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黄河一掬 余光中 ①厢型车终于在大坝上停定,大家陆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黄河一掬

余光中

①厢型车终于在大坝上停定,大家陆续跳下车来。还未及看清河水的流势,脸上忽感微微刺麻,风沙早已刷过来了。我把绒袄的拉链直拉到喉核,一行八九人,向大坝下面的河岸走去。

②这是临别的前一天上午,山东大学安排带我们来看黄河。一路驶来,做主人的见我神情热切,问题不绝,不愿扫客人的兴,也不想纵容我期待太奢,只平实地回答,最后补了一句:“水色有点浑,水势倒还不小。不过去年断流了一百多天,不会太壮观。”这些话我也听说过,心里已有准备。现在当场便见分晓,再提警告,就像孩子回家,已到门口,却听邻人说,这些年你妈妈病了,瘦了,几乎要认不得了,总还是难受的。

③天高地迥,河景完全敞开,触目空廓而寂寥,几乎什么也没有。河面不算很阔,最多五百米吧,可是两岸的沙地都很宽坦,平面就延伸得倍加远,似乎再也勾不到边。昊天和洪水的接缝处,一线苍苍像是麦田,后面像是新造的白杨树林。此外,除了漠漠的天穹,下面是无边无际无可奈何的低调土黄,河水是土黄里带一点赭,调得不很匀称,沙地是稻草黄带一点灰,泥多则暗,沙多则浅,上面是浅黄或发白的枯草。

④我说:“这里离河水还是太远,再走近些好吗?我想摸一下河水。”于是众人在泥泞的窄埂上,一脚高一脚低,向最低的近水处走去。终于够低了,也够近了。但沙泥也更湿软,我虚踩在浮土和枯草上,就探身要去摸水,大家在背后叫小心。岌岌加上翼翼,我的手终于半伸进黄河。

⑤一刹那,我的热血触到了黄河的体温,凉凉地,令人兴奋。古老的黄河,从史前的洪荒里已经失踪的星宿海里四千六百里,绕河套、撞龙门、过英雄进进出出的潼关一路朝山东奔来,从斛律金的牧歌李白的乐府里日夜流来,你饮过多少英雄的血,难民的泪,改过多少次道啊发过多少次泛涝,二十四史,哪一页没有你浊浪的回声?几曾见天下太平啊让河水终于澄清?流到我手边你已经奔波了几亿年了,那么长的生命我不过触到你一息的脉搏。无论我握得有多紧你都会从我的拳里挣脱。就算如此吧,这一瞬我已经等了七十几年了绝对值得。不到黄河心不死,到了黄河又如何?又如何呢,至少我指隙曾流过黄河。

⑥至少我已经拜过了黄河,黄河也终于亲认过我。在诗里文里我高呼低唤他不知多少遍,在山大演讲时我朗诵那首《民歌》,等到第二遍五百听众就齐声来和我:传说北方有一首民歌/只有黄河的肺活量能歌唱/从青海到黄海/风/也听见/沙/也听见。我高呼一声“风”,五百张口的肺活量忽然爆发,合力应一声“也听见”。我再呼“沙”,五百管喉再合应一声“也听见”。全场就在热血的呼应中结束。

⑦华夏子孙对黄河的感情,正如胎记一般地不可磨灭。流沙河写信告诉我,他坐火车过黄河读我的《黄河》一诗,十分感动,奇怪我没见过黄河怎么写得出来。其实这是胎里带来的,从诗经到刘鹗,哪一句不是黄河奶出来的?黄河断流,就等于中国断奶。龚自珍《己亥杂诗》不也说过么:亦是今生未曾有,满襟清泪渡黄河。 他的情人灵箫怕龚自珍耽于儿女情长,甚至用黄河来激励须眉:为恐刘郎英气尽 ,卷帘梳洗望黄河。

⑧想到这里,我从衣袋里掏出一张自己的名片,对着滚滚东去的黄河低头默祷了一阵,右手一扬,雪白的名片一番飘舞,就被起伏的浪头接去了。大家齐望着我,似乎不觉得这僭妄的一投有何不妥,反而纵容地赞许笑呼。看到女儿也认真地伸手入河,想起她那么大了,做爸爸的才有机会带她来认河,想当年做爸爸的告别这一片后土只有她今日一半的年纪,我的眼睛就湿了。

⑨回到车上,大家忙着拭去鞋底的湿泥。我默默,只觉得不忍。翌晨山大的友人去机场送别,我就穿着泥鞋登机。回到高雄,我才把干土刮尽,珍藏在一只名片盒里。从此每到深夜,书房里就传出隐隐的水声

1.第二段中介绍“水色有点浑,水势倒还不小。不过去年断流了一百多天,不会太壮观。”从全文结构来看有什么作用?(6分)

