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5分) 最后的黄豆 爷爷是染布的。他爱吃黄豆出了名...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5分)

最后的黄豆

爷爷是染布的。他爱吃黄豆出了名。

在镇子西头,爷爷十七岁那年刷刷地在地上架起了好几口大染锅。这吃饭的手艺是“偷”来的。爷爷从小喜欢跑进大染坊找老板的儿子斗蛐蛐。有时老板的儿子跟私塾先生念书,爷爷便蹲在一旁,直愣愣地盯着热气腾腾的大染锅。爷爷蹲着看染布时,就从兜里摸出几粒炒熟的黄豆塞到嘴里嚼,这样一蹲就是一两个时辰。“呆瓜!”染布师傅往往这么笑话爷爷。当爷爷染出第一锅布时,大家才知道爷爷并不呆。

那年,家里遭了大灾,爷爷架起几口大锅开始染布。开业那天,镇子里所有人都听到爷爷一边敲锣一边喊话,开张头半个月染布不收钱,染坏了一赔二。爷爷没钱请帮工,自己把麻绳往肚子上一勒,一把黄豆往嘴巴里一塞,一边香甜地嚼着,一边搅动大染锅。当爷爷嚼完三四把黄豆时,青布便染成了。青色衬着爷爷额头的汗珠,沉稳得像傍晚袭来的夜幕。

后来,那家大染坊被爷爷挤垮了。没过半月,爷爷快乐地嚼着黄豆把那几口锅搬进了大染坊。于是,镇子里又有了大染坊。那名声像染布匠拿搅锅棍敲锅一样,咣咣当当响得很。在嚼着一把又一把黄豆时,爷爷兜里也开始响着咣咣当当的银元声。

有了钱,除了每天有滋有味地多嚼几把黄豆,还娶了奶奶。迎亲那天,爷爷喝了好多酒,醉了,进洞房时还绊了一脚,兜里的黄豆全撒在地上,他捡了好一阵子,奶奶什么反应,到现在我也不知道。后来跟我讲这事时,爷爷还叹气,这一绊,不是什么好兆头,要不,后半辈子也不会活得这样磕磕绊绊。说这事时,爷爷喘着粗气,我帮着捶了半天背,他还是喘得满脸猪肝紫。

其实,爷爷在生父亲的气。

闲时,爷爷经常是一边慢慢地嚼着黄豆一边跟我聊天,像在咀嚼他的一生。他说,父亲是一个“倒钱筒”。父亲是爷爷的独苗,奶奶宠着他,惯着他。听爷爷说,父亲才十岁,就开始进大烟馆。没钱,就赊账。烟馆老板拿着赊账本来讨钱时,爷爷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

父亲就像一颗荒野的树那样疯长。

我十岁那年,三天三夜,父亲跟人赌输了。大染坊被抵了赌债。那一天爷爷没有嚼他的黄豆,唉声叹气,一脸乌云。

搬出大染坊时,爷爷习惯性地掏出黄豆,迟疑了一下,爷爷这回没有把黄豆塞进嘴巴,而是把黄豆一路撒在地上。

没几年,爷爷病得不行了。父亲依然整天不着家,爷爷的安危只是他耳边刮过的一阵微风。

临终前的那个晚上,爷爷示意我到他跟前,他手中攥着一个小布袋,打开来,是些黄豆。昏暗的灯光下,豆子炒得金灿灿的。爷爷说,这辈子只剩下这点黄豆了。他的声音很轻,连他旁边油灯的火苗都没有动一下,他颤巍巍地拈出一颗豆子,习惯性地放入口中,又想嚼它。不知是黄豆太硬还是爷爷老了,牙口不行,他没嚼动,又把豆子放入袋中。

他叹叹气,说这辈子就爱这黄豆,人走了带上它,也算来这世上留个念想。他慈爱地对我说,如果你长大了真活不下去,可以再到爷爷这里来拿这黄豆吃。不过,你要是争气,最好就别来扰我了,他语气中满是沮丧。

我愣愣的,不太明白,点了点头。

第二天早晨,爷爷走了,手里紧紧攥着那小袋嚼不动的黄豆。邻居帮忙葬了爷爷后,父亲才回来。没人怪他,他在邻里眼中只是一个能够看得见的影子。

父亲长号着,声音凄厉,如同塌了脊梁。大家都知道他为什么哭。整整两天两夜,他雇了好几个人把小院子掏了一遍又一遍,最后连瓦背也全掀掉了,还是没有找到传说中爷爷那几坨金子。他疯了。

后来,一个金匠跟我说爷爷确实有几坨金子。不过,爷爷临终前偷偷让他把它们打成了一颗颗金珠子。

我蓦然明白,爷爷那小袋黄豆是什么了。爷爷给我留了一笔活命钱。

有人曾问我,金子最终找到了吗?

