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请概括该提案提出的建议及目的,不超过15个字。(4分) 在今年两...

阅读下面的材料,请概括该提案提出的建议及目的,不超过15个字。(4分)

在今年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河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院长许皞在提案中表示:目前中国的退休人口(60岁及以上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15岁至59岁之间人口)的比例约为19:100,而到了2030年这个比例会攀升至40:100,到2050年则会高达64:100。届时100个劳动力要供养64个退休人口。这意味着20年后中国的青壮劳动力不仅要参与生产创造财富,还要分出相当比例的人员侍奉巨大数量的老人,届时青壮劳动力短缺将是一个很大的社会问题。按照现行的学制,国家人才培养的周期偏长,一个7岁入学的孩子,正常情况下,高中毕业19周岁,再读4年大学,等到毕业出来找工作时,年龄显得偏大。继续攻读的优秀人才,读完研究生、博士,差不多30岁了。如果到60岁退休,仅有30年的有效劳动时间。再加上适应社会和工作岗位的时间,有效工作时间会更短。因此建议建议将中小学阶段教育学制由12年缩短为9年,促进适龄劳动人口早日踏入社会。(摘自2012年3月9日《燕赵都市报》)

 

 

 

 

 

 

 

 

 

 

 

 

 

 

 

 

 

①缩短中小学学制(2分)以应对劳动力短缺(2分) ②缩短中小学学制(2分),应对未来挑战(或“应对人口老化”)(2分) 【解析】 试题分析:概括文段时,先看清新闻的结构,然后看清说的什么内容。本段就是针对劳动力短缺的问题建议将中小学学制缩短,我们再将这主要内容压缩在15字以内即可。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 能力层级为E级。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适当增删词语,将下列几句话重组为一个长单句,要求以“后世仁人志士”开头。(3分)

①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

②《离骚》是屈原创作的不朽诗篇。

③“求索”精神源于《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诗句。

④“求索”精神成为后世仁人志士所信奉和追求的一种精神。

 

查看答案

请找出下列语段中划线处的语病并给予修改。(4分)

“西湖美景三月天哎,春雨如酒柳如烟哎”,①这首再熟悉不过的歌的前两句表现出西湖的美丽景色。这份美景在传承了上千年后终于得到了法定保护。西湖在2011年6月,②在巴黎召开的第35届世界遗产大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功申遗的西湖是中国第41处“世界遗产”。

西湖申遗的目的是为了保护西湖,造福后代。保护西湖始终是西湖发展的永恒主题。在人类生存的家园不断被破坏的时候,西湖申遗的成功可以有效地阻止环境的继续恶化,④美化并保护人类的生活环境和精神家园。

 

查看答案

仿照下面的示例,续写一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示例相同。(2分)

不要怕土地贫瘠,只要你愿耕耘,收获就在金秋;

不要怕冰雪寒冷,只要你有热情,春天就会来到;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性情中人沙叶新

魏承思

①在我收藏的一张名片上写着:“我,沙叶新。上海人民艺术剧院院长——暂时的;剧作家——永久的;某某理事、某某教授、某某顾问、某某副主席——都是挂名的。”这个沙叶新,既风趣幽默,也耿直倔强;既善良憨厚,也嫉恶如仇,可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性情中人。

  ②初识沙叶新是在上世纪70年代初。我们在空荡荡的剧场里刚坐定下来,有人就在远处笑嘻嘻地向小施打招呼。此人体型敦实,身材不高,胖乎乎的圆脸上架一副黑边眼镜。过了一阵,他坐过来陪我们看戏聊天。施松桢介绍说,他就是沙叶新。他们是在沙叶新为写此剧去黄山茶林场体验生活时认识的。

  ③到了80年代初,尽管没有再和沙叶新来往,但他的名字却如雷贯耳,因为他接连写的两部戏都引起了争议。一部是《陈毅市长》,当时一位市委领导不同意上演这部戏。他认为,写陈毅老市长是个严肃题材。沙叶新却不吝重墨地去刻画陈毅的幽默性格,显然和以往歌颂共产党人的创作风格不一样。虽然在他的阻扰下,《陈毅市长》没有正式上演,但不久后这部戏的剧本不但获得了“全国优秀剧本创作奖”,还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另一部戏《假如我是真的》,是根据上海发生的一起骗子冒充高干子弟招摇撞骗的真实案件编写的,是第一部反映干部特权的话剧。顿时掀起一场轩然大波,一直闹到由国家领导人出面表态。其实,这两部戏,一部歌颂,一部批判,爱和恨是相通的,都出自沙叶新对“文革”后干部能够真正成为人民公仆的期许。

  ④到了1985年,我在上海市委宣传部研究室任职,沙叶新刚出任上海人民艺术剧院院长。在讨论上海文化发展战略的会上,我们重逢了,老沙居然还认得出我。那次会上,老沙的发言给我印象很深。他用俏皮的语言道破了阻碍上海文化发展的要害——缺乏一个自由创作的环境。此后,沙叶新就成了宣传部的座上宾。大凡有关文艺政策的讨论都能见到他的身影。那些嫉妒沙叶新的人在背后说,他被官方招安了。其实,在那个特定的年代,沙叶新和宣传部里的年轻人,是因为共同的理念走到了一起。