2.结合全文,解释下面两句话的含义。(4分)

(1)黄河断流,就等于中国断奶。

(2)从此每到深夜,书房里就传出隐隐的水声。

3.本文第③段和第⑤段分别写出了黄河怎样的特点,在表达方式上又有何不同?请概括回答。(6分)

4.探究作者将名片投入黄河这一举动的意蕴。(6分)

 

1.①为下文见到空廓而寂寥的黄河做了铺垫;②为下文去伸手探水的情节发展做了伏笔;③引起下文,引发了作者关于黄河的文化幽思。(每点2分,说全三点得6分) 2.(1)这句话意思是说黄河像母亲一样哺育了中华文明(1分),如果没有黄河,中华文明的血脉将由此断裂(1分)。(意思对即可) (2分)(2)这句话意思是说每当夜深人静,作者总会想起探访黄河的情景,(1分)黄河,是祖国母亲的象征,对祖国的眷念之情永存心中(1分)。(意思对即可) 3.第③段所描写的黄河,空廓、寂寥,惹人感伤;(2分)第⑤段所写的黄河:厚重、悠久,是炎黄子孙的根。(2分)第③段是实写眼前所见的黄河(或直接描写黄河),第⑤段虚写历史、人文的黄河(或从议论抒情的角度表达“我”对黄河的感受)。(2分) 4.写出了投入母亲怀抱的一种急切与虔诚;(2分)也流露出因为阻隔思恋之深重;(2分)一个“接”字也写出了黄河母亲与自己这个游子之间的亲近会心、和谐美妙、相互认同的关系,是作者情感诗意的表达。(2分)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段或句子在文中结构上的作用。此句是“做主人的”说的话,实际是提醒作者黄河目前的水势,这就为下文写作者见到黄河的感受和动作做了铺垫。 考点:本题考查领悟作品艺术魅力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各句中的空缺部分。(5分)

1.舞榭歌台,           

2.出师未捷身先死,                      

3.                              ,依依墟里烟。

4.羽扇纶巾,谈笑间,                       

5.                              ,破灭之道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虚堂   寇准

虚堂寂寂草虫鸣,欹枕难忘是旧情。

斜月半轩疏树影,夜深风露更凄清。

   寇准(961-1023),北宋政治家、诗人。因刚直不阿,两次罢相。

1.本诗一、二句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做简要分析。(4分)

2.本诗后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

苏辙

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过负担渡海。葺茅竹而居之,日淡荼芋,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在于胸中。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贫,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①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今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嗟夫!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人,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②,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虽然,子瞻之仕,其出入进退,犹可考也。后之君子,其必在以处之矣。

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子瞻尝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①黾勉(mǐn miǎn):努力。  ②悛(quān):改,悔改

1.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辙亦迁海康,告曰书:写信

B.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美丽,华丽

C.子瞻既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冠:位居第一

D.自量为己必俗患贻:遗留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胸中不拘时,学于余

B.自托于渊明,谁肯信之孰能讥之乎

C.不见老人衰惫气以其乃华山之阳名

D.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狱吏所折困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3.下列各句对文章内容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引用苏轼的话介绍他追和陶诗的情况,着重谈了他晚年谪居儋

耳、深服渊明、并立志学陶的原因。

B.苏辙对苏轼的有关情况略加评论,其中说到了苏轼半生为官,频遭

屈辱而不知悔,议论中流露出对其兄遭遇的不平之慨。

C.这篇序言引用苏轼的原话来介绍其创作动机等相关情况,这种写法

有利于缩短读者与苏轼的距离,让人感到亲切可信。

D.苏轼认为陶诗的艺术特点是“质而实绮,癯(qú清瘦)而实腴”,认

为陶渊明的为人是“性刚才拙”,自己能够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4.把下列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子瞻尝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 (5分)   

译文:                                                                     

②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游褒禅山记》)(5分)

译文: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太空经济”方兴未艾

神七顺利升空,中国人漫步太空,举世瞩目,举国欢庆。欣喜之余,人们不禁要问:“航天跟我们有什么关系,它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

其实,航天技术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悄悄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带给我们许多便利,也产生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且不说因为有了气象卫星,每天的天气预报越来越准,方便了百姓的出行和日常生活。单是减轻了灾害性天气危害一项,每年不知挽回多少经济损失!在汶川大地震发生后。道路交通和通讯中断。危急时刻,是卫星在第一时间传回灾区图片,对了解灾情、科学制定救灾方案起到了关键作用。自从我国有了资源卫星,国外卖给我们的遥感图片的价格就一降再降。让国内无数用户直接受益。

