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作文:(60分) 请以“知足让人 ”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1、填空补全题目。...

作文:(60分)

请以“知足让人                 ”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1、填空补全题目。2、字数不少于750字。3、文体为议论文。

 

略。 【解析】 试题分析:关于题目的理解。这是个半命题作文。“知足”的“足”是足够、充足的意思,知足,就是一种满足。因此,本作文命题实际上就是来回答满足的作用。对此,我们应该围绕满足带给人哪些方面的影响来考虑问题。横线上所补充的部分,就是我们所思考的结果。它可以指向积极的,也可指向消极的。指向积极的,比如知足让人常乐,知足让人知不足,知足让人上进等;指向消极的,比如知足让人平庸,知足让人不思进取等。 本篇要求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750字。写议论文,就要弄清写这篇议论文的论点是什么,用什么论据,采用什么论证方法等。本文作文题目是个主谓短语,这篇议论文的论点就是文章的题目。因此,在补写题目的时候就要考虑好了,自己补写出来的题目就是自己论证的论点,那就要考虑自己的可操作性。那就是这个题目,自己好不好写,对这方面的相关问题熟悉不熟悉,有没有什么好的材料。这些考虑清楚了,就可以定题目,着手考虑文章的结构,开始写作了。 考点:本题考查写作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谢希德的诚与真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正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学位的谢希德从亲人的来信中得到这一消息。昂首屹立于世界东方的祖国母亲,像磁石般吸引着这个远在异国他乡的赤子。有人劝告谢希德不要回到当时生活贫困、科研条件差的中国去,她却视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决心在学习告一段落后,立刻回国参加建设。1952年,获得博士学位的谢希德回国,在复旦大学任教,并于l956年与北京大学的黄昆教授共同主持开办了我国第一个半导体专门化培训班。

谢希德一直密切关注着国内外物理学研究的动态,努力探索真知。上世纪70年代后期,她开始思索一个奥妙而又实际的问题——怎样使钢材不生锈?是什么起到抗腐蚀的保护层作用?世界上一些国家每年因腐蚀而报废的钢材达上千万吨,中国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怎样才能使我国有限的钢材发挥更大的作用?这就要涉足表面物理。专长在半导体和固体物理研究的谢希德,如果继续从事她的研究,可以说既省力又稳妥,还可以尽快出成果;如果另辟蹊径转入新领域,即使付出艰辛的劳动,五年十载能否取得显著成绩仍是个未知数。然而,她是一个进取心很强的人,表面物理亟待研究,哪怕付出l0倍、20倍的努力,也要勇闯难关,有所创造。作为学界前辈,她也要借此鼓励年轻人去开拓这个前景广阔的新领域。谢希德率领她的团队,经过认真细致的研究,一点一滴地积累经验,使复旦大学的表面物理研究达到了世界水平。

1983年,谢希德担任复旦大学校长。以她的身份,每天上下班都有专车。可是人们时常在校车上看到她的身影。她说:“在车上既可以提前处理一些公事,又可以借这个机会与同志们交谈,倾听各种议论。从校内的事到天下事都可以成为车内的话题,其中有牢骚,也不乏独到的见解;特别有意思的是车内总有一两位不愿隐瞒自己观点、也不善于窃窃私语的同志不时发表一通高见,而且获得一些同事的共鸣。”在这里,教师对学校的意见和要求得到了反映,学校的决策又通过谢希德的宣传深入人心。

谢希德这样一位日夜为科学事业操劳的学者,业余爱好广泛,喜欢多彩的生活。她酷爱集邮,喜欢欣赏古典音乐和阅读文学作品。生活虽然是丰富的,但一个人却不可能样样喜好、样样精通。有人曾撰文说谢希德爱好和擅长烹饪,其实她对此谈不上内行。为此她特意关照那位作者要实事求是:“中国的烹饪大有学问,我还未入门,其实我的手艺远不及我爱人。”

1987年,谢希德的丈夫、中科院院士曹天钦患重病住院,一位成就极高的科学家变成了比孩子更需要照顾的病人。谢希德接受了这个残酷的现实,尽心履行着妻子的职责,为治愈丈夫的疾病倾注了一腔深情。那几年,谢希德政务缠身,再加上频繁的学术和外事活动,身心都十分劳累。但是不管工作多忙,只要人在上海,她每天都要挤出时间,去医院陪伴丈夫,默默地做着力所能及的一切。她和所有勤劳朴实的中国妇女一样,有着撼人心魄的人间至诚。

1999年,谢希德应邀担任新世纪版《十万个为什么》的编委,并修改书中的两篇科学小品。她深知即便是科普文章也不能不讲准确性。谢希德修改文章也像做科学实验一样,不敢有丝毫的马虎。如某作者混淆了“硅片”和“芯片”这两个概念。芯片是硅片经过多道程序加工而成的,她特地画了一个简明易懂的示意图供作者参考。另一个地方,作者为求形象生动,用“指甲大小”来描述一个面积概念。不同人的手指甲可能差别很大,即便是同一个人,大拇指和小拇指的指甲大小也并不相同。谢希德根据实际情况把它改成“一厘米见方”这样较为准确的写法。求真的科学态度对每个人都非常重要,谢希德对此更为看重。                

(摘编自王增藩《谢希德传》)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A.新中国成立后,有人劝阻谢希德回国,是考虑她事业的发展,担心国内科研条件差影响她在物理学研究上取得成绩。

