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列两则材料,回答问题。(4分) 材料1 “人肉搜索”是指更多的利用人工参与...

阅读下列两则材料,回答问题。(4分)  

材料1  “人肉搜索”是指更多的利用人工参与来提纯搜索引擎提供的信息的一种机制。

广义的“人肉搜索”,是网友有问题希望得到解答,将问题在网上发布后,其他网友纷纷向其提供答案。狭义的“人肉搜索”特指网民自发参与对某一人物、事件的背景资料和相关信息进行查证并在网上公布的机制。

材料2  去年底今年初对北京某小学生发起的“人肉搜索”事件,对其产生了极大的伤害;同年,对南京江宁区房产管理局局长发起的 “人肉搜索”事件,让人肉搜索成为新型舆论监督形式。

针对上面的材料,联系实际,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简要分析。(4分)

 

(4分)示例1: “人肉搜索”是有效的监督手段。A.当人肉搜索被用于公共事务而不是指向个人隐私之时,它便展示出了天使一般的面孔,针对不合理与不公正的公共事件,它是一种有力的网络监督力量。B.它也进一步拓展着网络民主与言论自由的领域,使国民在自由讨论和辩论中提高了民主和法治素养。 示例2:人肉搜索突破底线,负面作用太大。一是突破道德底线,对当事人使用谩骂、污蔑等语言暴力;二是突破法律底线,大肆侵犯他人名誉权和隐私权,尤其是对未成年人的不当搜索。三是人肉搜索在集体名义下进行,似乎便具有了正义性和正当性,而掩盖了其危害性的另一面。 【解析】 试题分析:评论和其他文章的根本不同在于,它是说理的,那么文段要呈现说理的部分。也就是说,一篇评论必须有说理的内容,必须有超越叙事的东西,必须要有思考和论述,“述而不作”是评论的大忌,也是直到今天还在某些评论中出现的低级现象。“人肉搜索”这个事例,从正面评论时,要抓住它的监督效应,从反面评论,要看到它的危害性。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新闻评论”的能力。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面 包

          沃尔夫冈?博歇尔特

她突然醒来。两点半。她寻思,为什么会突然醒了。哦,原来是这样!厨房里有人碰了一下椅子。她仔细地听着厨房里的声音。寂静无声。太安静了,她用手摸了一下身边的床,发现是空的。这就是为什么如此特别安静的原因了——没有他的呼吸声。她起床,摸索着经过漆黑的房间来到厨房。在厨房两人相遇了。表针指着两点半。她看到橱柜边上有个白的东西。她打开灯。两人各穿衬衣相对而立。深夜。两点半。在厨房里。

在厨房餐桌上是一个盛面包的盘子。她知道,他切过了面包。小刀还放在盘子旁边。桌布上留下了面包屑。每晚他们就寝时,她总把桌布弄干净的。每天晚上如此。然而现在桌布上有面包屑,而且小刀还在那里。她感到地上的凉气慢慢地传到她身上。她转过头来不再看盘子了。

我还以为这里出什么事了。他说,并环视一下厨房四周。

“我也听到了什么。”她回答,这时她发现,他夜晚穿着衬衣看起来更是老了。跟他年龄一样老了,六十三岁。白天他看起来还年轻些。她看起来已经老了,他在想,穿着衬衣的她看起来相当老了。不过也许是头发的原因。夜里女人显老总是表现在头发上。头发使人一下变老了。

“你应该穿上鞋子的。这样光着脚在冷地上你会着凉的。”

她没有注视他,因为她不愿意忍受他在撒谎。他们结婚三十九年之后他现在撒谎了。

我原以为这里有什么事。他又说了一遍,又失去了自制,把视线从一个角落移到另一个角落。

“我也听到了什么。于是我想,这里出了什么事了。”

“我也听见了。不过,大概什么事也没有。”

她从桌上拿起盘子,并用手指弹去桌布上的面包屑。

“没有。大概没什么事。”听到他不安地在说。

她赶紧帮他说:“过来,大概是外面有什么事。”

“走,睡觉去。站在冷地上你会着凉的。”

他向窗户望去。“是的,一定是外面出了点什么事。我还以为是在这里。”

她把手伸向电灯开关。我必须现在就关灯,否则我必定还会去瞧盘子的,她想。我不能再去瞧那个盘子。“过来,”她说,同时把灯关灭。“这大概是外面有什么事,刮风时檐槽常常碰墙壁。这肯定是檐槽之故。刮风时它总是哗哗乱响。”

两个摸着走过黑黢黢的过道来到卧室。两双光脚在地板上拍击作响。

“是有风,”他说,“已经刮了一整夜了。”当她睡在床上时,她说“是的,刮了一夜的风。刚才大概就是檐槽在响。”

