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填空。(3分) 一切都得那个精力旺盛的统领官以身作则,擘画...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填空。(3分)

一切都得那个精力旺盛的统领官以身作则,擘画(注音:      )一切,调度一切,使各人能够在职务上尽力,不消沉也不    (duò)落。这统领便是先一时的靖国联军一军司令,直到现在,还依然在湘西           (成语,意思是守住陈旧、残破的东西,不肯放弃),与一万余年轻军人同过那种甘苦与共的日子。

 

:bò   堕   抱残守缺 【解析】 试题分析:“巨擘”一词考生应该不陌生。“堕”易误写成“坠”。“抱残守缺”是个常见成语,应该不难。 考点:本题考查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汉语常用字的能力。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亲亲麦子

张佐香

①麦子是一枝灿烂而实在的花朵,开在万里田畴之上,开在农民心坎上。

②麦子的颗粒很美,有土壤般朴素柔和的质地和本色。一粒麦子是美丽的,一颗麦子是美丽的,一地麦子还是美丽的。麦子生命的每一个过程都是美丽的。麦子原本是一粒种子,浸润了阳光、空气、水分,结出黄灿灿的麦粒,丰富了我们的血液和躯体。麦子用它的物质颗粒和精神内核书写着人类的历史。

③当秋阳拂照四野,耕耘完的田畴袒露出丰腴的肌肤,随着父亲手臂的挥动和铿锵的步伐,麦粒穿过深秋的空气落入土地。田野上空一阵又一阵金色的雨在秋阳里一闪一闪。父亲脸上荡漾着微笑的涟漪,把麦粒交给生命的家园。种子要想不丢失自己,就必须走回它生命的家园,走向疏松湿润的土壤,吸收大地的微温和芬芳。在秋雨的润泽下,绿色的剑刺破黑暗的泥土指向天空。嫩嫩的绿芽儿探出头来,它们挨挨挤挤地住在一起,以盛大的形式展开,以集体的力量显示其生存的意义。

④麦子从容地迈过冬天的门槛,第一个用绿色的手与春天紧握。清纯的麦苗相依相扶、牵牵连连,一直铺向遥远的远方。瞬间,万野绿遍,大地尽染。麦子在一望无际的田畴尽情地拓展绿色的海洋。大地融进了蓝天,蓝天陷进了绿海。此时的乡亲们忙着在麦海里除草施肥。麦子在人类的呵护下,展示着拔节吐穗、开花灌浆的生命过程。麦子和人类在和谐中相互期待、相互拥有。

⑤麦子把生命之花开在头部,最完美地接受阳光雨露。麦子终于完成了对生命的雕塑,不动声色地吐露出饱满的穗子。麦穗就是国徽上的那穗。麦穗是绝妙的艺术品。数十粒麦子团结起来,井然有序地排列成一个柱体。麦粒大头向下,小头尖尖向上,汗滴一般,而麦芒如剑直指蓝天。风来了,麦浪一波又一波,似乎整个大地都跳起了舞。父亲去看麦子的长势,怜惜地扯下几根麦穗搓着,然后眯起眼,吹起麦芒,将一手心鲜嫩的麦粒倒进嘴里。我去嗅麦子清香的味道,像掬起一捧水那样,用双手捧着几个麦穗,将脸贴在它们的上面,我手捧着它们表达我的亲近。在我心里,麦子就是我永远的亲人。

⑥看母亲割麦是一件赏心悦目的事。镰刀闪着星月一般俏丽的锋芒。母亲一手抡开镰刀,一手揽麦入怀。镰刀贴着地皮,挥出一道优美的弧线。瞬间,麦子便倒进母亲温暖的怀里。顺手,母亲抽出一绺作要子,就势将麦子翻转过来,捆好。麦捆从腋间滑落下来,躺在田垄上。这一连串的动作一气呵成。农民为麦子备好行囊,走进炊烟袅袅的村庄。麦子收后的田野静静的。母亲细心地寻找麦子,唯恐遗漏一粒,像在寻找土里的珍珠。融入了阳光、雨露、汗水的麦粒,是大地之树结出的鲜亮的果子,是大地母亲分泌的乳汁,哺育着人类。麦子是芸芸众生生命的基本元素,锻造着我们的灵魂。

⑦麦子从容地走完真善美的一生,生根,长叶,开花,结果,奉献……麦子,普通而神圣的麦子,朴素而雅致的麦子,养育我们血脉和精神的麦子,弥漫着文化意蕴,流淌进海子纯洁的诗篇。面对你,我俯首膜拜,诚谢敬仰!

