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1.词中划线的“风流”是什么意思?画线句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3分)

                                                                       

2.借古事比今事以抒发感情,是诗词中常用的手法,请说说本词用了哪些“古事”,并分析引用这些“古事”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4分)

                                                                       

3.说说这首词的构思脉络。(3分)

                                                                       

 

1.风流:英雄业迹。(1分)对比。(2分) 2.①“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慨叹当世没有英雄能力挽狂澜、振兴宋室、抵御强敌。 ②“斜阳草树……气吞万里如虎。”描述来自草莽的英雄,挥师北伐,气吞山河,借此写出自己建功立业的热望。 ③“元嘉草草……赢得仓皇北顾。”用宋文帝仓促北伐,招致失败之事,提醒主持朝政者吸取历史教训,认真备战。 ④“四十三年……烽火扬州路。”岁月已逝,局势仍和当年金主完颜亮南侵时一样,山河破碎。 ⑤“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用人们祭祀异族君王,写出人们精神麻木。 ⑥“凭谁问……尚能饭否?”以廉颇自况,表示自己虽然年老,但仍可为国所用。 (4分,答出其中4点即可得满分。“古事”也可以概括,如“孙仲谋”“刘裕北伐”等。) 3.从观赏古迹起笔;接着写古代的人物及事件咏史寄意,借古讽今;最后以典故作结,抒发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3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1.试题分析:风流是个古今异义词,在这指英雄业迹。本词开篇借景抒情,由眼前所见而联想到两位著名历史人物——孙权和刘裕,对他们的英雄业绩表示向往。用他们的英雄业绩来对比自己的怀才不遇。 考点: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考点,能力层次为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国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苏洵《六国论》)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苏辙《六国论》)

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苏轼《六国论》)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赂秦耶率:都,皆。

B.始祸焉速:加快。

C.泊牧谗诛以:因为。

D.皆椎鲁无能为者椎鲁:愚钝。

2.下列句子中,全都属于六国灭亡原因的一组是(3分)

①赂秦而力亏     ②六国互丧    ③以地事秦

④可谓智力孤危   ⑤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⑥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③⑤           D.①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洵《六国论》的中心论点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其中“非兵不利,战不善”为两个分论点之一。

B.苏洵对齐、燕、赵三国的态度是不同的:对齐国是谴责;对燕、赵两国则是同情,认为两国“智力孤危”,灭亡是无可奈何的事。

C.苏洵《六国论》除了运用道理论证和事实论证外,还运用了对比、比喻、衬托等论证方法,有时几种论证方法结合使用,很有逻辑力量。

D.苏轼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则是“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他们的残暴与秦始皇、秦二世不相上下,这与杜牧《阿房宫赋》的观点是相同的。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4分)

                                                                       

(2)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3分)

                                                                        

(3)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3分)

                                                                        

 

查看答案

下面的语句细腻地写出了阿房宫内的歌舞给人的感受,请用现代汉语把它扩展成一段50字左右的文字。(5分)

原句: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译写:                                                                       

 

查看答案

根据前后语境,在下面语段的空白处填入合适的内容,使语义丰富,前后贯通。(4分)

鉴赏唐诗宋词,是探寻“美”的历程。你可以鉴赏它的“形象美”——形形式式的人物(如不慕权贵、傲岸不羁的高士,               ,如献身边塞、反对侵略的战士),多姿多彩的景物(如惜别的杨柳,             ,失意的落叶,得意的春风),丰富的意象,深邃的意境。你可以欣赏它的语言美——豪放飘逸,            ,朦胧隐晦,悲壮苍凉,清健俊爽。也可以赏析它的“技巧美”——象征比兴,           ,虚实结合,动静相生……人生路上,和诗歌结伴而行,能使我们的心灵充实而富有光辉。

                                              

 

查看答案

将下列词语依次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1)冥冥中似乎有什么使那片叶子不掉下来,       了我过去是多么邪恶。

(2)但是,在全舰    肃穆的气氛下,他们很快也不出声了。

(3)有自己的主导文化,才不会在     的世界中丧失自我。今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基因”,没有文化的强力支撑,就没有民族的复兴。

A.启示庄重琳琅满目

B.启事庄严琳琅满目

C.启示庄严五光十色

D.启事庄重五光十色

 

查看答案

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悔/蓄/方药复/刚自用

B.句/接/度村布/并行不

C.守/贿赂昭示/软陆荒/肆无忌

D.舟/编/名权宿命/沧海一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