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生查子 独游雨岩 辛弃疾 溪边照影行,天在清溪底。天上有行云,人在行云里。 高歌...

生查子 独游雨岩

辛弃疾

溪边照影行,天在清溪底。天上有行云,人在行云里。

高歌谁和余,空谷清音起。非鬼亦非仙,一曲桃花水。

【注】此词是辛弃疾削职闲居江西上饶带湖期间所写。雨岩位于江西永丰县二十里的博山脚下。

1.作者是如何写清溪的?请结合诗句做具体分析。(6分)

2.“高歌谁和余?空谷清音起。”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作简要说明。(5分)

 

1.作者行走在溪边,蓝天、白云清晰地倒映在水中,水天一色,甚至连自己也在随水中的流云移动。(解读诗意得2分)诗人没有直接描写溪水之“清”,而是巧妙地用水中的倒影来衬托溪水的清澈透明的。(衬托或侧面描写得2分。)生动形象地呈现出溪水纤尘不染,透明见底的特点。(2分) 2.(5分)词中写自己“高歌”而问“谁和余”,意在殷切希望有相和者。不闻有人和,只有“空谷”中响起的“清音”,表达了作者心境之孤独、寂寥。(2分)作者一生力主抗金,但却和者甚寡,作为一名驰骋疆场的抗金将领,却遭受到投降派的排挤和打击,内心充满强烈的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3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此词前二句“溪边照影行,天在清溪底”,写的是词人在溪边行,从溪水倒影中照出,可见溪水的清澈。溪中倒影不但有人,而且有天,天在溪底,把清溪之“清”写尽。溪水平明如镜,人影只是水镜中一点,其背景有广阔的天空,一齐照入溪水,从中使人得知溪面之大。但天空本是青冥无物,照入水底如何见出?于是借“行云”来点明。行云本在天,而今水底的天反借行云而见,这是词人体物精到处。“天上有行云”句,说的是水底之天,它承上补足“天在清溪底”句,启下引出“人在行云里”句。这个“人”是遥应首句溪水中的“照影”,这才有“在(水底天的)行云里”的视觉感受。以上四句全从清溪倒影落墨,表现的是词人当时那种自觉行走于蓝天之上、白云之中的飘飘似仙的独特感受和恬静愉悦的心情。 2.下片写自己的清傲孤独。“高歌谁和余?”这高歌不是一般的歌,是正义的,抗金的歌。和者是“空谷清音起。”从这里也看出作者寄情山水是迫不得已的,但是倔强不渝的爱国决心,却从高歌中唱了出来。词调轻快清新,景色如画。 考点:本题考查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司马穰苴者,田完之苗裔也。齐景公时,晋伐阿、甄,而燕侵河上,齐师败绩。景公患之。晏婴乃荐田穰苴曰:“穰苴虽田氏庶孽,然其人文能附众,武能威敌,愿君试之。”景公召穰苴,与语兵事,大说之,以为将军,将兵捍燕晋之师。穰苴曰:“臣素卑贱,君擢之闾伍之中,加之大夫之上,士卒未附,百姓不信,人微权轻。愿得君之宠臣,国之所尊,以监军,乃可。”于是景公许之,使庄贾往。穰苴既辞,与庄贾约曰:“旦日日中会于军门。”穰苴先驰至军,立表下漏,待贾。

贾素骄贵,以为将己之军而己为监,不甚急;亲戚左右送之,留饮。日中而贾不至。穰苴则仆表决漏,入,行军勒兵,申明约束。约束既定,夕时,庄贾乃至。穰苴曰:何后期为?贾谢曰:“不佞大夫亲戚送之,故留。”穰苴曰:“将受命之日则忘其家,临军约束则忘其亲,援桴鼓之急则忘其身。今敌国深侵,邦内骚动,士卒暴露于境,君寝不安席,食不甘味,百姓之命皆悬于君,何谓相送乎!”召军正问曰:“军法期而后至者云何?”对曰:“当斩。”庄贾惧,使人驰报景公,请救。既往,未及反,于是遂斩庄贾以徇三军。三军之士皆振栗。

