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空缺部分。(任选4题,多选只按前4题计分)(8分)
1.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 。(《行路难》)
2._________________,以望复关。不见复关,__________________。(《诗经·氓》)
3.日月忽其不淹兮,______________。唯草木之零落兮,____________。(《离骚》)
4.终日不成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相去复几许。(《迢迢牵牛星》)
5.山不厌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天下归心。(《短歌行》)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山居即事 【唐】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注】荜门:用竹荆编织的门。
1.颔联中的“遍”字和“稀”字形成了对比,请简析它们的表达效果。(3分)
2.诗歌的后四句描写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什么情感?(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共21分。
周处,字子隐,义兴阳羡人也。父鲂,吴鄱阳太守。处少孤,未弱冠,膂力绝人,好驰骋田猎,不修细行,纵情肆欲,州曲患之。处自知为人所恶,乃慨然有改励之志,谓父老曰:“今时和岁丰,何苦而不乐耶?”父老叹曰:“三害未除,何乐之有!”处曰:“何谓也?”答曰:“南山白额猛兽,长桥下蛟,并子为三矣。”处曰:“若此为患,吾能除之。”父老曰:“子若除之,则一郡之大庆,非徒去害而已。”
处乃入山射杀猛兽,因投水搏蛟,蛟或沉或浮,行数十里,而处与之俱,经三日三夜,人谓死,皆相庆贺。处果杀蛟而反,闻乡里相庆,始知人患己之甚,乃入吴寻二陆①。时机不在,见云,具以情告,曰:“欲自修而年已蹉跎,恐将无及。”云曰古人贵朝闻夕改君前途尚可且患志之不立何忧名之不彰处遂励志好学言必忠信克己。期年,州府交辟。仕吴为东观左丞。
及吴平、王浑登建邺宫酾酒,既酣,谓吴人曰:“诸君亡国之余,得无戚乎?”处对曰:“汉末分崩,三国鼎立,魏灭于前,吴亡于后,亡国之戚,岂惟一人!”浑有惭色。
入洛②,稍迁新平太守。抚和戎狄,叛羌归附,雍土美之。转广汉太守。郡多滞讼,有经三十年而不决者,处详其枉直,一朝决遣。后以母老罢归。寻除楚内史,未之官,征拜散骑常侍。处曰:“古人辞大不辞小。”乃先之楚。而郡既经丧乱,新旧杂居,风俗未一,处敦以教义,又检尸骸无主及白骨在野收葬之,然始就征,远近称叹。
(选自《晋书·周处传》,有删改)
[注] ①二陆:指陆机、陆云兄弟,著名学者,吴国大将军陆逊之孙。②入洛:进入西晋首都洛阳,指归顺晋朝。⑤新平:雍州新平郡(今陕西彬县)。
1.对下列句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膂力绝人绝:超过 |
B.州曲患之患:忧患 |
C.具以情告具:全部 |
D.而郡既经丧乱既:……以后 |
2.下列各组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A.处乃入山射杀猛兽乃入吴寻二陆 |
B.处果杀蛟而反欲自修而年已蹉跎 |
C.始知人患己之甚乃先之楚 |
D.后以母老罢归处敦以教义 |
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体现周处办事果断、自有主见的一组是 ( )
①若此为患,吾能除之 ②乃入吴寻二陆
③抚和戎狄,叛羌归附 ④详其枉直,一朝决遣
⑤未之官,征拜散骑常侍 ⑥乃先之楚
A.①④⑥ |
B.①③⑤ |
C.②④⑤ |
D.④⑤⑥ |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处年少时不拘小节,放纵自己肆意妄为,是地方上的捣乱分子。乡中百姓把他 和山中猛虎、长桥下蛟龙一起看作是当地的三大祸害。 |
B.周处找到陆云,把自己的担忧告诉他。陆云用“古人看重及时改过自新的行为” 这一道理来鼓励他要立志。周处听后变得勤奋好学和守信自律。 |
C.周处担任新平太守的时候,郡中有拖了三十年还没有判决的案件,周处详细了解 其中的是非曲直,仅用一个月时间就都判决完了。 |
