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江苏省扬州大学附中学生徐砺寒在骑车上学途中,...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江苏省扬州大学附中学生徐砺寒在骑车上学途中,不小心碰坏了一辆宝马车的后视镜,他在原处等待了近半小时后,留下一张表达歉意和联系方式的纸条,表示承担责任。受损车主知情后深受感动,当即放弃索赔。当地一家汽车修理公司获悉后,表示愿意免费修理受损车辆。

请围绕以上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谈谈自己的认识和感悟,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略。 【解析】 试题分析:审题角度比较广泛,可以从以下角度来立意。 总中学生徐砺寒的角度,可确定立意中心为“责任”,这个责任是“道德责任”,并可由“责任”衍生出“负自己的责任”“不能逃避责任”“学会担当”“正视自己的错误”“逃避是最大的愚蠢”“诚实”“心中要有做人的原则”等 从车主的角度,可确定立意中心为“宽容”“给错误一个改正的机会”等 从中学生和车主的双方和整个事件来看,可由中学生“负责”的因,导出车主“宽容”的果这样的关系立意,也可针对此事的社会风气发表看法,如“你有勇气承担责任,我宽容”“爱是相互的”“换气善心”“人心没有冷漠”“一座城市的温暖”“做合格的公民”“城市的良心”“呼唤良知”“社会和谐”等,都可以作为正确的立意。 考点:写作。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题。

神圣的沉静    刘心武

还记得童年在重庆的一些事。我家住在南岸狮子山,从那里可以到一座更高的真武山去游览。真武山上有段路非常险,靠里是陡峭的山岩,靠外是极深的悬崖。那天玩得很开心。返回时,我故意贴在悬崖边上走,还蹦蹦跳跳的。七岁的我还不懂生命的珍贵。那样做,有存心让母亲看见着急的动机。那悬崖下面的谷地,荒草里凸现着一块怪石,那石头自然生成盘蛇的状态,当中的一块耸起活像蛇颈和蛇头。混混沌沌的我,竟然拾起石块朝悬崖下奋力掷去,把握不好投掷的重心,身体的姿势从旁看去就更惊心动魄了。

还记得那天母亲的身影面容。她紧靠着路段里侧的峭壁,慢慢地走动。她一定后悔转到那段路以前没能牢牢牵着我的手,把我控制在她身边,她自己往前挪步,眼睛却一直盯在我身上。我顽皮地蹦跳投掷,不住地朝她嬉笑,怄她,气她,悬崖边缘就在我那活泼生命的几寸之外。事后,特别是长大成人后,回想起母亲在那段时刻的神态,非常惊异,因为按一般的心理逻辑与行为逻辑,母亲应该是惶急地朝我呼喊,甚至走过来把我拉到路段里侧,但她却是一派沉静,没有呼喊,更没有吼叫,也没有要迈步上前干预我的征兆,她就只是抿着嘴唇,沉静地望着我,跟我相对平行地朝前移动。

那段险路终于走完,转过一道弯,路两边都是长满芭茅草和灌木的崖壁了,母亲才过来拉住我的手,依然无言,我只是感受到她那肥厚的手掌满溢着凉湿的汗水。

我写第一个长篇小说《钟鼓楼》时,母亲就住在我那小小的书房里,我伏桌在稿纸上书写,母亲就在我背后,静静地倚在床上读别人的作品。我有时会转过身兴奋地告诉她,我写到某一段时自我感觉优秀,还会念一段给她听,她听了,竟不评论,没有鼓励的话,只是沉静地微笑,而且,有时她还会把手头所读的一篇作品的某些内容讲一下,那作品是一位同行写的,我没时间读,也并不以为对我有什么参考价值,不怎么耐烦听母亲介绍,母亲自然是觉得写得挺好,但她也并不加些褒扬的话语,她就是沉静地给我客观讲述,具有点穴的效应。后来《钟鼓楼》得了茅盾文学奖,那时母亲已到成都哥哥家住,我写信向他们报喜,母亲也很快单独给我回了信,但那信里竟然只字未提我获奖的事,没什么祝贺词,只是语气沉静地嘱咐了我几件家务事,都是我在所谓事业有成而得意忘形时最容易忽略的。

2000年第三次去巴黎,又去罗浮宫看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在众多的观赏者中,我忽然产生了一个非常私密的感受,那就是蒙娜丽莎脸上的表情并不一定要概括为微笑,那其实是神圣的沉静。那时母亲已仙去十二年,我凝视着蒙娜丽莎,觉得母亲的面容叠印在上面,继续昭示着我。                    (——有删节)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文中写作者拾起石块朝悬崖下奋力掷去,身体的姿势从旁看去就更惊心动魄了,“惊心动魄”写出了小孩子的活泼顽皮所具有的强烈感染力。

B.山间的险路终于走完,作者感觉到母亲“那肥厚的手掌满溢着凉湿的汗水”,这一细节写出了表面沉静的母亲对“我”此前举动的极为担心。

C.当作者念写好的、自我感觉优秀的一段文字给母亲听时,母亲“竟不评论”,也“没有鼓励的话”,是因为碍于情面,母亲不好表达反对意见。

D.文中写母亲客观地向作者讲述她认可的别人的作品,作者认为这些话“具有点穴的效应”,“点穴”一词形象地表明了母亲的话语的针对性。

E.文末写作者觉得母亲的面容叠印在蒙娜丽莎的面容上,这样一种独特的感受,传递了儿子内心对母亲那“神圣的沉静”的由衷怀念与赞美。

2.在文中,生活中母亲的“沉静”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意作概括。(6分)

