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送宗伯乔白岩序 (明)王守仁 大宗伯白岩乔先生将之南都,过阳明子而论学。 阳明子...

送宗伯乔白岩序 (明)王守仁

大宗伯白岩乔先生将之南都,过阳明子而论学。

阳明子曰:“学贵专。”先生曰:“然。予少而好弈,食忘味,寝忘寐,目无改观,耳无改听,盖一年而诎乡之人,三年而国中莫有予当者,学贵专哉!”阳明子曰:“学贵精。”先生曰:“然。予长而好文词,字字而求焉,句句而鸠焉。研众史,核百氏,盖始而希迹于宋唐,终焉浸入于汉魏,学贵精哉!”阳明子曰:“学贵正。”先生曰:“然。予中年而好圣贤之道,弈吾悔焉,文词吾愧焉,吾无所容心矣,子以为奚若?”阳明子曰:“可哉!学弈则谓之学学文则谓之学学道则谓之学然而其归远也道大路也外是荆棘之蹊鲜克达矣。是故专于道,斯谓之专;精于道,斯谓之精。专于弈而不专于道,其专溺也;精于文词而不精于道,其精僻也。夫道广矣大矣,文词技能于是乎出,而以文词技能为者,去道远矣。是故非专则不能以精,非精则不能以明,非明则不能以诚,故曰‘唯精唯一’。精,精也;专,一也。精则明矣,明则诚矣,是故明,精之为也;诚,一之基也。一,天下之大本也;精,天下之大用也。知天地之化育,而况于文词技能之末乎?”先生曰:“然哉!予将终身焉,而悔其晚也。”阳明子曰:“岂易哉?公卿之不讲学也久矣。昔者卫武公年九十而犹诏于国人曰:‘毋以老耄而弃予。’先生之年半于武公,而功可倍之也,先生其不愧于武公哉!某也敢忘国士之交警①?” 

——选自《四部丛刊》本《王文成公全书》

① 警:以交情之深而忠告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阳明子而论学过:拜访

B.目无改观,耳无改听改观:改善

C.外是荆棘之蹊:小路

D.岂哉?易:容易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字字求焉兵刃既接,弃甲曳兵

B.文词技能于是乎出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C.公卿之不讲学久矣意北亦尚以口舌动

D.毋老耄而弃予父母之遗体行殆,而死有余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是一篇赠序。王守仁在阐述自己为学的主张的同时,也勉励朋友做学问要坚持不懈。

B.王守仁认为不管学习什么都是学习,只要真正做到“专”和“精”,“正”也就在其中了,距离“大道”也就不远了。

C.文章引用卫武公的话意在说明,研究学问要终身学习,任何时候学习都不算晚。

D.王守仁认为为学最根本的在求道,如果不明大道,只在如词章、下棋这类技艺上用功夫学习,哪怕你学得再好也不能算是一个聪明且具有良知的人。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学 弈 则 谓 之 学 学 文 则 谓 之 学 学 道 则 谓 之 学 然 而 其 归 远 也 道 大路 也 外 是 荆 棘 之 蹊 鲜 克 达 矣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盖一年而诎乡之人,三年而国中莫有予当者。(3分)

(2)先生之年半于武公,而功可倍之也,先生其不愧于武公哉!(4分)

 

1.B 2.A 3.B 4.学弈则谓之学/学文则谓之学/学道则谓之学/然而其归远也/道/大路也/外是荆棘之蹊/鲜克达矣。(每两处1分,全对得3分,多断要扣分) 5.(1)由此而在一年内压倒全城的人,三年中国内没有可以和我对抗的。 (2)先生的年纪只有武公一半,但是功业可以成倍超过他,希望先生无愧于武公啊! 【解析】 1. 试题分析:改观:看别的东西。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柴门风雪  宋长征

①柴门在记忆之门的门外,轻轻打开,浮现出温暖的面容。窄窄的门框,薄薄的木板,透过去能看见岁月深处的模糊与清晰。我相信,只要有家的地方都会有单薄的柴门,你看不见它的孤单与落寞,而远去的无奈,也只在眼神与心灵交互的刹那,一股暖流瞬间流遍了全身。柴门不说话,敞开或闭合,沉静地面对天空与大地,朝向一间温暖的老屋,朝向老屋里摇曳的灯光和远行的旅人

②每一个旅人在即将远行的时刻,都免不了和柴门轻轻握别。童年的气息,母亲的气息,柴门之里的蔬菜瓜果与烟火的气息,都将渐行渐远。天,晨曦微露,星,黯淡了光辉。人生的一卷长路在远方铺展,徘徊或踯躅,留恋或珍藏,柴门总是在深情地守候。

