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田野里、山坡上、道路旁、花园中,我们经常能够看到一朵朵鲜艳的花,不管脚下的土地是否肥沃,也不管是否有人停下来欣赏,它们总是那么自信、那么骄傲地悄然绽放。其实,从这些绽放的花儿身上,我们能得到很多生活的启示。
请以“绽放”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要求:自选角度, 自定立意,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
洗 澡
王安忆
行李房前的马路上没有一棵树,太阳就这样直晒下来,他已经将八大包书捆上了自行车,自行车再也动不了了,那小伙子早已注意他了,很有信心地骑在他的黄鱼车上。他徒劳地推了推车,车却要倒,扶也扶不住,小伙子朝前骑了半步,又朝后退了半步,然后说:“师傅要去哪里?”他看了那人一眼,停了一下,才说:“静安寺。”小伙子就说:“十五块钱。”他说:“十块钱。”小伙子又说:“十二块钱。”他要再争,这个时候,知了忽然鸣了起来,马路对面原来有一株树,树影团团的,他泄了气似的,浑身没劲。小伙子跃下黄鱼车,三五下解开了绳子,将书两包两包地搬上了黄鱼车。然后,他们就上路了。
路上,小伙子问他:“你家住在静安寺?”他说:“是。”小伙子又问:“你家有浴缸吗?”他警觉起来,心想这人是不是要在他家洗澡?便含含糊糊地说:“嗯。”小伙子接着问:“你是在哪里上班?”“机关。”“那你们单位里有浴缸吗?”小伙子再问。他说:“有是有,不过……”他也想含糊过去,可是小伙子看着他,等待下文,他只得说下去:“不过,那浴缸基本没人用,太大了,需要很多热水。”
路两边的树很稀疏,太阳烤着他俩的背,他俩的汗衫都湿了,从货站到静安寺,几乎斜穿了整个上海,他很渴,可是心想:“如果喝汽水,要不要给他买呢?”想到这里,就打消了念头。
小伙子又问道:“你每天在家还是在单位洗澡呢?”他先说“在家,可一想到这人也许是想在他家洗澡,就改口说“单位”。这时又想起自己刚说过单位浴缸没人用,就又补了句:“看情况而定。”那人接着问:“你家的浴缸是大还是小?”他不得已地说:“很小。”“怎样小?”“像我这样的人坐在里面要蜷着腿。”“那你就把水放满,泡在里边;或者站在里面,用脸盆盛水往身上泼,反倒比较省水。”“是的。”他答应道,心里却动了一下,望了一眼那人汗淋淋的身子,想:其实让他洗个澡也没什么,可是想到女人说过“厨房可以合用,洗澡间却不能合用”的一些道理,就没再想下去,这时候已到了市区,两边的梧桐树高大而茂密,知了懒洋洋地叫着。风吹在热汗淋淋的身上,很凉爽,他渴得非常厉害,他已经决定去买两瓶汽水,他一瓶,那人一瓶,可是路边却没有冷饮店。
“我兄弟厂里,天天有澡洗。”小伙子告诉他。他想问问小伙子有没有工作,有的话是在哪里。可他懒得说话,正午的太阳将他烤干了。望了望明晃晃的一条马路,他不知到了哪里。他想,买两瓶汽水是刻不容缓了。那人也像是渴了,不再多话,只是埋头蹬车,车链条吱吱地响,他们默默地骑了一段。他终于看见了一个冷饮店,冰箱轰隆隆地开着。他看到冷饮店,便认出了路,知道不远了,就想:忍一忍吧,很快到家了。为了鼓舞那人,他说:“快到了,再过一条马路,就有一条弄堂,穿过去就是。”小伙子振作了一下,然后说:“这样的天气,你一般是洗热水澡,还是冷水澡?”他支支吾吾的。小伙子又说:“冷水澡洗的时候舒服,热水澡洗过以后舒服。不过,我一般洗冷水澡就行了。”他心里一跳,心想这人是真要在他家洗澡了。洗就洗吧,然而女人关于浴缸文明的教导又响起在耳边,就没搭话。
到家了,小伙子帮他把书搬上二楼。他付了钱,又从冰箱倒了自制的橘子水给小伙子喝。小伙子很好奇地打量他的房间,这是两间一套的新公房,然后说:“你洗澡好了,我喝了汽水就走。”这一回,他差一点要说“你洗个澡吧”,可最终还是把话咽了回去。那人坐了一会儿,喝完了橘子水,又问了些关于他家和单位的问题,就起身告辞了,出门后说:“你可以洗澡了。” (有删改)