3.联系全文,如何理解最后一段文字中“神圣的沉静”的含意及其表达效果。(5分)

4.文末说:“我凝视着蒙娜丽莎,觉得母亲的面容叠印在上面,继续昭示着我。”其中的“昭示”,意在强调由母亲传承而来的“神圣的沉静”这一精神财富的可贵。请联系生活经历,谈谈身边的老师或家长曾经给过自己的昭示。不少于200字。(12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

①遗产是个古老的词汇,它的原始概念是指先辈留下的财产。在传统的遗产观中,遗产只是一种私有的物质财富。19世纪中期,开始有人把祖先留下的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公共财物同样视作遗产。这种遗产观的产生,缘于整个人类文明的转型。人类的文明由远古到今天,一共经过两次转型。一次是由渔猎文明转为农耕文明,那时人类尚没有文化和文化遗产的概念。另一次是从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化。在文明转型期间,人们不是很快就能看到正在逝去事物的内在文化价值与精神价值,遗产的消亡正是在这种“物换星移"的时候。

②最先表达出这种新遗产观的是法国作家雨果。1832年他在《向文物的破坏者宣战》一文中,用激愤的语言斥责当时大肆破坏法国城市历史的人。历史地看,新的遗产观最初总是被一些有识之士顽强地表达着。由于这些人不屈不挠的努力,新的遗产观逐渐得到广泛的认同,然后形成了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法国的第一部《历史建筑法案》就是作家梅里美努力促成的。到了20世纪初,英国、意大利、法国、日本、韩国等国陆续有了一些范畴不同的遗产保护法。20世纪70年代,随着全球现代化的加剧,文化遗产在世界各地普遍受到严重的破坏,这促使新的遗产观被国际社会广泛地接受。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了《世界遗产公约》和《各国保护文化与自然遗产建议案》,这表明人类社会就新的遗产观已达成共识。

③物质文化遗产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是静态的,是实体,比如文物器物、经典古籍、大文化遗址、重要的历史建筑等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则广泛得多,但常常看不见也摸不着。它包括民俗、方言、民间文学、民间艺术、民间技艺等等。然而,由于非物质文化大多是老百姓创造的,它一直被认为是底层的文化而不被重视,有些技艺的传承人越来越少。但它是养育我们的一种生活文化,每个人都是在这种文化中成长起来的,因此它直接表现着各个民族的个性特征,还有各自的认同感、亲和力与凝聚力。非物质文化遗产最能体现各个民族的本质,也最能体现人类文化的多样性。

④最早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是日本、韩国等国家。日本在1950年确立的《文化财保护法》中首次提出“无形文化财”的概念,并以法律形式规定了它的范畴。韩国在1962年就颁布了《文化财保护法》,并于1967年把江陵端午祭列为韩国的“重要无形文化财”。由于他们的努力,这种遗产观渐渐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可。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了《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评选法》,2003年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上有好几种叫法,如“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无形文化遗产”等。我国过去习惯称作“民间文化”,现在为了与国际上的称谓相协调,便称作“非物质文化遗产”。将文化遗产内容由物质的、有形的、静态的,伸延到非物质的、无形的、精神的、生态的,显示了当今人类对自己的文明创造的认识进了一大步。当人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倍加珍视并加以保护时,一个现代的遗产观便形成了。

(取材于冯骥才《文化遗产日的意义》)

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人类遗产观的改变,使许多重要的文明遗迹得以保留,极大推进了人类文明的转型。

B.一些作家运用自己的社会影响力,促成了世界各国遗产保护法律法规的形成与推广。

C.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生活文化,比物质文化遗产更能体现出各个民族的个性特征。

D.我国把“民间文化"改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示对国际新遗产观的认同和支持。

2.根据文意推断,下列不属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做法的两项是( )(4分)

A.国务院宣布2008年1月1日起将传统节日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列为法定假日。

B.被焚毁近90年的故宫中正殿近日复建竣工,完整再现了清朝乾隆时期的建筑全貌。

C.我国有关部门正通过笔录、录音、摄像等多种方式,全面采集各地方言的原始数据。

D.一些学校邀请民间艺人走进校园,让学生亲眼目睹并学习体验民间艺术的创作过程。

E.手工绘制内画鼻烟壶费时费力,有人设计出自动生产流水线以提高制作效率和产量。

3.在第①段中的“传统的遗产观"和第④段中的“现代的遗产观”中,“遗产"各指的是什么? (4分)

 

查看答案

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8分,每句0.5分)

1.      ,池鱼思故渊。        守拙归园田。(陶潜《归园田居》)

2.诚既勇兮又以武,        。身既死兮神以灵         。(屈原《国殇》)

3.         ,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                。(李煜《虞美人》)

4.         ,中原北望气如山。       ,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

5.万里悲秋常作客,                             ,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

6.               ,谁怕?                。(苏轼《定风波》)

7.且放白鹿青崖间,                        ,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8.青山遮不住,              。江晚正愁余            。(辛弃疾《菩萨蛮》)

 

查看答案

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的画线处断句。(5分)

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凡兵尚义不义虽利勿动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

(取材于苏洵《心术》)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问题。(8分)

蝶恋花 送春

朱淑真

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犹自风前飘柳絮,随春且看归何处。

绿满山川闻杜宇,便做无情,莫也愁人苦。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

1.下列对作品中词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欲系青春”:“青春”,指春光。

B“犹自风前飘柳絮”:“犹自”,指作者自己。

C“绿满山川闻杜宇”:“杜宇”,杜鹃,传说中哀鸣啼血之鸟。

D“莫也愁人苦”:“莫”,莫非。

2.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5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