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1.对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莫消长也卒:突然

B.则天地不能以一瞬曾:竟,简直

C.洗盏更酌更酌:重新斟酒

D.相与枕藉乎舟中枕藉:枕靠着,躺着

2.下列各组划线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盖将其变者而观之其不变者而观之

B.相与枕藉舟中飘飘如遗世独立

C.肴核尽不知东方之

D.未尝往也非能水也,绝江河

3.与“而又何羡乎”一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相与枕藉乎舟中

B.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C.是岁,元和四年也

D.而今安在哉

4.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在第一段中,作者借用江水、明月、清风这些自然意象,阐述事物皆具“变”与“不变”的二重性。

B.作者辩证地认识万物,找到了克服个体生命短暂而引起的恐惧心理的灵丹妙药。由此,主客二人回归到欢快的情境。

C.《赤壁赋》一文,文句追求骈偶,故读来朗朗上口,具有赋文的特点。但苏轼又没有局限于传统的赋文形式,如在文中抛弃了传统的主客问答形式。

D.这两段选文融抒情、议论、记叙为一体,充分表现了苏轼在困境中力求派遣苦闷、顺应自然、乐观旷达的情怀。

 

1.A 2.B 3.D 4.C 【解析】 1.试题分析:卒,最终。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患疟疾可以抑制肺癌生长、转移

广州科学家最早关注到的是疟疾发病率跟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成反比的关系。通过对世界卫生组织数据库20多年来的数据进行分析,他们发现,疟疾发生越严重的地区,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越低,反之亦然。他们决定在小鼠身上做实验,以证明疟疾发生对肺癌是否有抑制作用。他们将小鼠分成两组,一组小鼠只打入肺癌细胞,另外一组同时打入疟原虫和肺癌细胞,然后进行观察。

经过5年的反复多批实验和观察,研究人员发现:没有经过疟原虫感染的小鼠肿瘤生长迅速,很快发生转移和死亡;经过疟原虫感染的小鼠肿瘤生长缓慢,很少发生转移,寿命显著延长,其中约有10%的小鼠肿瘤全部消退。研究人员进一步发现,当小鼠肿瘤生长到一定程度时,用手术摘除肿瘤病灶,然后将手术后的小鼠分为两组,一组接种疟原虫,另一组不接种疟原虫,结果显示,接种疟原虫小鼠的寿命显著比没有接种疟原虫的小鼠的寿命长。这提示,已经发生转移的肿瘤细胞也受到疟原虫感染的抑制。显然,疟原虫感染(疟疾)能够显著抑制小鼠肺癌的生长和转移,显著延长荷瘤小鼠的生存时间;同时,研究人员还发现,疟原虫感染能明显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促进肿瘤细胞的凋亡,抑制肿瘤血管的生成。

研究人员进一步进行了免疫学机理研究。他们发现,疟原虫感染激活了小鼠机体的天然免疫系统,诱导产生了大量的IFN-γ和TNF-α等细胞因子,而IFN-γ和TNF-α对肿瘤就有很明显的抑制作用。同时,疟原虫感染还使小鼠机体内一种叫自然杀伤细胞的免疫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活性明显增强。疟疾可诱导机体产生肿瘤局部及全身系统性的肿瘤特异性免疫反应,能使大约10%荷瘤小鼠的肿瘤完全消退,并能长期保存有效的肿瘤特异性免疫记忆。

总之,疟疾可通过激活天然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反应,并抑制肿瘤血管生成,进而抑制肿瘤生长和转移。现在的研究还只是在实验室阶段,还不能马上应用到临床肺癌病人的治疗。不过,肿瘤的实验研究不像艾滋病研究那样需要猴模型等大动物模型,只要在小鼠模型实验成功,就可能申请临床试验。

这项研究有着积极的应用前景。良性疟疾可能用于肺癌的免疫治疗,也可能作为携带肿瘤抗原的新载体用于开发新型有效的治疗性肺癌疫苗。研究还发现,疟原虫感染与肺癌DNA疫苗联合应用有明显的协同作用。