当然没有。爷爷的坟头早被我平了,当时还有人说,我跟我那疯死掉的父亲一样,也是忤逆不孝。

现在我有了自己的企业,人们称我是什么“著名企业家”。不久前,一次慈善大会上,我说了,死后捐出全部财产。我那个儿子和老婆都不跟我说话了。

为什么这么做?有记者问我。我一时语塞,眼前浮现出爷爷那小袋最后的黄豆。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我”平掉爷爷的坟头,是既不想让任何人打扰爷爷死后的安宁,又表明了不依赖祖辈财富、自己创业的决绝。

B.文中说“父亲就像一棵荒野的树那样疯长”,一是形容他处于青少年时期,身体长得快;二是形容他备受溺爱,放纵无拘。

C.本文语言平实,情感饱满,情节跌宕起伏,人物性格各具特点,叙事手法新颖,主题有教益。

D.老板的儿子跟私塾先生念书时,爷爷蹲在一旁看人染布,这暗示着爷爷对读书的渴望和对财富的羡慕。

E.本文运用动作、语言、细节和对比等艺术手法,生动凸显人物个性;人物行为也具有深厚寓意。

2.小说中“爷爷这回没有把黄豆塞进嘴巴,而是把黄豆一路撒在地上”,这一行为反映了爷爷什么样的心态?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多次写到爷爷嚼黄豆,这在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概括。(6分)

4.小说以“最后的黄豆”为标题,寓意何在?这对现实人生有许多启示,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8分)

 

1.A、E (答对一个给2分) 2.心态:反映出“爷爷”在产业被抵债后内心的痛苦、失落和气愤。 分析:①“没有把黄豆塞进嘴巴”是因为内心痛苦,没兴趣嚼黄豆了;②“把黄豆一路撒在地上”寓意其守成的失败,也表达了对儿子败家的气愤。(答出2点心态给2分,分析1分,意思对即可。) 3.①生动揭示“爷爷”心理,反映“爷爷”专注、执著和顽强的性格特征;②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将“爷爷”创业、守成过程中的和环节紧密联系起来;③为情节发展做铺垫,使故事情节更丰富、更合理。(每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即给满分。意思答对即可。) 4.(8分)寓意:一是“爷爷”通过一生奋斗留给“我”的物质遗产,是现实世界中的财富;二是“爷爷”留给“我”的人生教训,启发“我”对物质有清醒认识,是精神财富。 启示一:就人生追求而言,单纯的物质追求并不会让人幸福,相反可能带来生活中的不幸。 启示二:就亲情而言,真正的爱不是溺爱,而要帮助下一代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启示三:就传承而言,精神财富的传承比物质财富更为重要,精神的力量才能真正改变人生。 (答出寓意每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论述启示时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任何一种启示或其他启示进行论述,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酌情给分。观点明确,给2分;论述合理给2分。) 【解析】 1.试题分析:B. 形容他处于青少年时期,身体长得快,这句在文中无依据。 C.“ 叙事手法新颖”错,只是一般的叙事手法,并无特殊之处。D. “暗示着爷爷对读书的渴望和对财富的羡慕”不恰当,这只是爷爷在偷技。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5分)

1.               ,知来者之可追。(《归去来兮辞》)

2.               ,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

3.               ,秋水共长天一色。(《滕王阁序》)

4.潦水尽而寒潭清,               。(《滕王阁序》)

5.风之积也不厚,               。(《逍遥游》)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小斋即事     刘一止

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方。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

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

[注]①刘一止: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进士,曾任监察御使等职,有记载说他曾因“忤秦桧”而被罢官。②局:指棋盘。

1.诗的第二联对第一联的句意起了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2.作者为什么要写琴棋二物?他想借琴棋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怀?(6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阴兴,字君陵,光武皇后同母弟也。建武二年,为黄门侍郎,典将武骑,从征伐,平定郡国。兴每从出入,常操持小盖,障翳风雨,躬履途泥,率先期门。光武所幸之处,辄先入清宫,甚见亲信。与同郡张宗、上谷鲜于裒不相好,知其有用,犹称所长而达之;友人张汜、杜禽与兴厚善,以为华而少实,但私之以财,终不为言:是以世称其忠平。