1.小说主人公“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5分)
2.小说多次写到“太阳”、“树”、“知了”等,这样写有哪些作用?请概括说明(6分)
3.“洗澡”作为这篇小说构思的关键,有多方面的考虑。请就主题思想这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6分)
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骑黄鱼车的小伙子虽然早已发现了生意,但他骑车迎上前时,却后退了半步,表明他较有礼貌,也有些害羞。
B.文中使用的“黄鱼车”、“弄堂”等字眼所体现出来的地域色彩,有助于读者理解小说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C.如果“女人”没说过浴缸文明的那些道理,小说的主人公“他”就不会为是否让那小伙子洗澡的问题如此犹豫
D.通过大量的人物对话和细致的心理描写,呈现主人公曲折微妙、复杂多变的内心活动,这是本文最突出的手法。
E.本文以写实的笔法,在貌似琐碎的叙述中,塑造了两个不同身份的人物形象,传达出了作者褒贬分明的思想情感。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
2.风急天高猿啸哀, 。
3. ,生长明妃尚有村。
4.江间波浪兼天涌, 。
5. ,幽咽泉流冰下难。
6.千呼万唤始出来, 。
7.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
8.为天下笑者,何也? 。
9. ,善假于物也。
10.吾尝跂而望矣, 。
11.位卑则足羞, 。
1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
13.履至尊而制六合, 。
14. ,鱼鳖不可胜食也。
15.此情可待成追忆, 。
渡湘江
杜审言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注〕杜审言:在唐中宗时曾被贬到南方极为偏远的峰州,本诗是他流放途中所作。
1.有人说:“独怜京国人南窜”一句是全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此说法?请说明理由。(4分)
2.杜甫有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就表现手法而言,本诗有一句与其相同。请指出来并作简要赏析。(4分)
曹、马①能收人心
曹操自击乌桓,诸将皆谏。既破敌而还,问前谏者,众莫知其故,人人皆惧。操皆厚赏之,曰:“孤前行,乘危以侥幸破之,虽得之,天所佐也,顾不可以为常。诸君之谏,万安之计,是以相赏,后勿难言之。”
魏伐吴,三征②各献计,诏问尚书傅嘏③,嘏曰:“希赏邀功,先战而后求胜,非全军之长策也。”司马师不从,三路击吴,军大败。朝议欲贬出诸将,师曰:“我不听兰石,以至于此,此我过也,诸将何罪?”悉宥之。弟昭时为监军,唯削昭爵。
雍州刺史陈泰求敕并州,并力讨胡,师从之。未集,而二郡胡以远役遂惊反,师又谢朝士曰:“此我过也,非陈雍州之责。”是以人皆愧悦。
讨诸葛诞于寿春,王基始至,围城未合,司马昭敕基敛军坚壁。基累求进讨,诏引诸军转据北山。基守便宜,上疏言:“若迁移依险,人心摇荡,于势大损。”书奏报听。及寿春平,昭遗基书曰:“初,议者云云,求移者甚众,时未临履,亦谓宜然。将军深算利害,独秉固心,上违诏命,下拒众议,终于制敌禽贼,虽古人所述,不过是也。”
然东关之败,昭问于众曰:“谁任其咎?”司马王仪曰:“责在元帅。”昭曰:“司马欲委罪于孤耶?”引出斩之。此为谬也!