D.周处到楚郡后推行教化,又把无主的尸体以及遗弃在野外的白骨加以埋葬,受到 |
老百姓的赞扬。
5.断句及翻译。
(1)请用“/ ”为下列文段断句。(3分)
云 曰 古 人 贵 朝 闻 夕 改 君 前 途 尚 可 且 患 志 之 不 立 何 忧 名
之 不 彰 处 遂 励 志 好 学 言 必 忠 信 克 己
(2)请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处自知为人所恶,乃慨然有改励之志。(3分)
②子若除之,则一郡之大庆,非徒去害而已。(3分)
下列句子翻译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见到了复关上的你,高兴得我又说又笑。 |
B.夙兴夜寐,靡有朝矣。——(我)早起晚睡,没有一天不是这样的。 |
C.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我已经有了这么盛多的内在美质,又增 加了优秀的才能。 |
D.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不把握壮年而抛弃邪秽的东西,不改变这 |
(不善的)法度。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的小题。(18分)
花 种
包利民
从起事起,林一然就知道爷爷每天伺弄他的那些花。夏天里,房前屋后地栽种,冬天,在一些破盆破罐里栽种。都是同一种花,并没有看出有什么特别的美,而爷爷却如同命根子一样呵护着。据说那是爷爷自己经过多次配种杂交而生成的品种,天下独此一家。
在那个连饭都吃不饱的兵戈乱世,爷爷对这些花却有着特殊的感情。林一然对爷爷的做法充满了好奇,爷爷的腰间,长年挂着两个小小的布袋儿,一个装着烟叶,另一个则是花籽儿。没事儿的时候,就掏出一小把来,逐粒地摆弄。那时村里寥落无比,很多人家都逃荒的逃荒,避乱的避乱,即使留下来的,也是终日惶惶,一片死气沉沉。唯有林一然家,一院子开着的花儿,仿佛一个标记,在破败之中分外耀眼。所以常引来那些流离的人,以为是家境好,上门乞讨。
林一然当兵走的时候,爷爷还弯着腰,给那些花浇水。他说:“爷爷,我要去打鬼子了!”爷爷没听见般,依然凝神看着花。林一然又说:“爷爷,等我们胜利了,咱们就有好日子了,到时我开一大片地,专门给你种花!”爷爷站起身转过脸,眼中漾着一丝暖意,腰间的两个布袋儿也晃动着。林一然就这样踏上了征程,身后是一片灿烂的绽放,和一个身影。
经历了大小战斗无数,林一然也在枪林弹雨中跋涉过太多的山山水水。他作战勇猛,仿佛与鬼子有着血海深仇,事实也是如此,他的父母都惨死在鬼子的屠刀下,是爷爷把他拉扯大。每当和战友们谈论起老家,他都是一脸的灿烂,如家中那些花儿。他对大家说:“我家最好找,进了村,看哪个院子里开满了花就是我家!”
而再次回到家,已是六年以后,终于迎来了抗战的胜利,林一然的部队也正好经过家乡。他跑进村子,脚步像心情一样急切。可是,却没能看见那一院子的花开,入目的,只是断壁残垣,还有着火烧过的痕迹。他在废墟里茫然地找寻着,却是没有爷爷。
他向乡亲们打听,乡亲们悲痛地告诉他噩耗,在他离家的第三年,爷爷就被鬼子害死了。因为爷爷时常掩护一些受伤的八路军,被鬼子发现,烧了房子,把爷爷带到村南的荒甸上,活埋了!
林一然哭倒在地,想起当年离开时对爷爷说过的话,想起爷爷那转头间温暖的眼神,悲从中来。哭够了,他问起爷爷的埋骨之地,乡亲们也说不清楚,甸子那么大,每处都一样,记不清活埋的具体地点也是情理之中。
林一然疯跑向村南的荒甸,乡亲们在身后跟着。正是五月,甸上杂草丛生,他在心底不停地呼唤着爷爷,风吹草动,却没有一处回应。忽然,他远远地看见一簇簇花儿开放,仿佛一团团火点亮了眼睛。他冲过去,在花丛中,他细细地看着,就是爷爷长年种的那种花,独此一家。他缓缓跪在地上,对乡亲们说:“我爷爷就埋在这里,这些花就是标记!”是的,除了爷爷,再没人能种这种花。
一个乡亲忽然说:“我想起来了,你爷爷遇害时,我也远远地看着。当鬼子往坑里填土时,你爷爷向四外扬了好几次手,好像扔出了许多东西,肯定是他布袋里那些不离身的花籽儿了!”林一然可以想象出当时的情景,爷爷撒出那些花籽儿,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也许就是为了自己回来时,能找到他吧!那些种子生根发芽,拔节开花,然后花籽随风洒落,几年下来,这里已是这么一大片花了。仿佛爷爷的身影仍在花丛中,回头冲他微微地笑。
悲伤的心底有了暖暖的感动,只要这些花儿还在,自己就永远找得到家,找得到爷爷,在林一然的心中,那是最美的标记,在生命中永远灿烂!
