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燕攻齐,齐破。闵王奔莒,淖齿杀闵王。田单守即墨之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燕攻齐,齐破。闵王奔莒,淖齿杀闵王。田单守即墨之城,破燕兵,复齐墟。襄王为太子征①。齐以破燕,田单之立疑,齐国之众,皆以田单为自立也。襄王立,田单相之。

过菑水,有老人涉菑而寒,出不能行,坐于沙中。田单见其寒,欲使后车分之衣,无可分者, 单解裘而衣之。襄王恶之,曰:“田单之施,将欲以取我国乎?不早图,恐后之。”左右顾无人,岩下有贯珠者②,襄王呼而问之曰:“汝闻吾言乎?”对曰:“闻之。”王曰:“汝以为何若?”对曰:“王不如因以为己善。”曰:“奈何?”曰:“王嘉单之善,下令曰:‘寡人忧民之饥也,单收而食之;寡人忧民之寒也,单解裘而衣之;寡人忧劳百姓,而单亦忧之,称寡人之意。’单有是善,而王嘉之,单之善,亦王之善已。”王曰:“善。”乃赐单牛酒,嘉其行。

后数日,贯珠者复见王曰:“王至朝日,宜召田单而揖之于庭,口劳之。乃布令求百姓之饥寒者收谷之。”乃使人听于闾里,闻丈夫之相与语,举曰:“田单之爱人,嗟!乃王之教泽也!”

《战国策?齐策六》

注:①征:证明。②贯珠者,采集珍珠的人。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田单之立疑:怀疑

B.襄王立,田单之相:辅佐

C.汝以为何若何若:怎么样

D.乃布令求百姓之饥寒者收之谷:给粮食吃

2.下列句子编为四组,能直接表现贯珠者的智慧的一组是(   )(3分)

①岩下有贯珠者,襄王呼而问之。

②王不如因以为己善。

③单有是善,而王嘉之,单之善,亦王之善已。

④乃赐单牛酒,嘉其行。

⑤王至朝日,宜召田单而揖之于庭,口劳之。

⑥田单之爱人,嗟!乃王之教泽也!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①④⑥                               D.④⑤⑥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破燕之后,“田单之立疑”,为后来襄王猜忌他埋下了伏笔。

B.见田单爱护百姓的举动,“襄王恶之”,君臣关系出现危机。

C.襄王呼贯珠者而问之,表明他渴求一个能给他出主意的人。

D.闾里百姓的话,显示出贯珠者的智慧使君臣危机已趋化解。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田单见其寒,欲使后车分之衣,无可分者, 单解裘而衣之。(5分)

②王至朝日,宜召田单而揖之于庭,口劳之。(5分)

 

1.A 2.B 3.C 4.(1)田单看见老人身体寒冷,就想让后面车上的随从分件衣服给他,但随从们没有多余的衣服,田单就脱下自己的皮裘给老人穿。(5分) (2)您在上朝时,应该特地召见田单,并在朝堂上加倍礼让尊敬,亲口慰问他。(5分) 【解析】 1.试题分析:A 项“疑”指犹豫不决。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谈人

朱光潜

世间事物最复杂、最难懂的莫过人,懂得人就会懂得你自己。希腊人把“懂得你自己”看做是人生最高的智慧。人不像木石只有物质,而且还有意识,有情感,有意志,总而言之,有心灵。西方有一句古谚:“人有一半是魔鬼,一半是仙子。”魔鬼固诡诈多端,而仙子也缥缈难测。

作为一种动物,人是人类学的研究对象。他经过无数亿万年才由单细胞生物发展到类人猿,又经过无数亿万年才由人猿发展到人。正如人的面貌还有类人猿的遗迹,人的习性中也还保留着一些兽性,即心理学家所说的“本能”。

我们这些文明人是由原始人或野蛮人演变来的,除兽性之外还保留着原始人的一些习性。要了解现代社会中的人,还需要了解我们的原始祖先。所以马克思特别重视摩根的《古代社会》,把它细读过并且加过评注。恩格斯也根据古代社会的资料写出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恩格斯还详细论述了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谈到了人手的演变、进化的历史,这对研究美学是特别重要的。古代不仅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政权的摇篮,而且也是宗教、神话和艺术的发祥地。数典不能忘祖,这笔账不能不算。