“是呀,我刚才还以为是在厨房里。大概就是檐槽吧。”他说着话,仿佛已沉入半睡中。

她注意到,当他撒谎时,声音多假。

“真冷,”她说,并轻声地打着哈欠。“我可钻被窝了,晚安。”

“晚安。”他回答,又说了一句,“是呀,可真冷啊。”

随后就是寂静无声。许多分钟后她听到,他在小心、轻声咀嚼。她故意深沉又均匀地呼吸,使他不致发觉,她尚未入睡。然而他的咀嚼节奏均匀,倒使她慢慢进入了梦乡了。

当他第二天晚上回家时,她分给他四片面包;平时他只有三片。

“你可以慢慢吃,吃四片。”她说着离开了餐桌。“我吃这面包消化不了。你多吃一片吧。我消化不好。”

她注意到,③他把头深深地埋在盘子上,没有抬头。就在此刻她对他非常同情。

“你可不能只吃两片面包。”他对着盘子在说。

“够了。晚上我吃面包消化不好。你多吃吧,吃吧!”

过了一会儿,她才又坐在桌旁的灯下。

            (选自《外国短篇小说百年精华》,包智星译)

[注]①活尔夫冈?博歇尔特:西德废墟文学的先驱和重要代表作家。小说《面包》写的是一战后人们在饥荒处境中的生活。

1.请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4分)

2.文中的画线部分分别表现了丈夫怎样的心理?(6分)

3.小说的主题是什么?请结合全文分析。(5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南人相传,秦汉前有洞主吴氏,土人呼为吴洞。娶两妻,一妻卒,有女名叶限。少惠,善淘金,父爱之。末岁父卒,为后母所苦,常令樵险汲深。

时尝得一鳞,二寸余,赪鬐金目,遂潜养于盆水,日日长,易数器,大不能受,乃投于后池中。女所得余食,辄沉以食之。女至池,鱼必露首枕岸,他人至,不复出。其母知之,每伺之,鱼未尝见也。因诈女曰:“尔无劳乎,吾为尔新其襦。”乃易其弊衣。后令汲于他泉,计里数百也。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鱼即出首,因斫杀之。鱼已长丈余。膳其肉,味倍于常鱼,藏其骨于郁栖①之下。

  逾日,女至向池,不复见鱼矣,乃哭于野。忽有人被发粗衣,自天而降,慰女曰:“尔无哭,尔母杀尔鱼矣!骨在粪下,尔归,可取鱼骨藏于室,所须第祈之,当随尔也。”女用其言,金玑衣食随欲而具。

  及洞节,母往,令女守庭果。女伺母行远,亦往,衣翠纺上衣,蹑金履。母所生女认之,谓母曰:“此甚似姊也。”母亦疑之,女觉遽反,遂遗一只履,为洞人所得。母归,但见女抱庭树眠,亦不之虑。

  其洞邻海岛,岛中有国名陀汗,兵强,王数十岛,水界数千里。洞人遂货其履于陀汗国,国主得之,命其左右履之,足小者履减一寸。乃令一国妇人履之,竟无一人称者。其轻如毛,履石无声。陀汗王意其洞人以非道得之,遂禁锢而拷掠之,竟不知所从来,乃以是履弃之于道旁,即遍历人家捕之,若有女履者,捕之以告。得叶限,令履之而信。叶限因衣翠纺衣,蹑履而进,色若天人也。始具事于王,载鱼骨与叶限俱还国。其母及女即为飞石击死,洞人哀之,埋于石坑,命曰懊女冢。

  陀汗王至国,以叶限为上妇。一年,王贪求,祈于鱼骨,宝玉无限。逾年,不复应。王乃葬鱼骨于海岸,用珠百斛藏之,以金为际,至征卒叛时,将发以赡军。一夕,为海潮所沦。

  选自【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卷一《支诺皋上》,略有删节

  【注】①:粪土堆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其母知之,每之,鱼未尝见也。伺:等待

B.鱼即出首,斫杀之。因:趁机

C.女觉反遽:急忙

D.至征卒叛时,将以赡军。发:发放

2.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命左右履之

知也邪?其不知也邪?