人们的衣食住行,哪一样没有航天技术的贡献?防寒服等因为用上了航天技术而变得更轻薄,保暖效果更好。人们的餐桌上的食物因为有了航天育种技术培育的农作物新品种而更有营养,同时因为少使用了化肥和农药而更健康、更安全。采用航天技术制作的建筑材料防水抗震性能更好、更节能。有了卫星导航仪,人们的出行可以避免堵车、少走弯路而变得更快捷、更方便、更高效。

1961年,美国“阿波罗”计划开始实施。到1972年结束时,“阿波罗”花掉了美国人240亿美元。但谁都没有想到,240亿美元随后就孵化成了一只会下金蛋的母鸡,“阿波罗”带来了高达几千亿美元的民用市场。

当年“阿波罗”飞船登月的时候,开发了4000项专利。现在都转为了民用,包括人们穿的旅游鞋、生产网球拍的材料,以及冬天御寒穿的羽绒服等。此后,精明的美国人将航天科技运用得出神入化,一个又一个新的产业开始形成。在空间站或航天飞机上建立的专门试验装置,成功地研制出了半导体、光学玻璃、各种合金、陶瓷和超纯蛋白等新产品新材料。

美国1984年在航天飞机上生产了一种用于电子显微镜、微过滤器的聚苯乙烯乳胶小球,几年后这种小球就形成了年产3000万美元的产业。1982年以后,前苏联太空人在天上成功地生产了流感疫苗,美国太空人4次生产出预防突发性心梗的药品。

航天科技作为代表当代最高水平的高新技术,对其他高新技术以及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很强的带动示范效应,一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就能产生无法估算的经济效益。

美国宇航局局长迈克尔?格里芬甚至惊呼:“太空经济”时代已经到来!技术创新将成为“太空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所谓“太空经济”是指包括各种太空活动所创造的产品、服务和市场。发射卫星、载人飞船等太空活动,如今已不仅是拓宽人类视野、彰显国力的伟大事业,更是一条具有广阔潜力的经济发展之路。据报道,去年全球太空经济收入总额再创新高,达到2510亿美元。太空经济正成为全球经济实现“健康”增长的助推剂和可持续发展的“发动机”。

事实已经证明,谁抓住了“太空经济”的机遇,谁就会在未来的竞争中赢得主动。

1.下列关于“太空经济”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太空经济”需要技术创新,有了技术创新太空经济也就有了持续发展的动力。

B.发射卫星、载人飞船等太空活动,既能拓宽人类视野、彰显国力,又是一条具有广阔潜力的经济发展之路。

C.现在太空经济势不可挡,它已完全成为全球经济实现“健康”增长的助推剂和可持续发展的“发动机”。

D.“太空经济”是指各种太空活动所创造的产品、服务和市场。

2.下列各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航天技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越来越重要,现在人们的衣食住行,哪一样也离不开航天技术。

B.“阿波罗”虽然花掉了美国人的巨额资金,但不久就得到了高额回报。

C.航天科技如果一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就能产生无法估算的经济效益。

D.美国生产的聚苯乙烯乳胶小球和前苏联人生产的流感疫苗,都依靠了航天技术。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现如今谁能抓住了“太空经济”的机遇,谁就会在未来的竞争中赢得主动。

B.中国的神七飞天将会给中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C.以后我们可利用航天技术来预测天气,以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性天气对人们的危害。

D.中国神七飞天让世界惊恐不已,他们担心中国将神七技术应用于军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5分)

俄罗斯妈妈

【俄罗斯】弗拉季斯拉夫·费多托夫

1944年夏天,列宁格勒城里出现了第一批德国战俘。他们是被押来拆除一栋在战争期间被炸坏的大楼。

突然,人群中响起一个女人声嘶力竭的叫喊声:“混蛋!畜生!”紧接着,一个手臂细瘦、双拳紧握的老妇人推开前面的人,朝走在队伍边上的一个年轻德军战俘扑了过去。“你这是干什么?你就是打死他,也换不回你的亲人啊……而且也不止你一个人这样……”巴甫洛夫娜安慰着这个老妇人。巴甫洛夫娜的女儿丽托奇卡是在列宁格勒被封锁后的第一个冬天饿死的。儿子科连卡7月份去当了志愿兵,8月份就在卢加牺牲了。

那个受了惊吓的德国小兵,长得又瘦又小,红红的头发,跟巴甫洛夫娜的儿子科连卡也许年龄一样大,也那么年轻。

一次,她无意中看见了那个被袭击过的红发年轻德国战俘。战俘们的队长,正在按照守卫士兵们的吩咐朝他大喊大叫。中午,车给战俘们送水。每次咽水时,汉斯,她这么称呼那个红头发的、笨拙瘦小的年轻德国战俘,细细的脖子上突出的喉结一动一动。她觉得他非常可怜——要是能给他点吃的该多好啊。

她回到家,切了几片黑面包,抹了点猪油。再从只剩下半罐的糖罐里取出两块糖放在上面,然后又取了一块……

“妈妈……好……好……谢谢……好……谢谢。”汉斯结结巴巴地说着,那块面包在他的嘴里嚼了很长时间,怎么也咽不下去。

第二天,她躲着看守的士兵,又把自己带来的一小包吃的转交给汉斯。

此后的一天,上车的时候,一个守卫朝汉斯又喊又叫,想从他手里夺下那个小凳子。

“你要带着凳子去哪儿?”