目前,研究人员已经在研发治疗性肺癌疫苗。主要是把肿瘤抗原的基因克隆到疟原虫的基因组里,同时利用基因敲除法,敲除疟原虫的毒性基因,希望能够制成安全有效的治疗性肺癌疫苗。疫苗制成的时间表尚不能确定。

1.下面对小鼠进行疟原虫感染抑制肺癌生长、转移研究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肿瘤的实验研究不用像艾滋病那样需要大动物模型,只要研究小鼠模型,就可能申请临床试验。

B.经过疟原虫感染的小鼠肿瘤生长缓慢,很少发生转移,寿命显著延长,其中小鼠约有10%的肿瘤全部消退。

C.经过疟原虫感染的小鼠在机体内会产生一种叫自然杀伤细胞的免疫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活性明显增强。

D.用手术摘除肿瘤病灶,然后将手术后的小鼠分为两组,接种疟原虫小鼠的寿命显著比没有接种的小鼠的寿命长。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科学家通过对世界卫生组织数据库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疟疾发病率不高的地区,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也不高。

B.对小鼠的研究相当成功,但现在的研究还处在实验阶段,不能马上应用到人类环境中的临床肺癌病人的有效治疗上。

C.实验研究表明,感染疟原虫可以用于对人类肺癌的免疫治疗,也可以作为携带肿瘤抗原的新载体用于开发肺癌疫苗。

D.研究人员研发治疗性肺癌疫苗的主要方法是把肿瘤抗原的基因克隆到疟原虫的基因组里,制成有效的肺癌疫苗。

3.下面关于疟疾抑制肺癌的生长、转移的机制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激活天然免疫,诱导产生抑制肿瘤的细胞因子。

B.诱导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并长期保存对此的记忆。

C.治疗艾滋病。

D.抑制肿瘤血管的生成。

 

查看答案

聚合水事件

方舟子

1962年,苏联科学家费德亚金报告了他的一个重大发现:把蒸馏水放在一个小容器中加热,用一束石英毛细管收集水蒸气,让水蒸气在管壁内冷凝。几天后,他把毛细管内的水分取出加以研究,发现其密度比普通水大了大约40%,在100摄氏度时不沸腾,在零下40摄氏度时才结冰,而且像凡士林一样粘。他认为这是一种特殊的水形态,称之为异常水。他们认为异常水是水的聚合形态。

异常水的发现,引起了英国科学家的兴趣。一些英国科学家重复了实验,结果全都证实了苏联科学家的发现。英国著名物理学家贝尔纳甚至宣布聚合水的发现是“本世纪最重要的物理化学发现”。

美国科学家也很快跟进。1968年,马里兰大学的里平科特等人在《科学》杂志报告说,他们用光谱法研究异常水,得到的光谱与普通水完全不同。他们确认异常水的确是水的聚合形态,命名为聚合水。

一位想象力丰富的美国太空物理学家认为金星上的水很可能就是聚合水,他同时担心,聚合水万一从实验室泄漏出来,可能会把自然界中的水都聚合变成聚合水,必然会导致地球生命的全部灭绝!更实际一点的科学家则设想,聚合水既然像凡士林一样粘,而且100摄氏度不沸、零下40摄氏度才凝固,岂不是最理想的润滑剂和冷却剂?只可惜聚合水只能用毛细管制备,量极少(以毫克计),用来做研究都很困难,更不要说实用了。

但是,对聚合水的研究热传到美国后不久,对其真实性的怀疑也开始了。1969年,美国科学家发现他们制造出来的聚合水含有硼、硅、钠等杂质,认为聚合水其实是一种受污染的水。苏联科学家用质谱仪检测聚合水样品,发现聚合水含水量很少,反而含有脂质等杂质。另有美国科学家发现聚合水中含有乳酸钠,这是汗液的成分。