③与柴门相守的人,是一生勤劳的农人。鸡鸣犬吠的召唤,打开漫天霞光;或者,仅仅是我们的父亲母亲,用一围低矮的土墙,一架风雨飘摇的老屋,和一扇单薄的柴门,就围困了自己漫长的一生。儿女在长大,在长高,在把目光投向柴门之外的时刻,他们的心头微微震颤,知道这低矮的围墙,单薄的柴门将不是所有能与之终老的时光。风云际会,河汉浩淼,或许远方有着父亲母亲终其一生也不能参悟的深刻与繁琐。但乡村的路终究是简朴的,单纯的,我们的父亲母亲从来不屑打听,包括草,包括庄稼,包括村子里那些鸡飞狗跳的所有的事物,总以为成长是一件再自然不过的事情。蓦然回首,风霜落满了鬓发。

④乡村老了,操劳一生的父亲或母亲手把着柴门远眺,他们单薄的身影像极了柴门老朽的模样。断了一截的门框,在风中摇摆的木板,苍凉的吱呀声像一把尖利的锯子,划破暗夜的帷幕。

⑤若是在久远的年代,是不是也会有一个落寞的征人,刚刚从战鼓厮杀声中苏醒,遥望故乡所在的方向,朔风凛冽,冰雪刺骨———一扇柴门竟成了无边却奢望的温暖。那封写给家乡的信笺呢,是否还在驿站上停泊?那沾着体温寄给妻子的手帕呢,是否依旧在夜色中跳动着爱的火焰?

⑥柴门,等待的柴门。有离别时隐隐的疼痛,有眺望时的落寞与感伤。只是,童年的重逢呢———大地深处那一扇柴门的吱呀声响了很多年,始终未消逝生动的面孔。

⑦我家也曾有一扇破旧的柴门,是父亲用刺槐梧桐的木板拼凑而成,门口向东,迎接着春风与朝阳。我静静地守望在柴门旁边,知道从柴门里出去的父亲母亲无论什么时候都会从柴门外进来,拍打着乡野的风尘,把夜色关在门外。偶尔,归来的脚步直到很晚才会响起,水一样的月光流泻自乡村的上空,岁月寂静而安详。作为孩子的我们有时也很有耐心,知道有一份专属于自己的爱从来不会走远,贫瘠的月光下,也能开放静美的花朵,像一只忠诚的小狗,总能盼来母亲温暖的呵斥。转回头,甚至忘记了关上那扇薄薄的柴门。在爱的小小忽略里,敞开在月色的清辉下。

⑧走,梦想有多远路就有多远,一个离家多年的人有时会忘记自己的来路。风不会提醒,雨不会提醒,只有在你孤单寂寞的时候,才会记起,在一个朦胧的清晨,你曾来自于乡村的那扇柴门。呵!你记起来了,是正月的初几还是二十几,走的时候是不是雪还在下,老屋里摇曳的灯光一夜未眠,千层底的布鞋,万层暖的棉衣,整齐地叠放在你远去的行囊里。父亲点燃一锅烟,母亲沉默不语,只在手抚柴门的刹那,嗫嚅着却欲言又止,她本来想说“早些回来”还是“在外边照顾好自己”,或者什么也没想说,此后的每天每夜,把想念记挂在了一扇单薄的柴门上,等你。

⑨一扇柴门就是一个渡口,渡船的人老了,船老了,老不了岁月的清波暖流。此岸是家,彼岸是你,在时间的洪流里,我们打捞着希望与叹息。想家吗?想!奔波的你忙碌的你是否在深夜就开始打点行装,把心装下,把爱装进心里,把千层万卷的思念,一一叠好。回家。

⑩窗外飘着雪花,是啊,每一片雪花都是纯洁的表达,写满爱的叮咛与牵挂,写满童年与乡村,

写满着人生旅途上所有关于柴门的模糊与清晰。当一个风雪夜归人吧,就如你离开家时的那般场景———父亲点燃一锅烟,母亲手把着柴门,将浓浓的爱与幸福,悉数收纳。

⑾一任柴门之外,风雪连天,最暖不过是一个有家的人。

1.如何理解下列词句在文中的意思。(3分)

(1)柴门

答:                                                                     

(2)最暖不过是一个有家的人。

答:                                                                     

2.第五自然段,在文中有何作用?(3分)

答:                                                                     

3.简要赏析画线部分的句子。(3分)

答:                                                                     

4.作者写了哪些与柴门有关的内容?这些内容是怎样组织在一起的?(6分)

答:                                                                     

5.唐代诗人刘长卿有《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一诗:“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这里“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与宋长征的“柴门风雪”意境是否一致?(5分)

答:                                                                   

 

查看答案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重要课题,也是人类安身立命的重要方面。司马迁曾说:“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里所讲的“际”,就是关系。自古以来,探索人与自然关系的学问,也称为天人之学。

