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为下列各句划线词选出一个恰当的义项。 1.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A....

为下列各句划线词选出一个恰当的义项。

1.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A.假如

B.假装

C.借助,利用

D.假的

2.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A.在那里

B.什么

C.助词

D.代词“之”

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A欺凌,损害    B.晒    C.又猛又急的    D.暴躁

4.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A.量词;功劳,功勋

B.驾驶;工作,事情

C.马拉车一天所走的路程;成功,功效

D.量词;功能

5.假舟揖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A.断,断绝

B.超越,超过

C.拒绝

D.横渡,横穿

 

1.C 2.A 3.B 4.C 5.D 【解析】 1.试题分析:此题可以用代入法,假舆马是介宾结构,因此只能选C项。 考点:本题考查一词多义现象。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边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君子生非异也。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D.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查看答案

下边划线的字的字形、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A.輮(róu)以为轮金就砺(lì)则利智(zhì)明而行无过矣

B.虽有槁暴(bào)须臾(yú)驽(nú)马

C.善假(jià)于物跬(kuǐ)步金石可镂(1òu)

D.跂(qì)而望骐骥(jì)爪(zhǎo)牙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子列子穷,容貌有饥色,客有言之郑子阳者曰:“列御寇盖有道之士也,居君之国而穷,君无乃为不好士乎?”郑子阳即令官遗之粟,子列子出见使者,再拜而辞,使者去。

  子列子入,其妻望之而拊心曰:“妾闻为有道者之妻子皆得佚乐。今有饥色。君过而遗先生食。先生不受,岂不命也哉??”子列子笑谓之曰:“君非自知我也。以人之言而遗我粟,至其罪我也,又且以人之言,此吾所以不受也。”

   其卒,民果作难而杀子阳。

1.“子列子穷”与下面哪一项中“穷”意义相同( )

A.欲穷其林

B.人穷则及本

C.所识穷乏者得我

D.黔驴技穷

2.对“君过而遗先生食”中“过”的解释正确的一项:( )

A.经过

B.指出过错

C.做事过分

D.探访

3.“不厌其烦”的“其”与下面哪一项中的“其”意义相同:( )

A.其后,民果作难

B.其罪我也,又且以人之言

C.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D.况其在富贵乎

4.下列“君”字,用于敬称的是( )

①居君之国而穷    ②君无乃不好士乎

③君过而遗先生食   ④君非自知我也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

5.对“以人之言而知我”中“以……而”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根据……就

B.因而……地

C.用……才

D.根据……才

6.子列子不受子阳之粟的原因是( )

A.子列子通乎性命之情,自甘淡泊,不愿无功受禄,因此不受子阳之粟。

B.子列子预见民将作难而杀子阳,为避免祸及全家,因此不受子阳之粟。

C.子列子认为子阳是无道之人,一定不认为自己是知心朋友,所以不受馈赠之粟。

D.子列子自守节操,不愿苟取,见得恩义,所以不受子阳之粟。

 

查看答案

填写下句

A.内无应门五尺之僮,_________,__________。

B.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既无伯叔,终鲜兄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母孙二人,更相为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小题(共29分)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6分)

①奈何取之尽锱铢 ②管弦呕哑  ③戍卒叫,函谷举

④秦人不暇自哀  ⑤族秦者秦也 ⑥使六国各爱其人

2.翻译文中画线句。(12分,每句3分)

①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②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③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④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3.第一段文字重点写什么?结构上有何作用?(3分)

4.第二段文字的中心观点句是哪一句?作者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3分)

5.第二段文字主要在写什么?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2分)

6.最后一句中的四个“后人”所指是否一致?请作具体说明。(3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