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在人们的印象中,孔子是一位浓眉长髯的的老者,就像相传为唐代吴道子所绘《先师孔子行...

在人们的印象中,孔子是一位浓眉长髯的的老者,就像相传为唐代吴道子所绘《先师孔子行教像》上的孔子一样。然而,事实很可能正好相反。

20年前,《齐鲁学刊》发表过一篇文章,题目是《孔子体态、相貌考》。这篇文章有两点使人印象深刻:一是孔子身高超过1.90米,二是孔子可能没有胡须。

说孔子身材高大没有问题,史书中众口一词地说他“长九尺有六寸”,应当可信。这些典籍所记尺度为周制,周制一尺合今19.91厘米,照此计算,九尺六寸约等于今191厘米。即使在今天,他也称得上“山东大汉”了。

除了身材高大,孔子上身长下身短、微微驼背、胳膊稍长、天庭饱满。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孔子可能胖瘦不同,但总体上略瘦。他一生坎坷而操劳,《韩诗外传》说他“自东自西,自南自北,匍匐救之”,以挽救“百姓靡安,莫之纪纲,礼义废坏,人伦不理”的危局。周游列国时,有个说他“累累若丧家之狗”。“累累”就是劳累、操劳的样子。孔颖达疏说:“丧容瘦瘠,累累然”。孔子人生的绝大多数时期,其身材可能都相对较瘦。

没有须眉更是他的奇特之处。有一本署名孔鲋所著的《孔丛子》,这是一部相当于“孔氏夸记”的书。在该书的《居卫》篇中,记有子思与齐君的对话,论述人之贤圣在德不在貌。子思说:““吾先君 ① ,而天下王侯不以此损其敬”。子思所谓“先君”就是孔子,子思明确说孔“ ② ”。所以,孔子天生没有浓密的眉毛,更不会有修长的胡须。

据记载,当时在场的有齐君的宠臣,那人的特点正是“ ③ ”,所以齐君对子思说:“假如相貌可以交换,我可以将他的须眉送给你。”子思则说只是担心不能继承前人的美德,并不担心“毛须之不茂”。可见,不仅孔子“  ④ ”,他的孙子子思也“ ⑤ ”。

以前,人们往往以《孔丛子》为伪书而:睁这些材料置之不理,现在看来事情并不这么简单。该书虽然不可都当作“真正的史实”,但像孔子祖孙有无须眉这样的重要事项,恐怕不会没有依据。

人们通常看到的“孔子行教像”,最早出于唐朝著名的宫廷画家吴道子之手,但他似乎并没有认真查考资料。另一方面,受《孔丛子》伪书说的影响,以后的孔子画像便以讹传讹,孔子画像、雕像都浓眉长髯。实际上,前人也指出孔子没有须眉,如明陈继儒《群碎录》、清杭世骏《订讹类编》就说:孔子无须,今像多须,误。            (本文作者杨朝明。有改动) 

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文作者旁征博引,仔细考证了历史上孔子的真实形象。

B.孔子身材高大,天庭饱满。他一生坎坷操劳,体形较瘦。

C.作者引用《孔丛子》,意在说明该书不可当作真正的史实。

D.吴道子之后,便再无人指出孔子的画像是以讹传讹之作了。

2.把“美须眉”“生无须眉”“毛须之不茂”分别填入标序号的横线处。(5分)

         ②                    ④                     

 

1.A 2.①生无须眉 ②生无须眉③美须眉 ④生无须眉⑤毛须之不茂                                              【解析】 1. 试题分析:B项“体型较瘦”不正确,原文是“孔子人生的绝大多数时期,其身材可能都相对较瘦。”“可能”不确定。C项“意在说明该书不可当作真正的史实”错误,原文“该书虽然不可都当作“真正的史实”,但像孔子祖孙有无须眉这样的重要事项,恐怕不会没有依据。”说明《孔丛子》还是有一定的可信性的。D项“吴道子之后”错误,原文是“受《孔丛子》伪书说的影响,以后的孔子画像便以讹传讹,孔子画像、雕像都浓眉长髯。” 考点: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一剪梅·(南宋)刘克庄

余赴广东,实之①夜饯于风亭

束缊②宵行十里强,挑得诗囊,抛了衣囊。天寒路滑马蹄僵,元③是王郎,来送刘郎。   

洒酣耳热说文章,惊倒邻墙,推倒胡床④。旁观拍手笑疏狂,疏又何妨,狂又何妨!

  注:①实之:王迈,字实之,刘克庄好友。   ②束缊(yùn):捆乱麻做火把。    ③元:通“原”。     ④胡床: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 

1.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天寒路滑马蹄僵”,既写出天气恶劣、行路之难,又衬托出王迈为人热情。

B.“酒酣耳热说文章”,酒宴上作者与朋友不话别却谈起文章,作者构思巧妙。

C.“旁观拍手笑疏狂”,旁观的王迈鼓掌大笑,与作者高谈阔论的狂态相映成趣。

D.“束缢宵行十里强”,开门见山写出连夜行路的情景,紧扣小序中“夜”字。

2.这首词下阙的最后两句抒情很有特点,结合语境试作分析。(4分)  

3.这首词刻画了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请选择其中的一个,结合诗句进行分析。(200字左右)(12分)

 

查看答案

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限选其中5道题)。(10分)

1.细草微风岸,          。星垂平野阔,         。(杜甫《旅夜书怀》)

2.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陶渊明《归园田居》)