  ⑤其间,发生了一桩也许老沙本人至今都没听说过的事情。1986年,宣传部提名沙叶新出任上海文化局长。在市委最后批准任命前,老沙在《世界经济导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以他惯常的幽默笔法提倡:“离经不叛道,崇洋不媚外,犯上不作乱,自由不泛滥。”于是对这项任命就出现了争议。恰巧这时候一位中央领导在上海。市委领导就去征求意见。中央领导看过文章后一锤定音:“这样的人怎么可以当文化局长?”沙叶新与文化局长的头衔就此失之交臂。不然,他的那张名片上也许会写着:“上海文化局长——暂时的。”

  ⑥在那些日子里,我们的私人友谊也在与日俱增。只要有话剧上演,老沙一定请我去看戏,并且介绍我认识了许多话剧界的朋友。我明知他对官位不以为然,故意逗他,见面时一口一声沙院长。风波之后,我们的来往更是频繁。有段时间,老沙躲在永福路的上海电影制片厂文学部招待所写剧本。那是一项政治任务,为建党70周年写一部电影剧本。他约我去商量该怎么写这部戏。我说,党的早期领导人是一群有理想有朝气、追求民主自由、反对独裁的青年知识分子,就把他们当成80年代的中国知识青年来写吧。老沙会心一笑,说:“不管写出来能不能上演,我都会倾注全部心力写好这部戏。”老沙的戏还没写完,我就出国了。他的剧本没有被采用,但不知道他后来的得意之作《幸遇先生蔡》是不是源自这部剧本。

  ⑦在我快要离开美国前,老沙来洛杉矶,我开车陪他游览,畅叙别后之情。他说正想写一部戏《饭桌》,把20年来目睹的人情世态聚焦在一张饭桌上。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八九十年代以来的饭局就像二三十年代老舍的《茶馆》一样重要。我连声叫好:你笔下的这样一部剧作必定是传世之作。可惜至今仍未见到老沙的《饭桌》面世。

  ⑧今年春上和章诒和大姐相约去上海找老沙聊天,想见面时一定问个所以然。到了后,打电话怎么也找不到他。过了两天,老沙从纽约发来调侃我的短信,原来他出国了。

⑨有人说,沙叶新是中国当代最具正义感的剧作家。我看,他是当之无愧的!

(摘编自《南方人物周刊》2012年1月)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暂时的”“永久的”“挂名的”……沙叶新名片上的这些说法,反映出他真实的内心世界:怎么想就怎么写,不虚伪,淡泊名利。

B.作者初识沙叶新,印象并不深刻,也无特别好感,因此直到十多年后才再次见面。

C.70年代初到80年代初,作者再没有和沙叶新来往,但1985年二人重逢,沙叶新居然还认得作者,这令作者印象深刻。

D.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沙叶新经常请作者看话剧,这样,他们的友情日益深厚,甚至到了可以相互开玩笑的程度。

E.这篇传记主要从沙叶新创作的几部戏的内容和命运以及作者跟沙叶新的交往等角度,刻画出了沙叶新的个性特点、人生追求。

2.“性情中人”一般指感情丰富、率性而为的人。本传记所叙述的哪些内容表现了沙叶新是一个“性情中人”?请简要概括。(4分)

3.在不太宽松的创作环境里,沙叶新创作了多部反映现实生活、有个性特色的、反响强烈的优秀剧作,取得了很大成就,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这给你什么启发?请谈谈你的看法。(6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江 南 蓑 衣  

胡明刚

①在故都的某个雪天里,突然想到老家江南的蓑衣来了。

②满目彤云里,翻读一本江南的画册,心情一派宁静和畅。那连绵的苍翠山峦,那层层叠叠的梯田,那高低错落犹如穿着蓑衣的房舍,总给人以平和而安详。满谷烟云,缭绕着江南的烟花三月。三月的江南,春光迷漫,而乡村道上穿着蓑衣的赶着牛群的牧童,总把一管缠绵的委婉的笛声传入我的耳鼓。而穿着蓑衣在微雨中插秧的山地汉子,则把一篇耕作文章呈现在我的眼前了。

