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我们要奉行“送去主义” 季羡林 鲁迅先生提出了“拿来主义”的主张,我们中国人确...

                我们要奉行“送去主义”

季羡林

鲁迅先生提出了“拿来主义”的主张,我们中国人确实从西方国家拿来了不少的西方文化的精华。同时,我们也拿来了不少的糟粕。 

我曾提出了一个主张:“送去主义。”意思是把中国文化的精华送到西方国家去,尽上我们的国际主义义务。我的根据何在呢? 

我们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四大发明是尽人皆知的,无待赘言。至于无数的看来似乎是细微的发明,也出自中国人之手,其意义是决不细微的。我只介绍一部书,人家一看便知,这部书是:阿里·玛扎海里的《丝绸之路》。 

然而,日往月来,星移斗转,西方兴起了产业革命,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影响遍及全世界。最早的殖民主义国家,靠坚船利炮,完成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任务。后来的帝国主义国家,靠暂时的科技优势,今天制裁这个国家,明天惩罚那个国家,其劣根性至今没有丝毫改变。 

现在屈指算来,西方以及世界其他国家已经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拿走了不少优秀的精华,但是,仍然有许多精华,他们没有拿走。比如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其中有糟粕,也有精华。眼前全世界大声疾呼的环保问题实际上是西方人“征服自然”的恶果,中国的“天人合一”思想,如能切实行之,必能济西方之穷。另外,改革开放,由计划经济转入市场经济而获得成功,对世界其他国家就很有借鉴的价值。 

这些东西如珠子在前,叫人家,特别是西方,却偏不来拿。怎么办呢?你不来拿,我们就送去。 

我们首先要送去的就是汉语。“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汉语是“王”。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大部分和现代的智慧,也大部分保留在汉语言文字中。中国人要想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外国人要想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都必须首先抓汉语。因此,我们要奉行送去主义,首先送出去的也必须是汉语。 

此外,汉语本身还具备一些其他语言所不具备的优点。我在工作中发现:汉语是世界上最短的语言。使用汉语,能达到花费最少的劳动,传递最多的信息的目的,汉语之功可谓大矣。 

说来说去,一句话:我们要奉行“送去主义”,这既有政治意义,也有学术意义。我们首先要送出去的就是汉语言文字。 

(选自《对外汉语教学回眸与思考》,有删改)

1.试从文中找出作者主张“送去主义”的根据。(6分)

                                                                            

                                                                            

                                                                            

2.试理解文中“天人合一”的含意及其在环保方面的意义。(6分)

                                                                            

                                                                            

                                                                            

3.结合文本,联系实际,论述“送去主义”的作用。(6分)

                                                                            

                                                                            

                                                                            

 

1.①西方人拿走了我们古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却成为他们掠夺、征服、控制世界的武器,我们现在要送去中国精神文明中的伦理纲常,用“和”文化影响西方。 ②中国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起到积极作用,在环保方面济西方之穷。 ③ 改革开放,由计划经济转入市场经济而获得的经验,对世界其他国家就很有借鉴的价值。  ④ 汉语具备一些其他语言所不具备的优点,汉语是世界上最短的语言,使用汉语,能达到花费最少的劳动,传递最多信息。   (每点2分,答对3点即得满分) 2.天人合一即为人与自然的和谐融合。(2分) 环保方面:“天人合一”的理念要求人们,要尊重自然的客观规律,保护生态环境,对自然的改造,要以不破坏环境为前提,自然为人类服务,我们要维持自然的生态平衡。(4分) 3.①“送去主义”指把中国文化的精华送到西方国家去,尽上我们的国际主义义务,体现了一种宽广的胸襟。②奉行“送去主义”可以增强中外文化交流,加强中外人民的理解和友谊。③送去和文化,对于消除民族间的隔阂与对立,促进世界的和平将起到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每点2分,答对3点即得满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文章的核心观点就是“送去主义”,所以,本题的实质就是对文章主要内容进行适当的梳理和概括。对文章进行梳理以后,我们知道文章主要说了四个方面(四个理由,或者说四个论据):1、以前拿去物质,现在必要送去文化;2、天人合一能解决西方环保问题;3、市场经济能为他国提供借鉴;4、送去汉语,汉语简明,言简义丰,弘扬文化。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棉花被子

衣向东

(1)有些物品被我们珍藏着,成为我们生命的一部分,并不是因为它们多么稀奇贵重,而是其中融入了我们太多的情感。比如一支钢笔,一本书,一枚发卡,等等。马宁珍藏的是一床棉花被子。

