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提示,完成作文。 一番觉悟,一番长进。悟而不改,悔无日矣;悟而思变,善莫大焉...

阅读提示,完成作文。

一番觉悟,一番长进。悟而不改,悔无日矣;悟而思变,善莫大焉。

请以“悟”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1)不要写成诗歌。(2)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略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词语式命题形式,首先,要仔细推敲“悟”的含义(“悟”,《现代汉语词典》:“了解,领会,觉醒。”),并在“解词”的基础上对题目作整体把握和深层思考,进而在思维发散、展开联想的同时,迅速捕捉自己感受较深、材料较多的思想点,以形成正确、鲜明的主旨。如由“悟”联想到相关的词语:感悟、觉悟、体悟……其次,审题立意时不妨运用“补充”或“设问”的方法使大题变小,虚题变实,进而确立鲜明的“主脑”。如果写成记叙文,可以构思成“通过我看到(听到,读到)的有关×××人或事,悟出……”,这时,题目“×悟……”就是你的记叙文的中心思想所在。如果熟读古今中外书籍,拥有大量事例史实,擅长写议论文,当然可以把它写成议论文,此时,由“悟”“补充”或“设问”而成的句子便可成为议论的话题。无论如何,“悟”应是文章的中心词。本题还有一个限制性的材料,从材料中分析本题中的“悟”理解为“觉悟”“醒悟”“觉醒”是最佳的立意。 参考立意: 1、领悟人生的真谛 2、爱之悟 3、“人生需要‘悟’,才能不断进步” 4、“悟”是对人的自省 5、“悟”是人的一段心路历程 *对审题构思的判断,要注意下面的问题 1、离开“悟”而作文:审题时,未能就“悟”引发联想,通篇与悟毫无关联。 2、“悟”是一个动词,行文应能体现一个过程,否则只能视为基本合乎题意。 3、“感悟××”,如一本书、一个人,此类文章应视为作文涉及面较窄。 参考范文: 悟 人生百味,酸甜苦辣,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单字“悟”由“心”和“吾”组成,因此可以将其理解为:用心来认识自己。在我看来,一个人悟聪愚之分,贵在能“悟”。 佛教似乎非常注重“悟”,在《西游记》中,三位徒弟分别取法号:悟空、悟能、悟净;佛经虽难懂,但于有悟性之人来说,大彻大悟便在反复诵读中产生。因此,“悟”不单单指“思考”,而指“思变”,即悔而有所改。 而人类为何要“悟”呢?从哲学角度上说,人类之所以从万物中脱颖而出,因其有制造劳动工具以改造世界的能力,即意识的能动性。人类社会之所以能发展,在于人们之“悟”,从原先的一块石头,到打磨锋利,后成为工具,又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因人们从实践中体悟,从思变,再进行“扬弃”。因此人们“悟”是为了自己,为了社会的发展。此外,“悟”也是人们精神层面升华的前提。一个人遇到失败之后若知识愤世嫉俗,懊悔不已,那他永远不可能成功,他们夹起“失败者的尾巴”不愿面对短处,从而重蹈“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覆辙,史泰龙成名前曾被片场拒绝两百次,从中,他体悟自身的不足,并不断改进,最后呈现给大家一个完美的自己,这便是“悟”的可贵之处,庄周梦蝶,体悟现实与虚幻;勾践尝胆,体悟复仇之苦;苏子游赤壁,体悟天地一瞬……无数仁人志士都从悟为前提。 然而,“悟”不仅需要脑、用心,“悟而不改,悔无日矣,悟而思变,善莫大焉。”悟更需要的,还有“改”。人之所以贵在悟。因为在悟后的修善自己。俗语:“吃一堑,长一智。”正阐明了这个道理。骄横的周处,悟到自己的缺点,并马上改进,成立一代名将。悟,就要有所成,否则便是乌托邦的空想,不具现实意义。 而如今,人们的“悟”食物正在渐渐消逝,高科技、快节奏的生活夺走了我们停下脚步歇一歇的时间,社会问题才层出不穷,取熊胆、食品问题、乃至自然灾害。在遇到这样问题时,人们更需要的便是悟一悟,问题出在了哪里,好好检讨一下自己。 你可曾放慢脚步静静体悟:抬头仰望星空,悟在心中,好好认识一下自己。 悟 有细心的记者观察到,这几日,发过总统萨科奇在上台发表讲话之前,都做了一个以前未曾出现的小动作——摘下左腕上佩戴的劳力士表,悄悄塞进衣袋里。 我们大可以这样评说:这只是他在大选临近时的作秀罢了。但我从中看出,他至少悟到了——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自己应该更亲民。 人们常常以“恍然大悟”来形容自己的觉悟。在我看来,“悟”兼有“心悟”与“身悟”两方面。“恍然”指的便是心悟,然悟而不思变,不可谓之悟。唯有身体力行而至“身悟”之境,方可谓“悟”。 萨科奇做到了,但这只能算为小悟。真正的大悟,是在身心皆悟后,面对更为严酷的社会阻力,仍能奋勇创变的“悟”,即所谓“彼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这样的独醒之士。马寅初悟到了新中国人口控制的迫切性,敢于顶着批判的狂风提出《新人口论》,只为尽知识分子的一份良心,可谓大悟。梁思成与林徽因为保护老北京古建筑而大声奔走呼号,“你们拆的是八百年的真古董!到时候你们要建的,就是假古董!”如此一番明彻的大悟之言,在当时竟无人理会。 