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慨,曾经屡次为之...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慨,曾经屡次为之感叹。

B.眼睛只能感受明暗,除了很近的物体,蛇不能辩别线条和轮廓。

C.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

D.待到往日教员准备陆续引退的时候,我才见她虑几母校前途,暗然至于泣下。

 

C 【解析】 试题分析:A项:气慨(概)  B项:辩别(辨)  D项:暗(黯)然 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组词语中,划线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挣chuài知 shěn时zhàn长歌哭dàng

B.席yán刻qǐng强jué眩yùn

C.笑yàn射cuán丽guī无声息qiǎo

D.巢xué直qū脖jǐng样mú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选做四小题,共4分,每空1分)

1.臣无祖母,                   ;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2.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                   

3.                     ,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4.置杯焉则胶,                   

5.真的猛士,                   ,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查看答案

寻陆鸿渐不遇 

唐·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注:带郭,意思是靠近外城。

1.“欲去问西家”一句中诗人“欲去”还“问”,表示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2分)

                                                                              

2.诗中的陆鸿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作品从哪两个方面刻画这一形象?(3分)

                                                                           

 

查看答案

渔父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 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腹中。安能皓皓之白,而蒙世俗尘埃乎?”

渔父莞尔笑,鼓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1.下列划线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何故深思高举 行为高出于世俗            B.安能以身之察察皎洁的样子

C.新者必弹冠洗身                      D.鼓而去桨

2.下列划线的虚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

A.是见放/安能皓皓之白

B.葬于江鱼腹中/而蒙世俗尘埃乎

C.何故至斯/圣人不凝滞

D.渔父见问之曰/渔父莞尔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屈原的行为外貌描写,旨在表现屈原所处的黑暗环境,所遭受的困难挫折,为下文写屈原的守节不渝、清白终生张本铺垫。

B.“众人皆醉我独醒”中的“众人皆醉”比喻世道的黑暗和世人的昏聩,“我独醒”比喻屈原对个人命运认识的清醒。

C.渔父是一位遁世的隐者的形象,具有明哲保身、随遇而安的处世态度,他不愠不火,不强人所难,具有心平气和的超然心态。

D.文章采用了对比的方法有力的表现了屈原坚持理想,不惜舍生取义的生活中的强者的形象,人物形象在对比中显得更加鲜明突出。

4.翻译下列句子(6分)

(1)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3分)

                                                                           

(2)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3分)

                                                                     

 

查看答案

温软的稻草

詹文格

在物质丰盈的年代,我突然间想起了故乡那一堆堆温软的稻草。想起稻草,自然就想到那些农人,想起农人就想起我的父辈,想起父辈就想起耕耘和劳作。

对于黄橙橙的稻谷而言,稻草总是容易被人忽略,现在,稻草这种耕牛的上等饲料,竟然弃之如敝屣,扔之不足惜!

故乡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大片的稻田就是农民一生的主战场,一代一代农人在田野里劳作,将劳苦的一生消耗在这片不算辽阔的田野里。稻子的生长期长,吸饱了阳光,占尽了岁月的风情,直至10月才开始泛黄。当秋风把山川田野逐一摇醉的时候,稻子开始在蓝天下尽情张扬。喧闹的村庄里鹅飞雁叫,急不可耐的农人便肩披毛巾,头扣草帽,准备开镰收割了。收割稻子是一年农事的压轴戏,金黄色的地毯上到处滚动着豆粒般的农人。那个时候农业机械化程度很低,脚踏式打谷机是秋收战役的重要武器,隆隆的打谷声里,农人的兴奋和欢乐很直白地写在布满汗水的脸上,他们不知疲倦地把丰收的果实运送回家。稻草却默默地躺在地上,翻晒几个时日,待稻草的水分被阳光悉数收走后,农人才尽心尽意地将它捆扎,垛在房前屋后的空场上,或高或矮的草垛就像一个个微缩的金字塔,为古朴的村庄镀上了一层丰收的色彩。

安放在村口的草垛成群结队,有点像一群慈眉善目的老人。草垛是时光的看台,但并非寂静无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扛锄抡镐的农人不大在意它,但初冬时节的鸟雀会时常光顾这里,在此越冬的鸟儿会把家快速地安顿下来。稻草的柔软、温暖以及残存的一星半点谷粒,让安家的小鸟心里无比踏实。对于孩子们来说,草垛就是他们的乐园,捉迷藏、抓特务百玩不厌。一惊一乍的笑声,就如山乡的抒情,摆上了精神的盛宴。

稻草是耕牛的粮食。隆冬来临,白雪皑皑,田野山川已很难找到青草,此时早有筹备的农人便从草垛上扯下一捆稻草,撒在牛栏里。老牛蹲卧于闭风的墙角,不紧不慢地咀嚼着储满阳光的稻草,那种从乡村根部生长出来的美食,让耕牛反刍着一年来的大小农事。

冬闲的雨天,金黄的稻草开始派上用场了。上下三重的老屋,聚集着一群精壮汉子,挥拳捋袖地忙活,有的高高抡起木锤,拼命槌打着稻草;有的在扭动木纽,将柔软的稻草拧成一根硕大的擂藤,伸展自如的擂藤是耕牛拉犁的牵引。这个时候,人们才感到稻草用途广泛。拔秧需要,绑菜需要,编草鞋需要,生草菇需要,做东坡肉扣碗需要,集市上捆扎猪肉需要。而且,稻草是农家做炊的柴火,它让村庄上空一年四季飘起香甜的炊烟。

我是睡在稻草上长大的一代。那时,农家的木板床像麻石一样坚硬,贫困的家庭常只具备一床薄薄的老棉被。木板生硬少弹性,无法防寒保暖,乡人便用稻草铺垫。温软的稻草带着土地与阳光的气息传递着不尽的溫暖,安抚着贫困劳动者的精神和身躯。从此,脊背再也不会硌得生疼,稻草之上留存着无数香甜的好梦。

如今,生活愈来愈精致,享受着幸福时光的孩子们无法想象躺在稻草上的感觉和滋味,就连不少农民也远离了稻草,我发现自己已无法回到从前的日子了。现在尽管享受着空调、电热毯、太空棉,夜夜安睡在宽大的席梦思上,但仍常感腰酸腿疼、失眠多梦、颈肌增生……想想那些与稻草同眠的日子,倒头便是呼呼大睡,现在不知是身体在快速衰老,还是精神已悄悄萎缩。

(选自2008年2月《散文选刊》,有删节)

1.文章写故乡“温软的稻草”,而第三段文字却主要写了稻子的丰姿和农人收割稻子的热闹场景,从全文看有什么作用?(2分)

                                                                                    

                                                                                    

2.从文中看,作者对于稻草有哪些刻骨铭心的温软回忆?请分条概括。(5分)

                                                                                    

                                                                                    

3.根据文中内容,从表现手法及效果角度赏析下面两句话。(4分)

(1)金黄色的地毯上到处滚动着豆粒般的农人。(2分)

                                                                                    

                                                                                    

(2)老牛蹲卧于闭风的墙角,不紧不慢地咀嚼着储满阳光的稻草。(2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