!

  历史人物之所以伟大,正在于我们可以因他而深刻地意识到自身的存在,在存在的方式的选择中间,我们根本不愿拒绝他的灵魂的参与。鲁迅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没有把黄金世界轻易预约给人类,却以燃烧般的生命,成为千千万万追求者的精神的火花。

  真正的巨人活在时间的深度里。应当相信,历史终将会把最有分量的东西保留下来。

1.对下面词语所加引号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东方文明”——“钻网”——“私敌”——“金不换”

A.表示反语——表强调——表反语——表特殊含义

B.表特殊含义——表反语——表特殊含义——表强调

C.表示反语——表特殊含义——表反语——表特殊含义

D.表特殊含义——表强调——表特殊含义——表反语

2.指出下列语句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召引了大群年轻的奴隶”: 

“铺垫与厚饰”:  

3.解释为什么说鲁迅是巨人,请简要回答。

 (1)

 (2) 

(3)

4.从文中找出与下面词语相照应的句子。

“宗教式的膜拜”: 

“最有分量的东西”: 

5.综观全文,“人间鲁迅”这一标题如何理解?

答: 

6.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文章的开头第一句话意思是:一个可以使人为它而生,也使人为它而死的时代,是一个有志之士大有作为的,创造辉煌业绩的时代。

B.作者认为:鲁迅的伟大早经他的作品表现无遗,而后人为鲁迅造的石雕、铜像没有任何现实意义。

C.鲁迅没有把一个充满光明的美好世界描绘给人们,却以炽热的革命战斗精神去感召无数革命志士。他的思想成为鼓舞人们战斗的旗帜。

D.本文多处采用对比手法,如将鲁迅与帝王、将军对比,将鲁迅与宙斯对比,将平凡与伟大对比,从而表现他的伟大思想和伟大人格。

 

1.C 2.“召引了大群年轻的奴隶”:号召许多受压迫的年轻人起来反抗旧世界“铺垫与厚饰”:过分的抬高、美化。 3.因为鲁迅具有:伟大的人格和深刻的思想;坚韧的战斗精神;有辉煌的成绩。  4.“宗教式的膜拜”;成为了奥林匹斯山上的宙斯。“最有分量的东西”;对真理的渴求,奔赴生活的勇气和变革现实的热情。 5.题目“人间鲁迅”表达了作者在文中的观点:世代为人景仰的思想家,革命家和文学家鲁迅,是人而不是神。 6.B D 【解析】 1.本题考查引号的用法。引号是标点符号的另一种,是文章引用的部分。一般用双引号,引文内还有引文,就用单引号。双引号和单引号反复使用。直接引用别人的话,用引号;间接引用别人的话,不用引号。连续引用几个文段时,每段开头都要用前引号,只在最后一段用后引号。引号的作用分为:表示引语,表示特定称谓,表示特殊含义需要强调,表示否定和讽刺,表示着重论述的对象。 2.本题考查对文章句子的理解能力。这是鲁迅作品的魅力所在。奴隶是说当时处在被压迫地位之下的人们。号召人们起来反抗。 3.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原文“辉煌的战绩”“惟以他的人格和思想,召引了大群的年轻的奴隶。”便可概括出。 4.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能力。此题可以从上下文中找到答案。宗教式的膜拜在第三段中最后成为奥林匹斯山上的宙斯便是答案。最有分量的东西在倒数第三自然段“如果它所激发的不是对真理的渴求,不是奔赴生活的勇气和变革现实的热情,而是宗教式的膜拜,那么毋宁说:我们什么都不需要!”中可得到答案。 5.本题考查文章标题的含义。理解标题可以拆标题字词的含义来理解。可以拆标题 的修辞来理解。可以分析文章的内容来理解。可以分析背景线索来理解。本题可以拆分标题含义和文章内容来理解。 6.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 的理解能力。B.作者在文中没有否定为纪念鲁迅而造的石雕、铜像等纪念物,否定的是后人把鲁迅当成神来供奉。D.这里用以说明文中采用对比手法的三个例子中,后两例文中不存在,(C项意在原文倒数第二段最后一句话中)。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话说清末名臣张之洞在任湖广总督期间,积极推行新政,孙中山对他极为推崇。一次,孙中山出洋回国,途经武昌,特地到总督衙门求见。孙中山掏出自己那张只印有姓名、籍贯的名片来,在背面写上“学者孙文求见之洞兄”字样,交门官递上去。张之洞一见好生不悦,心想一介儒生,竟然与一品大员称兄道弟,真是不知天高地厚,不仅拒而不见,还在名片背面写了几句话,退回了名片。

