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古埃及文字和巴比伦楔形文字虽然比汉字...

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古埃及文字和巴比伦楔形文字虽然比汉字来源可能更远,但早在纪元前就已经不再通行,而汉字延续至今仍然是正式通行的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

B.奥地利科学家是在阿尔卑斯山山脚下对云层中的降雨进行冷冻、收集、分析和提炼后得出上述结论的。

C.她从《羊城晚报》上看到了南方医院采用新技术,为小儿麻痹后遗症、两腿长度不一的患者施行肌骨一次延长手术。

D.我们深刻地感到,一张报纸的生命力在于能否为读者奉上丰富、新颖、优质的精神食粮。

 

A. 【解析】 试题分析:A.(B.语序不当,应改为“收集、冷冻、提炼、分析”;C.缺宾语中心词,最后应加上“的消息”三个字;D.“一面对两面”,应改为“一张报纸能否具有生命力在于”)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请选择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句子填入横线处(填序号即可)。(3分)

那个春天的黄昏,当满树繁花不经意间闯入我的眼帘,我的心不禁为之震颤。我惊诧,三年时间,树天天在,花年年开,_____A___ ,一连好几天,____B____,望它们于无声处悄然散发着生命的芬芳。美丽的花树,寂寞的花树,使我领悟了一句话: ____C____。

①可对这近在咫尺的美,我竟然从未留意过

②可我竟然从未留意过这近在咫尺的美

③我带着一种愧疚的心情站在阳台上望它们

④我天天都在阳台上望它们,带着一种愧疚的心情

⑤美丽如河流,越深越无声

⑥美丽如醇酒,越久香越浓

A.          B.          C.        

 

查看答案

流亡者  

他执意钻回古希腊,为自己关于政治和宗教的问题找答案。他拒绝承认一个大多数人从不怀疑的结论:现代哲学在很多方面超越了古代。最极端的时候,他甚至宣称:“彻底质疑近三四百年来的西方思想学说是一切智慧追求的起点。”列奥·施特劳斯看不起任何同时代的政治学说。

这样一来,他所置身的学术界孤立他,也就顺理成章了。他创立了一个学派,堪称一代宗师,然而,他的学派在大半个二十世纪都受到冷落。

作为一个德国籍的犹太人,他本已因为族群身份备受疏离之苦。希特勒统治下,1938年,年过四十的施特劳斯,不得不离开德国流亡到美国。

但他一生最大的“流亡”,则是对当时整个西方学术世界的背离。他将现代哲学和神学对古典学术传统的批判和突破视作“青年对老年的反叛”。而他本人,则不停地翻索着古人的经典,对现代问题指手画脚。以至于,后人发现,从施特劳斯本人的著述中,几乎找不到一点引自当代西方学术界的成果。

事实上,他自身矛盾重重,需要启发。作为犹太人,他一度投身于犹太复国主义浪潮;作为一个学者,他却在其中发现了政治和神学的种种矛盾之处:政治上的犹太复国主义,走到头之后,就变成了宗教上复兴犹太主义。但关于后者,当时的理论无法提供指导。

即使如此,他也不肯向当时的学术界寻求一丁点儿帮助。在他看来,当时的所有思潮,无论是左翼,还是其他流派,归根结底都属于同一个派别:以当今观点非议古代观点。他反其道而行之,回到文艺复兴以前的时代去寻找思想根源。

西方学术界对他的反应,则不加理会。仔细研究当时西方主流政治学、哲学的讨论,不难发现,不管是自由主义,还是后来兴起的后现代主义,都不怎么提及他的名字。他和学生们编辑丛书,建立学说,在自己的小圈子里自娱自乐。

但这可不是施特劳斯的本意。他所作的“古典研究”,绝不是为古典而古典的,不是为了躲进古代的堡垒中不问世事。相反,尽管他一生不问政治,也不参与现实的政治讨论,但他的所有努力,几乎都是为了给当代的现实政治提供可供遵循的方法。他相信,用古典哲学对现实政治加以制约,可以防止政治走火入魔。

其实,施特劳斯不光反感民主制度,他甚至还“隐秘”地指出一条颠覆这一制度的道路:通过民主制度本身选举出的精英,将会由于本身的傲慢和忽视道德,使人们最终失去对这种制度的信任。

到小布什政府遭到人们批评的时候,施特劳斯又成了热点。很多批评者相信,施特劳斯的信徒把持了布什政府。有人甚至认为,小布什所作的种种惹人恼火的行为,正符合施特劳斯心目中用来颠覆民主制度的那类精英人物的要求。

看起来,死去多年之后,施特劳斯仍然在反对着他毕生反对的那些东西。

1.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列奥?施特劳斯虽然创立了一个学派,堪称一代宗师,但在他所置身的学术界中,他是孤立的;包括他的学派,在大半个20世纪里也都受到了冷落。

B.列奥?施特劳斯作为德籍犹太人,曾一度投身于犹太复国主义运动;但作为一个学者,他发现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和犹太神学之间有种种矛盾之处,便完全放弃了对政治的关心,转而全身心走向了宗教上复兴犹太主义的道路。

