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5分) 尹卫东:有些奇迹只发生在中关村 1988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5分)

尹卫东:有些奇迹只发生在中关村

  1988年,尹卫东当选河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才”,当年23岁的他是56位“人才”中最年轻的一位。19岁,发现“以人胚肺二倍体细胞分离一株甲型肝炎病毒”;22岁,完成“甲型肝炎酶联免疫诊断试剂”的研制。尹卫东搞科研的大路似乎明亮而平坦。

2003年,突如其来的非典,再次把北京科兴和来到北京科兴任总经理的尹卫东推上了风口浪尖。虽然面对非典,我们“团结一心、众志成城”,但是,百年未遇的疫情确实让大家感到了害怕。

  “怎么办?”听说老百姓们已经开始抢购中药,深谙疾病防控的尹卫东知道这种方法实在行不通。首先,中药只是心理安慰,不会对预防起到实质性的作用;其次,如果十几亿人都抢购中药,那么,没有任何一种药是够量的,必将引起更大的恐慌。焦急的尹卫东立刻写信,通过中关村管委会向时任北京市委书记的刘淇表示“大炮不能上刺刀,解决疫情还得靠疫苗”。

  尹卫东给市政府的信发出后,中关村管委会非常重视。时任管委会主任的戴卫拨给北京科兴100万元当做“路费”,使他得以开始找实验用的猴子、找P3实验室。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范伯元用一整天的时间,亲自陪尹卫东在北京找合适的P3实验室。时任医学科学院党委书记的刘谦、副院长何维一路绿灯地支持尹卫东这种“站出来”的勇气和决心。在北京科兴的办公室内,刘谦与尹卫东半小时便谈妥SARS疫苗的研发部署,并同意由北京科兴牵头研发。

  虽然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完成SARSⅠ期临床的单位,但在尹卫东嘴里,当时的北京科兴却是个“小破公司”,因为“融资的1亿元全都盖了厂房”。可就是这样规模的公司,却足以让“中国向世界宣称,我们防治非典取得成功!”

  那是非典末期的一天,尹卫东去一个发廊理发,当天的青年报刊登了非典疫苗研制成功的新闻。一位理发员高兴地对周围人说,“这下可好了,有疫苗了,不用再害怕了,咱们的生意也该好了”。那一刻,尹卫东深深地为自己的工作感到欣慰。

  2009年4月13日,墨西哥发现首例人感染甲型H1N1病例。十多天后,美国CDC确认在美发现20起人感染甲型H1N1流感病例。疫情迅速在全球蔓延。H5N1在动物间是100%感染,100%死亡,对人感染率低,但病死率高。H1N1引发的是流感大流行,病死率低,但传染性强,而且病毒存在很大的变异可能,乃至引发第二轮传染高潮。

H1N1也是尹卫东面临的一场战役。它考验的是北京科兴对于一种新发传染病疫苗的全产业链运作能力。

从6月8日获得由世卫组织提供的疫苗生产用毒株,到9月2日甲型H1N1流感疫苗正式获得生产批准,短短87天的时间,北京科兴证明了自己能行。

  作为世界第一支甲流疫苗的研发公司,北京科兴再次震惊了世界!CNN记者采访尹卫东时提出:是不是因为北京承办了奥运会,所以人人都有争第一的精神?

  “争第一?不!那些都是虚的。我只是在想,美国只有3亿人口,而疫苗生产能力是6亿;我国有13亿人口,而我们的疫苗生产能力是1亿。所以我们比他们更加紧迫。”尹卫东私下对记者说。

“支撑胆大,靠的是科技力量。在中关村这个地方,开门就是神仙。”尹卫东讲起2003年10月发生的一件事,那时,公司缺少一名做SARS疫苗DNA的研究人员,发出招聘启事后,10月3日马上就有一名博士前来面试,面试完的当天就开始上手做了。“那是在十一休假期啊,而且这位博士的专业水平确实非常高,一周就有了进一步的研究结果。”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非典来临时,十几亿人都抢购中药,尹卫东对此感到非常担心,担心这会引起中药价格的上涨,使本来感到害怕的人们更加恐慌。

B.“大炮不能上刺刀,解决疫情还得靠疫苗”运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用中药不能解决非典疫情的道理。

C.发廊一理发员看到报上刊登的非典疫苗研制成功的新闻后,就高兴地对周围人说的话,从侧面反映了SARS疫苗研制成功的重大意义。

D.第七段写甲型H1N1流感疫情迅速在全球蔓延,病死率高,是为了衬托尹卫东在短短87天的时间内研制出世界上第一支甲流疫苗的奇迹。

E.“在中关村这个地方,开门就是神仙”,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这个地方环境很好,关心科研的人很多。