(2)马宁二十年前跟妻子赵薇结婚的时候,他的家乡马湾镇还不是风景旅游区,街道狭窄屋舍落败,一砖一瓦都显得那么寒酸。有一条水路和一条旱路通往马湾镇,水路不宽,旱路崎岖,把满眼的青山绿水,封闭在山峦叠嶂的一团宁静中。南方湿润的空气和缭绕的山雾,使得门前青石板上的苔藓,一年年滋蔓着。每年入冬之后,日子就阴冷得很了。

(3)赵薇是北京部队大院出生的女子,对南方阴冷的天气,难免有些不适应。马宁说:“你别担心那边冷,我早就写信告诉我妈,让她缝做一床新棉花被子,冷不着你。”

(4)赵薇知道这件事情对马宁的重要性,她就不再说什么了,跟随他走进南方阴冷而灰暗的小镇。

(5)马宁的母亲按照儿子来信的要求,选用了上等的新棉花,缝做了一床棉被。白棉布的被里,大红的缎子被面,密密实实的针脚,看上去非常讲究。她怕冻着了北京来的儿媳妇,被子里垫了厚厚的棉花。赵薇拥着被子,就闻到了新棉花的气息,还有白棉布的香气。

(6)等到儿子儿媳离去后,母亲就很细心地收起棉被,把它保存在厚重的木箱里。南方的屋子潮湿,遇到好天气,她总要把棉被放在阳光下晾晒,让棉花保持着蓬松细软的状态。

(7)马宁结婚的第二年,家乡发了一场洪水,环绕马湾镇的河流水位暴涨,淹没了屋前的石阶。母亲屋内的水漫过了床铺。她用塑料布缠裹着那床加厚棉被,抱在怀里,站在客厅的方桌上,整整站了六个小时。马宁的哥哥试图帮她接过棉被,她却不肯松手。

(8)屋前的柿子树绿了又黄,黄了又绿,一晃五六年过去了,北京的儿媳始终没有回来。一个夏天的晚上,母亲突然主动把电话打到北京,说她想他们了。马宁说:“这好办,你到北京来住些日子吧。”

(9)马宁就让哥哥把母亲送到了北京,母亲住了二十几天,就再也住不下去了,吵着要回老家。眼下南方正是梅雨季节,她老是担心木箱内存放的那床棉被潮湿生霉了。母亲到家的当天,就把棉被从木箱内倒腾出来,果然挨近木箱底部的棉被子,有些潮湿,她急忙把被子抱出去放在阳光下晾晒。

(10)这样又过了两个春秋。有一天母亲晾晒被子的时候,因为胸闷气喘,竟没有力气将被子搭在铁丝架上了。母亲心里就恨自己不中用,知道自己活不太久了,禁不住抱着棉被子,蹲在地上哭了。

(11)也就是这个冬季,母亲在一个阴冷的雨天走了。在母亲生命最后的日子里,马宁的姐姐一直守候在病床前。母亲对女儿说的最后一句话是:“别忘了经常把木箱里的被子拿出来晾晒。”

(12)马宁赶回家处理了母亲的后事。马宁的姐姐就把关于棉被子的一些细节,详细告诉了马宁。姐姐说:“妈说,要是以后赵薇回来,让她放心地盖那被子,还软乎呢。”马宁把棉被带回了北京。尽管他居住的楼房一年四季都很干燥,但他还是经常在阳光充足的时候,把棉被子放在阳台上晾晒。有时候他也陪伴着棉被,坐在温暖的阳光里,想一些很久远的事情。想到愧疚处,他就把自己的脸埋在棉被里,静静地流泪。

(13)棉被因为吃足了阳光,贴在他脸上的时候,就更加柔软而温暖了。

1.“想到愧疚处,他就把自己的脸埋在棉被里,静静地流泪。”请联系全文,说说这“泪水”中包含了些什么。(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段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请作赏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多次写到母亲晒棉花被子的情节,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联系文章及实际生活,说说在你的生活中是否有像“棉花被子”一样的东西,请作简要的说明。不少于50字。(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斯是陋室,__________________。(刘禹锡《陋室铭》)

2._______________,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位卑则足羞,                   。(《韩愈《师说》》)

4.斜阳草树,              ,人道寄奴曾住。(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5._______________,旌旗蔽空,酾酒临江,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6.                       ,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房宫赋》)

7.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题(10分) 

水仙子·寻梅   乔吉

冬前冬后几村庄,溪北溪南两履霜,树头树底孤山上。

冷风来何处香,忽相逢缟袂绡裳。酒醒寒惊梦,笛凄春断肠,淡月昏黄。

1.请简要分析这首元曲的前三句是怎样描绘“寻梅”的执着与艰难的。(5分)

