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14分)
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欲将以报雠。故往见郭隗先生曰:“齐因孤国之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得贤士与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敢问以国报雠者奈何?”郭隗先生对曰:“帝者与师处,主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亡国与役处。诎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学,则百己者至;先趋而后息,先问而后嘿①,则十己者至;人趋而己趋,则若己者至;冯几据杖,眄视指使,则厮役之人至;若恣睢奋击,呴籍叱咄②,则徒隶之人至矣。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而朝其门下,天下闻王朝其贤臣,天下之士,必趋于燕矣。”昭王曰:“寡人将谁朝而可?”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骨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今王诚欲致士,先隗始。隗且被事,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
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凑燕。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其甘苦。
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佚轻战。于是遂以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三晋合谋以伐齐。齐兵败,闵王出走于外。燕兵独追北,入至临淄,尽取齐宝,烧其宫室宗庙;齐城之不下者,唯独莒、即墨。 (《战国策·燕昭王求士》)
[注]①嘿:同“默”。②呴( x )籍叱咄:作践人,呵斥人。
1.下列句子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然得贤士与共国共:管理
B.诎指而事之指:通“旨”
C.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捐:捐献
D.士争凑燕凑:奔赴
2.下列名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2分)
3.下列有关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文中刻画的燕昭王,是一个虚心求教、励精图治的国君的形象。
B.燕昭王关注百姓的疾苦,二十八年的“同其甘苦”使他得到了百姓的全力支持,这是他能复兴燕国、打败齐国的极为重要的条件。
C.郭隗虽是一个有历史经验、娴于辞令、有从政才能的人,但他要燕王先从尊重他做起,这未免有些自傲之嫌。
D.在刻画人物形象时,作者运用的方法同中有异:写燕昭王主要写他的言和行,写郭隗则完全写他与昭王的对话。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欲将以报雠。(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其甘苦。(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燕国殷富,士卒乐佚轻战。(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8分)
江楼夕望招客
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
1.诗的第三联运用何种修辞手法,描写出一幅怎样的画面?(4分)
2.对此诗,有人说“夕”字统领全篇,有人说“望”字统领全篇,你的看法呢?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分)
《三国演义》中的“勉从虎穴暂栖身,说破英雄惊煞人。巧将闻雷来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这一情节历来为人所称道。请概括该情节的主要内容(不超过7个字),并谈谈该情节中的两位人物各自有着怎样的性格特征。(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列是《红楼梦》“金陵十二钗正册”中的—段判词,暗指《红楼梦》中两个女子的命运。请指出这两个女子是谁,并简述其中一个女子的身世与命运。(4分)
①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②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携来百侣曾游, 。
2. ,哀民生之多艰。
3.画图省识春风面, 。
4.千骑拥高牙, ,吟赏烟霞。
5.莫听穿林打叶声, 。
6.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 ?
7.佳节又重阳, ,半夜凉初透。
8.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9. ,亦崎岖而经丘。
10.寓形宇内复几时? !
11. ,秋水共长天一色。
12.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晚有儿息。
请根据上下文,在下面文字的画线处补写出相应内容要求:语意连贯,表达明确,每处不超过12字(6分)
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基本思想是可游、可居、可望。其中,① 。一切美术都是“望”、都是欣赏。不但“游”可以发生“望”的作用, ② ,也同样要“望”。一切亭台楼阁,都是为了“望”,都是为了得到和丰富对于空间的美的感受,在园林建筑艺术中,③ ,有了窗子,内外就能发生交流。窗外的竹子或青山,经过窗子的框框望去,就是一幅画。而且同一个窗子,从不同的角度望出去,④ ,于是引发人们不同的联想。这样,画的境界就无限地丰富了。如“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诗人从一个小房间“望”到千秋之雪、万晨之船,以小见大,从而获得了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