久之,景公遣使者持节赦贾,驰入军中。穰苴曰:“将在军,君令有所不受。”问军正曰:“驰三军法何?”正曰:“当斩。”使者大惧。穰苴曰:“君之使不可杀之。”乃斩其仆,车之左驸,马之左骖,以徇三军。遣使者还报,然后行。士卒次舍井灶饮食问疾医药,身自拊循之。悉取将军之资粮享士卒,身与士卒平分粮食,最比其羸弱者。三日而后勒兵。病者皆求行,争奋出为之赴战。晋师闻之,为罢去。燕师闻之,度水而解。于是追击之,遂取所亡封内故境而引兵归。

     (节选自《史记?司马穰苴列传》)

1.对下列句子中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于是遂斩庄贾以徇三军徇:示众

B.士卒次舍    次:按次序

C.士卒暴露于境暴露:日晒夜露

D.身自拊循之拊循:抚慰安抚

2.以下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穰苴能“附众”“威敌”的一组是(3分)(    )

①身与士卒平分粮食                   ②援桴鼓之急则忘其身

③愿得君之宠臣,国之所尊,以监军     ④争奋出为之赴战。晋师闻之,为罢去

⑤燕师闻之,度水而解                 ⑥遂取所亡封内故境而引兵归

A.①②⑤           B.③④⑥           C.②③④           D.④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晏婴识才举荐,齐王能纳谏任贤,使穰苴的才能得以发挥,未战而屈人之兵。

B.穰苴很有谋略,请派国君的宠臣为监军,又逆君命将他斩首,借此附众、立威。

C.穰苴体恤部下,恩威并施,身先士卒,一战而击退晋、燕之师,尽复“所亡封内故境”。

D.穰苴出身低微,但在国家危难时刻挺身而出,请缨抗敌,表现了“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精神。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景公召穰苴,与语兵事,大说之,以为将军,将兵捍燕晋之师。(5分)

译文:                                                                         

                                                                                 

(2)约束既定,夕时,庄贾乃至。穰苴曰:“何后期为?”(5分)

译文:                                                                         

                                                                            

 

查看答案

两千年前,司马迁在《史记·蒙恬列传》中写道:“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险制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

在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长城修建于春秋战国时期。战国、秦、汉、晋、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宋、金、明等朝代,都不同规模地修筑过长城。

近代以来,“万里长城”的声名逐渐远播世界,长城成为世界公认的中国伟大建筑奇迹。孙中山评价长城说:“中国最有名之陆地工程者,万里长城也。……工程之大,古无其匹,为世界独一之奇观。”

面对帝国主义的侵略,长城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被写入《义勇军进行曲》,后者成为新中国的国歌。

1987年,只得为中国首批世界文化遗产,长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也是世界上体量、规模最大的线性文化遗产。国人早已熟知居庸关、八达岭、山海关、嘉峪关等著名的长城段落,以及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明长城巍峨雄伟的景观深入人心。

长城又是中国人最陌生的文化遗产之一:长城的修筑时间长、分布地域广、就地取材、形式多样、附属设施多、保存状况差别大,长期以来,不仅普通人难以分辨,就连学界也无法说清“什么是长城”、“长城到底有多长”,有重大影响的学术成果不多,对于一些长城相关遗迹的性质、年代等长期存在较大争议。

2006年,国务院颁布《长城保护条例》,这是中国第一次针对单项文化遗产制定专项保护法规。同年12月,中国第一次系统、规范的长城资源调查工作正式启动。

人们第一次发现并确认,两千多年来,中国现存历代长城总长度达到了21196.18千米,分布于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403个县域内,包括墙体10053段,壕堑1762段,单体建筑29507座,关堡2210座,相关设施189处,共计43721处长城遗产,共同组成世界上规模、体量最大的线性文化遗产。