3.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4.风急天高猿啸哀,               ,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5.四十三年,望中犹记,             。可堪回首,          ,一片神鸦社鼓。(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6.              ,此时无声胜有声。               ,铁骑突出刀枪鸣。(白居易《琵琶行》)

 

查看答案

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5分)

  是 故 索 物 于 夜 室 者 莫 良 于 火 索 道 于 当 世 者 莫 良 于 典 典 者 经 也 先 圣 之 所 制 先 圣 得 道 之 精 者 以 行 其 身 欲 贤 人 自 勉 以 入 于 道 故 圣 人 之 制 经 以 遗 后 贤 也 譬 犹 巧 倕 之 为 规 矩 准 绳 以 遗 后 工 也。          (取材于王符《潜夫论》)

 

查看答案

吾生四岁时,有人携一童子售吾家为仆,发鬅鬅覆额,其状稚呆,吾家以千钱之。问其名,曰:“乙。”问其姓,曰:“张。”问其年,曰:“不知也。”与之钱,令记其数,自五六以上,能知,至七八以外,辄愕不知所措,虽百方教之,终不省。   

  家尝以豚蹄置一箪中,令乙持至数里外馈亲串家。道遇一舟,载巨石以行。挽舟者素识乙,且知其呆也,佯为好语乙曰:“若安往?”乙告之故。挽舟者曰:“若持箪良苦,曷不置吾舟徒手行?”乙曰:“甚善。”遂举箪置其舟中。行不数步,挽舟者曰:“若安能无故以箪置吾舟?宜助吾挽舟。”乙曰:“诺。”即为负纤挽舟,过所遣亲串家不止。又行数里,舟已泊,挽舟者始遣乙去,辞谢良久,乃行。其愚无知,为人所狎弄,皆此类也。  

  余尝结夏课,患客剥啄,使乙阍。夙诫曰:“客素我,必告以他出。”乙应曰:“诺。”客至,则笑而不言,客测知其故,佯谓之曰:“若主人令他客,独不令谢我,亟入白若主。”乙如客言,走入白。余叱曰:“吾向与汝言谓何?”乙曰:“果尔是诳客也,我终不能诳。”余不得已,出见客,客道所以,相与大笑。乙尝拾遗金若干,执而号于市,曰:“谁失金者?亟从我取去!”黠者诳之曰:“此固吾金也。”乙即随手与金,不复问。得金者数十钱劳之。乙大喜,夸与人曰:“使吾不还金,安得此钱也。”  

  乙死时,尚不冠,发亦有数茎白者,终不知其年。先是,邻人乏仆者,多使乙,乙皆尽力。或使乙贳物,未酬市价。死之前一日,亟从邻人索价酬所贳主,越明日死矣

  江夏生曰:“吾读道家言,谓至人入水不濡,入火不爇。”窃疑其言不,及观乙事,始释也。乙非果得道者,特以其气严而愚,其遇物也格而不入,故物莫能戕焉。与吾游者多识乙,乙死数年,犹思之,每责余为传。因记其略,以释夫思乙者之意焉。                       (取材于黄淳耀《僮乙传》)

[注]①结夏课:举子在夏日邀集同辈读书习文,以备秋季应试。   ②剥啄:敲门声。   ③贳:(shì)赊欠、赊买。   ④爇:(ruò)燃烧。

1.下列语句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使乙阍司:看守

B.若主人令他客谢:道歉

C.窃疑其言不经:合乎常规

D.吾家以千钱之鬻:买

2.下列各组语句中,划线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自五六以上,能知/于其身也,耻师焉  B:不置吾周徒手行/或五十步后止

C:得金者数十钱劳之/阙秦利晋,唯君图之  D:乙皆尽力/固知一死生虚诞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挽舟者始遣乙去,辞谢良久,乃行

 拉船的人才打发张乙离开,张乙向他告别并且拜谢了他很长时间,才上路。

B.特以其气严而愚,其遇物也格而不入,故物莫能戕焉

 只因他天性执着呆愚,行事不合乎世俗的标准,所以外物伤害不了他。

C.亟从邻人索价酬所贳主,越明日死矣

(张乙)急忙从邻居那里借钱归还赊给他东西的人,过了第二天就死去了。

D.乙尝拾遗金若干,执而号于市

 张乙曾经捡到了路人遗失的一些钱币,他拿着这些钱币在集市上大声喊叫。

4.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文章通过生活中的几件小事,刻画了一个资质愚钝、行事简单,但热心善良、诚实守信的人物形象。

B.作者备考时不愿被人打扰,让张乙对客人假称自己外出,可张乙却禁不住客人的百般请求,进去通报了主人。

C.虽然张乙不是真正的得道之人,但他的所作所为让作者相信了道家所谓“至人入水不濡,入火不爇”的道理。

D.文章写与作者同游之人在张乙死后数年仍想念他,要作者为其立传,体现了当时一些文人对人性中本真美的呼唤。

 

查看答案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左传》和《战国策》都是编年体史书,善于刻画人物,长于记述战争,是研究先秦历史的重要文献和优秀的散文著作。

B.小说《家》中的觉新善良而懦弱,他不满旧家庭的专制,但又“顺着旧的环境生活下去”,作者在对他的批判中饱含同情。

C.《巴黎圣母院》和《人间喜剧》是十九世纪法国文学的经典,其作者分别是浪漫主义大师雨果和现实主义大师巴尔扎克。

D.曹操的《短歌行》表达了渴慕贤才、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语言清新刚健,情怀慷慨激昂,体现了“建安风骨”的特点。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