汉斯怎么也不肯松手,抓得紧紧的。

“长官,请您允许……可以吗?”汉斯用德语夹杂着俄语请求着。

“你快松手吧。他愿意把凳子顶在脑袋上你也别管。”另一个守卫的士兵过来解围。

战俘们七手八脚地把汉斯推上了卡车,把那个小凳子藏了起来,免得让守卫的士兵看着不顺眼。

巴甫洛夫娜的茶还没喝完,门铃响了。铃声很短,很突然。肯定不是邻居,她的那个女邻居不这样按门铃。

门外站着的是汉斯。这不是做梦,也不是幻觉。他一只手拿着那个蓝色小凳子,一只手攥着从头上摘下来的船形军帽。

“这是给您的礼物,俄罗斯妈妈……”汉斯用自己的母语激动地快速说道。

如果巴甫洛夫娜能听懂德语的话,汉斯最后的一句话是:“我永远也忘不了俄罗斯妈妈的善良。不是所有的德国人都是法西斯。不是这样。”

巴甫洛夫娜拉着汉斯的手,把他领进了屋里,虽然她不明白他在说什么。汉斯把凳子放在了门厅里,笨拙地弓下身子,拥抱了一下身材瘦弱的巴甫洛夫娜。他身上的石灰让巴甫洛夫娜喘不过气来,他脸上刚刚长出来的火红柔软的胡须触到了巴甫洛夫娜的两腮。最后,他快速捡起掉在地上的军帽,跑出了巴甫洛夫娜的家。

是这栋楼的看楼人安德烈给汉斯指的路。他很快就明白了汉斯要找谁,因为他不止一次看见过巴甫洛夫娜拿着小包去那片废墟。

战俘们又清理了两天那片废墟。这两天满头白发的巴甫洛夫娜都来给汉斯送吃的,所有的守卫士兵都认识她了,也不再赶她。汉斯只要从远处看见她,就马上放下手里的活跑过来。她把小包交给他,她的目光中充满了怜惜和慈爱,他的目光里满是谢意和感激。两天后,战俘们被送到别的地方去了,他们再也没有在这里出现过。那栋被炸毁的大楼被拆除后,那里修了一个小广场,妈妈们经常推着婴儿车来散步。

那个小凳子在厨房里用了好多年。巴甫洛夫娜每次把小凳子搬过来坐下,就会想起红头发的汉斯。

“费多尔,你不是木匠。你做不出这样的凳子来。”巴甫洛夫娜对丈夫说。

“我怎么能和那个手艺人比呢?”费多尔似乎有些生气地说,“我还杀过那些手艺人呢,因为他们的脑门上也没写着谁是木匠,谁是法西斯。”

(选自《读者》,李冬梅译)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守卫士兵对巴甫洛夫娜给汉斯送吃的的态度由拒绝变成默许,主要是因为其被巴甫洛夫娜与战俘汉斯之间跨越仇恨的亲情感动了。

B.汉斯能够把礼物成功地送到俄罗斯妈妈的手里,不仅是因为他巧妙地躲开了看守士兵,更是因为两个地方离得近和同伴的帮助。

C.德国战俘为了赎罪而不停地劳作,在拆除被炸毁的大楼并清理完废墟后,为那里的人们修了一个小广场,这是他们恢复良知的开始。

D.小说安排的巴甫洛夫娜给德国战俘汉斯送吃的有关情节,其意图是通过这位俄罗斯妈妈有违常理的举动,从正面凸显她的善良本性。

E.巴甫洛夫娜与汉斯无亲无故,在战争中却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汉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法西斯,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敌对与朋友、亲人的关系。

2.小说的结尾写巴甫洛夫娜与丈夫费多尔的对话,从中折射出二人怎样的性格特征?请概括说明。(6分)

3.小说的主人公是巴甫洛夫娜,但为什么还用较大篇幅写汉斯?请简要分析。(6分)

4.小说由巴甫洛夫娜给汉斯送吃的和汉斯给巴甫洛夫娜送小凳子这两条线索贯穿情节,你认为哪条线索起的作用大?请谈谈你的观点,并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陈述理由。(8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