2.文章第一段运用了一连串的数字,请分析其作用。(6分)

                                                                                       

                                                                                             

                                                                                       

                                                                                              

                                                                                         

3.文章写了尹卫东哪些奇迹?各突出了他的什么精神?(6分)

                                                                                       

                                                                                             

                                                                                       

                                                                                              

                                                                                        

4.文章题目是“尹卫东:有些奇迹只发生在中关村”,但文章大写尹卫东的奇迹,有人认为应改为“尹卫东的奇迹”,你认为哪个题目合适?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8分)

                                                                                       

                                                                                             

                                                                                       

                                                                                              

                                                                                         

                                                                                       

                                                                                             

                                                                                   

 

1.B3分C2分D1分。 2.①“23岁的他是56位人才中最年轻的一位”突出尹卫东的年经有为;  (2分) ②19岁、22岁两个年龄,说明尹卫东的巨大潜力(极高的专业才华), (2分) ③为下文介绍他创造的科研奇迹作铺垫。(2分) 3.奇迹:①一是在北京科兴这个小破公司研制出sars疫苗;            (1分) ②二是产出世界上第一支甲流疫苗。 (答87天那句话不给分) (2分) 精神:①前者突出了尹卫东面对非典,“站出来”挑战的勇气和决心;  (1分) ②后者突出了尹卫东为全国人民健康担忧的责任之心。        (2分) (若答勇争第一、进取精神、爱国等不给分) 4.观点:我认为尹卫东有些奇迹只发生中关村合适(1分)。 ①虽然文章重点记叙了尹卫东在北京科兴研制出sars疫苗(1分),生产出世界上第一支甲流疫苗的奇迹(1分); ②但是还写了中关村管委会对他的科研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1分),如研制sars疫苗时,中关村管委会的重视,拨给巨资作路费等(1分); 同时还写了中关村这个地方人才众多,能及时招聘到高水平的人才的事实(2分)。 ③“尹卫东的奇迹”却少他创造奇迹的客观条件,如果没这些客观条件,他就难以创造这些奇迹。 观点:我认为尹卫东的奇迹合适(1分)。 ①因为文章用大部分的篇幅记叙了尹卫东创造的两个奇迹(1分):在北京科兴研制出sars疫苗(1分),文章还通过一位理发员的话从侧面突出了这个奇迹的重大影响(1分); ②生产出世界上第一支甲流疫苗的奇迹(1分),文章通过写记者的采访,表现了尹卫东为全国人民健康担忧的责任之心(1分)。 ③文章虽有一定篇幅的对中关村的描写,但是是为尹卫东创造奇迹服务的,例如中关村管委会对他的科研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如研制sars疫苗时,中关村管委会的重视,拨给巨资作路费等。同时,还写了中关村这个地方人才众多,能及时招聘到高水平的人才的事实(2分)。 【解析】 1.试题分析:A.没出现十几亿人抢购中药的情况,也不是担心中药价格上涨; D. 第七段写甲型H1N1流感疫情迅速在全球蔓延,病死率高,不是为了衬托尹卫东在短短87天的时间内研制出世界上第一支甲流疫苗的奇迹。E不是用了比拟的手法,而是夸张比喻。“说明这个地方环境很好,关心科研的人很多”错,说明这个地方人才多。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面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              ,山岛竦峙。

2.此中有真意,                 

3.城阙辅三秦,            

4.                 ,江春入旧年。

5.            ,归雁入胡天。

6.长风破浪会有时,             

7.安得广厦千万间,        

8.             ,愁云惨淡万里凝。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采桑子  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注】①西湖:指颍州(今安徽阜阳)西北颍河与泉河交汇处的天然湖泊。

1.上片第一句在整首词中的的作用是什么?上片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5分)

                                                                                       

                                                                                             

                                                                                       

                                                                                              

                                                                                                   2.下片是如何描写景物的?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6分)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22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虞世南,越州余姚人。性沉静寡欲,与兄世基同受学于吴顾野王余十年,精思不懈,至累旬不盥栉。文章婉缛,慕仆射徐陵,陵自以类己,由是有名。陈天嘉中,父荔卒,世南毁不胜丧。文帝高荔行,知二子皆博学,遣使至其家护视,召为建安王法曹参军。陈灭,与世基入隋。世基辞章清劲过世南,而赡博不及也,俱名重当时,故议者方晋二陆①。炀帝为晋王,与秦王俊交辟之。大业中,累至秘书郎。炀帝虽爱其才,然疾峭正,弗甚用,为七品十年不徙。世基佞敏得君,日贵盛,妻妾被服拟王者,而世南躬贫约,一不改。