B.诈女曰

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

C.乃是履弃之于道旁

遗兮远者

D.一夕,海潮所沦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

3.下列各组句子中,能分别表现“叶限所得鱼乃神奇之物”和“后母虐待叶限”的最恰当的一组是(    )

A.女至池,鱼必露首枕岸,他人至,不复出。

母所生女认之,谓母曰:“此甚似姊也。

B.膳其肉,味倍于常鱼。

常令樵险汲深。

C.女用其言,金玑衣食随欲而具。

后令汲于他泉,计里数百也。

D.其轻如毛,履石无声。

及洞节,母往,令女守庭果。

4.翻译文中划线句(9分)

(1)为后母所苦,常令樵险汲深。

(2)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

(3)但见女抱庭树眠,亦不之虑。

 

查看答案

名篇名句及常识填空(每空一分,共8分)

1.古代诗文写秋的名句俯拾即是,如屈原《湘夫人》中的“                   

2.行宫见月伤心色,               

3.       ,两朝开济老臣心。

4.        ,铁马秋风大散关。

5.心非木石岂无感?        

6.白居易是“       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             

 

查看答案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①谢亭:又叫谢公亭,在宣城北面,南齐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他曾在这里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为宣城著名的送别之地。

②劳歌:本指在劳劳亭(旧址今南京市南面,也是一个著名的送别之地)送客时唱的歌,后来遂成为送别歌的代称。

1.本诗写诗人送别友人,共写了几个场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分)

                                                                               

                                                                               

2.有人认为第二句“红叶青山”的色调与全诗的感情基调不和谐,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3分)

                                                                              

                                                                              

 

查看答案

阅读托马斯?刘易斯的《这个世界的音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我们面临的问题之一,是随着我们生活在一起越来越拥挤,我们的通讯系统越来越复杂,我们彼此发出的声音变得更像噪声,是偶然的或无关紧要的,我们很难从这噪声里选择出有意义的信号来。当然,原因之一,是我们似乎不能把通讯仅限于携带信息的、切题的信号。假如有任何新的技术来传播信息,我们好像一定会用它来进行大量的闲聊。我们之所以没有灭顶于废话之中,只是因为我们还有音乐。

使人聊以慰藉的是,听说较新的学科生物声学须得研究别的动物相互发出的声音中存在的类似问题。不管它们有什么样的发声装置,大多数动物都要发出大量含糊不清的嘟哝声。需要长期的耐心观察,才能把那些缺乏句法和意义的部分加以剔除。为保持聚会进行而设计的那些无关紧要的社交谈话占了主导地位,大自然不喜欢长时间的沉寂。

然而总有一种持续不断的音乐潜在于所有其他信号之下。白蚁在蚁穴中黑暗的、发着回响的走廊里用头部敲击地面,彼此发出一种打击乐式的声音。据描述,这声音在人的耳朵听起来,像是沙粒落在纸上,但最近对这种声音的录音进行的摄谱学分析显示,在这敲打声中,有着高度的组织规律。这敲击声以有规律的、有节奏的、长度不同的短句出现,就像定音鼓部的谱号。

某些白蚁有时用上鄂的颤动来发出一种很响的、高音的咔嗒声,10米之外都能听见。费这么大的力气来制造这样一个音符,其中一定有紧急的意义,至少对发音者是这样。发出这样的大声,它必顺猛力扭动身体,以至于让反冲力把它弹到两三厘米的空中。

蝙蝠必须几乎连续不停地发出声音,以便借助声纳来察知周围所有的物体。它们可以在飞行时准确地发现小昆虫,并像有导向装置一样准确无误地向喜欢的目标快速前进。有这种高超的系统来代替眼睛的扫视,它们必定是生活在一个常伴有工业声、机器声的蝙蝠的超声世界里。然而,它们也彼此交流,也发出咔嗒声和高调的问候。另外,有人还听见,它们在树林深处倒挂身体休息时,还发出一种奇异的、孤凄的、清脆如铃的可爱声音。

1.对“我们面临的问题之一”中“面临的问题”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通讯系统的复杂,我们发出的声音越来越嘈杂。

B.由于“声音”的嘈杂,一些有意义的信号我们很难从中选择出来。

C.我们在通讯中所传递的信号并非全部是携带信息的、切题的。

D.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之一是人口的不断增长,生活空间变得越来越拥挤。

2.对“大自然不喜欢长时间的沉寂”一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大自然中短暂的沉寂是可以的,但长时间的沉寂就会令人恐惧。

B.自然界中需要对生物改进发声装置,过滤那些含糊不清的嘟哝声。这时就要有短暂的“沉寂过程”。

C.大自然中虽然存在着令人厌烦的“嘈杂”声,但生物的发声是必须的,有些还非常可爱,所以完全摒弃“声音”是绝对不行的。

D.因为自然界中的生物在树林深处倒挂身体休息时,还发出一种奇异的、孤凄的、清脆如铃的可爱声音,所以我们不能禁止生物休息。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