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夜雪 唐·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 复见窗...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夜雪

唐·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   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   时闻折竹声。

【注】这首诗是诗人因上书论宰相遇刺事被贬为江州司马时写的。

1.这首小诗描写了怎样的夜景?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3分)

2.本诗三句不着“雪”字,却处处在写雪,试结合诗句分析诗人是用什么手法(或从哪些角度)来写雪的。(4分)

 

1.这首小诗通过“衾枕冷”、“窗户明”、“雪重”,“折竹声”等词语,描绘了一幅清冷孤寂的雪夜图,暗示诗人被贬之后居住环境的偏僻和孤寂惆怅的心情。 2.这是一首咏雪诗,诗人描写的是“夜雪”,全用侧面描写(或烘托或衬托)的手法。 首句从感觉写起,通过“衾枕冷”,暗示雪之寒。次句从视觉的角度进一步写夜雪,“窗户明”,正说明雪下得大、积雪深,是积雪的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三四句是从听觉的角度着笔,深夜传来了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可知雪势的有增无减。“折竹声”于深夜时闻,衬托了冬夜的寂静和雪之重,诗人从“已讶”到“复见”再到“时闻”暗示出诗人一夜无眠。透露出诗人谪居江州的孤寂心情。 【解析】 1. 试题分析:天气寒冷,人在睡梦中被冻醒,惊讶地发现盖在身上的被子已经有些冰冷。疑惑之时,抬眼望去,只见窗户被映得明亮亮的。通过“衾枕冷”、“窗户明”、“雪重”,“折竹声”等词语,描绘了一幅清冷孤寂的雪夜图,渲染了孤寂的氛围,暗示诗人被贬之后居住环境的偏僻和孤寂惆怅的心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吾母姓钟氏

吾母姓钟氏,十八归先府君。府君任侠好客,乐施与,散数千金,囊箧萧然,宾从辄满座。吾母脱簪珥,治酒浆,盘罍间未尝有俭色。越二载,生铨,家益落。府君由是计复游燕赵间,而归吾母及铨寄食外祖家。先外祖长身白髯,喜饮酒,酒酣,辄大声吟所作诗,令吾母指其疵。每指一字,先外祖则满引一觥,数指之后,乃陶然捋须大笑,举觞自呼曰:“不意阿丈乃有此女!”记母教铨时,组绣绩纺之具毕陈左右,膝置书,令铨坐膝下读之。儿怠,则少加夏楚。旋复持儿泣曰:“儿及此不学,我何以见汝父?”鸡鸣卧焉。庚戌,外祖母病且笃,母侍之,凡汤药饮食,必母亲尝之而后进。外祖母濒危,泣曰:“女本弱,今劳瘁过诸兄,惫矣。他日婿归,为言我死无恨,恨不见女子成立。其善诱之!”语迄而卒。十岁,父归。越一载,复携母及铨,偕游燕秦赵魏齐梁吴楚间。先府君苟有过,母必正色婉言规。或怒不听,则屏息,俟怒少解,复力争(zhēng)之,听而后止。先府君每决大狱,母辄携儿立席前,曰:“幸以此儿为念!”府君数颔之。又十载归卜居于鄱阳铨年且二十明年娶张氏母女视之训以纺绩织纴事一如教儿时。

(节选自蒋示铨《〈鸡鸣夜课图〉记》)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十八先府君归:回到。

B.盘罍间未尝有俭色俭色:不丰满的情况。

C.鸡鸣卧焉鸡鸣:鸡叫天明。

D.复力之争:争论。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不意阿丈有此女/度我至军中,公入    B.我以见汝父/杀一老卒,甲也

C.令吾母指疵/下平旷,有泉侧出        D.必母亲尝之后进/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褥

3.以上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母亲贤良美德的一组是( )3分

①吾母脱簪珥,治酒浆。     ②令吾母指其疵。

③不意阿丈乃有此女。       ④凡汤药饮食,必亲尝之而后进。

⑤俟怒少解,复力争之。     ⑥训以纺绩织经事。

A.①③⑤           B.②⑤⑥           C.②③④           D.①④⑥

4.下列对原文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记叙了母亲平凡而辛勤的事迹,表现了作者对母亲的崇高的敬意和深切的怀念。

B.文中所写母亲对父母孝,对子女慈,相夫教子等,虽然都属于传统道德的范围,但仍具有现实意义。

C.本文作者叙述母亲诸多琐事,用铺叙手法,再加上一些感情浓烈的语辞,因而对母亲的赞美和热爱极为具体化。

D.文中细节描写不多,但有点睛之妙,如外祖父的得意,母亲的聪颖,以及父女间融洽的亲情, 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5.用“/” 给文中划……的句子断句。(3分)

又十载归卜居于鄱阳铨年且二十明年娶张氏母女视之训以纺绩织纴事一如教儿时。

6.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儿及此不学,我何以见汝父?(3分)

                                                                    

②他日婿归,为言我死无恨,恨不见女子成立。(4分)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钓鱼岛原本不是问题,也不存在什么主权争议,是由于1895年日本非法窃取和霸占钓鱼岛,才出现了问题,形成了争议。无论从历史、法理等角度看,钓鱼岛都是中国的固有领土。                  。

①从明朝到近代的五百年间中国一直对钓鱼岛行使着主权。

②所以从法理角度上说钓鱼岛已经回归中国。

③从法理上看,1943年的《开罗宣言》和1945年的《波茨坦公告》等国际法律文件都明确规定,“钓鱼岛等岛屿应随台湾一起归还中国。”

④从历史上看,中国人最早发现了钓鱼岛并命名。

⑤但1971年美国却将被非法托管的钓鱼岛所谓的“施政权”私相授受给日本,中国政府发表严正声明指出此举“非法”。

⑥这丝毫不能改变中华人民共和国对钓鱼岛等岛屿的领土主权。

A.①④③⑤②⑥                         B.①⑤⑥④③②

C.④①③②⑤⑥                          D.④①②③⑤⑥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我国人民的消费观念、消费水平和消费方式都有了明显的转变。

B.领导班子是否廉明,能否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是推动一个地方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

C.朝夕相处,谁也不能保证不发生矛盾,但一发生矛盾,就各执己见,争吵不休,互不通融,这其实是一种最愚蠢的见解。

D.这个村第一次尝到了科技投入的甜头,今年他们不但不再伸手向国家要粮了,而且向国家交售了大批粮食。

 

查看答案

下面语段中划线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中学生毕竟还是孩子,自我约束力不强,难免犯这样那样的错误,教师对他们不能求全责备,尤其是那些无心向学的学生,他们在班级有时危言危行来恐吓同学,交上来的作业常常是文不加点,对于老师的批评教育也不以为意,但是这些不良现象的背后常常是有原因的,如果问题不是很严重,我认为还是不足为训好,应该多给他们关爱,多与他们交流,了解他们背后的故事,引导他们逐步走向学习的正轨。

A.求全责备         B.危言危行          C.文不加点         D.不足为训

 

查看答案

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纶(qíng)维(xiān)友(zhèng)装作样(mó)

B.戏(xuè ) 栏(shān)回(sù) 人所难(qiǎng)

C.城(yuán)裂(cūn)古(nì ) 纨子弟(kù)

D.逃(bū) 方(chù )变(shàn)博闻强(shí)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