  九年,迁侍中,赐爵关内侯。帝后召兴,欲封之,置印绶于前,兴固让曰:“臣未有先登陷阵之功,而一家数人并蒙爵土,诚为盈溢。臣蒙陛下、贵人[注]恩泽至厚,富贵已极,不可复加,至诚不愿。”帝嘉兴之让,不夺其志。贵人问其故,兴曰:“贵人不读书记邪?‘亢龙有悔。’夫外戚家苦不知谦退,嫁女欲配侯王,取妇眄睨公主,愚心实不安也。富贵有极,人当知足,夸奢益为观听所讥。”贵人感其言,深自降挹,卒不为宗亲求位。十九年,拜卫尉,亦辅导皇太子。二十年夏,帝风眩疾甚,后以兴领侍中,受顾命于云台广室。会疾瘳,召见兴,欲以代吴汉为大司马。兴叩头流涕,固让曰:“臣不敢惜身,诚亏损圣德,不可苟冒。”至诚发中,感动左右,帝遂听之。

  二十三年,卒,时年三十九。兴素与从兄嵩不相能,然敬其威重。兴疾病,帝亲临,问以政事及群臣能不。兴顿首曰:“臣愚,不足以知之。然伏见议郎席广、谒者阴嵩,并经行明深,逾于公卿。”兴没后,帝思其言,遂擢广为光禄勋;嵩为中郎将。嵩监羽林十余年,以谨敕见幸。明帝即位,拜长乐卫尉,迁执金吾。

  明帝永平元年诏曰:“故侍中卫尉关内侯兴,典领禁兵,从平天下,当以军功显受封爵,又诸舅比例,应蒙恩泽,兴皆固让,安乎里巷。辅导朕躬,有周昌之直;在家仁孝,有曾、闵之行。不幸早卒,朕甚伤之。贤者子孙,宜加优异。封兴子庆为鮦阳侯,庆弟博为隐强侯。”。庆卒,子琴嗣。琴卒,子万全嗣。万全卒,子桂嗣。

(节选自《后汉书·阴兴传》,有删改)

  [注]贵人:即光武皇后,明帝生母。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履涂泥,率先期门躬:弯腰

B.犹所长而达之称:称赞

C.兴叩头流涕,让曰固:坚决

D.兴素与从兄嵩不相能:和睦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以为华少实我腾跃

B.卒不宗亲求位击破沛公军

C.欲代吴汉为大司马但刘日薄西山

D.兴皆固让,安里巷其闻道也固先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阴兴跟随光武帝平定天下,随从护驾恪尽职守,举荐人才不以个人好恶,得到了光武帝的认可和世人的称赞。

B.阴兴认为自己蒙受皇上、贵人的恩宠已经非常多了,身为皇亲国戚应该知足、谦让,因此谢绝了皇帝的封赏。

C.光武帝答应了阴兴的请求,在阴兴去世后,提拔席广为光禄勋,阴嵩为中郎将。阴嵩监管羽林军十多年。

D.明帝认为阴兴军功显著,为人正直,仁义孝顺,于是封他的两个儿子为侯。阴兴后代相继为侯数世。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及课本中的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光武所幸之处,辄先入清宫,甚见亲信。(4分)

(2)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4分)

(3)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逍遥游》)(2分)

 

查看答案

自然作为环境与自然作为其自身是完全不一样的。自然作为其自身以自己为本位,与人无关。而自然作为环境,它就失去了自己的本体性,成为人的价值物。一方面,它是人的对象,相对于实在的人,它外在于人。但另一方面,当它参与人的价值创造时,就不是人的对象,而是人的一部分,或者说是人的另一体。在这个意义上,环境与人不可分。自然当其作为人的价值物时,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作为资源,二是作为环境。资源主要分为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人要生存和发展,必须要向自然获取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但是必须有个限度,超出限度就可能造成整个生态平衡的严重破坏或某些资源的枯竭。一般来说,环境比资源外延要大,但更重要的是,资源是人掠夺的对象,而环境是人的家园。从自然界掠夺资源,不管手段如何,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的;而将自然界看成环境,不管这里的自然条件如何,人总是力求实现与自然的和谐。

