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梅圣俞诗集》序 欧阳修 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

《梅圣俞诗集》序

欧阳修

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刺,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予友梅圣俞,少以荫补为吏,累举进士,辄抑于有司,困州县,凡十余年。年今五十,犹从辟书,为人之佐,郁有所蓄,不得奋见事业。家宛陵,幼习于诗。自为童子,出语已惊其长老。既长,学乎六经仁义之说。其为文章,简古纯粹,不求苟于世。世之人徒知其诗而已。然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圣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乐于诗而发之;故其生平所作,于诗尤多。世既知之矣,未有荐于上者。昔王文康公尝见而叹曰:“二百年无此作矣!”虽知之深;亦不果荐也。若使其幸得用于朝廷,作为雅颂,以歌咏大宋之功德,荐之清庙,而追商、周、鲁颂之作者,岂不伟欤?奈何使其老不得志,而为穷者之诗,乃徒发于虫鱼物类、羁愁感叹之言?世徒喜其工,不知其穷之久将老也,可不惜哉?

圣俞诗既多,不自收拾。其妻之兄子谢景初,惧其多而易失也,取其自洛阳至于吴兴以来所作,为十卷。予尝嗜圣俞诗,而患不能尽得之;遽喜谢氏之能类次也,辄而藏之。

其后十五年,圣俞疾卒于京师。余既哭而铭之,因索于其家,得遗稿千余篇,并旧所藏,其尤者六百七十七篇,为一十五卷。呜呼!吾于圣俞诗论文详矣,故不复云。

(选自《古文观止》)

1.下列句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兴于怨刺怨刺:怨愤讥刺

B.不求苟于世说:通“悦”,取悦

C.其尤者六百七十七篇掇:选择

D.辄而藏之序:次序

2.下列每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困州县不得奋见事业

B.道羁臣寡妇之所叹圣俞疾卒于京师

C.世既知之矣,未有荐于上者不知其穷之久将老也

D.家宛陵得遗稿千余篇

3.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

A.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                    B.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

C.不得奋见于事业                        D.其为文章,简古纯粹

4.对下面文言语句的翻译无误的一项是:(   )

A.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译文:那么就不是诗让人贫穷,原来是诗人贫穷了然后才写出技巧高明的诗呢。

B.自为童子,出语已惊其长老。

译文:从做孩童的时候起,他所写的诗就使年长的人惊叹。

C.然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

译文:可是当时没有贤愚之分,一谈到做诗,一定向圣俞会求教。

D.虽知之深;亦不果荐也。

译文:王公虽然很了解他,也没有果断的推荐他。

 

1.D 2.D 3.A 4.B 【解析】 1. 试题分析:D项:序:写序,作序。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实词的含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山石对卵石说:“你还叫石头吗?我才是真正的石头!你看我体肤粗糙,棱角分明,我和我的兄弟能铸起雄伟的大山,展现自然的粗犷!”

卵石对山石说:“经年累月,水蚀沙磨,我体肤平滑,肌理莹润,虽已脱胎换骨,不还是石头吗?脱离了大山,我却有机会走进人间,看到更丰富的世界,体验更精彩的生活!”

要求:(1)选择恰当角度立意 ;(2)诗歌外,文体不限;(3)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阅读以下新闻材料,根据要求答题。(4分)

北京下岗工人廖丹因妻子患上尿毒症,花光了家中所有积蓄。为让妻子活下去,廖丹找人刻了医院公章,给妻子做了近4年的“免费”透析,涉嫌骗取医疗费17.2万余元。日前,廖某因诈骗罪受审,检方建议判处其有期徒刑3到10年。

据悉,廖丹夫妻靠打零工、拿低保维待生计,而妻子尿毒症“每月医药费就超过5000元”,但因“妻子不是北京户口,不能享受北京市民医保待遇”,而“让妻子回河北老家报销医疗费,身体也经不起来回折腾”,最后廖丹只能选择“自费透析”。

(1)请给这则新闻加一个标题。(不超过15字)(2分)

答:                                    

(2)选择一个角度,表达你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不超过30字)(2分)

答:                                            

 

查看答案

请为填入横线的六个句子排序。(4分)

西亚是亚洲西部的简称,人们也把这一地区和埃及一起称为中东,       ,在近代史上,西亚是西方和东方各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①同时处在欧洲,亚洲和非洲的交接地区②联结着地中海,黑海,红海,阿拉伯海和里海五个重要水域,被称为“五海之地”③它是欧洲同广大亚洲和太平洋地区间的纽带。④古代有名的丝绸之路,就是通过西亚,把我国的锦缎运到古罗马⑤13世纪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也是通过西亚往返于北京和威尼斯之间⑥自古以来,西亚就是亚,非,欧三洲之间交往的必经之途。

排序:                                                                    

 

查看答案

将下面四个短句转换为一个长句,要求不改变原意,可适当改变个别词语。

①美国大学教授马克?鲍尔因曾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②为什么当代青年拥有网络资源却沉浸于自我的小世界?

