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些材料,完成题目。 中国作家莫言获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中学生报...

阅读下面这些材料,完成题目。

中国作家莫言获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中学生报》记者就采访莫言准备了几个问题:

1.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样的奖项,我代表全国人民向您表示衷心的祝贺。不少评论说,您获奖是中国当代文学进入世界主流社会事业的一个重大文化事件,也是一个巨大的奇迹,您对这样的评论怎么看?

2.目前社会的浮躁风,无论是阅读上的浮躁还是写作上的浮躁,都对文学构成了伤害,在这样浮躁环境里,您能取得这么巨大的成就,真是不可思议。对于当前中国文学现状,您是怎么评价的呢?

3.实际上您的获奖,我觉得已经促成了一些人重新回归阅读,您怎么评价这种现象?

4.最后还有一个简单的问题,巨额的奖金您准备怎么用?是不是捐献给希望工程?

在记者为采访准备的几个问题中,有三个表达不得体的地方,请你指出,并说明理由。

 

①第一个问题中“我代表全国人民”口气太大,不合身份。 ②第二个问题中“不可思议”一词用词不准,有贬低莫言之感。 ③第四个问题发问唐突,强人所难。(每点2分,3点共6分。其中指出错误、解说清楚各1分。) 【解析】 试题分析:说话者所说的话,一定要符合说话者的身份,而第一个问题中“我代表全国人民”口气太大,不合身份。另外,“您能取得这么巨大的成就,真是不可思议”好像莫言不该有这样的成就,有贬低他的意思。第四个问题发问唐突,好像就是要人家捐献一样,强人所难。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一则新闻,并按要求完成题目。

昨日上午,同德公园举行开工仪式,正式进入施工阶段。同德公园是同德围综合整治九大工程之一,总面积19560平方米,投资1500万元,预计今年年底向市民开放,将彻底改变同德围地区无综合性社区公园历史。该公园建成后,30万同德围居民将增添一个休闲健身的好去处。住在附近的江叔说,公园所在地块之前是一片农田,被征了二十多年,一直空着,此前说要修建保障房,现改成公园对居民来说是不可多得的好事。因为没公园,附近的居民一直缺少休闲锻炼的场所,同德公园建成后,这种现状将得到改善。

请根据文意概括修建同德公园的两个意义,每条不超过16字。(6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小题。

特朗斯特罗姆:一年只写三首诗    王 文

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坐在桌前,桌子上放着一块他最爱吃的提拉米蛋糕。尝了一口之后,他侧过脸望向窗外,刚刚还是倾盆大雨,这会儿已经有几缕阳光洒落进来。这就是10月初斯德哥尔摩的天气,说变就变,让人难以捉摸。

托马斯目光温和,脸上最突出的是他高高耸立起的鹰钩鼻。透过玻璃窗,托马斯看不见等在楼下的众多记者,但他知道他们一定在那里。每年诺贝尔文学奖公布时,他们都会提前聚集在那里,连托马斯自己都不再期盼获奖时,他们仍然相信可能会是他。不过,托马斯知道,一会儿他们不会像往年一样摸摸地离开,而将摁门铃走进来,因为托马斯接到瑞德文学院诺贝尔文学奖评审委员会的电话:他获奖了。

作为公认的象征主义和超现实主义大师,托马斯被誉为“西方最后一个诗歌巨匠”。而记者为此专访瑞德文学院院士、著名汉学家马悦然教授时,他说:“这样的评价,对托马斯来说是实至名归的。” 诺奖得主、诗人沃尔科特10年前就说过:“瑞典文学院应毫不犹豫地把诺贝尔奖颁发给特朗斯特罗姆,尽管他是瑞典人。”

托马斯13岁就开始写作。从1955年,24岁的托马斯一出版处女诗集《17首诗》便技惊四座,思年后第二部《途中的秘密》更是轰动诗坛,年纪轻轻便成为瑞德诗歌的代表人物。

“醒悟是梦中往外跳伞/摆脱令人窒息的漩涡/漫游者向早晨绿色的地带降落/万物燃烧。”“蟋蟀疯狂地缝着缝纫机”,“孤独的水龙头从玫瑰丛中站起,像一座骑士的雕塑”,“桥,一只飞越死亡的巨大铁鸟”……都是标准的托马斯式的诗句。

他的诗总是从日常生活的细节入手,通过精准的描写,让读者进入一个诗的境界。他的诗称为“小孩子都能读懂的诗”。瑞德文学院的颁奖词称:特朗斯特罗姆“通过其凝炼、透彻的意象,给予我们通往现实的崭新途径。”

