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一则介绍乒乓球馆的广告,请找出其中的两处语病,并作修改。
我市五环乒乓球馆开馆以来,承蒙市乒乓球协会的关怀和广大乒乓球爱好者的大力支持下,得以较快发展。日前已搬迁新馆,新馆宽敞明亮,设施齐全。可为乒乓球爱好者提供各种档次的球拍、球衣、球鞋、衣柜等乒乓器材,同时提供全方位服务。市五环乒乓球馆热忱欢迎各界乒乓球爱好者光临指导。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病起书怀 陆游
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闽棺。
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
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注]江干:江边。庙社:宗庙社稷,指国家朝廷。和銮:天子的车驾。
(1)这是一首七言律诗,由四联组成,其中__________联和_________联是对偶句。
(1) 这首诗的开头和结尾用了一些什么表现手法?展现了诗人怎样的形象和情怀?请简要文析。
(3)对诗人“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看法,你是如何评价的?
名句默写
请依次写出下列词牌中带有“愁”的词句。
⑴李清照《声声慢》:
⑵李清照《一剪梅》:
⑶李煜《虞美人》:
文学常识
《城南旧事》的体裁是______,是根据__________的同名自传体小说改编.节选部分写的是_________与第二个小人物__________离别的故事。
(三)拓展阅读
(1)前辈作家大都在他们的青年时期,达到了自己的写作高峰。建国以后,前辈作家大都在盛年,或前点或后点都应是写作的丰收时期。他们的创作活动,若从经历的种种政治运动的精神看,可以说是从善如流。不过冷静下来想,觉得他它们后期的努力,极少超过前期的成就。
(2)老舍先生有个例外的壮举,那是话剧剧本《茶馆》。
(3)《茶馆》是他个人漫长创作生涯中的高峰,也是五六十年代剧作界的高峰,是前辈作家中少见的后期超过前期的高峰,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诸多艺术家通力合作,导演表演都上了高峰。这高峰那高峰,成了北京人艺的保留节目,老人艺的风格发挥极致的王牌剧目。因此,《茶馆》的出现,有一些个叫人思索的方面。
(4)比方说,这高峰那高峰的作品,却是全世界只有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独家演出。据说,也有别的剧院剧团想演来着,都没有演成。那么这是“阳春白雪”了?可是北京人艺屡演不衰,不见得曲高和寡。
(5)随着“文化大革命”到来,这个戏当然是毒草。为资本家树碑立传也不够了,是为封资修唱挽歌,向新社会反攻倒算。既是挽歌,结尾中撒纸钱又唱又跳的一场,就成了“要害”,蝎子尾巴,黄蜂尾上针。主演王掌柜的于是之心中不安,“交代”问题道:《茶馆》原来没有这场戏,有回老舍向演员们征求意见,是于是之他提出来结尾秃了点儿,演到这里没事儿不好演了。老舍这才想出撒纸钱来的,不能全赖在人家身上。
(6)不久,老舍走进太平湖水中。传说打捞的人说,在湖底立着。《茶馆》也没有了“票房价值”,也立在太平湖中了。
(7)其实,《茶馆》第一次上演,正赶上大跃进,报上几乎没有捧场的文章。
(8)据说当年,有一天,北京人艺的几位艺术家,在老舍那里看见一个本子。老舍把一些还没有完成的东西与艺术家们商量。记得其中有一场戏极好,希望老舍写成一本剧本。这就是后来《茶馆》的第一幕。可是当年就传出来一句话,确实有这么一句话,老舍听了意见,说:“那就配合不上了。”
(9)五十年代的剧作,老舍在配合,配合婚姻法,配合选举代表,他是要宣传从“莫谈国事”到“参政议政”的。若照艺术家们的说法写下去,配合什么呢?