(选自《诗意的栖居》)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5分)

A.本文生动详细地记述了麦子生根、长叶、开花、结果的一生,用词优美,情深意浓,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B.本文主要运用了叙议结合的手法以及拟人、对比、夸张的修辞手法,使作品条理清楚,又显得很有文采。

C.本文安排文章的结构颇有匠心,如写父亲播种、母亲收割时各有侧重,行文富有变化。

D.从字里行间不难看出,“我”的父亲种麦子很有经验,例如在第⑤段,他吃下鲜嫩的麦子就能判断麦子的长势。

E.本文作者有很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如他在文中运用冷静客观、准确细致的语言,表达了对麦子的情感。

2.作者在第②段说:“麦子用它的物质颗粒和精神内核书写着人类的历史。”怎么理解这句话的含意?(4分)

                                                                                   

                                                                                   

3.联系全文,探究作者主张“亲亲麦子”的理由。(5分)

                                                                                   

                                                                                 

 

查看答案

以乐为法,以乐治国,在今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事。因为,依现代观念,能用来治国者须具国家强制力,而音乐只属娱乐人、教育人、感化人的艺术门类。然而,中国古代的四大“法”:礼、乐、政、刑,它们都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都是治国工具。《礼记》中对这四种“工具”分工讲得极为清楚:“礼以导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壹其行,刑以防其奸。”

《史记》中曾对乐治原理有精辟论述:“闻宫音,使人温舒而广大;闻商音,使人方正而好义;闻角音,使人恻隐而爱人;闻徵音,使人乐善而好施;闻羽音,使人整齐而好礼。夫礼由外作,乐自内出。故君子不可须臾离礼,须臾离礼则暴慢之行穷于外;不可须臾离乐,须臾离乐则奸邪之行穷于内。故乐音者,君子之所养义也。夫古者,天子诸侯听钟磬之声未尝离于庭,卿大夫听琴瑟之音未尝离于前,所以养行义而防淫佚也。夫淫佚生于无礼,故圣王使人耳闻《雅》、《颂》之音,目视威仪之礼,足行恭敬之容,口言仁义之道。故君子终日言而邪辟无由入也。

为什么音乐对人的影响这么大?现代脑神经学早已解开音乐之所以神奇的奥秘。在人类脑神经中,听觉神经成熟最早且起着主导作用。原来,是大自然先天赋予人类听觉神经以优先、特殊地位。大自然似乎要让音乐主宰人类的精神和行为。

乐治之外的其他治国方式比如法治,它是以“身外之物”强加于人,强制人们遵守某种规范。音乐则是常人喜闻乐见、发乎内心、自觉追求的。乐治是通过奏乐、唱乐、享受乐、推行乐制实现的。在这些看似娱乐的活动中,人们不知不觉被化作规范之人。法律不是万能的,乐与国家兴衰有很大的关系。中国历史表明凡重礼乐之治的王朝总能长久治安,如周、汉、唐,而重法治的王朝都速亡,如秦、三国。

法治实际上是不完善社会不得已使用的工具,未来理想的社会将是新型礼乐大放异彩之时。当然,现时的世界,仍需要以法律为杠杆去治理,“乐”或许是治世的绝佳辅助工具。实际上,中国已经正在复兴着乐及乐治,“礼乐之邦”也正在复活。我们在重法、提倡法治的同时,应给乐及乐治重要的地位,使其尽量发挥作用。

(节选自《新华文摘》2005年第39期。有改动。)