对于当今人类来说,重要的是要将自然看成我们的家。家,不只是物质性的概念,还是精神性的概念。环境美的根本性质是家园感,家园感主要表现为环境对人的亲和性、生活性和人对环境的依恋感、归属感。家的首要功能是居住,居住可以区分为三个层级:宜居、利居、乐居。当前各地都在创建人类的宜居环境,提出建设花园城市、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等诸多主张,但“宜居”在城市功能的各层次中,只是基础,重在环境保护。而“利居”仍然没有摆脱将环境当作资源的观念。环境一旦成为利用的对象,它与人的关系就存在某种对立。只有“乐居”,人与环境的关系才不是对立的,而是和谐的,而且这种和谐具有亲缘性、情感性、文化性。亲缘性,说明环境与人共生的关系。情感性,说明环境与人的内在心理的关系。文化性,说明乐居具有丰富而又深刻的文化意味,浓缩提炼了人类文明的精华,真正体现了家园感。

家园感的实现离不开对环境进行建设。环境建设有两种指导理念:一是功利的原则,二是审美的原则。两个原则必须是统一的,且应以审美原则为主导,也就是说可以将工程建设转化为景观建设,让工程既有利于人们的生产与生活,又有利于人类的审美。此外,家园感的实现也离不开环境保护。环境保护一是需要科学技术,二是需要理念。在诸多关于环境保护的理念中,“审美的环境保护”理念有积极意义。这里“美”的构成是丰富的,既有来自生态方面自然方面的美,也有文明方面的人工的美。这样,“审美的环境保护”不仅包含了以生态平衡为最高原则的科学的“真”的保护,而且高于“真”的保护。比如,城市中的湖水被严重污染了,按“真”的保护,主要在治理污染,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它的生态平衡;而按审美的保护原则,不仅要治理污染,还要进一步做一些美化,如湖岸栽花、湖中养鱼建亭等。

环境作为人的家园,既是空间的,也是历史的。我们应该适度开发自然资源,高度重视保护自然资源,并努力建造乐居的环境。(摘编自陈望衡《环境美学的当代使命》)

1.下列有关“环境”和“资源”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作为环境的自然与作为资源的自然都是人的价值物,参与到人的价值创造中。但二者又有所不同。

B.自然作为环境,失去了自己的本体性,成为人的家园。这种情况下,人总是力求实现与自然的和谐。

C.资源外延小于环境,主要分为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只有改变获取资源的手段,才能使人与自然不再对立。

D.自然作为资源,可以满足人生存和发展的需求,是人掠夺的对象;而不加限制地掠夺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2.下列对原文第二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家的首要功能是居住。人类对家的居住功能的追求表现在三个方面,分别是宜居、利居、乐居,其中宜居是基础。

B.利居,仍然把环境作为利用的对象,即重视自然作为资源的价值,忽略自然作为环境的价值。

C.乐居既要体现人与环境的共生关系,又要满足居住者对环境的情感认同,还要体现深厚的文化感,三者缺一不可。

D.环境对人的亲和性与人对环境的依恋感是家园感的表现。乐居满足了人在环境方面的全面需要,因而乐居是环境建设的最高目标。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由于资源的枯竭会危及人的生存,所以人类要高度重视保护自然环境。但与此同时,适度开发自然资源的工作也不能停。

B.湖岸植树栽花,湖中养鱼建亭等保护环境的做法,不仅美化了我们的空间,而且也让家园感具有了持续性。

C.环境建设的指导原则应强调功利与审美的统一。例如,可以将工程建设转化成景观建设,也就是将审美理念融入工程规划中。

D.“审美的环境保护”理念中“美”的构成是丰富的,它高于科学的“真”的保护,因而保护环境首先要考虑人工美的因素。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信仰危机是社会浮躁的根源(节选) 张贤亮

上世纪80年代,英国前首相撒切尔曾说“中国不可能成为世界大国。”为什么?她说因为中国没有一个可以输出的主流意识形态。你别小看这个“铁娘子”,这话既尖刻又到位!中国现在的主流意识形态是什么?好像谁也说不清,嘴巴能说清楚的似乎又和现实不一样,言行不一致。说我们中国还有“阶级斗争”可以输出,那是毛泽东时代干的事,“输出革命”,我们搞“文革”时弄的巴黎也出现“红卫兵造反”。现在有什么思想文化可以输出?孔子!花了好多钱在世界各国建了许多“孔子学院”,便宜了外国人,原来外国人学中文要花钱,有了孔子学院,外国人找到个免费学中文的地方。其实孔子只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不是孔孟学说一家可以囊括的。最早翻译为外文的中国古代经典是老子的《道德经》,外国人都认为老庄思想是哲学而孔孟学说不过是伦理学。