(10)现在看来,他那不少“配合上”的戏,都不能上演了,上演也没有观众了。偏偏这个“配合不上”的,还在舞台上放光彩。“那就配合不上了”这句话提出的问题,是最有琢磨头的事。
(节选自林斤澜《〈茶馆〉前后》)
1.“可以说是从善如流”一句要说明的是(限在25字以内作答)
2.“蝎子尾巴,黄蜂尾上针”这个比喻要说明的是什么?(限在35字以内作答)
3.(1)“在湖底立着”和(2)“也立在太平湖中了”两句表明的含义分别是(答案限在格内)
答:(1)□□□□□□□□ (2)□□□□□□□□
4.文中说“《茶馆》的出现,有好些个叫人思索的方面。”请你就本文内容,写出3个主要方面。(限在格内作答)
答:(1)□□□□□□□□□□□□□□□□□□□□□□□□□
(2)□□□□□□□□□□□□□□□□□□□□□□□□□
(3)□□□□□□□□□□□□□□□□□□□□□□□□□
5.符合本文写作主要内容的两项是( )
A.介绍《茶馆》写作的起因及其演出过程的起伏。 |
B.说明老舍创作《茶馆》的思想与现实的矛盾。 |
C.说明艺术创作有其自身的规律及其反映现实的特点。 |
D.表明配合“具体的、直接的、临时的”政治任务有碍文艺创作。 |
E.阐述优秀剧作正是作家和艺术家共同努力创造的。
(二)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英子笑嘻嘻地往回走了。
校门口。“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的歌声围绕着。三个童子军拿着棍子把着大门,维持着秩序,来宾络绎进去。英子的爸爸妈妈一同来了。
学校礼堂里。四角交叉挂着万国旗,台上,正中悬挂着孙中山像和“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对联,上面是“天下为公”的匾额,三十来个少年排成三行,一位老师捧着一盘系着红绸带的毕业证书站在前面,校长走上前来拿起一卷毕业证书。
校长:本届毕业第一名学生xxx。
一个眉目清秀的少年出列走到校长面前一鞠躬。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英子打扮成小麻雀同参加游艺节目的同学们坐在一起,她鼓着掌回过头去望着来宾席,看到爸爸妈妈已经坐在那里。妈妈也看见她了,她举起一个苹果向英子示意, 英子就过来了。这时正好那个考第一名的学生从台上下来,回到座位上去,他好象听到有人叫他,回过头去,走到来宾席旁。英子看到那个在草堆里认识的人笑嘻嘻地伸出手来,从学生手里接过了那份用红绸带系着的毕业证书。
爸爸(对英子说):你以后也要考第一名才好,你看他爸爸多喜欢。
英子:不是他爸爸,是哥哥。
后景里,拿了毕业证书的小学毕业生陆续走回自己的座位。
英子:我们的节目快开始了。
妈妈:快走吧,别误了事。
英子离开了来宾席。奏着《麻雀和小孩》的风琴声嗡嗡地响了。
台上,刘平扮着小孩,他唱着“小麻雀呀,小麻雀呀,你的母亲,哪里去了?”
英子扮的小麻雀上台了,那块缀着小铃儿的淡青色包头纱,系在小拇指上当翅膀,随着她的跃动,发出很好听的声音。
英子的爸爸妈妈高兴地看着台上的英子。
那个厚嘴唇的人眼睛也盯着英子,认出了就是在草堆里认识的那个姑娘。
闪入一个画面:
英子:我不懂什么好人坏人,人太多了,挺难分。
厚嘴唇的人的脸上呈现出一副惭疚和尴尬的神情,目光落了下来。
草堆里。
那个厚嘴唇的人双手支着下巴,一副垂头丧气的样子,英子站在他面前。
厚嘴唇的人:小英子,我问你,昨天你有没有动过这包袱?(英子摇摇头)我想着也不是你,要是你倒好了。
英 子:不是我,我也搬不动那块石头。
厚嘴唇的人:这地方我不能久呆了,你明白不?(拉过英子的手)往后你不要再到这儿来找我了。小妹妹,我忘不了你,又聪明,又厚道,咱们也是好朋友一场哪!
英 子:你今天好象特别不高兴,你昨天看到你弟弟的文凭多高兴。
厚嘴唇的人(苦笑着,拍拍英子的肩膀):回去吧,小英子,这两天别再来了。
英 子:你还有故事没跟我讲呢。
厚嘴唇的人:过些天一定讲。
英 子:再见,叔叔。
英子从断垣爬了出来,刚往前走了几步,对面碰见了那个戴草帽的人,英子朝他看了一眼,他好象没有看到英子。英子又看到他后面还跟了两个穿黑衣服的警察,一直往空地那边走去。
英子站在自家门口发着愣。画外,群杂声:
“都在看什么?”“看捉贼,”贼在哪里?”“就在里边,快出来了。”
断垣前围了不少看热闹的人,家家户户的门口也都站满了人。英子向空草地那边望去。
一群人过来了,那个厚嘴唇的人低着头,他的手被捆上了白绳子,一个巡警牵着, 一个巡警抱着那个油布包袱。戴草帽的人跟在后边。
英子的脸故意藏到妈妈身背后去了,她不愿意看。画外,群杂声:
“这小子不象做贼的样,好人坏人真看不出来了。”
“就是那个便衣破的案,他在这里憋了好几天。”
“说是一个小姑娘给他引的路才破的案。”
街上的人渐渐散去了,只剩下打糖锣的老头儿歇在那里打锣,可是没有一个孩子买糖吃。胡同显得分外寂静。
小学校的课堂里。
秋天了,窗外的落叶吹下来,落到了教室里,落到了林英子的课桌上。韩老师踏着风琴,小学生齐声唱着“长享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林英子一边唱,一边落下了泪珠。
韩老师走到英子身旁。
韩老师:为什么哭?
英子:我没有哭,我每次唱这支歌,眼睛都会发酸,眼泪就掉下来了,管也管不住。
韩老师点点头,拍了拍她的肩膀,走开了。
1.剧本反复引用李叔同的《送别》歌曲,试分析其作用。
2.“一个眉目清秀的少年出列走到校长面前一鞠躬.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一情节有何作用?
3.在领毕业证的时候,为什么“厚嘴唇的人”被英子的爸爸误认为是那个眉目清秀的少年的爸爸?这说明了什么?
4.试分析“厚嘴唇的人”这一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