所以今人面对着十三亿巨大的人口压力与随之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面对着没有地安门、老城墙,杂糅中西的北京城,方才悟了——这份悟来的太晚,这份悟曾由先贤带来,却被悟而不改之人拒之门外。 所幸的是,在历史车轮推进过的几个重要节点上,都涌现出了一批“大悟”之士,他们或许奋力与旧势力相抗,或许是破除固步自封的荆棘,他们的声音没有像马梁一般被世风的洪流埋没,力保我华夏瑰丽文明不至中断而无以为继。 他们是领导辛亥革命的孙中山,提挈改革开放的邓小平,以及其他缀于璀灿星河中的名字。纵观人类科技、文化、社会的发展史,似乎就是一部悟而不改与不悟者,同悟而思变者的斗争史。 一番觉悟,一番长进。但我们不能总是后知后觉,在三聚氰胺曝光后才觉食品安全之紧迫,在毒胶囊被揭示后才方悟良心的缺失。我们不一定需要在被送餐员的失误淋了一身酒后仍能微笑拍拍肩示以安慰的默克尔,不一定需要在酒吧里和百姓一起畅饮论政的奥巴马,不一定需在上台前自觉退下劳力士的萨科齐。但是我们需要能够在开会时不瞌睡尽职尽责的人大代表,需要不再出现第二个薄熙来,需要更多能够兼具身悟与心悟,在这浊世之中振出一声清音的知识分子。 相信未来,这清流之中,会有我们的身影。 悟 有一类人,假设他们都是酗酒成性的醉汉,现在面对相同的妻离子散,倾家荡产的窘境,其中一些人悟到妻儿离开他们的原因,是他们贪图富贵,不能有难同当,于是这些人变得仇视女人;还有一些人悟到这样惨重的后果是由自己的不思进取,没有责任心造成的,可明日他仍旧泡在烟酒的污浊烟熏之中。这两种人结局不言而喻,但他们又都是有思想,善于思考,懂得觉悟的人啊,这不是很奇怪吗? 可见,“悟”有前提,而“变”有条件,悟,在于总结归纳的结论或道理是正确的,不偏颇的;变,恰是建立在科学的悟之上的行动。 悟,顾名思义,觉悟、醒悟,这是一种看到贤者便思考可借鉴之处,看到败行则反思摒弃该陋习的心理过程,这是一种内在的思考与警醒,这是一种用心去感悟的情感体验。建立在正确的认知上的觉悟对人的一生有莫大的帮助,但这仅仅是内化,如何能够将悟由内而外的展现出来,并在自己身上有所体现,恐怕就是“变”的过程了。 “过而能改”与“悟而思变”似有异曲同工之妙。前者因犯过错而要积极改正它,后者因悟出的道理尚若不付诸实际便如一纸空谈,而要思考去改变。“变”更强调落在实处,用实践去变化,或效仿或摒弃,而它基于正确觉悟的引导。假如没有“变”,那么“悟”恐怕也只能成为白日做梦者的夸夸其谈,好高骛远者的供炫耀显摆自身修养的谈资。 正如,我们品读鲁迅的文章,悟出他投身革命事业,竭尽一生唤醒麻木无知灵魂的苦心,却不改变攀比奢华,无所事事的不良风气,不积极摆脱愚民之列,将接力棒传递下去;我们崇拜华罗庚放弃海外优厚待遇,依然回国推广普及数学教育的爱国热忱,悟出了他的真心却不提升自我修养及学习水平,不为国家做出真正贡献;我们聆听周杰伦混合多种嘻哈摇滚风格的音乐,悟出他的满腹才华和十年来闯荡的艰辛历程,且不使自己面对困难时变得更加坚定坚强,那么着以上所有的悟都不会有太大裨益,我们惊叹过后,很少获得实质性的提升进步或是质的飞跃。 当今社会,我们对于那些纸上谈兵,颇有建树,善于觉悟却不思改变的人司空见惯,道理愈加耐人寻味,尚若能够依此改变,定会受益颇丰,只是试试远非如此。 悟,绝非终点,他是建立在正确合理的认知总结反思之上的中转站,为变提供基础,提供依据,从而得到真正的提升。一番觉悟,几番变化,方有一番长进。 悟 “悟”是人生的大境界、大智慧。释迦摩尼在菩提下拈花一笑,便立地成为佛陀,而普世之下,大彻大悟又谈何容易。然“悟”一字虽然有深沉的禅意,“小彻小悟”却就存在于我们的身边,并不高深,也无需艰苦修行。一番觉悟,即是一番长进。 匆匆行走在这世界之中,我们的步调变得越来越快。身边的风景在我的眼中就像一幅幅剪影,黯淡、无光。我不禁想问:美,是什么?有人说:“美是春天的第一朵花开,是秋日的第一片叶落。”于是我看花,美;我看落叶,也美。然而这“美”对于行色匆匆的我来说,并没有多大意义,并不能是我驻足惊叹。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了这样的文字:“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过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又想起龙应台译艾默生诗中的一句:眼为视而生,则美为美而在。原来,“美”与“心”息息相关。 我似乎“悟”到了点什么。 然而真正感受到美,是在那一次。当我从一所自闭症儿童培训机构走出来时,仿佛觉得我的心如同一池清泉,能容得下清风明月。让我有如此感触的,并不是那些不幸的孩子,而是他们的父母。他们的脸上并没有不幸生活的影子,而是个个无比的柔和、耐心。一位孩子的父亲让作为志愿者的我帮忙打字,深怕自己的字写得太潦草,于是他念一句,我打一句。“你打得真快”他像发现什么的孩子一样惊讶道。每打完一句,他都把头凑近屏幕,仔细校对,样子稍显执质拙。要不是亲身经历,我大概不会相信会有这样一位客气平易、真诚待人的父亲。他的眼睛澄澈、柔和,如同一汪清泉,我在其中看到了“美”。 于是我“悟“到了,美其实是一种人生态度,与心有关,就像周国平先生就说的“丰富的单纯”,在我们了解到更多,体悟更多的时候,我们的心不应该变得更复杂,而是更加简单。世界时现实的,而我们每个人都有没的选择,那就是选择心的平和、宁静与宽容。 美的选择,要靠我们的一生去实践。“悟”的终点便是思变,并且终其一生,虔心修行。 考点:本题考查语言表达与应用的能力。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醉白堂记  【宋】苏轼