我们现在缺少的就是人心皈依的地方。当然,你可以说我信仰共产主义,但共产主义是若干年以后的一种社会形态,正如马克思说的那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必然结果。那不是信仰而是理想,是要你努力奋斗去实现的。说到信仰,必须是“彼岸”的事情,与现实的政治理念、社会理想有区别,信仰有更深的精神深度。我们现在不仅有“信仰危机”、“信念危机”,连信任都产生危机,社会普遍无诚信。所以,要重建我们的信仰,重建人的价值观,是我们面临的一个很大的难题。如果我们不能重建我们的信仰,构建我们的价值体系,即便GDP超过美国,也不会成为世界大国。就拿电影来说,像美国的《2012》、《阿凡达》,虽然是商业大片,但你会发现它们都有文化内涵,反映英雄主义、环保意识,有一种人文关怀。而我们的大片,看得你眼花缭乱,看完了啥印象也没留下。虽然国产大片国内的票房收入越来越高,可是走出国门就少有观众,很难卖出去,为啥?因为我们的影片缺少世界各国观众都能接受的普世价值!

这又是我困惑的事情之一。我觉得我们首先要在这个社会建立信任,能信任政府、信任法院、信任税务。在人们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建立起信念,有信念就会追求信仰。我们现在经济上已排名世界第二,可说是经济大国,而老百姓的“幸福度”才排名世界126位,这个差距太悬殊了!就拿税收来说,据说今年上半年我国GDP增长了10.8%,而税收却增长了33%,税收超过经济增长率,中国成了世界上税种最多、税率最高的国家,致使中国政府是世界上的第二富,仅次于美国政府。这恰如古人说的“上下交争利”,加上政治文化生态有待改善,人们普遍精神惶惑,这是我们最大的不稳定因素。

所以我说我们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是重构文化,要按照列宁说的“继承人类一切文明成果”,在重新整理中华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广泛汲取全人类创造积累的文化成果。我常说,世界上最低俗的东西在美国,最高尚的东西也在美国;最邪恶的东西在美国,最高雅的东西也在美国。美国人是广收博纳、来者不拒的。而我们不论是对中国固有的传统文化或外来文化都采取谨小慎微的态度,生怕不良文化如病菌般传染了我们的机体。能防微杜渐、“择优录取”当然最好,但这是理想状态,真正做到很不可能,倒可能适得其反:“好”的东西学不来,“坏”的东西不学自会。然而,这又是我们过渡时期主流文化的心态,短期内,我们还不能摆脱“姓资姓社”的思辩方式,还不能生成与“大国”相匹配的宽广胸怀。

我对中国文化的重建还是充满信心的。大势所趋,政治体制和文化体制的改革已初步启动,政治文化生态已逐渐改善,人们的自由度空前扩大,在这种生态环境中已出现了能够独立思考、敢于说话的知识分子,已具备了产生文化大师的土壤。历史上的任何变革和进步都是由精英分子带领的,我料想不久的将来,中国不仅仅是一批、而是各个文化领域都有大量的精英涌现出来。

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5分)

A.中国现在正处在一个主流意识形态缺乏的时代,不仅有信仰危机,而且信任都产生了危机。

B.我们要尽快解决重建自己的信仰、重建人的价值观的难题。否则,即便成为世界大国,GDP也不会超过美国。

C.我们的国产大片只要真正具备了世界各国观众都能接受的普世价值,就能走出国门,票房收入也会越来越高。

D.我们说的重构文化就是要在广泛汲取全人类创造积累的文化成果的基础上,重新整理中华文化传统。

E.作者认为,我们现在急需重构文化,改变我们过渡时期主流文化心态,生成一种与“大国”相匹配的宽广胸怀。

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美国的《2012》《阿凡达》,虽然是商业大片,但他们都有文化内涵,也可以说是文化大片。

B.中国现在已成为经济上排名第二的经济大国,而老百姓“幸福度”的排名还相当落后,最根本的原因是人与人、人与政府之间缺乏信任。

C.我们应学习美国人的广收博纳,不必要对中国固有的传统文化或外来文化过于谨小慎微。

D.随着政治文化生态的逐渐改善,能够独立思考、敢于说话的文化大师呼之欲出。

3.作者为什么说信仰危机是社会浮躁的根源?联系全文回答。(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认为,要重建我们的信仰,重建人的价值观,是我们面临的一个很大的难题。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阅读全文,简要回答。(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