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 人
每天下午,她都要准时来到医院大门口左侧台阶上,铺下一张报纸,静静地坐在那儿看书。那是一本很厚的书。她的面前是一个花坛,红色的郁金香正在灿烂地开放。在她若有所思的时候,能看到她的那双大眼睛,平静而清澈。虽然病号服并不合身,但并不能掩盖住她的典雅的气质。
她很友善,每当有人找她问事的时候,她表现得非常耐心。我想,她可能是位教师或幼儿园阿姨。
起风了,她轻轻地合上书,又整整齐齐把那张报纸叠好,转身走进了大楼。楼里的人渐渐多了起来,有上班的也有下班的,正好又是探视的日子,电梯刚停下,人们争着拥了进去,电梯马上有了反应,发出“受不了”的报警声,最后上来的人没有下去的意思,她就从中间挤了出来,等下一趟。
下一趟的人照样很多,不过还好,电梯没有报警,人们纷纷选择自己要去的楼层数。有个农民模样的大伯触动数字7的时候,那数字就是不亮。他有些着急,还有些紧张。一遍一遍地摁。但没有人告诉他为什么。她发现后,急忙说:“大伯,这部电梯双层停。”大伯仍然没有明白什么是“双层停”。说话间已经到了8层。大伯不知道该怎么办,不肯下。她非常客气地对电梯内的人说:“请等一下,我把他送到楼梯口。”她让大伯从8层走到7层。其实楼梯离电梯也就四五步远,她很快就回来了,电梯内的不少人只是表情严肃,并没有说什么。当然,肯定有人心里想:“这人真多事!”
电梯慢慢上行,一位手捧花蓝的小伙子自言自语:“口腔科病房是不是在12层呢?”她主动接过来说:“是的,往左拐。”
电梯到了14层,一位急忙下电梯的姑娘不小心丢下了插在塑料袋里的一枝玫瑰。塑料袋里有几盒营养品,但只有这一枝玫瑰。这时电梯门将要关上,她迅速触动开门钮并捡起那枝玫瑰,还没有说完“请等我一下”就跨出了电梯。她一定想把这枝玫瑰还给那位姑娘。对于姑娘要看望的人,那肯定是一枝浪漫温馨的玫瑰,可以疗伤的玫瑰。
但她没有想到,她的后脚刚刚迈出电梯,电梯内一位戴眼镜的女士“啪”的一下就把电梯给关上了,并且触动了上行按钮。“神经病!”女士似乎憋了一肚子的火气没有发泄干净,继续说,“真的,这个人我知道,在这里住了一个多月了,精神病人。”旁边一位中年男士点了点头:‘嗯,难怪我觉得她的行为不太正常。”
“真烦人,早就应该把她甩掉了。”另一个人接着说。
电梯内剩下的十余人恍然大悟。大家觉得甩掉她真是太正常了。
1.下列对于这篇小说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开篇“红色的郁金香正在灿烂地开放”等环境描写,主要起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
B.“她可能是位教师或幼儿园阿姨”一句意在讽剌部分素质低下的人民教师,绝非闲笔。
C.“电梯内的不少人只是表情严肃,并没有说什么”为后文埋下伏笔,暗含“大家”对“她”共同的不屑与奚落。
D.结尾处“大家觉得甩掉她真是太正常了”一语饱含了作者无尽的揶揄与讽剌,暗示了主题。
E、 小说巧妙地把故事的发生安排在一个小小的电梯里,以小见大地表现出“她”带病坚持为大家服务的崇高品质。
2.这篇小说主要是通过细节来刻画人物形象的。请简要概括“她”的形象特点,并结合小说中典型的细节描写作简要分析。(不少于三点6分)
3.小说中写到“对于姑娘要看望的人,那肯定是一枝温馨的玫瑰,可以疗伤的玫瑰”,作者安插这一情节有什么作用呢?(6分)
4.小说以“病人”为题,写了两种人——作为病人的“她”与作为健康人的“大家”。作者这样写,意图是什么?并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你的看法。(8分)
默写(任选六句作答,多选多做者按其所答前六句评分,满分6分)
1. 悠悠我心。(《短歌行》)
2. 依依墟里烟。(《归园田居》)
3.仰观宇宙之大, 。(《兰亭集序》)
4.舞幽壑之潜蛟, 。(《赤壁赋》)
5.寄蜉蝣于天地, 。(《赤壁赋》)
6.亦余心之所善兮, 。(《离骚》)
7.风萧萧兮易水寒, 。(《荆轲剌秦王》)
8.落红不是无情物, 。(《己亥杂诗》)
倦 夜
杜甫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 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 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注释〕此时,“安史之乱”刚刚平息,西北吐蕃兵又骚扰中原,并直捣长安,逼得唐代宗李豫一度逃往陕州避难。
1.诗歌前三联和尾联的抒情方式有什么不同?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2.诗歌题目是“倦夜”,全诗不直言“倦”,但处处可见倦意。试结合诗句分析,诗歌是从哪些方面体现“倦”意的?(5分)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於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1.对下列语句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夷:平坦。
B.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极:到达尽头。
C.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相:帮助。
D.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名:说明白。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其孰能讥之乎?
