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为什么要有科学依据?
田松
在我们的大众语境中,“科学的”东西,就相当于“正确的”“高明的”“有效的”“经过了证实的”东西。照此理解,中医要有科学依据,就等于说中医要有正确的、高明的、有效的经过了证实的依据。
中医有科学依据吗?提出这种质问的理由无非是中医的理论与来自西方的解剖学、生理学不能对接,比如中医的经络至今找不到解剖学的依据,很多中药的有效成分至今写不出分子式,中药药理不能用来自西方的药理学予以解释……言下之意就是:中医没有西医的科学依据!但是,中医为什么要有西医的科学依据呢?
我们在判断一个事物是否具有合理性的时候,为什么一定要有“科学的依据”?科学依据是不是唯一的依据?在科学依据之外,我们是否还有别的“依据”?比如“经验的依据”或“历史的依据”?人们的生存,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是依靠科学的?
实际上,在我们绝大多数的日常生活中,科学的重要性是很小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不需要了解科学;你能否骑好自行车,并不取决于你是否学好了牛顿力学;中国工匠李春没有学过科学,也能造出赵州桥。对于我们的生活起直接作用的是技术,而技术并不需要有科学在先,完全可以凭借经验的累积而不断发展和完善。
人体是一个接受刺激反应的生物体,一个正常的人在他的生长过程中,会逐渐获得足够的对外界刺激作出恰当反应的能力。一个人是否心怀恶意,我们能够一望而知或三思而知,不需要包括科学在内的任何理论的依据就可以根据我们的“经验依据”做出判断,而科学在这些问题上常常是无能为力的。
最直接的判断依据是经验依据,而历史依据则可以看作是长时段的集体的经验依据。毫无疑问,这个依据是与民族传统和地域文化密切相关的。比如刀耕火种,从最直观的想象和缺省配置出发,我们觉得它会破坏环境,是一种落后的生产方式。如此,从长时段来看,刀耕火种的民族所生活过的地方应该留下一片片荒山秃丘才对。然而实际上,人类学家看到的却是“一面刀耕火种,一面青山常绿”。也就是说,“刀耕火种破坏环境”这种说法是没有“历史依据”的。
中医也是这样。
在中华文明的语境之内考虑,中医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已经过了正确、高明、有效、证实的检验。在理论上,中医有着自己完备的有足够生长能力的思想体系,在某种意义上,这套体系与西方现代医学目前所基于的还原论、机械论、决定论的“科学方法”是水火不容的。在实践上,中医拥有了两千多年的历史依据和经验依据,这些理论和实践的依据远在西方现代科学诞生之前就已经完善成熟了。为什么要等西医出现、在获得了西医的证据之后,中医才能获得价值、获得意义、获得生存的权利呢?
相反,按照刘易斯·托马斯的说法,现代西医作为一门年轻的科学,只有一百年的历史。也就是说,现代西医虽然有科学依据,却没有充分的历史依据。比如四环素,相信上市的时候也经过了临床实验,获得了科学依据,但是十年之后发现,小时候有幸享用这种科学产品的孩子长出了一嘴四环素牙。还有那个著名的“反应停”,只用了几年功夫,就导致了上万名婴儿畸形。当然,科学卫士们会说:“反应停”之所以酿成悲剧,恰恰是因为它上市的时候没有“充分的科学依据”。如果我们把“充分”理解成足够的时间长度,那么,又有哪一种医术比两千年的中医更加充分呢!
说到这儿,我已经获得了二个诡异的结论:如果从宽泛的意义上理解科学,中医已经具有了科学依据;如果从狭义的具体的意义上理解科学,中医不需要科学依据!