③我很少听到歌唱江南蓑衣的歌曲,江南的乡野之歌似乎除了采茶桃花和篱笆修竹外,就没有别的了。而蓑衣却依然沉睡在古典中。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西塞山就在我的记忆中与我隔岸相望。这江南的景色一半是属于蓑衣的,这季节的一半还是属于蓑衣的。不光是春天,还有下雪的隆冬,独钓寒江的孤舟蓑笠翁,一直在我眼前描绘着悠远的江南山水。在风景中出没的穿蓑衣的人,不仅仅是牧童,而且还有渔人,他们都是志趣清雅的高人。一蓑风雨,一叶孤舟,一片兰桨,一弯明月,顺流而下,逐草而居,是多么潇洒逍遥啊。我常把穿蓑戴笠的人称之为隐士和佛陀,且看那蓑衣似乎张开诗歌或者哲学的虚玄的羽翼翩翔在空明中,如神灵一般幽黑而深邃。这是自由狂放的,是寒山中的极致,远峰、孤舟、烟雨和萧寺,只是绝妙的陪衬。江南的蓑衣飘扬在诗意中。一袭蓑衣穿行在时空,犹如达摩的一苇渡江,把无限的禅机融入空荡和苍茫之中。

④江南蓑衣是平常的,一种极不起眼的家用物什,与镰刀、锄头和竹笠一起静默和谐地相处。在风雨中的劳作是艰辛的也是欢愉的,蓄满微凉的忧郁。当踏歌的农夫带着一身泥水,从田里山间归来,蓑衣和竹笠随即被挂在墙上,农夫歇息了,而它们则开始了默默的对话。蓑衣注定是蓑衣,竹笠注定是竹笠,似乎与主人一样无法逃避命运的摆布,无法摆脱生活的清寒。它们的主人一直向往着远方,但总无法走出这片山坳,他与他的老牛一起在这片小小的田地间一圈一圈地跋涉着,总超越不了这历史因袭的圆周率。雨中的蓑衣凝望着主人口鼻间升腾的气息,如雾般的慨叹着,幽幽地怀想着,难道主人真的没有幸福的愿望,没有丝毫改变命运的企图?

⑤尽管如此,蓑衣一定与主人相依为命,乐享清贫的。它害怕的是主人会在某一个时刻逃离,与它们不告而别。蓑衣和主人同样的劳累和憔悴。岁月的风刀霜剑早已撕裂了它的前襟。它们毕竟诞生或者寂灭在理想的记忆中,当它们在尘封的空间被人翻捡,被人展示的时候,江南的蓑衣,是否还眷念着他主人日益苍老憔悴而衰弱的容颜?

⑥在更加苍黄的时日,主人来不及与它打招呼,溶进城市街衢的喧嚣,去寻觅所谓的幸福。然而,当他在难得的寂静时分一个人端坐,蓑衣的影子就清晰地显现出来了,在脑海的某个角落里难以拂去,他知道,从与蓑衣告别的那天起,曾经宁静的自由的潇洒的心或许迷失,曾经的清雅的志趣或许不再,曾经的平和的生活或许消逝。在某个下着微雪的夜晚,在某个寂寥的街道上,在街灯漠漠的照映下,他忽然发现了久违的江南蓑衣的影子。在某个茶室和酒吧间,他看见蓑衣还有他的竹笠高挂在髹漆得艳红或者金黄的柱子和墙壁上,落满红尘。那里不适合它们!主人想,此刻,它们仿佛像陪酒女郎,像示众者,像引颈自戮的罪囚。它们的心里会是如何想啊!那些酒客茶客是不知道的。江南的蓑衣和竹笠经年地寻找,在远远的翘首远望。它们想,城市里会下雪或者下雨,能解除心头的焦渴。它们想,下雨了,主人会重新穿戴起它们,飘飘扬扬地潇洒地走过雨巷。

⑦来自江南的主人躲在暗角,两眼噙泪。他在等待着内心的救赎。

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从全文来看,江南的蓑衣也被作者附加了另外的含义,它并不意味着清寒贫穷的生活,也不关联着艰辛而愉悦的劳作,只映射着逝去的宁静平和的内心。

B.《江南蓑衣》情切意浓,流动着清丽恬淡的神韵,贯注着一种飘忽邈远的清气,但不乏有沉滞苦涩之味,如见其形,如闻其声,令人回味无穷。

C.作者笔下的“蓑衣”成了一个具有深厚意蕴的哲学符号,启迪人们去思考。但文学毕竟不能抽象的说解,作者在段末用的是一幅水墨画式的想象:微风细雨中蓑衣、竹笠伴随主人“飘飘扬扬地潇洒地走过雨巷”,这是渴望,也是呼唤。

D.作者借蓑衣和竹笠的“翘首远望”,形象化告诉我们,人要在平静中反省自己,开始学会渴望活得真实自然,寻找家园,安妥我们的灵魂。

E.作者说“江南的蓑衣,是否还眷念着他主人日益苍老憔悴而衰弱的容颜”,这一发问暗示了“主人”对相依为命的蓑衣的背叛与绝情,进而引出下文对存在价值的进一步思索。

2.文章第②段写的景物有何特点?从全文看,这段景物描写在文中有何作用?(4分)

3.“江南的蓑衣和竹笠经年地寻找,在远远的翘首远望。”它们在寻找什么?远望什么?

“来自江南的主人躲在暗角,两眼噙泪。他在等待着内心的救赎。”他为什么等待“内心的救赎”?(6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