B.担任校长的谢希德,经常乘校车上下班,使校车成为反映意见、宣传决策的重要窗口,这体现出她为人的平易谦和。

C.谢希德在钻研科学的同时,业余爱好也很广泛,但不擅长烹饪,对此也不感兴趣,所以不希望别人宣传她精于此道。

D.谢希德在修改一篇科学小品时,特地为原作增补了一个简明易懂的示意图,以区别“硅片”和“芯片”这两个概念。

E.本文撷取谢希德人生的若干片断,描写她热爱祖国、献身科学、关爱亲人的事迹,表现了一位杰出女性的伟大人格。

2.谢希德转而从事自己不熟悉的表面物理研究,有哪些方面的原因?请简要分析。(6分)

3.谢希德在科学工作中的求真态度体现在哪些地方?请简要说明。(5分)

4.谢希德的“诚”体现在很多方面,请结合全文,就其中的某个方面谈谈你的观点,不少于180字。(12分)

 

查看答案

默写填空:(8分)(附宾语前置句6分)

1.            ,不尽长江滚滚来。               ,百年多病独登台。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其可怪也欤!.

3.积善成德,              ,圣心备焉。                  ,金石可镂。

4.                   凝绝不通声暂歇,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

附:请写出三个带有宾语前置的古汉语句子

5.

6.

7.

 

查看答案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2分)

译文:                                                          

2.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2分)                                                  

译文: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2分)

译文: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

杜 甫

万里瞿唐月,春来六上弦

时时开暗室,故故满青天。

爽和风襟静,高当泪满悬。

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

【注】①瞿唐:瞿塘峡,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安史之乱后,杜甫曾困居于此。

②上弦:上弦月,农历每月初七、初八的弓形月亮。③故故:常常,频频。

1.作者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感情?(3分)

2.从“万里”、“时时”、“夜久”三个词中任选两个,分别简析它们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每小题3分,共9分)

人体设计之高明,已经远远超出了人类文明已经达到的程度。在我们引以自豪的大脑皮质中,思维是通过神经网络来实现的。神经网络由大约六十亿个神经元组成,包含着数不清的连接。这些神经元排成6层,每层都有一百多万列;而每一列又有约一千个细胞。如此完美的设计,所产生的作用大于其各部分之总和,以至产生了“自我意识”。单从性能上看,大脑能把生活中经历的点点滴滴编码记忆存储在细胞构成的存储器中。任何时候只要需要,就会在不到一秒的时间内检索出来!

然而人体里虽然有数千个令人感叹的精美之品,但同时也存在一些类似铁皮加铆钉的粗疏之作,有些甚至看起来是不可饶恕的!

近视,让至少有1/4的人饱受其苦,而摆脱不了眼镜这个累赘,除非大着胆子去动手术。像眼睛这样高档的摄像机造物主都设计出来了,却为何不能再配备一只小巧的生物眼镜,以便我们需要时,在眼睛中自动地“架上”?庞大而复杂的血管网络系统能够将养分精确地输送到全身10万亿个细胞中的每一个细胞,却会忘记打扫沉积在动脉壁上的胆固醇,结果使缺陷的设计引发心肌梗死等诸多疾病。

大自然这样的旷世大师不可能留下如此多的败笔。这些看似不合理的有缺陷的设计,一定会有一个合理的解释。

为什么断掉的手指不能再生,而只能愈合呢?有两个可能的原因:第一,自然选择无法精确地将极少数几个拥有断指再生能力的原始人选择出来。第二,如若具备这种断指再生能力,那可能要付出很高的代价。权衡利弊,自然选择淘汰了这种过度的尽管是有用的再生能力。为什么我们的骨骼是空心的,而空心的骨骼更易被折断?原因是实心的骨骼会更沉重,使行动更迟缓。这对以狩猎为生的原始人类来说是致命的。他将无法逃脱猛兽追逐,也无法追上自己要捕获的佳肴。且实心骨骼将使体重增加,进而需要消耗更多的食物。这对时刻处于食物短缺危机之中的原始人是不利的。

自然选择也绝不会对身体的某个部位设计超标,因为那样做是不值得的。把身体的某个部分设计得比其他部分更耐用并无意义。当整个生物个体死亡时,那些还完好无损的部分也将随之变得毫无价值。

回望已经流逝的数百万年的时间,自然选择不屈不挠地对人体不间断地小修小补。所有能够完美的地方都完美了,所有必须妥协的地方都做出了最小的让步。强大的免疫系统让我们免受外来病原体的侵害,但也会带来患风湿性关节炎的风险。为了保证必要的组织自我修复的能力,我们甚至付出了可能会启动癌症的代价,但所有这些就是最佳的解决方案了。明白了这些,我们就可以从容地面对明天,期待下一个微小却立竿见影的进化!

1.下列对“自我意识”这一概念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是指能够认识自身优缺点的意识。

B.是指人的大脑产生的能认识自身肢体缺陷的一种意识。

C.是指人体各部分的完美组合而产生的高级思维活动。

D.是指人体各部分的完美组合而产生的高级自我修补的能力。

2.根据文意,下列不属于“类似铁皮加铆钉的粗疏之作”的一项是(  )

A.让至少1/4的人饱受痛苦的近视眼。

B.容易引发心肌梗死等诸多疾病的动脉血管。

C.容易折断的空心的骨骼。

D.把生活中经历的点滴记忆都储存起来的大脑。

3.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然选择还将不屈不挠地对人体进行不间断地小修小补,一直到最终十全十美为止。

B.随着自然进化,人体中那些“粗疏之作”的部分将可能得到改进。

C.我们战胜旧的病症时,新的疾病有可能正潜滋暗长。

D.优化人体部件的最佳方案,也容忍某些遗憾,过去如此,将来还会如此。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