用多种检测方法都证实了所谓聚合水连水分都很少,它其实是胶态二氧化硅,掺杂有多种无机盐和有机物。二氧化硅是石英毛细管的成分,胶态二氧化硅是在拉毛细管受热处理时产生的,而杂质可能是从几种途径进入的:例如来自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受到用来密封毛细管的油脂的污染,在操作时实验员的汗液跑进了毛细管等等。

聚合水的存在其实违背了热力学定律,在理论上是不可能的。1973年,德尔亚津在众多证据面前也承认聚合水不存在,而是污染水。

1.关于人们对“聚合水”初期的认识,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聚合水”是通过把蒸馏水放在一个小容器中加热,用一束石英毛细管收集水蒸气,让水蒸气在管壁内冷凝而获得的。

B.“聚合水”像凡士林一样,密度比普通水大40%左右,100摄氏度时不沸腾,零下40摄氏度时才结冰,并且有粘性。

C.某些科学家担心,“聚合水”若从实验室泄漏出来,可能会把自然界中的水都聚合变成聚合水,导致地球生命的全部灭绝。

D.“聚合水”只能用毛细管来制备,所得到的数量极小,只能以毫克来计算,用来做研究都很困难,基本上不可能有什么实用性。

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美国科学家发现所谓的聚合水含水量很少,含有硼、硅、钠、脂质等杂质,是受污染的水。

B.聚合水中进入杂质,是由于来自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受到用来密封毛细管的油脂的污染。

C.所谓的聚合水,主要成分是胶态二氧化硅,掺杂有多种无机盐和有机物,其中的水分很少。

D.石英毛细管是由二氧化硅构成的,在将石英拉制成毛细管时,二氧化硅受热会变成胶态。

3.下面是 “聚合水事件”在科学研究方面给人的启示,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科学研究要遵循科学定律、科学理论。

B.科学研究要严谨认真,否则会造成巨大的浪费。

C.对已有的科研成果,要有质疑精神。

D.聚合水的研究没有任何意义可言。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诗,选出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日夕富阳浦口和朗公

客心愁日暮,徙倚空望归。

山烟涵树色,江水映霞晖。

独鹤凌空逝,双凫出浪飞。

故乡千余里,兹夕寒无衣。

A.首句“客心愁日暮”,起调平稳,而包笼颇大。诗人作客他乡,愁思满腹,虽归心似箭,然归期难卜,唯有在江边目断归舟,留连徘徊而已。

B.颔联两句景色冷暖色调不同,上句朦胧,下句绚丽。

C.颈联两句相对,上句写独鹤凌空,形单影只,则使人生一身飘泊之悲;下句写双凫出浪,相亲相近,则使人生夫妇相聚、举家团圆的向往。

D.这首诗,写景流丽,言情婉转,语言追求华美,于精细雕琢中展现作者的乡愁。

 

查看答案

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及其表达作用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撑那托起太阳的大海/摇曳着曙光那温暖漂亮的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摇曳着曙光那温暖漂亮的笔杆”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把“笔杆”比成“曙光”,是因为曙光光芒万丈,给人温暖的感觉。

B.面向着积水滩,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地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

——“摇篮”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北平有边际,有依靠,使人感到安适的特点。

C.对鹿来说,它是死亡的警告;对松林来说,它是半夜里在雪地上混战和流血的预言;对郊狼来说,是即将分得一份残羹剩饭的允诺;对牧牛人来说,是银行账户透支的威胁;对猎人来说,是狼牙抵制弹丸的挑战。

——运用排比手法,列举狼嗥对于多种事物的不同意义,表现作者对生态环境的理性思考,表达对人类无视生态规律的愤慨之情。

D.到了十一月,一个冷酷无情的、肉眼看不见的、医生管他叫做“肺炎”的不速之客,在艺术区里蹑手蹑脚,用他冰冷的手指这儿碰碰那儿摸摸。

——运用拟人手法,体现欧·亨利作品语言的幽默、风趣和俏皮,渲染出悲剧性的喜剧色彩。

 

查看答案

与“而又何羡乎”一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相与枕藉乎舟中

B.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C.是岁,元和四年也

D.而今安在哉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