(选自《社会科学家茶座》2006第1期,有删改)
【注】①刘易斯·托马斯(1913--1993)美国杰出医学家。
1.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 ( )( )(5分)
A.对生活起直接作用的更多是由经验积累而不断发展、完善的技术,并不是科学。
B.在实际生活中,人们不一定都要依靠相关的科学才能从事某项工作或生存发展。
C.有两千多年历史的中医和仅一百年历史的西医,因历史的巨大差距而势成水火。
D.受着民族传统和地域文化的影响,中医无需采用目前西方现代医学的科学方法。
E.集体的经验在长期的沿用中所形成的历史依据,就足以证明中医存在的合理性。
F.“反应停”导致上万名婴儿畸形的事实,说明这种西药的历史依据仍然不够充分。
2.作者认为,判断事物是否合理,未必要有“科学依据”。据此,以下事实运用了“科学依据”的一项是 ( )(3分)
A.李春造出了赵州桥 B.西药四环素的发明
C.判断一个人是否心怀恶意 D.刀耕火种并没有破坏环境
3.文中画线句子“中医也是这样”中的“这样”具体指什么?(4分)
答:
4.作者为什么既说“中医已经具有了科学依据”,又说“中医不需要科学依据”?请作简要说明。(4分)
答: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则按前3题计分)(6分)
1. , 。今宵酒醒何处? (柳永《雨霖铃》)
2.中原北望气如山. , 。 (陆游《书愤》)
3. , 。又闻子规啼夜月。 (李白《蜀道难》)
4.故曰:至人无己, , 。 (庄子(《逍遥游》)
眼眉儿 左誉
楼上黄昏杏花寒,斜月小栏杆。一双燕子,两行征雁,画角声残。 绮窗人在东风里,洒泪对春闲。也应似旧,盈盈秋水,淡淡春山。
1.这首词上片写了哪些意象,表达了什么感情?(3分)
2.有人评价这首词在表现手法上与杜甫的《月夜》相同,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4分)
申公者,鲁人也。高祖过鲁,申公以弟子从师入见高祖于鲁南宫。吕太后时,申公游学长安,与刘郢同师。已而郢为楚王,令申公傅其太子戊。戊不好学,疾申公。及王郢卒,戊立为楚王,胥靡①申公。申公耻之,归鲁,退居家教,终身不出门,复谢绝宾客,独王②命召之乃往。弟子自远方至受业者百余人。申公独以《诗》经为训以教,无传,疑者则阙不传。
兰陵王臧既受《诗》,以事孝景帝为太子少傅,免去。今上初即位,臧乃上书宿卫上,累迁,一岁中为郎中令。及代赵绾亦尝受《诗》申公,绾为御史大夫。绾臧请天子欲立明堂以朝诸侯不能就其事乃言师申公于是天子使使束帛加璧安车驷马迎申公弟子二人乘轺传③从至见天子。天子问治乱之事,申公时已八十馀,老,对曰:“为治者不在多言,顾力行何如耳。”是时天子方好文词,见申公对,默然。然已招致,则以为太中大夫,舍鲁邸,议明堂事。太皇窦太后好老子言,不说儒术,得赵绾、王臧之过以让上。上因废明堂事,尽下赵绾、王臧吏,后皆自杀。申公亦疾免以归,数年卒。
弟子为博士者十馀人:孔安国至临淮太守,周霸至胶西内史,夏宽至城阳内史,砀鲁赐至东海太守,兰陵缪生至长沙内史,徐偃为胶西中尉,邹人阙门庆忌为胶东内史。其治官民皆有廉节,称其好学。学官弟子行虽不备,而至于大夫、郎中、掌故以百数。言《诗》虽殊,多本于申公。
(节选自《史记·儒林列传》)
【注】①胥(xū)靡:禁锢。②王:指鲁恭王刘余。③轺(yáo)传:一马或二马拉的驿站之车,供使者乘用。
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令申公傅其太子戊教导
B.戊不好学,疾申公嫉妒
C.学官弟子行虽不备完美
D.言《诗》虽殊,多本于申公不同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3分)
A.①申公者,鲁人也。②弟子为博士者十馀人
B.①独王命召之乃往②臧乃上书宿卫上
C.①申公独以《诗》经为训以教②得赵绾、王臧之过以让上
D.①申公耻之②天子问治乱之事
3.下列句子中,能直接表现申公“儒学之士”气质的一组是( ) (3分)
①申公耻之,归鲁,退居家教,终身不出门,复谢绝宾客。
②申公独以《诗》经为训以教,无传,疑者则阙不传。
③然已招致,则以为太中大夫,舍鲁邸,议明堂事。
④为治者不在多言,顾力行何如耳。
⑤申公亦疾免以归,数年卒。
⑥其治官民皆有廉节,称其好学。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①②④ D.②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当年汉高祖经过鲁国时,申公带着弟子跟着他的老师到鲁国的南宫拜见过汉高祖。
B.申公到长安交游求学,与刘郢同师受业。后来刘郢做了楚王,就请申公教育他的儿子刘戊。
C.刘戊被立为楚王后,就把申公禁锢起来。申公感到耻辱,辞职回了鲁国,隐退在家中教书,不出家门。
D.申公的弟子中人才辈出,做博士官的有十多个人,官至大夫、郎中和掌故的人也有百余人。
5.用“/”给下列文段断句。(3分)
绾臧请天子欲立明堂以朝诸侯不能就其事乃言师申 公 于是天子使使束帛加璧安车驷马迎申公弟子二人乘轺传从至见天子
6.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申公独以《诗》经为训以教,无传,疑者则阙不传。
②太皇窦太后好老子言,不说儒术,得赵绾、王臧之过以让上。
按顺序排列语句,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
①文学借文字表达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菠有凝
炼。
②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
③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涵义通常不很好。
④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⑤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A.②④③⑤① B.④③⑤①② C.③⑤①④② D.③⑤④①②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在网络时代到来以后,争鸣性质的学术文章。更强调要得到作者本人认可的文本为学术争论的起点。
B.中国正在经历一场从“吃饱”向“吃好”“吃健康”的转变,在这一历史进程中,能否保证公众的食品安全,取决于政府的执政水平,事关老百姓的切身利益。
C.最近,国家发改委下调了青霉素、罗红霉素等162个品种、近1300个剂型的药品,平均降幅是调整前规定价格的21%。
D.由于核废料衰变缓慢,所以一旦发生地质变动,或者因建筑、地铁建设等人为因素的影响,导致核废料泄露事件,那么后果将不堪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