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
南柯子·忆旧
十里青山远,湖平路带沙。数声啼鸟怨年华。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 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①?
注释:家:句末语气词,加强语气。
1.这首词上阕写景用了哪些技巧?试结合诗句分析。(3分)
2.这首词主要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分)
将下面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3分)
2.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3分)
渔父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1.下列句子中划横线的词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A.形容枯槁(非常) B.何故深思高举(行为)
C.受物之汶汶者乎(玷辱) D.可以濯吾缨(洗)
2.下列句子中划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
A.游于江潭室西连于中闺
B.自令放为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C.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与时俯仰,以通其惑
D.安能以身之察察不知老之将至
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本文采用寓言对话体的形式,主要通过屈原和渔父的问答,表现了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
B.第一段通过屈原的心理和外貌描写,活画出屈原英雄末路、心力交瘁、形销骨立的外在形象,为下文写他的坚持理想、舍生取义作铺垫。
C.结尾对渔父的描写十分传神,屈原不听他的劝告,他不愠不怒,不强人所难,以隐者的超然姿态心平气和地与屈原分道扬镳。
D.本文语言简洁,屈原、渔父的对话多运用比喻和反问,既表达各自明确坚决的立场,又形象富于哲理。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只选做三小题)(3分)
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 ,形影相吊。(李密《陈情表》
2.碧云天,黄花地, ,北雁南飞。 ?总是离人泪。(《长亭送别》)
3.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 ,水浅而舟大也。(庄子《逍遥游》)
4.惨象, ;流言, 。(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5. ,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 。(司马迁《报任安书》)
将下面的长句改写成三个短句,要求保留全部信息,语言简明连贯,可适当添加、改动个别词语。(3分)
我最喜欢的那张画是中午的太阳下有一个独眼样的黑洞洞的窗,从屋顶上往下裂开一条大缝像在那里笑的房子的叫做《破屋》的风景画。
概括下面这段文字的主要观点。(不超过20字)(3分)
中国未必需要向日本“复仇”,但继续扩大中日之间的实力差距,是中国巩固对日战略主动的关键所在。说到底,日本才不怕中国民众上街抗议它,不怕中国舆论对其口诛笔伐,它最怕的就是中国实力继续快速增长。
中国老百姓上街抗议日本等“列强”,曾是孱弱中国对抗外部侵略和挑衅的主要表现之一,直到今天它仍是中国社会很突出的爱国主义习惯。或许这一页该逐渐翻过去了。中国已是有国家力量的大国。美国的民众从不上街抗议外国,但中东的弱国小国对美国的不满只有民众抗议这一个办法。中国的对外反应应向大国强国的做法逐渐“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