操及师、昭之奸逆,固不待言。然用兵之际,以善推人,以恶自与,并谋兼智,其谁不欢然尽心悉力以为之用?袁绍不用田丰之计,败于官渡,宜罪己,谢之不暇,乃曰:“吾不用丰言,卒为所笑。”竟杀之。其失国丧师。非不幸也。
(选自《容斋四笔》有删改)
〔注〕①马指司马师、司马昭等司马氏。② 三征指的是征南大将军王昶、征东大将军胡遵、镇南大将军毋丘俭。③ 傅嘏(gǔ),字兰石。
1.对下列句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万安之计,是以相赏相:表示动作偏指另一方,你们
B.师又谢朝士曰谢:道歉
C.诏引诸军转据北山引:率领
D.谁任其咎咎:失败
2.下列五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都能够表现司马氏善“收人心”的一组选项是( )(3分)
①诸君之谏,万安之计,始以相赏 ②我不听兰石,以至于此,此我过也,诸将何罪
③此我过也,非陈雍州之责 ④虽古人所述,不过是也 ⑤司马欲委罪于孤耶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⑤ D.②③⑤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魏伐吴失败后,出征的军队中所有人都得到了宽宥,只有司马昭受到了惩罚。
B.雍州刺史陈泰请求司马师与并州联军讨伐胡人,队伍还没有集合起来,胡人却已逃了回去。
C.王基讨伐诸葛诞时,“人心摇荡”,但他凭借自己的“深算利害”,最终取得胜利。
D.作者认为曹、马固然奸诈,但用兵之时一般能够笼络人心,让将士乐于为其效力。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 希赏邀功,先战而后求胜,非全军之长策也。(3分)
⑵ 初,议者云云,求移者甚众,时未临履,亦谓宜然。(3分)
⑶ 袁绍不用田丰之计,败于官渡,宜罪己,谢之不暇。(4分)
人类和昆虫是一对欢喜冤家。一些昆虫对人类有益,更多的昆虫对人类有害。人类一直期盼着有一种能够杀灭害虫的武器。20世纪40年代,科学家研制成功了化学合成的杀虫剂,打头阵的便是DDT。这些杀虫剂被大量使用,为人类生活和生产立下了赫赫战功。但是由于长期使用化学杀虫剂,对环境严重污染,对天敌不分敌我,害虫对杀虫剂产生抗药性等问题日渐突出。此外,有机氯类杀虫剂进入动物体内不能代谢排泄,会留下潜在的威胁,已使大量珍稀动物濒临灭绝。在人体内也测出相当数量的DDT和其他氯类化合物,已引起许多严重的疾病,如白血病、肿瘤、肝硬化等。可见杀虫剂是一把双刃剑,它在对人类做出贡献的同时,却又害苦了人类。现在害虫依仗自身对杀虫剂的抗药能力,正与人类进行着持久战。
为了克服害虫的抗药性和探索新的杀虫方法,科学家深入到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神经生物学等前沿科学,对杀虫剂的机理进行了研究,并不断有了创新,研究出不少新剂型,使用方法也做了不少改进。科学家发现昆虫的抗药性与其体内的生物催化剂———酶有关。酶是生物体进行分解、化合等一系列代谢反应不可缺少的物质。生物体中有1300多种酶,其中有一大类被称为“解毒酶”,如酯酶、酰胺酶、微粒体多功能氧化酶等等。它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使出各自的“魔法”:或像刀子一样将杀虫剂分子割成一小段一小段,或是将杀虫剂的“外衣”剥离掉,使其降解,失去原有的化学结构,导致毒性降低或消失。针对解毒酶的这种解毒功能,科学家研制出一种抗解毒酶的增效剂。增效剂本身无毒,但能使解毒酶解体,抑制解毒酶的作用。因此,将增效剂与杀虫剂混用后显著提高杀虫剂的杀毒能力,是防止害虫产生抗药性的有效途径。
昆虫体内还有一类能帮助神经细胞做正常的信息传递的物质,如乙酰胆碱酯酶。科学家就利用一种抑制剂来抑制它的作用,使昆虫神经细胞间的信息传递中断,虫体因此而陷入高度的抑制或兴奋之中,最后就死亡了。
(《科学通报》1998年第7期)
1.“使用方法也做了不少改进”句的“改进”是指( )
A.过去使用的是化学合成的杀虫剂,改进后使用的是一种新的剂型。
B.过去使用的是化学的办法,改进后使用的是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神经生物学的办法。
C.将增效剂与杀虫剂混合使用。
D.过去使用的是有毒的化学合成剂,改进后使用的是无毒的增效剂。
2.下面四种说法中与第二自然段所述内容相符合的一项是( )
A.每种生物的体内都有1300多种酶,但只是一部分酶具有解毒功能。
B.害虫之所以能够对农药产生抗药性,与其体内具有一些能解毒的酶有关,但不同类型的害虫,其具体的解毒方式并不是完全相同的。
C.害虫对农药“解毒”,是通过体内的“解毒酶”破坏杀虫剂的分子结构实现的。
D.害虫体内的“解毒酶”能够完全使农药的毒性消失。
3.对本文提供的信息,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由于使用了新剂型的农药,改进了使用方法,化学杀虫剂所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已经得到了解决。
B.科学家通过对“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的研究所制的“增效剂”和通过对“神经生物学”的研究所制出的“乙酰胆碱酯酶”,其杀虫原理完全不同,但是都不污染环境。
C.如果单独使用“增效剂”,并不能达到杀灭害虫的目的;但是,单独使用“乙酰胆碱酯酶”却能够达到杀灭害虫的目的。
D.尽管科学家已经研究制造了不少新剂型的农药,改进了使用方法,但化学合成的杀虫剂仍是一把双刃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