2006年,长城保护工程正式启动。在长城资源调查过程中,文物考古工作者全面、准确地掌握了长城的规模、分布、构成、走向、自然与人文环境、保护与管理现状等基础资料。  

尽管长城的“家底”已基本摸清,但长城保护的形势仍然不容乐观。长城沿线的考古发掘、历史文化研究多存空白,长城正面临着自然和人为的破坏。对长城的文化价值认识不清,经济建设、居民生活、旅游不当开发、不当维修等,都时刻威胁着长城的存续。

长逾2万公里的长城是中国独有的文化遗产,复杂多样的长城、贯穿中国两千年历史的长城,还有太多秘密等待人们发现。

(摘自2012.11《瞭望新闻周刊》韩冰《长城的“家底”》)

1.下列关于长城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长城是中国第一个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世界文化遗产。

B.长城是世界上规模、体量最大的线性文化遗产,尚有很多秘密等待人们发现。

C.长城既是中国人早已熟知的景观,又是中国人最陌生的文化遗产之一。

D.复杂多样的长城是中国独有的文化遗产,长逾2万公里,贯穿中国两千年历史。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虽然长城的修建历史悠久,但直到近代以来,随着“万里长城”的声名逐渐远播世界,长城才成为世界公认的中国伟大建筑奇迹。

B.国人早已熟知居庸关、八达岭、山海关、嘉峪关等著名的长城段落,以及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这说明长城巍峨雄伟的景观深入人心。

C.曾经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关于“什么是长城”“长城到底有多长”这样的问题,不仅普通人难以分辨,就连学界也无法说清。

D.2006年,长城保护工程正式启动,文物古工作者通过系统、规范的调查工作,才第一次基本摸清长城的“家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两千年前,司马迁在《史记·蒙恬列传》中关于长城“延袤万余里”的记载,表明中国的长城早就具有了巨大的规模。

B.面对帝国主义的侵略,长城成为中国华民族精神的象征,被写入《义勇军进行曲》,后者因此成为新中国的国歌。

C.国务院颁布《长城保护条例》,是中国第一次钍对单项文化遗产制定专项保护法规,这足以说明长城的重要。

D.长城的保护受到多方面的威胁,包括对长城的文化价值认识不清,经济建设、居民生活、旅游不当开发、不当维修等。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汉里斯是某著名饭店的总裁。然而,他却因为常常忧愁而得了胃病。专家们经过会诊,一致认为汉里斯的病情已经很严重了,只有等待死亡。汉里斯一直想环游世界,于是他决定马上行动。虽然医生警告他说如果他开始环游世界,就只有葬在路上了,但汉里斯还是踏上了旅程。

在旅途过程中,汉里斯抛开了一切忧愁,尽情享受着最后的时光。汉里斯在路上和不同的人玩游戏,唱歌,彻夜长谈。后来,他放下了所有不必要的忧愁,觉得生活非常美好。回国后,他几乎忘记了自己曾患过胃病。他马上回去工作,并且期待每一天的到来,此后他的身体状况也一直很好。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三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6分)

示例:坚韧是成功的柱石,软弱是失败的温床。

 

查看答案

下面是关于“名人故里之争”评论文章中的一段文字。请根据上下文,补写画线处的内容。要求紧扣主题,表达明确,每处不超过15字。(5分)

在文化遗产开发中出现的严重问题和不良现象包括:打着传承名人文化的旗号争夺名人故里,表面看是为了保护文化遗产,实际上是            ,名人故里之争对于中             华遗产经济价值的过度追求,已然将文化遗产商品化。兴建假文物,对文化遗产进行不恰当的商业利用和运营,过度的商业炒作和破坏性开发,            ;盲目举办祭拜活动,缺乏严肃性,造成传统文化内涵被严重扭曲。一些地方肆意炒作负面文化现象、历史人物和文艺形象,产生了            ,有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