  ②孙中山接过名片一看,只见背面写着“持三字帖,见一品官,儒生妄敢称兄弟”。孙中山明白,这是张之洞嫌他不恭,在拿架子,不肯买账。血气方刚的孙中山来了个照“礼”回敬,在名片背面又写上“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布衣亦可傲王侯”,再请门官送进去。张之洞一见,大为吃惊,立即吩咐迎见孙中山,并以大礼相待。由此可见,孙中山虽为“布衣”,却早怀大志。

③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以后,生活还是像过去一样简朴。临时总统府设在前清的南京总督衙门内。孙中山住着一间不大的房间。房里有四把椅子、两张茶几、一张书桌、一张床和一张沙发。墙上挂着中国大地图和世界大地图。书桌上除了文具和要处理的公文以外,还摆着一些书籍。他的房屋外面是客厅,兼做饭厅。本来黄兴要给他调换房子,他却说:“困难当然很多,但革命政府无须华丽宫殿。如无合适的旧房,搭设棚屋也无不可——总统不是皇帝。而是公仆!”

④孙中山穿衣服也很朴素。他以前是穿西装,做临时大总统以后,他便把当时流行的学生装安上翻领,改成四个口袋的一种新式服装来穿。他就职临时大总统就是穿这种衣服。有一回秘书问他:“您哪里弄来这套衣服?”他含笑回答说:“这个样式是我创造的,既大方,又好看,又便宜,以后要提倡穿这种衣服。我们中国人穿长袍马褂已不合时代了,穿西装又穿不起,穿这衣服最好。”“中山服”就是这样来的。

⑤孙中山的日常生活十分有条理,有规律。他起得比一般人早,用冷水洗脸。每天早晨总要把一天内将做的重要事情简单地记下来。他非常重视仪表的整洁,每天早晨都要刮胡子,刷衣服,出门的时候。还要对着镜子把头发梳好。他外表的整洁与内心的有条理是一致的,人们从来没有看到他有过烦躁不安的表情。

1.解释词语:

一介儒生:   

血气方刚: 

2.读下列对联,说说对联有哪些基本特点?

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布衣亦可傲王侯

答:

3.从孙中山和张之洞的交往中,你认为孙中山表现了什么品性?张之洞当时态度的转变说明了什么?

答:  

4.孙中山当了总统之后,“生活还是像过去一样简朴”。作者为什么先从其“住”的方面写起?

答: 

5.标出选文第⑤段有概括作用的语句,并品味其表达作用。

答:

6.简析该选段所表现的语言特点。

 

查看答案

填空:

⑴从《史记》到     》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被称为“正史”,清代乾隆年间编定。其中     是通史,其余的都是断代史。

⑵人们常常引用李商隐《无题》中的“                     ,                    ”的诗句来赞颂那些献身事业的人。

⑶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                    ?”(《论语》)

 

查看答案

根据下列语句,完成下面题目。

孙中山知道不能从正门进城,便决定走旁门,护卫在前开路,围观的群众让出一条道来,他们才绕道回到总统府。南门城楼上的。守城官员,只见大总统出了城去,却没见他归来,急忙分头寻问。当问到总统府号房(传达室)时,才知道总统早已回府了。

文中两个“才”字用得巧妙,试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   

 

查看答案

“推翻满清,奔奔奔,妖氛全扫净”一句歌词运用了什么修辞格?请用同样的修辞格仿写句子。

 

查看答案

为下则短文拟写一个不超过7字的标题,以概括该文内容。

“澳”字的本意,指海边弯曲可以停船的地方,在古代,又指对外通商的地方。“澳门”这一称呼的由来,一种说法是,因为这个被用做“澳”的港口有两座山对峙,好像一座门,所以就叫做“澳门”了。也有人认为,珠江口外许多水道的出口都叫“门”,如虎门、横门、磨刀门等,澳门的得名不过是习惯罢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