在人类社会的早期,由于生产力极其低下,原始人群在生产中软弱乏力,因而对自然是一种恐惧和依赖的状况,处在崇拜自然的阶段。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出现,人类进入了大规模征服自然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人类依靠科学技术的力量,不断发展生产力,使人类社会发生了深刻而迅速的变化。同时,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能源短缺、城市臃肿、交通紊乱、人口膨胀和粮食不足等一系列问题,也日益严重地困扰着人类。环境破坏和生态失衡已经成为21世纪人类面临的严重危机之一。因此,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既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过于张扬,要善待自然,以求得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永续发展。严酷的事实,迫使人类自己在对待自然的态度上,作一次全面的反省:人类发展只有合理地利用自然,才能维护和发展人类所创造的文明,人类应当既注意代内需求,也应当关注代际公平,与自然界共生共荣、协调发展,求得“人与自然共同发展”的和谐目标。于是,人类在认识可持续发展问题上,不断升华境界,提高自身素质,逐渐达成了“天人调谐”的思想共识,进入了协调自然的阶段。

天人调谐,是我国自古以来研究天人之学的一条主线,是中国天人之学的精华,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中国古代大多数思想家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都主张一种整体观的理论,把人与自然看作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他们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要尊重自然界的内在价值和客观规律,并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统一,既改造自然,又顺应自然;既不屈从自然,又不破坏自然。人既不是大自然的主宰,也不是大自然的奴隶,而是自然的朋友,要参与大自然造化养育万物的活动。在提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朴素整体观的同时,也明确承认人在世界中具有重要地位。人类和万物一样,是天地自然而然的产物,人类社会是自然发展的结果,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同时,人具有重要的地位,“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这万物之中,只有人,才可与天地相提并论,合称“三才”。天、地、人作为各自独立的形态虽或有别,但作为一个宇宙生命的整体,合德并进,圆融无间,才是天人调谐的最高境界。古人认为,天有天之道,地有地之道,人有人之道。天地之道,即指自然界阴阳刚柔的变化法则、规律。人道指的是道德准则和治国原则。人道应当效法天道,也就是说,人要服从自然规律,通过认识和效法天道,就可以从中汲取教益,引伸出人事所遵循的原则。

(节选自《传承中华精神 建设和谐文化》)

1.下列说法,最能体现“合德并进,圆融无间”境界的一项是                     (   )

A.人类若要和自然和谐统一,必须“自强不息”,发挥主动创造精神,积极参加自然的演进。

B.人类若要和自然和谐统一,必须“厚德载物”以宽大的胸怀接纳万物,并在人类活动中不超出自然的限度。

C.人类若要和自然和谐统一,必须“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不菲薄,不张扬,善待自然。

D.人类若要和自然和谐统一,必须“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利用自然。

2.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人类只有在可持续发展问题上达成与自然共生共荣、协调发展的思想共识,才能持续和发展自己所创造的文明。

B.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人类终于认识到自然的内在价值,于是充分依靠科技力量,并与自然和谐相处,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文明,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C.老子提出的尊重自然、师法自然、按自然规律办事的观点,体现了“人天协调”的朴素思想,对现实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D.人类可以从自然界阴阳刚柔的变化法则和变化规律中吸取营养,以指导我们的行动,使之成为为政为人为事的准则。

3.在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上,人类经历了怎样的认识过程?用三个短语概括。(3分)

答: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谈谈你的看法。(不超过100字)(5分)

在深圳市南山区学府小学里,矗立着一座狼群雕塑,其雕塑的底座下有这么一段话:东方是“羊”的教育,培养的是温文尔雅、逆来顺受、安于现状的人。西方是“狼”的教育,培养的是个性张扬、敢于挑战、不断超越的人。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世界,我们要对孩子进行“狼”的教育,而不是“羊”的教育。

                                                                               

                                                                               

                                                                               

                                                                             

 

查看答案

请根据下面的例句,运用所给的话题再仿写两个句子,要求修辞手法相同,句式与例句相同。

(4分)

田园诗是乡村牧童手中的一支短笛,清新而幽雅,绿林、青山、田野、孤烟,尽收眼底。

边塞诗是                                                                       

送别诗是                                                                       

 

查看答案

概括下面这则寓言的寓意。(3分)

有八个外出打工的泥瓦匠,为避一场暴风雨,躲进了一座破庙。外边的雷声一阵紧似一阵,一个个的火球,在庙门外滚来滚去,空中似乎还有吱吱的龙叫声。众人都胆战心惊,面如土色。有一个人说:“我们八个人中,必定一个人干过伤天害理的坏事,谁干过坏事,就自己走出庙接受惩罚吧,免得让好人受到牵连。”自然没有人愿意出去。又有人提议道:“既然大家都不想出去,那我们就将自己的草帽往外抛吧,谁的草帽被刮出庙门,就说明谁干了坏事,那就请他出去接受惩罚。”于是大家就将自己的草帽往庙门外抛,七个人的草帽被刮回了庙内,只有一个人的草帽被卷了出去。大家就催这个人出去受罚,他不愿出去,众人便将他抬起来扔出了庙门。那个人刚被扔出庙门,那座破庙轰然坍塌。

寓意: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