1.小说以“花种”为题,请简要分析其作用。(4分)
2.文中的画线句子有怎样的作用?(4分)
3.小说中的“爷爷”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分析。(5分)
4.本文写战争年代美好家园被侵略者焚毁,与大多数战争题材营造的凄凉悲苦之境是否一样?请结合本文写法谈谈你的看法。(5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的小题。(9分)
对电影《祝福》的一点看法
胡 裴
电影《祝福》里有这样一个情节:祥林嫂捐了门槛,仍然被禁止参与祭祀活动,于是拿起菜刀,跑到土地庙怒砍门槛。这个情节在鲁迅写的原文里是没有的。而鲁迅笔下的祥林嫂,是一个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质朴、顽强,但在旧社会里不但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反而成为一个被迫害、被愚弄、被鄙视的人,以至于她最后被旧社会所吞噬。
原文里面写的祥林嫂对现实的社会没有作出任何反抗的,她也无法反抗。从鲁四老爷到四婶,到柳妈再到鲁镇里的人们都在她的变化里作出消极的反应。鲁四老爷骂她是“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而四婶知道她改嫁后,根本不让她碰祝福的祀器。而柳妈也是一个受封建社会思想和礼教毒害极深的人,也是旧社会的受害者。不过,她却和其它鲁镇上的人一样,抱着冷冷的态度。而鲁镇上的人更是对祥林嫂漠不关心,从祥林嫂儿子被狼吃,到祥林嫂的死,她们都是抱着一样的态度,谁也没有真正地关心过祥嫂林。平日里听祥林嫂的倾诉,也是为了让自己的生活没有那么单调乏味。而祥林嫂,由始至终都是没有反抗的,都是默默地忍受。
文中写到四婶对祥林嫂的态度越来越来差,她不准祥林嫂碰祭祀的工具,从开始叫祥林嫂“祥林嫂,你放着罢!”到最后的“你放着罢,祥林嫂!”这一过程,祥林嫂的态度也是一样,不言语,默默地站到另一边,怔怔地看着。“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黑色,也不再去取烛,只是失神地站着。”这一切,都说明了鲁迅所想写的,所表达的祥林嫂是不可能对封建社会做出任何反抗的。而最后,祥林嫂去问“我”世上有没有鬼的时候,她的态度也是希望有其有,又希望其无的。而无奈之下,她还是选择死亡。这可能是她必然的结果,因为她无法做出任何的反抗。在那个世界里,每一位都是“被吃者”。而“被吃者,也在无意中吃人。”在这个特定的环境之下,祥林嫂的死,也就成了必然。而她的挣扎就不算是对旧社会的反抗,而问灵魂也只是“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她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所以她也没有明确的态度。鲁迅写作态度也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作者的目的只是把旧社会的病根暴露出来,摧人留心,加以治疗。
1.对电影《祝福》中“怒砍门槛”这一情节,历来众说纷纭,下列分析比较切合实际的一项是( )(3分)
A.作品的改编符合当时社会实际需要。 |
B.丰富了电影的情节内容,符合读者的阅读心理。 |
C.电影具有形象性的特点,这样一个行动性很强的镜头,使得情节生动形象。 |
D.改动的情节可以提高鲁迅原著的思想性。 |
2.下列分析不合乎文本内容的一项是( )(3分)
A.祥林嫂在旧社会里不但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反而成为一个被迫害、被愚弄、被鄙视的人。 |
B.鲁四老爷、四婶、柳妈以及鲁镇里的人们,都对祥林嫂的变化作出了消极的反应,使得祥林嫂不可能反抗。 |
C.祥林嫂的挣扎不能算做是对旧社会的反抗。 |
D.鲁迅的写作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他认为祥林嫂的反抗力度不够。 |
3.文中说“她的挣扎就不算是对旧社会的反抗”,你同意这个说法吗?请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