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共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晋军函陵 军:驻扎 B.行李之往来 行李:出使的人
C.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D.何厌之有 厌:厌烦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臣之壮也,又不如人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B.夜缒而出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因击沛公于坐
D.以乱易整使工以药淬之
3.请将文中划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译文: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
译文:
4.从文中看,烛之武主要是从哪一方面说服秦伯退兵的?这表现出烛之武是一个怎样的人?请概括作答。(3分)
沪杭车中
徐志摩
匆匆匆!催催催!
一卷烟,一片山,几点云影,
一道水,一条桥,一支橹声,
一林松,一丛竹,红叶纷纷:
艳色的田野,艳色的秋景,
梦境似的分明,模糊,消隐,——
催催催!是车轮还是光阴?
催老了秋容,催老了人生!
1.本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慨?简要作答。(2分)
答:
2.以第一小节为例,任选一个角度说说本诗在艺术手法上的妙处。(4分)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4分)
连我这外行的眼也能看出,这条破船就要裂开了。我看见它在中间裂开,桅上唯一的那个人生命如系于一发之上。……
他受伤了。我从我站的地方看到他脸上有血,可是他根本没想到这一点。他似乎急切切地在教他们把他放松一些——也许我只是从他胳膊的动作上这么推测——然后像先前那样出发了。
这时,他奋力朝破船靠去。他时而随高山升腾,时而随深谷下降,时而沉入起伏的泡沫,时而朝岸的方向漂浮,时而又向船的方向漂浮。他艰难勇敢的挣扎。那段距离并不算长,但是海和风的力量使得那挣扎可怕了。终于,他挨近了那条破船。他离得那么近:再向前靠一步,他就抓住它了。可就在这时,一股高山一样的深绿色海水从船的那边朝岸的方向涌来,他似乎一下就跃了进去,船也不见了!
……他被抬进最近的房子里,这时再没人阻拦我,我留在他身边,忙着用尽了一切急救方法;可他已被那巨浪打死了,他那颗宽厚的心也永远安静下来不动了。
这段文字选自英国作家 创作的小说《大卫?科波菲尔》,文中的"他"是大卫的朋友 。文中通过“他” 这一情节,表现出“他” 的性格特点。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
1.从文中看,孔子认为“仁者”应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2分)
2.你还知道孔子关于“仁”的其他论述吗?请任举出一句,谈谈你的理解。(2分)
从汉字字形观察,“本”字是指事字,原是 的意思。“祝”是会意字,本意和 有关。(2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酒的储存被人理解为一个简单的封存过程,似乎时间越长越好,而不用考虑其他。其实一坛酒要成为上等的好酒,它除了有足够的耐心,还需一份修持,一个安静的环境以及在这种环境里的自身的省悟和心理的融通。所以说同样的酒、同样的储期,酒品可以完全不同。成为上品酒的关键不是陈腐或者寂静,而是一种时光的饱满,在于年华是否在酒里沉淀和升华。如果内心有一份饱满和醇厚,做酒做人,都是上品。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何感想?请结合自己的认识,发表自己的看法,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