                                                                                 

2.“忽相逢缟袂绡裳”“酒醒寒惊梦,笛凄春断肠”分别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5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汪应蛟,字潜夫,婺源人。万历二年进士。累迁山西按察使。治兵易州,陈矿使王虎贪恣状,不报。朝鲜再用兵,移应蛟天津。朝鲜事宁,移抚保定。岁旱蝗,振恤甚力。已,极言畿民困敝,请尽罢矿税。会奸人柳胜秋等妄言括畿辅税可得银十有三万,应蛟三疏力争,然仅得减半而已。三十年春,帝命停矿税,俄中止。应蛟复力争,不纳。

  应蛟在天津,见葛沽、白塘诸田尽为污莱,询之土人,咸言斥卤不可耕。应蛟念地无水则碱,得水则润,若营作水田,当必有利。乃募民垦田五千亩,为水田者十之四,亩收至四五石,田利大兴。及移保定,乃上疏曰:“天津屯兵四千,费饷六万。俱敛诸民间。留兵则民告病,恤民则军不给,计惟屯田可以足食。今荒土连封,蒿莱弥望,若开渠置堰,规以为田,可七千顷,顷得谷三百石。近镇年例,可以兼资,非独天津之饷足取给也。”因条画垦田丁夫及税额多寡以请,得旨允行。

已,请广兴水利。略言:“臣境内诸川,易水可以溉金台,滹水可以溉恒山,溏水可以溉中山,滏水可以溉襄国。漳水来自邺下,西门豹尝用之,瀛海当诸河下流,视江南泽国不异。其他山下之泉,地中之水,所在而有,咸得引以溉田。请通渠筑防,量发军夫,一准南方水田之法行之。所部六府,可得田数万顷,岁益谷千万石,畿民从此饶给,无早潦之患。即不幸漕河有梗,亦可改折于南,取籴于北。”工部尚书杨一魁亟称其议,帝亦报许,后卒不能行。

光宗立,起南京户部尚书,天启元年改北部。东西方用兵,骤加赋数百万。应蛟在道,驰疏言:“汉高帝称萧何之功曰:‘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吾不如萧何。’夫给馈饷而先以抚百姓,故能兴汉灭楚,如运诸掌也。今国家多难,经费不支,势不得缓催科,然弗爱养民力,而徒竭其脂膏,财殚氓穷,变乱必起,安得不预为计?”因列上爱养十八事,帝嘉纳焉。

应蛟为人,亮直有守,视国如家。谨出纳,杜虚耗,国计赖之。卒于家。

(节选自《明史·汪应蛟传》)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岁旱蝗,振恤甚力:力量

B.若作水田,当必有利营:开发

C.江南泽国不异视:比较

D.汉高帝萧何之功称:赞赏

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汪应蛟视国如家、勤政爱民品质的一组是 (   ) (3分)

①极言畿民困散,请尽罢矿税   ②近镇年例,可以兼资

③视江南泽国不异             ④畿民从此饶给,无旱潦之患

⑤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 ⑥因列上爱养十八事

A.①②③⑤         B.②③④⑥          C.①②④⑥         D.②④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汪应蛟在保定时不仅赈济灾民,还请求朝廷免除矿税,虽经多次据理力争,最终也没有实行。

B.汪应蛟招募民众,大力开发荒地,改造盐碱地,既解决了军饷的问题,也减轻了百姓的负担。

C.汪应蛟建议充分利用当地的水资源,兴修水利,保证京城地区粮食自给,减少对漕运的依赖。

D.汪应蛟担任户部尚书后,更是从爱抚百姓出发,主张不能竭尽民力,否则会引起社会的混乱。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因条画垦田丁夫及税额多寡以请,得旨允行。(4分)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他山下之泉,地中之水,所在而有,咸得引以溉田。(3分)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财殚氓穷,变乱必起,安得不预为计?(3分)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则新闻材料,完成后面的问题:(5分)

北京下岗工人廖丹因妻子患上尿毒症.花光了家中所有积蓄。为让妻子活下去,廖丹找人刻了医院公章,给妻子做了近4年“免费”透析,涉嫌骗取医疗费17.2万余元。日前,廖某因诈骗罪受审,检方建议判处其有期徒刑3到10年。

据悉,廖丹夫妻靠“打零工”“低保”维持生计。而妻子尿毒症“每月医药费就超过5000元”。但因“妻子不是北京户口,不能享受北京市民医保待遇”,而“让妻子回河北老家报销医疗费,身体也经不起来回折腾”,最后廖丹只能选择“自费透析”。

读了这则新闻后,你有何感想,请说出来。

答: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