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句中横线处依次应填入的一组词语是( ) (3分) (1)没有深厚的生活积淀和...

下列句中横线处依次应填入的一组词语是(  ) (3分)

(1)没有深厚的生活积淀和艺术功底,是写不出____________高的诗歌作品的。

(2)戴望舒把对“丁香姑娘”深厚的感情____________在他的《雨巷》里,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共鸣。

(3)鉴赏诗歌时,要体会这些诗的章法、韵律及其他方面的特点,认真____________诗的意象。

A.品位   灌注   揣摩

B.品位   贯注   揣测

C.品味   灌注   揣测

D.品味   贯注   揣摩

 

A 【解析】 试题分析:品位指对事物有分辨与鉴赏的能力。品味①尝试滋味,侧重于味道。不合句意。灌注汇合在一起流入。符合句意。贯注全部精神集中在一点上。侧重于集中精神。揣摩反复 思考推敲。符合句意。揣测对事物的发展及结局的判断和猜想.。 考点: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仿照下列句子,另选两个学科名作为开头,再写两个结构大致相同的句子。(6分)

示例:语文是一幅意境高远的图画,你尽可以流动明眸,欣赏白云蓝天、飞流急湍。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20分)

读 树

李国文

那时住在东城,去太庙的机会较多。后来随着北京市的向外拓展,我便搬到城外去了。这样,只有每年的书市,才来到太庙,挤到熙熙攘攘的青年读者群中,买一些想买的廉价书。但热销的摊点,往往难以与年轻人比赛力气,半天下来,也着实劳累,便找个树阴下的长椅歇腿,重温我当年读树的场景。

以前逛太庙,喜欢读树。树可以读吗?我想这个回答是肯定的。因为一棵树,就是一本书。人,各有各的不同风采,树,各有各的独特个性。即使同一品种的树木,无论在山谷里林海起伏,在旷野里连片成群,在公园里彼此相邻,在马路上延绵不断,那也是形态相异,姿式不一,张弛收放,绝非一色。这和我们在大千世界里,很难找到两个一模一样的人,是同样的道理。

树比人长久,它能活到人的十倍以上的年纪。因为见多,自然识广,因为识广,自然看得要远。所以,巍峨庄重,枝根虬结,苍劲肃穆,气势不凡。在它周围,许多年轻的后辈树,映衬出它的老迈龙钟,也反托出它那种上了年纪的大度宽容。树老,和人老也差不多,老人通常行动迟缓,老树通常也就长得很缓慢,老人通常不那么活跃,老树通常也就不是很起劲地生长。那残断的枝桠,萎缩的树干,不太振作的针叶,留下了太多的时光痕迹,好像时间在古老的身躯里凝滞住了,使人肃然起敬的同时,也多少使人生出一丝惆怅。

如今来到这座太庙,那满园关不住的春色,那一片郁郁葱葱,青绿苍翠,唱主角的已非这些前辈树木了,老树的光辉,已是昨日的事情。看来,还是年轻好,因为在成长着,意味着拥有时间,因为在成熟着,意味着来日方长,这就成为今天读树的新篇章。所以,陆陆续续栽种的别的什么树,比起老树来,要生机盎然,要朝气蓬勃,显得生命力特别旺盛的样子。风一来,你可以听到那白杨树的硕大叶片,或细细低语,或大声聒噪。也许生活就是这样一个后来居上的局面,未来属于谁,谁就拥有最多的话语权,而徜徉在古树底下,就没有这一份热闹。

展眼望去,所见皆绿,欲与天公试比高的白杨,爬满了照壁瓦墙的藤萝,拥塞的行路夹道的冬青灌木,花飞花落招蜂惹蝶的丁香海棠,令读树的我不禁觉悟,古树的缄默沉思,庄重成熟的状态,固然具有历史的魅力,但是,要没有这半个世纪种下的树木花草,仅凭那些爷爷辈的老树,是构不成这一片苍葱凝碧的绿色世界。因为老树之外,更多的是新树的出现,才形成这一片怡人景色。

其实,树的世界如此,人的世界又何尝不如此呢?看一看挤在书市里的人群,年轻人远远多于老年人,年轻作家的书远远要比老年作家的书卖得好,便知道文学的这种新人辈出的过程,和树木的繁衍一样,是一种事物发展的必然。只有新鲜血液的不停输入,机体才会不断更新,焕发青春,才能后浪追逐着前浪,一浪更高于一浪,才能生气勃勃,气象万千。

买书,看压缩在书中的空间和时间;看树,阅读大自然,那可是活生生的大块文章。树的世界,人的世界,其实都在新陈代谢的进化规律之中。懂得这一点,无论是白发苍苍的老者,还是血气方刚的青年,都能达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境界,就像园子里的这些新的、老的树木,融洽相处,和衷共济,社会的祥和氛围,肯定会日益地浓烈起来。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4分)(      )

A.这篇散文文字平实,思路清晰,层次分明,将眼前的客观事物与人生的思考自然地结合在一起,阐述了“读树”带给人的无穷启示。

B.第一段中写书市中青年读者熙熙攘攘的热闹情景,一方面说明自己难与年轻人“赛力气”,另一方面与后文写文学的新人辈出相呼应。

C.文章将“树”与“书”这两种记录自然与人世变迁的事物巧妙地联系在一起,主要抒发了作者对于自然界新旧事物更替的感慨。

D.作者认为“树和人一样”“各有各的独特个性”,文章第三段到第五段比较充分地表现了古树和新树的特点,为最后两段的深化主题做好了铺垫。

E.本文告诉我们:只要善于用眼睛去捕捉,用心灵去体悟,一切都是可以读的,作者就是借助太庙里有着丰富阅历的古树来抒发对人生的思考的。

2.如何理解“老树”与“新树”的寓意及它们之间的关系?(4分)

3.文章三、四段主要运用了哪两种修辞手法?请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进行简要分析。(6分)

4.请结合全文内容,联系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某些问题谈谈这篇文章的现实意义。(6分)

 

查看答案

默写(每空1分,共10分)

1.携来百侣曾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沁园春·长沙》)

2.波光里的艳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再别康桥》)

3.怅寥廓,_____________________,谁主沉浮?(《沁园春·长沙》)

4.恰同学少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挥斥方遒。(《沁园春·长沙》)

5.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            。(《雨巷》)

6.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                          。(《荆轲刺秦王》)

7.复为慷慨羽声,           ,发尽上指冠。(《荆轲刺秦王》

 

查看答案

现代诗歌阅读(8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诗中的核心意象“土地”象征了什么?诗人对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的描写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分)

2.请指出第二节运用的表现手法,并简要分析第二节在全诗中的作用。(5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段,完成小题。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荆轲刺秦王》节选)

1.对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持千金之资物    币:礼品。

B.厚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遗:给予、赠送。

C.荆轲顾笑武阳,前为曰谢:道谢。

D.图穷而匕首     穷:穷尽。

2.对下列句中划线通假字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武阳色变恐振:通“赈”

B.群臣惊愕,起不意卒:通“猝”

C.秦王柱而走还:通“环”

D.图穷而匕首见:通“现”

3.下列对“易水诀别”部分内容的理解,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太子和宾客都“白衣冠”送行,说明这是非常悲壮的生离死别,以示任务重大和艰巨。

B.“为变徵之声”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的歌声,创造了悲怆的氛围。

C.三个“皆”字写出了全体送行者的强烈反应,烘托了送行场面的壮烈气氛。

D.整个送行场面的描写,有主有次,有景有情,虽不足百字,却感人肺腑,撼人心魄,这个场面描写,是全文情节的高潮。

4.把选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2)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3)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