③他悲观地认为人类或许将进入一个黑暗无知的时代。

④在这样一个时代里将只剩下娱乐和成功。

                                                                          

 

查看答案

醉意的境界

又被贬谪,临近不惑之年,命途却还如此多舛,这让欧阳修内心有些压抑不住的忧伤。在汴京的大殿前,他兀立良久,对着静默的雕梁玉砌,悲叹:此际一别,何时得还?

滁州在哪里?离汴京有多远?欧阳修不知道。此刻,溢满胸怀的落魄失意,正如潮水一般,一次次漫过。透过岁月依稀斑驳的影子,他看到了自己的身世浮沉。四岁时父亲亡故,是母亲用荻草秆在泥地上教他认字,才有了日后袍笏加身的荣耀,才有了“文章名冠天下”的美誉,然而,现在却又以言获罪。不是近“不惑”了吗?难道是自己越活越糊涂了?

心里还是很委屈,委屈到想大醉一场,不再醒来。人有时很奇怪,瘦削的肩头能扛起盛名与地位,却撑不起污名与委屈。忘记委屈,也许不难,不就有许多隐逸之士,或是亲近自然,或是沽酒买醉,忘却烦忧吗?就像陶潜,悠然饮于南山,还有阮籍.刘伶,常于竹林下,酣歌纵洒,忘怀避世。特别是那个李白,失意地离开长安后,游山玩水,饮酒作诗,不亦乐哉!

天更显阴沉了,大风乍起,皇家的亭台楼阁,在北宋的风沙中若隐似无。终于,欧阳修还是抬起了头,是该走了。这时,他反倒有了些坚定,略带解嘲意味地自语道:范仲淹不是早已走了吗?他决定不再去想什么寒窗十年.悬梁刺股了。反正,学成文武艺,是要售与帝王家的。这普天之下,哪里又不是皇土呢?

耳畔,传来了一声雁唳。振振长衫,撩抚一下长须,欧阳修骑上了那匹瘦马。

东京渐远,滁州在望,一片青山绿水,比东京要美多了。

在溪边喝一口泉水,水很清洌,山很秀丽。这让他更清醒了,处江湖之远,摆脱宦海纠葛,在这里,更要经邦济世。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做不好这地方父母官,岂不枉负了这一方山青水绿?

处理政务之余,欧阳太守常与官员们去看明丽多姿的山水。歇脚时,会在亭中品茶。有一次,他看到老百姓喝不起热茶,只能喝溪涧泉水,便将品香茶改为饮泉水,召集幕僚们议事,也用泉水招待。与民同乐方为乐,能做到这样,这太守让“滁人爱公若父母”,也就不足为奇了。最后连出家人智仙也被感动,专门修建个亭子,作太守闲看山水之用。这亭子,太守谓之醉翁亭。

历史漫漫风尘湮灭了太多陈年遗踪。当初,又有谁会想到,就是这一方亭台,竟然会成为后人公认的“天下第一亭”呢。的确,太守文章写得好,使“滁之山水得欧公之文而愈光”。不过,千古醉翁亭,恐怕还在于其笼罩着一种不朽的醉意,千年来,从未飘散,历久弥浓。这醉意,不会诱人避世沉沦,反而催人醒世勃发;这醉意,让人明白,这世间真正值得沉醉的,不是美酒,不是仕途,而是山水,而是黎民苍生的喜忧。带着这份独特的“醉意”,此后,他在扬州,施行“宽简之政”,那“文章太守”做得更是没话说。

一个人,有再多的委屈,历史是不会陪你哭泣的,它只会记得你的贡献。往事越千年,如今欧阳修从历史幽暗的一隅走出来,闪光的,不只是锦绣诗文,还有为官善治。著文倡道,见心明志,说到底,不是在纸上,还是用于现实。就像欧阳太守说,“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这里的“文”,说的可不只是诗酒文章,更大的指归是:以生命入世,推动历史的车轮。

现在,我们还真得感谢北宋庆历五年的贬谪事件。要不然,庆历六年,中国文坛上又怎么可能同时诞生《醉翁亭记》与《岳阳楼记》这样的千古雄文呢?这边厢,欧阳太守醉于山水,与民同乐;那边厢,范仲淹吁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真可谓,生死一知己。欧阳太守在人生的起伏颠折中,自责自求,亲历亲为,不就是将范氏“忧乐”蕴含的至高境界,收归于“醉意”二字之上吗?这样充溢着入世精神的醉意,不就是世间最高境界的醉意吗!

1.文章开篇写欧阳修的落魄失意有怎样的表达效果?(4分)

                                                                            

2.请简要分析文中划线句子的作用。(5分)

                                                                               

3.作者为什么说“我们还真得感谢北宋庆历五年的贬谪事件”?(4分)

                                                                     

4.文章是如何一步步展现欧阳修“醉意”的境界的?请结合思路作答。(4分)

                                                                           

5.欧阳修的“醉意”是一种怎样的境界?这种境界对你有什么启发?(6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