宇文化及已弑帝,间杀世基,而世南抱持号诉请代,不能得,自是哀毁骨立。从至聊城,为窦建德所获,署黄门侍郎。秦王灭建德,引为府参军,转记室,迁太子中舍人。王践祚,拜员外散骑侍郎、弘文馆学士。时世南已衰老,屡乞骸骨,不听,迁太子右庶子,固辞,改秘书监,封永兴县子。世南貌儒谨,外若不胜衣,而中抗烈,论议持正。太宗尝曰:“朕与世南商略古今,有一言失,未尝不怅恨,其恳诚乃如此!”

贞观八年,进封县公。会陇右山崩,大蛇屡见,山东及江、淮大水,帝忧之,以问世南,对曰:“汉文帝元年,齐、楚地二十九山同日崩,水大出,诏郡国无来贡,施惠天下,远近洽穆,亦不为灾。今蛇见山泽,适其所居。又山东淫雨,江、淮大水,恐有冤狱枉系,宜省录累囚,庶几或当天意。”帝然之,于是遣使振饥民,申挺狱讼,多所原赦。

帝尝作宫体诗,使赓和。世南曰:“圣作诚工,然体非雅正。上之所好,下必有甚者,臣恐此诗一传,天下风靡。不敢奉诏。”帝曰:“朕试卿耳!”赐帛五十匹。帝数出畋猎,世南以为言,皆蒙嘉纳。尝命写《列女传》于屏风,于时无本,世南暗疏之,无一字谬。帝每称其五绝:一曰德行,二曰忠直,三曰博学,四曰文词,五曰书翰。世南始学书于浮屠智永,究其法,为世秘爱。

卒,年八十一,诏陪葬昭陵,赠礼部尚书,谥曰文懿。         (《新唐书·虞世南传》)

【注】①二陆:西晋文学家陆机与弟陆云的并称。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

A.文帝荔行高:推崇                    B.而博不及也赡:丰富

C.故议者晋二陆方:正直                D.与秦王俊交之辟:征召

2.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虞世南忠直诚恳的一组是(4分)(   )

①世南躬贫约,一不改                    ②世南抱持号诉请代

③有一言失,未尝不怅恨                  ④宜省录累囚,庶几或当天意

⑤世南以为言,皆蒙嘉纳                  ⑥上之所好,下必有甚者

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①②⑤           D.③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

A.虞世南生性沉静,清心寡欲,和哥哥虞世基一起在吴郡顾野王门下学习十多年,他终日专心学问,从不懈怠,有时甚至几十天也不梳洗。

B.虞世南和哥哥世基一起在隋朝任职。虞世南在文章清劲上不如世基,但他学问渊博,也不像哥哥那样善于用花言巧语来博得皇帝的喜爱。

C.面对陇右一带山崩,江淮一带闹水灾的情况,虞世南劝太宗借鉴汉文帝时齐楚地震、水灾,采取郡国不来朝贡,给民众以恩惠的办法来稳定局面。

D.在皇上作宫体诗叫虞世南依韵唱和这件事上,虞世南认为皇上作的诗诗体不雅正,担心自己唱和的诗一旦传于世,会引起不好的影响。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屡乞骸骨,不听,迁太子右庶子,固辞,改秘书监。(5分)

译文:                                                                                     

(2) 帝然之,于是遣使振饥民,申挺狱讼,多所原赦。(5分)

译文:                                                                              

 

查看答案

《尚书》是中国最古的皇室文集,是中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它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

汉人传说先秦时《书》有100篇,其中《虞夏书》20篇,《商书》、《周书》各40篇,每篇有序,题孔子所编。《史记·孔子世家》也说到孔子修《书》。但近代学者多以为《尚书》编定于战国时期。秦始皇焚书之后,《书》多残缺。今存《书序》,为《史记》所引,约出于战国儒生之手。汉初,《尚书》存29篇,为秦博士伏生所传,用汉时隶书抄写,被称为《今文尚书》。又,西汉前期,相传鲁恭王拆孔子故宅一段墙壁,发现另一部《尚书》,是用先秦六国时字体书写的,所以称《古文尚书》,它比《今文尚书》多16篇,孔安国读后献于皇家。因未列于学官,《古文尚书》未能流布。