诗人于坚认为,特朗斯特罗姆的诗之于瑞德,犹如汉语中出现了唐诗。他曾对翻译《特朗斯特罗姆诗全集》的诗人李笠说过,他的写作受日本俳句的影响,而俳句是从中国古代诗歌滋生出来的。所以,他对东方文化一直有强烈的兴趣。他的诗,充满了味道、颜色振动和杂音,与保罗·瓦莱里的“纯诗”相近;和20世纪的叶芝、里尔克、艾略特、聂鲁达、希克梅特等大诗人一样,他的诗,具有许多属于未来的东西。

其实,托马斯的诗作品并不多。他一年最多写三首诗,而且往往一首诗要花几年时间才完成,长诗《画廊》几乎用了10年时间,而短诗《有太阳的风景》也经历7年。迄今为止,包括他中风后所写的所有作品加起来只有200多首,但“大部分都是精品”。 他的诗已被译成50多种语言(仅英文就有二十来种版本),而研究他作品的专著已超出他作品页数的千倍。一年最多写三首诗,作为诗人,极其罕见,需要怎样沉得下心,静得住气? 在一个如此浮躁的时代,创作如同产业追求最大产出的时代,有几人能做到?难怪中国的诗人们觉得不可思议了,难怪人们感叹中国为何不能出现伟大作品了。

托马斯写过一首诗《上海的街》:“公园的白蝴蝶被很多人读着。我爱这菜白色,像是真理扑动的一角。”这富有童趣的意象来自他多年前在上海的经历。那是1985年,他第一次来到中国。可惜,1990年的一次中风导致他右半身瘫痪,等到2001年再次访华的时候,他不仅拄上了拐杖,就连说话也含混不清了。

  中风后的托马斯也没有放弃创作,身体的变化带来对人生更深刻的思考,使他的作品超现实主义色彩更浓,语句却更加精练而富有哲理,“诗歌就是坐禅,不是为了催眠,而是为了唤醒。”

外界的喧嚣中,托马斯却另有打算,他计划去斯德哥尔摩近郊的海龙马岛上过周末。那里有一幢托马斯外祖父留下来的、曾招待过无数诗人、被称为“蓝房子”的住所,也是托马斯最爱的地方。房子里天花板很低,窗户小小的,窗外就是树木,托马斯最喜欢坐在窗边读书。北欧静谧、安逸的生活氛围包裹着诗人,以至于在马悦然看来,托马斯的诗风是如此恒定,这在其他地方的诗人身上简直不可思议,“他从不曾让风格应时而变”。

(选自《环球人物》2011年第27期,有删改)

【注】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1931年4月15日生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毕业于斯德哥尔摩大学心理学专业,曾修读过诗歌、文学史等课程。2011年10月6日获诺贝尔文学奖。

1.文章第一段中对环境的描写和第二段中对记者的描写有什么作用?(4分)

                                                                                

                                                                                

2.这篇新闻报道,介绍了托马斯的诗歌创作哪些特点?(5分)

                                                                                

                                                                                

3.结合本文的创作意图谈谈, 托马斯“一年只写三首诗”而获诺贝尔文学奖,这对我们有什么启示?(6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表叔与阿婆

肖复兴

①北京前门一带多会馆,均是清朝末年各地进京赶考的秀才修建。事过经年,几番历史风雨剥蚀,当年书韵墨香早已荡然无存,如今各类小房如雨后春笋,成为名副其实的大杂院。

②粤东会馆便是其中一座,表叔便是这座大院里的一家。为什么唤他表叔,谁也道不出子丑寅卯。几十年来,大院无论男女老少都这样唤他。这称谓透着亲切,也杂糅着难以言说的人生况味。

③表叔以洁癖闻名全院。下班回家,两件大事:一是擦车,二是擦身。无论冬夏雨雪,雷打不动。他擦车与众不同,要把他那辆自行车掉个过儿,车把冲地,两只车轮朝上,活像对付一个双腿朝天不住踢腾的调皮孩子。他便像给孩子洗澡一样认真而仔细,湿布、棉纱、毛巾,轮番招呼,直擦得那车铮亮,方才罢手,然后擦身。赤着脊梁,湿毛巾、干毛巾,一通上下左右、斜刺横弋地擦,直擦得身上泛红发热,然后心满意足将一盆水倒出屋,从擦车到擦身一系列动作才算完成,绝对是浑然一体,一气呵成,成为大院久演不衰的保留节目。