从人类学和古代社会的研究来看,艺术和美并不是起源于抽象概念,而是起源于吃饭穿衣、男婚女嫁、猎获野兽、打群仗来劫掠食物和女俘等日常生活实践中极平凡卑微的活动。中国的儒家有一句老话“食、色,性也”。“食”是保持个体生命的经济基础,“色”是延续种族生命的男女配合。艺术和美也最先见于食色。汉文“美”字就起源于羊羹的味道,中外都用“趣味”来指“审美力”。原始民族很早就讲究美,从事艺术活动。他们用发亮耀眼的颜料把身体涂得漆黑或绯红,用唱歌和跳舞来吸引情侣,或庆祝狩猎、战争的胜利。

在近代,人是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一个活人时时刻刻都要和外界事物(自然和社会)打交道,这就是生活。生活是人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不断反复流转的发展过程。因为生活的需要,人在不断地改造自然和社会,同时也不断地改造自己。心理学把这种复杂过程简化为从刺激到反应往而复返的循环弧。外界事物刺激人的各种感觉神经,把映像传到脑神经中枢,在脑里引起对映像的初步感性认识,激发了伏根很深的本能和情感(如快感、痛感以及较复杂的情绪和情操),发动了采取行动来应付当前局面的思考和意志,于是脑中枢把感觉神经拨转到运动神经,把意志转达到相应的运动器官,如手足肩背等类,使它实现行动。哲学和心理学一向把整个运动分为知(认知)、情(情感)和意(意志)这三种活动,大体上是正确的。

(选自《谈美书简》,有删改)

1.关于“人”的理解,下列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懂得你自己”是人类的最高智慧,人类只要能够懂得自己,也就能懂得人。

B.人是由单细胞生物发展到类人猿再由人猿发展到原始人进而发展到文明人的。

C.进化过程中遗留在人类身上的一部分“兽性”和原始人的一些特点构成了人的“本能”。

D.人的所谓“生活”就是时时刻刻地和外界打交道,不断地认识和适应外部世界。

2.关于“艺术”和“美”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艺术和美并不是起源于抽象概念,而是起源于吃饭穿衣等日常生活实践中极平凡卑微的事物。

B.儒家说:“食、色,性也。”在“食”和“色”这两大人类本性的具体行为中便蕴藏着艺术的美。

C.“食”是保持个体生命的经济基础,“色”是延续种族生命的男女配合,它们都属于艺术美的范畴。

D.原始民族把身体涂得漆黑或绯红,用唱歌、跳舞来吸引情侣,或庆祝狩猎、战争的胜利,就是艺术活动。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人不像木石只有物质,而且还有意识,有情感,有意志,有心灵,所以,人是世间万物中最难懂的。

B.西方有一句古谚:“人有一半是魔鬼,一半是仙子。”可见人的性格是具有两面性的,不能把人简单分类。

C.在《自然辩证法》中,恩格斯论述了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谈到了人手的演变、进化的历史,就是美的历史。

D.哲学和心理学把人们认识世界的整个运动分为知(认知)、情(情感)和意(意志)这三种活动,大体上是正确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生活于北极的爱斯基摩人常用这样的方法捕狼:他们在锋利的刀刃上涂上一层又一层鲜血,冻成血坨,反插在野外的雪地上。饥饿难捱的狼发现后,会兴奋地舔食刀上新鲜的冻血。融化的血液散发出强烈的气味。在血腥味的刺激下,它们越舔越快,越舔越用力。狼这时已经嗜血如狂,它们猛舔刀锋,根本感觉不到舌头被刀锋划开的疼痛,直至鲜血流尽,成为爱斯基摩人的猎物。

令狼失去理智的,是外界的诱惑;而最终耗尽其精力的,却是狼内心的贪欲。

根据上述材料的含义,写一篇文章。你可以讲述故事,抒发情感,也可以发表议论。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不得脱离材料内容与含义的范围作文。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不少于800字。⑤不得抄袭、套作。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子游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                             。’” (《论语》)

2.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

3.关山难越,                ;萍水相逢,                  。(王勃《滕王阁序》)

4.遥想公瑾当年,              ,雄姿英发。             ,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5.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李贺《李凭箜篌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5分)

(1)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论语·卫灵公》)

(2)子曰:“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

1.谈谈你对“群而不党”的理解。(1分)

                                                                             

2.孔子的“矜而不争”与“当仁”而“不让”,这两种说法是否矛盾?试作分析。(4分)

                                                                          

 

查看答案

东阳路旁蚕妇

(宋)翁卷

两鬓樵风一面尘,采桑桑上露沾身。相逢却道空辛苦,抽得丝来还别人。

田家三咏(其三)

(宋)叶绍翁

抱儿更送田头饭,画鬓浓调灶额烟。争信春风红袖女,绿杨庭院正秋千。

1.这两首诗都以     作为描写对象,均表达了作者对描写对象     的态度。(2分)

2.简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5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