B.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C.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D.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以其在华山之阳名之也
3.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主要是记游文字。所记之意不在山、泉、洞本身,而在探密游客多少。为下文的议论奠定了基础。
B.“其孰能讥之乎”从与前面内容的联系来看,还是在说明“尽吾志”的重要性。
C.第二段主要是谈游山感悟。先明古人观物,思之恒在,往往有所得。借此将议论引向深入:人生践行都必须有“志”,有“力”,有“物”的帮助,做到“尽志无悔”。
D.作者对古人求思之深作了赞扬,但对古人没有得出自己这样深刻的结论,也深感惋惜。
4.下列句子皆选自课本,请把它们翻译成现代汉语((1)(4)各2分(2)(3)各3分)
(1)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3)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项羽究竟死于何地
《太史公书》问世至今已两千年,随着这部巨著的流传,项羽自杀于乌江似是无疑的了。其实,这是历史上的讹误。项羽真正的殉难地不是乌江而是东城,即今安徽定远东南(距乌江约三百里)。
《史记·项羽本纪》论赞中就曾点明,项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只不过一般人不去注意这点罢了。《汉书·灌婴传》也记载:“项籍败垓下去,婴将车骑追项籍至东城,破之,所将卒五人共斩项籍。”那么,司马迁何以在《史记》中有“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一段生动的描述呢?
这段描述仅为民间传闻,理由有三。一、项王垓下被围时已兵疲食尽,“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又“汉军围之数重”。当时,项羽已“自度不得脱”,又何以能忽而来到三百里之外的乌江呢?再说,项羽垓下之败。其势是急转直下的,纵乌江亭长有救籍之心,又何以会料事如神,预先舣船以待?二、《史记·项羽本记》通篇叙事谨严而缜密,尤其是对战事的描述,双方渡江涉河、斩关夺隘时的地理形势,都能于回旋曲折之中,给人以条理分明、江山如望之感。东城之后却为何三百里沙场竟无所交待,情节亦淡然松驰了呢?司马迁只说“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巧借一“欲”字将流传在乌江的一段民间佳话与东城真实的血战情节缝缀弥合了。这就是江滩一带的专家、学者多年来频频质疑并作出种种臆度误解的根源所在。三、项羽崛起于吴中,“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在南征北战中,吴中子弟以及江东父老与项羽是建立了感情的。因而,在他死后即传说起“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的佳话。司马迁曾游历过此地,自然有充分的机会采撷到这些民间传闻,以完善这个英雄形象,也实在是十分自然的。其实,项羽“身死东城”,从来有史迹为证。高达数丈的虞姬墓至今犹在,《定远县志》载:“虞姬墓即嗟虞墩,县南六十里近东城。”阴陵、东城两地,《定远县志》记载则更为明确:“阴陵城,县西北六十里,镆邪山南,周围二里。……羽溃围南驰,汉骑将灌婴追羽过淮,羽过阴陵迷失道即此。”“东城,县东南五十里。项羽至阴陵迷失道,汉追及之,羽复引而至东城即此。”
项羽殉难前在定远县境内留下的遗迹,除阴陵、东城,至今仍存十余处。从霸王寨(项王迷路处)到刘会桥(为汉军追及处)。从下马铺到嗟虞墩,构成了项王在这块土地上与汉军周旋的一条完整路线。
1.从文中看,下列不属于项羽殉难于东城的证据的一项是( )
A.《史记》《汉书》等史书中都有项羽兵败并死于东城的记载。
B.据史料记载来看,项羽东城突围的可能性极小。
C.定远县内的许多遗址,遗迹均证实项羽“身死东城”
D.项羽崛起于吴中,兵败垓下,愧对江东父老,无颜东渡乌江。
2.下列各项不属于对项羽同情或肯定的一项是( )
A.《史记》中有“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的生动描写。
B.乌江一带流传着项羽欲东渡,乌江亭长舣船待的佳话。
C.江淮一带的专家、学者频频质疑并作出种种臆度误解。
D.作者认为司马迁利用民间传闻来完善项羽这一英雄形象。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司马迁知道项羽真正的殉难地不在乌江而在东城。
B.项羽从嗟虞墩到阴陵,再到东城,最后死在东城。
C.《史记》记述项羽败至东城和从东城到乌江的细致程度不一样。
D.项羽战死前的主要活动都在安徽定远县境内。
下列文学常识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最早的一篇长篇叙事诗,也是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与《木兰辞》被誉为“乐府双璧”。“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是民歌常用的比兴手法。
B.《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集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诗歌305篇,按照内容可以分为风(民间歌谣)、雅(祭祀乐歌)、颂(宫廷乐歌),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
C.《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政治抒情诗。楚辞与《诗经》分别开创了中国文学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两大流派。
D.《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集,最早见于南朝萧统的《文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