④年近五十的表叔至今独身未娶。这很让全院人为他鸣不平。他人缘极好,是一家无线电厂的工程师,院里街坊谁家收音机、电视机出了毛病,都是他出马,手到擒来,不费吹灰之力。偏偏人好命不济,从年轻时就开始走马灯一样介绍对象,竟然天上飘泼大雨也未有一滴雨点儿落在他的头顶。究其原委,表叔有个缺陷:说话“大舌头”,那说话声儿有些含混。姑娘一听这声音,便皱起眉头,觉得这太刺激耳朵,更妨碍交流。

⑤表叔还有个包袱,实际是他对象始终未成的最大障碍,便是阿婆。院里的人都管表叔的妈妈叫阿婆。自打表叔一家搬进大院,阿婆便是瘫在床上的,吃喝拉撒睡,均无法自理。有的姑娘容忍了表叔的舌头,一见阿婆立刻退避三舍,甚至说点不凉不酸或绝情的话。

⑥久经沧海,表叔心静自然凉,觉得天上星星虽多,却没一颗是为自己亮的,而自己要永远像一轮太阳,照耀在母亲身旁。他能够理解并原谅姑娘拒绝自己的爱,包括对自己舌头的鄙夷,却绝不理解更难原谅她们对自己母亲的亵渎。虽然,老人是瘫在床上,但她这辈子全为了儿子呀!羊羔尚知跪乳以谢母恩,更何况人呢!

⑦院里街坊都庆幸阿婆有福,虽没得到梦寐以求的儿媳妇,毕竟摊上这么孝顺的儿子。阿婆总觉得自己拖累了儿子,常念叨“都是我这么一个瘫老太婆呀,害得你讨不到媳妇!”表叔总这样劝阿婆:“我就是没有媳妇也不能没有您。您想想,没有您能有我吗?”表叔粗粗的声音混沌得很,在阿婆听来却是天籁之音。

⑧阿婆故去时,表叔已经五十多了。他照样没有找到对象,照样每天雷打不动地擦车、擦身,只是那车再如何精心保养也已见旧,表叔赤裸的脊梁更见薄见瘦。好心的街坊觉得这么好的表叔,说什么也得帮他找个对象。表叔并不抱奢望,觉得那爱情不过是小说和电视里的事,离他越来越遥远,只能说说、听听而已。但是,好心的街坊锲而不舍,几年努力,街坊们终于没白辛苦,终于有一位四十余岁的女人看中了表叔。

⑨表叔却坚决拒绝。起初谁也猜不透,只觉得一定是女人伤透了表叔的心。一直到去年,表叔突然魂归九泉,人们才明白:表叔那时已知自己身患不治之症。

⑩表叔死后留下许多东西,其中最醒目的是那辆自行车,干干净净,锃光瓦亮。

(选自《肖复兴散文100篇》,有删改)

1.表叔是本文浓墨重彩描写的人物,请综合全文简析他的性格特点。(4分)

                                                                                 

                                                                                

2.文章结尾特别写到表叔的那辆自行车,这样写有什么作用?(5分)

                                                                                

                                                                                

3.文章第二段说:“这称谓透着亲切,也杂糅着难以言说的人生况味。”请结合全文探究其中包含着怎样的“人生况味”。(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作文。

  到了麦子成熟的季节,麦田里一片金黄。农人们都在准备收割。有位割麦人突然发现,他的麦田里还有一穗麦子泛着青色。于是他决定等着这一穗麦子黄了再来割麦。这是他一贯的风格,他的眼睛里容不得半粒沙子。等这一穗麦子黄了的时候,其他所有的麦子却都已经落地。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字数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园缘

老编辑朱慨然的家在古双巷的尾端,再过去几十步,就是雨湖,水光波影一直通到小巷中来。他家进门是一个极小的院子,一堵花墙,把前后隔成两半。花墙正中有一个六角形的门,门两侧上方嵌两个漏窗;门楣上置一块汉隶小匾,上书“置足园”。

园子长约五十步,宽仅二十步许。前面是幽静的庭院,后面是三间小瓦屋。庭院的东北角,叠几块玲珑山石;庭中植几丛花木,红绿相映;西侧贴墙筑半廊,与一个半亭相连,亭墙上凿出一个扇形窗,伸颈可餐雨湖秀色。亭子旁边耸几竿瘦竹,一如郑板桥之画意。庭园虽仅可置足,却似唐人绝句与宋人小令,堪可咀嚼。