《尚书》所录,为虞、夏、商、周各代典、谟、训、诰、誓、命等文献。其中虞、夏及商代部分文献是据传闻而写成,不尽可靠。“典”是重要史实或专题史实的记载;“谟”是记君臣谋略的;“训”是臣开导君主的话;“诰”是勉励的文告;“誓”是君主训诫士众的誓词;“命”是君主的命令。还有以人名标题的,如《盘庚》、《微子》;有以事为标题的,如《高宗肜日》、《西伯戡黎》;有以内容为标题的,如《洪范》、《无逸》。这些都属于记言散文。也有叙事较多的,如《顾命》、《尧典》,其中的《禹贡》,托言夏禹治水的记录,实为古地理志,与全书体例不一,当为后人的著述。自汉以来,《尚书》一直被视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哲学经典,既是帝王的教科书,又是贵族子弟及士大夫必修的“大经大法”,在历史上很有影响。

就文学而言,《尚书》是中国古代散文已经形成的标志。《尚书》中的文章,结构渐趋完整,有一定的层次,已注意在命意谋篇上用功夫。后来春秋战国时期散文的勃兴,是对它的继承和发展。秦汉以后,各个朝代的制诰、诏令、章奏之文,都明显地受它的影响。刘勰《文心雕龙》在论述“诏策”、“檄移”、“章表”、“奏启”、“议对”、“书记”等文体时,也都溯源到《尚书》。《尚书》中部分篇章有一定的文采,带有某些情态。如《盘庚》3篇,是盘庚动员臣民迁殷的训词,语气坚定、果断,显示了盘庚的目光远大。《无逸》篇中周公劝告成王:“呜乎!君子所,其无逸?先知稼穑之艰难,乃逸,则知小人之依。”《秦誓》篇中写秦穆公打了败仗后,检讨自己没有接受蹇叔的意见时说:“古人有言曰:‘民讫自若,是多盘。责人斯无难,惟受责俾如流,是惟艰哉!’我心之忧,日月逾迈,若弗云来!”话语中流露出诚恳真切的态度。此外,《尧典》、《皋陶谟》等篇中,还带有神话色彩,或篇末缀以诗歌。因此,《尚书》在语言方面虽被后人认为“佶屈聱牙”(韩愈《进学解》),古奥难读,而实际上历代散文家都从中取得一定借鉴。

1.下列关于原文第1、2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尚书》是中国最古的皇室文集,是中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是我们研究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历史的可参考的重要文献资料。

B.传说先秦时《尚书》有100篇,其中《虞夏书》20篇,《商书》《周书》各40篇,每篇有序,题孔子所编。

C.秦始皇焚书坑儒导致尚书残缺不全,《今文尚书》29篇,约出于战国儒生之手,曾为《史记》所引。

D.《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曾经修《书》的史实,遭到了近代学者的质疑,近代学者多以为《尚书》编定于战国时期。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相传比《今文尚书》多16篇的《古文尚书》,是在拆孔子故宅一段墙壁时发现的,虽被献于皇家,却因未列于学官而未能流布。

B.《尚书》的内容既有重要史实或专题史实的记载,也有记录君臣言论的记言散文,还有记述较多的古地理志篇目。

C.《尚书》或记史,或记言,或写人,或叙事,内容繁杂;还有托言夏禹治水的记录(实为古地理志),与全书体例不一。

D.《尚书》一直被视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哲学经典,既是帝王的教科书,又是贵族子弟及士大夫必修的“大经大法”,在历史上很有影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尚书》中的文章,结构渐趋完整,有一定的层次,注意立意谋篇;部分篇章还有一定的文采或带有神话色彩,所以说是中国古代散文形成的标志。

B.《无逸》篇中周公劝告成王的话,体现了西周政治家周公对百姓疾苦的关注,也表现了《尚书》的民本思想。

C.《尚书》在文学和文体学方面对后世有相当的影响,就连《文心雕龙》对许多文体的论述也都溯源到《尚书》。

D.《尚书》是一部中国最古的皇室文集,既具有一些重要的史料价值和纪实特点,又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对后代史传文学有一定的影响。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人扛着瓦缸沿街叫卖,不小心手没有抓紧,瓦缸往后掉落,只听得“叭”的一声,瓦缸摔成碎片。但卖缸人头也不回往前走,路人跑过来问他:“为何摔破了缸,却看都不看一眼?”卖缸人说:“再看多少眼也不会变成完整的缸,不看也罢。”

读了上面这段文字你有些什么联想和感受?请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要求:1.立意自定,题目自拟;2.不少于800字;3.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