C.列奥?施特劳斯在文艺复兴以前的时代中寻找思想根源,而不是在当时的思潮中找寻知识资源,因为在他看来,当时的所有思潮,无论是左翼,还是其他流派,归根结底都属于同一个派别:以当今观点非议古代观点。

D.列奥?施特劳斯所作的“古典研究”,并不是为古典而古典的,更不是为了躲进古代的堡垒中不问世事。相反,他积极参与到现实的政治中,认为只有用古典哲学对现实政治加以制约,才可以防止政治走火入魔。

E.列奥?施特劳斯反感民主制度,甚至还“隐秘”地指出一条颠覆这一制度的道路:通过民主制度本身选举出的精英,将会由于本身的傲慢和忽视道德,使人们最终失去对这种制度的信任。

2.在标题中,作者为什么将列奥?施特劳斯定性为一个“流亡者”?请简要回答。(4分)

答:                                                                    

                                                                        

                                                                        

3.文章最后一句写道:“看起来,死去多年之后,施特劳斯仍然在反对着他毕生反对的那些东西。”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它在全文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答:                                                                    

                                                                        

                                                                        

                                                                        

                                                                        

 

查看答案

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微公益”的队伍中,这种全新的、自下而上的“微公益”慈善模式,正受到公众尤其是网民的追捧。集点滴之爱,捐绵薄之力,在新媒体技术搭建的现代化平台上,“微公益”汇成了温情脉脉的爱心洪流。

“微公益”之“微”,首先是指参与主体之“微”和力量之“微”。传统观念中,人们对慈善的认知往往本着“达则兼济天下”的心态,慈善是政府、大机构和少数“成功者”的专利,慈善成了道德竞赛,谁捐的钱越多,境界也就越高。“微公益”改变了这种局面,它的参与者多数是社会普通民众,对于善举,它强调有无,而不追求多少。

“微”的另一层意思是指微博。这种全新的互联网应用促成了一个虚拟社会,公共话题在网民社群中快速传播,为“微公益”提供了情感载体,搭建了宣传平台,成就了组织手段。

即时性也是“微公益”的特点之一。一个社会事件的发生,一种现象的舆论凝聚,尤其是当弱者命运广受公众关注,都可能即时引发出公益行为。

“微公益”的慈善主体不是国家机构,也不是大企业家,它甚至没有过去大慈善者那种“行侠仗义”、“扶贫济困”的远大抱负,取而代之的是举手之劳的、轻松的甚至是寓慈善于快乐的参与方式。“微公益”所倡导的重在参与、自我管理的理念,也为现实社会管理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对比“微公益”和传统的机构型公益形态,可以发现,前者依赖分散的网民,汇聚的是草根的“微力量”;后者依赖企业或有较大经济实力的个人。但这并不意味着两者没有交集。现实中,传统公益机构纷纷上网,为公民参与公益提供网络渠道;另一方面,近来兴起的“微公益”组织者也意识到,单纯利用网络,缺乏机构的规范管理,活动将难以持续。现今针对“微公益”的部分质疑,亦与专业化不足的现状有关。从这个角度说,传统公益形态与“微公益”并非泾渭分明,“微公益”不会取代前者,只有互相补充,新生力量才可能获得更长远的发展。

“微公益”是源自草根的星星之火,互联网则将这爱心之火引燃燎原。面对公民对慈善的热情参与,政府所能做的,就是为“微公益”建立规范机制和游戏规则,引导其走上正规发展的道路。

1.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传统观念中的慈善是政府、大机构和少数“成功者”的专利,慈善成了道德竞争。

B.一个社会事件发生后,“微公益”就会及时跟进,使之成为舆论焦点,从而改变社会弱者的命运。

C.“微公益”不仅丰富了人们对慈善的认识,也为现实社会管理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D.“微公益”汇聚草根的“微力量”,但这并不意味着“微公益”的力量是微弱的。

2.请简要概括“微公益”的特点。(3分)

答:                                                                     

                                                                         

                                                                         

3.你认为应如何改进“微公益”,使它有更长远的发展?请简要回答。(4分)

答: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①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子罕》)

②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 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而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子路》)

【注】①鄙事:卑贱的事情。②小人:一般老百姓。樊须,即樊迟。

③襁:又称被单,背负小孩的布条。

1.孔子为什么说樊迟是个小人?结合以上选段简要分析。(3分)

答:                                                                     

                                                                         

                                                                        

2.孔子说樊迟“ 学稼”、“ 学为圃”是个小人,却又承认自己“多能鄙事”,二者矛盾吗?你是如何理解的?(3分)

答:                                                                     

                                                                        

                                                                          

 

查看答案

简答题。任选一题作答。(5分)

(1)却说司马懿正忧闷间,忽哨马报说:“蜀兵用木牛流马转运粮草。人不大劳,牛马不食。”懿大惊曰:“吾所以坚守不出者,为彼粮草不能接济,欲待其自毙耳。今用此法,必为久远之计,不思退矣。如之奈何?”请问司马懿想出了什么计策?结果如何?

(2)关羽在何时说过这样一句话:“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身虽殒,名可垂于竹帛也?”  请简述相关情节。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