这园子是他的挚友胡令行设计的,而远在湘南山地的令行却于几日前溘然长逝了。

在大学里,他们读的是中文系,同班,且穷。朱慨然喜欢写些小说、诗歌。令行则在课余苦研园林建筑,把一本明人撰著的《园治》读得滚瓜烂熟,又经实地考察,积累了许多经验。毕业后,朱慨然到书局当编辑,令行在一个营造厂做了技师。

当朱慨然东凑西借,买下这个又小又破的园子时,令行喜得眉飞色舞。他苦思冥想,精心算计,用极少的钱置办了砖、瓦、木、石,和请来的两个工匠一起将园子修葺一新,又亲自携锄到荒野,挖来几竿瘦竹几株花草,植在园中。两人坐在半亭里,推敲出"置足园"这个雅名。令行论及造园得失,妙语惊人:“私家园林往往地甚局促,常于无可奈何之处,以无可奈何之笔化险为夷,使全局顿生光彩。”他慨叹:“我平生最大的愿望,是设计一个自己的园林。为豪门大户造园,受其制约,俗不可耐。我颇想回老家去,一是照顾老人,二是倘遇机缘,能置办一座园林也难说。”

过了两年,令行真的飘然而去。朱慨然间或收到令行信札,说他在家乡教小学,因为此地太缺少师资。学生很尊重他。说他父母相继辞世,自己仍是孑然一身。

十多年过去了。“置足园”犹在,而斯人去矣。朱慨然不胜唏嘘。稍觉慰藉的是去年得令行一信,说已有了一处很好的园林,名“适园”,还附了一篇颇有文采的散文《适园小记》。文中写道:“吾园择山水佳胜之处为之,最可怡其性情,适其意趣。一草一木,一山一石,一水一桥,皆顺其自然,无斧凿雕琢之迹,得流霞凝岚之妙,天设地造,物我俱忘,遂名之为‘适园’。”园中的种种景状,四时及晴雨中的变化,何处是湖,何处有山,何处立寺,何处飞桥...... 皆细细描绘。

慨然奇怪,此等规模之园林,该花多少银钱?他决意去令行家乡一走。

一路车船劳顿,朱慨然终于来到湖南的令行老家。他打听“适园”在何处,竟无人知。

阳光下闪着一个很大的湖,湖心有一小洲,一条柳堤如绸带从岸边飘到洲上。湖的彼岸,有一座不高的山,绿云间露出古寺的一角红檐。他寻到那一拱板桥,跨过溪流,果然有一片泥墙茅顶的屋舍,围在竹篱中,木板门上方有一横额,上书四个隶字:得育小学,是令行的手笔。朱慨然走进了学校。闻说是令行的老友来访,几个年轻老师——是令行的学生,热情地接待了他。他知道了令行的许多情况。

令行是累死的。拖着一个患痨病的身子,教学上又一点不肯马虎,从早到晚,上课、备课,忙得有滋有味。每月的收入,除留一点生活费外,全用来为穷苦学生购买书籍、文具。朱慨然听得双手发颤,心上寒飕飕的。

“令行不是有一座‘适园’吗?”

“先生生前说,无园者可以有园,天地万物皆属此园。顺乎自然,以三尺微躯为社会效力,即是赏心乐事。”

朱慨然觉得自己已找到了令行的“适园”。

1.认真阅读全文,完成下列问题(8分)

(1)请分析文中画线语句在小说中的作用。(4分)

(2)小说为什么用很多笔墨写“置足园”?(4分)

2.小说中的胡令行是怎样一个人?你如何评价这个人物?(6分)

3.小说结尾说“朱慨然觉得自己已找到了令行的‘适园’”。根据文意解释句中“适园”含义。(6分)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小说把胡令行设计的置足园比作唐人绝句与宋人小令,表现了这座园子的小巧精致,韵味十足。

B.朱慨然所见到的适园的山石草木,小桥流水皆得自然之趣,毫无斧凿之痕,充分体现了胡令行造园技艺的高超。

C.小说构思巧妙,行文中多处埋下伏笔,为揭开适园的“真相”做好铺垫,使小说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D.小说以朱慨然为线索,通过他的心理及情感变化,推动情节发展,使小说悬念迭生,波澜起伏,回环跌宕。

E.这篇小说语言典雅凝炼,隽永而富有诗意,与小说中所记之人、所述之事、所绘之景相得益彰。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