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共8分) 官舍竹① 王禹偁 谁种萧萧数百竿?伴...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共8分)

官舍竹

王禹偁

谁种萧萧数百竿?伴吟偏称作闲官。

不随夭艳争春色,独守孤贞待岁寒。

声拂琴床生雅趣,影侵棋局助清欢。

明年纵便量移去,犹得今冬雪里看!

注:①此诗为作者受小人毁谤,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时所作。

②量移:原指从贬所移至稍近的地方,此处是反语,意为被贬到更偏僻的地方。

1.第三联中的 “拂”“侵”两字用得很传神,请作简要赏析。(4分)

                                             

2.这首诗中的“官舍竹”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竹子表现了怎样的情怀?(4分)

                                           

 

1.(4分) 都将竹子拟人化(答“动态”亦可,1分),“拂”即拂动,轻轻擦过,竹声萧萧“拂琴”,写出竹声的美妙和含情,令人神往;“侵”即渐渐进入,“影侵棋局”写竹的影子映在棋坪上,使人感受到竹的形象,似欲与诗人同乐(2分),营造出一个物我为友、物我同趣的意境(1分)。 2.(4分)这首诗中的“官舍竹”具有不争春色、独守严寒、不怕寂寞、保持贞洁、自有情趣等品格。(2分)诗人借咏竹子表现了与世无争(随遇而安)、淡泊清高、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情怀。(2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是一道炼字题,炼字题的格式是“解词+释句+手法+作用”。理解本题首先从拟人的修辞手法入手。拟人手法的作用是使物形象、生动。再结合“拂”“侵”的对象——琴床、棋局,则可见高雅、清闲之境。 考点: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屈突通,其先盖昌黎徒何人,后家长安。仕隋为虎贲郎将。文帝命覆陇西牧簿,得隐马二万匹,帝怒,收太仆卿慕容悉达、监牧官史千五百人,将悉殊死。通曰:“人命至重,死不复生。陛下以至仁育四海,岂容以畜产一日而戮千五百士?”帝叱之,通进顿首曰:“臣愿身就戮,以延众死。”帝寤,曰:“朕不明,乃至是。今当免悉达等,旌尔善言。”遂皆以减论。擢左武卫将军。莅官劲正,有犯法者,虽亲无所回纵。

  炀帝即位,遣持诏召汉王杨谅。先是,文帝与谅约,若玺书召,验视敕字加点,又与玉麟符合,则就道。及是,书无验,谅觉变,诘通,通占对无屈,竟得归长安。大业中,与宇文述共破杨玄感,以功迁左骁卫大将军。秦、陇盗起,授关内讨捕大使。安定人刘迦论反,众十余万据雕阴。通发关中兵击之,次安定,初不与战,军中意其怯。通阳言旋师,而潜入上郡。贼未之觉,引而南,去通七十里舍,分兵徇地。通候其无备,夜简精甲袭破之,斩迦论并首级万余,筑京观于上郡南山,虏老弱数万口。后隋政益乱,盗贼多,士无斗志,诸将多覆。通每向必持重,虽不大克,亦不败负。

  高祖起,代王遣通守河东,战久不下,高祖留兵围之。通势蹙,或说之降,曰:“吾蒙国厚恩,事二主,安可逃难?独有死报尔!”每自摩其颈曰:“要当为国家受人一刀!”其训勉士卒必流涕,故力虽穷,而人尚为之感奋。帝遣其家僮往召,通趋斩之。俄闻京师平,家尽没,乃留桑显和保潼关,率兵将如洛。刘文静遣窦琮、段志玄精骑追及于稠桑,通结阵拒之。琮纵其子寿往谕使降,通大呼曰:“昔与汝父子,今则仇也!”命左右射之,显和呼其众曰:“京师陷,诸君皆家关西,何为复东?”众皆舍兵。通知不免,遂下马东南向,再拜号哭曰:“臣力屈兵败,不负陛下。”遂被禽,送长安。帝劳曰:“何相见晚邪?”泣曰:“通不能尽人臣之节,故至此,为本朝羞。”帝曰:“忠臣也!”释之,授兵部尚书、蒋国公,为秦王行军元帅长史。

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今当免悉达等,尔善言旌:表彰

B.通占对无屈,得归长安竟:最终

C.通兵关中兵击之,安定次:依次

D.通候其无备,夜精甲袭破之简:选拔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屈突通“善战”和“忠诚”的一组是(3分) (   )

A.①与宇文述共破杨率②帝遣其家僮往召,通趋斩之

B.①通发关中兵击之②要当为国家受人一刀

C.①通侯其无备,夜简精甲袭破之②有犯法者,虽亲无所回纵。

D.①通每句必持重,虽不大克,亦不败负②释之,授兵部尚书、蒋国公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屈突通祖籍昌黎徒何,后迁居长安,曾出仕隋朝为官。屈突通十分爱惜士人,曾冒死劝议谏隋文帝,反对因牲畜财产而滥杀士人,深得文帝常识。