1.下面对“乐治”这一概念的解说,最准确的一项是(  )(2分)

A.乐治是通过奏乐、唱乐、享受乐、推行乐制实现的。

B.乐治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治国工具。

C.乐治是儒家借助音乐来辅政治国思想的集中体现。

D.乐治是指用“良乐”作用于人,促使人行为规范、有序、和谐的治国方略。

2.下面不属于《史记》对音乐功能的论述的一项是(  )(2分)

A.乐自内出。

B.闻宫音,使人温舒而广大。

C.君子不可须臾离礼,须臾离礼则暴慢之行穷于外。

D.卿大夫听琴瑟之音未尝离于前,所以养行义而防淫佚也 。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中国古代,音乐被当作治国的工具,具有治世的社会功能。

B.由《礼记》可知:在中国古代,儒家治国重礼乐轻刑法。

C.《尚书大传》、《礼记明堂位》都记载了周公以乐治国的具体做法及得失评判。

D.今天,乐或许能成为治世的辅助工具,乐治思想可以为现代治国方略引进一种新思维。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选段,回答问题(4分)

①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②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下列句子中对划线句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少吃饭,多喝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

B.吃饭时有蔬菜和汤水,睡觉时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就在其中了。

C.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靠在枕头上休息,乐趣也就在其中了。

D.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

(2)结合以上两则选文,简单概括孔子对待富贵的态度。(2分)

                                                                                   

                                                                                 

 

查看答案

简述题(三题任选一题)(5分)

(1)下列文字选自《三国演义》第五十回:

周瑜急急下得船时,岸上军士齐声大叫曰:“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

周郎的“妙计”是什么?又为何“赔了夫人又折兵”?

                                                                                   

                                                                                   

(2) “放夏侯懋如放一鸭,而得伯约如得一凤”,这“一凤”是谁?请简述孔明是如何用计“得一凤”的。(《三国演义》)

                                                                                   

                                                                                   

(3) 对于要瑞珏搬到城外生产这件事,觉新、觉民、觉慧的行为和态度有什么不同?

                                                                                   

                                                                                 

 

查看答案

选出下列关于《三国演义》《家》情节叙述不正确的两项(       )(5分)

A.旧历年的最后一天,觉新告诉觉慧他遇见了梅表妹,梅表妹却在回避他,痛苦和悔恨涌上心头。觉慧本想安慰他,但看到觉新一味地妥协,转而责备他咎由自取。觉慧突然感觉在思想上跟他的大哥是离得愈来愈远了。(《家》)

B.觉慧在第二天放学后才听到鸣凤跳湖自尽的消息,他觉得恐怖和绝望,情绪非常激动,悲愤地追问鸣凤的死因。之后他一个人跑到花园湖畔怀念鸣凤,为没能保护好她而感到深深的愧疚,对造成鸣凤之死的封建家庭感到深切的痛恨。(《家》)

C.陈宫做中牟县令时,捉住了行刺董卓失败的曹操,因感佩曹操的抱负而弃官和他一起逃走。在曹操残暴杀害吕伯奢一家后,陈宫离开了曹操,后来辅助吕布,多次设计打败曹操。后被曹操活捉,经曹操婉言相劝,陈宫最终投降他。《三国演义》

D.张飞设疑兵,叫随从在马尾上拴树枝,来回奔跑,冲起尘土,使曹军莫知虚实不敢轻进。他一人一骑立于桥头,曹军众将蜂拥而至。他大吼三声,吓得夏侯杰肝胆碎裂而死。曹操及诸将士仓皇而逃。张飞见曹军已退,便下令拆桥,曹操方知中了张飞的疑兵之计。《三国演义》

E.鲁肃邀请关羽前来东吴赴宴,在庭后埋伏刀斧手,席间欲害关羽,夺得荆州。关羽只带数人前来赴宴。酒至半酣,关羽婉言对抗鲁肃诘难,后关羽右手提刀,“劫持”鲁肃到岸边,关平驾船过来接应,吕蒙、甘宁等欲出,又恐伤及鲁肃,只能作罢。《三国演义》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