B.屈突通遇事从容,机智灵活。隋炀帝时,他奉诏前去召见汉王杨谅,在杨谅觉得事情有变,心生狐疑时,屈突通沉着应对,最终圆满完成任务。

C.屈突通骁勇善战,深谙兵法,曾与他人一起击败杨玄感,用奇计平定刘迦论的叛军,即使在军无斗志的情况下,仍然能大获全胜,一生从无败绩。

D.屈突通崇尚气节,忠心耿耿,先后侍奉过隋代二帝,即使在隋朝政事混乱时也从无叛心,后兵败被俘,虽未殉节而死,但其忠心依然为唐高祖所称道。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贼未之觉,引而南,去通七十里舍,分兵徇地。(6分)

译文:

(2) 通不能尽人臣之节,故至此,为本朝羞。(4分)

译文:  

 

查看答案

 “中庸”辨析

张岱年

①以前曾经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见解,认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中庸”。对于这个问题,应略以辨析。

②“中庸”观念是孔子提出的,他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对于中庸的含义无所解释。但是说“中庸之为德”,而不是说“中庸之为道”,足证中庸是指一种修养境界,而不仅是指一种抽象原则。孔子又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子路》)中行是较高的品德,应与中庸同义。孟子说:“孔子不得中道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孟子?尽心下》)不说中行而说中道,中行、中道,当是同一意义。总之,中庸、中行、中道,应具有同一含义,指高于狂狷的修养境界。

③《中庸》篇有云:“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所谓执两用中应即对于中庸的解释。《说文》:“庸,用也。”中庸即用中,指随时运用中的原则,处事恰如其分。孔子尝说:“过犹不及。”(《论语?先进》)后儒解释中庸为“无过无不及”,是正确的。

④“中庸”观念包含一种认识,即许多事情都有一定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就和没有达到这个限度一样。这就是“过犹不及”。有些事情,确实如此。如饮食衣着以及睡眠之类,确实是“过犹不及”。但是,许多事情的限度是随时代的演进而改变的。例如所谓 “君臣之义”,过去认为是必须遵守、不可逾越的。但是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打倒了君权,使人类历史大大前进了一步。又如中国封建时代排斥所谓奇技淫巧,阻碍了自然科学的进展;近代西方实证科学长足进步,技术远远超过了前代,促进了文化的高度发展。在历史上,在一定的范围内,超越传统的限度,往往可以实现巨大的飞跃。如果固守“过犹不及”的中道,就不可能大步前进了。因此,“中庸”观念,虽然在过去曾经广泛流传,但是实际上不能起推动文化发展的作用。所以,我认为,不能把“中庸”看做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⑤近代西方国家都宣扬自己的民族精神。如法国人民鼓吹法兰西精神,德国人民提倡日耳曼精神等等。中华民族必有作为民族文化的指导原则的中华精神。古往今来,这个精神得到发扬,文化就进步;这个精神得不到发扬,文化就落后。正确认识这个民族精神之所在,是非常必要的。

1.本文认为中庸是指一种修养境界,以下不属于其依据的一项是(3分)(   )

A.孔子提出“中庸之为德”,而没有说“中庸之为道”,足证中庸是指一种修养境界。

B.孔子在《论语?雍也》中对于中庸的含义无所解释,可以推测中庸是指一种修养境界。

C.孔子在《子路》中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中行应与中庸同义,是较高的品德。

D.孟子说:“孔子不得中道而与之,必也狂狷乎!”中道与中行和中庸含义相同,指高于狂狷的修养境界。

2.下面对“中庸”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庸》说:“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所谓执两用中就是对于中庸的解释。

B.《说文》:“庸,用也。”中庸即用中,指随时运用中的原则,处事恰如其分。

C.中庸就是孔子在《论语?先进》中所说的“过犹不及”。

D.后儒提出“无过无不及”,这是对中庸的正确解释。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

A.中庸就是在两个极端之间寻求适中的方法,既不要“过”也不要“不及”,这个观念是孔子提出的。

B.所有事情都有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就和没有达到一样,这就是“过犹不及”。

C.在历史上,只有超越传统的限度,才可以实现巨大的飞跃。固守中道,就不可能前进。

D.作者认为,“中庸”观念虽然在过去曾经广泛流传,但是实际上不能起推动文化发展的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作家在写作,五岁的女儿吵着要他陪自己玩。作家没有时间,就将一本杂志的封底撕碎,对女儿说:“你先把上面的世界地图拼完整,爸爸再陪你玩。”女儿很快拼好了。作家惊讶地问女儿是怎么做到的。女儿说:“世界地图的背面是一个人的头像。我反过来拼,只要这个人好了,世界就好了。”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请仿照画线句的修辞和句式,在横线上另外写出三个句子,组成语义完整的一段话。(6分)

对善于思考的人来说,大自然是一本“无字”的书。读沙漠,读出他坦荡豪放的胸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面这段话中划线的词语存在滥用、误用现象,请按要求进行修改。(5分)

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出现的过量碳排放是形成气候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①因而要减少碳排放就要相应优化和约束某些消费和生产活动。一些学者②尽管对气候变化原因持有不同看法,③由于“低碳生活”理念至少顺应了人类“未雨绸缪”的谨慎原则和追求完美的心理与理想,④所以“低碳生活”理念也就渐渐被各国所接受。低碳生活的出现⑤不禁告诉人们,你可以为减碳做些什么,⑥告诉人们,你可以怎么做,在这种生活方式逐渐兴起的时候,大家⑦于是开始关心,我今天有没有为减碳做些什么呢?

滥用的是________(填序号),需要删除。

误用的是________( 填序号 ),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误用的是________( 填序号 ),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