⑴故魏国忠献韩公①,作堂于私第之池上,名之曰“醉白”。取乐天《池上》之诗,以为醉白堂之歌。意若有羡于乐天而不及者。天下之士,闻而疑之,以为公既已无愧于伊、周②矣,而犹有羡于乐天,何哉?

⑵轼闻而笑曰:公岂独有羡于乐天而已乎?方且愿为寻常无闻之人而不可得者。天之生是人也,将使任天下之重,则寒者求衣,饥者求食,凡不获者求得。苟有以与之,将不胜其求。是以终身处乎忧患之域,而行乎利害之涂,岂其所欲哉!夫忠献公既已相三帝安天下矣,浩然将归老于家,而天下共挽而留之,莫释也。当是时,其有羡于乐天,无足怪者。然以乐天之平生而求之于公,较其所得之厚薄浅深,孰有孰无,则后世之论,有不可欺者矣。文致太平,武定乱略,谋安宗庙,而不自以为功。急贤才,轻爵禄,而士不知其恩。杀伐果敢,而六军安之。四夷八蛮想闻其风采,而天下以其身为安危。此公之所有,而乐天之所无也。乞身于强健之时,退居十有五年,日与其朋友赋诗饮酒,尽山水园池之乐。府有余帛,廪有余粟,而家有声伎之奉。此乐天之所有,而公之所无也。忠言嘉谋,效于当时,而文采表于后世。死生穷达,不易其操,而道德高于古人。此公与乐天之所同也。公既不以其所有自多,亦不以其所无自少,将推其同者而自托焉。

方其寓形于一醉也,齐得丧,忘祸福,混贵贱,等贤愚,同乎万物,而与造物者游,非独自比于乐天而已。古之君子,其处己也厚,其取名也廉,是以实浮于名而世诵其美不厌。以孔子之圣而自比于老彭,自同于丘明,自以为不如颜渊。后之君子,实则不至,而皆有侈心焉。臧武仲自以为圣,白圭自以为禹,司马长卿自以为相如,扬雄自以为孟轲,崔浩自以为子房,然世终莫之许也。由此观之,忠献公之贤于人也远矣。

⑷昔公尝告其子忠彦,将求文于轼以为记而未果。既葬,忠彦以告,轼以为义不得辞也,乃泣而书之。

【注】①魏国忠献韩公:即韩琦,谥忠献。②伊周:指商伊尹和西周周公旦。

1.(4分)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句中加点词所指代的内容:

①(2分)“此公之所有”中的“此”指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2分)“此乐天之所有”中的“此”指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分)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第⑶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分)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首叙明建堂和命名的来由,并由“醉白”二字推出“有羡于乐天而不及者”的猜想,从而在读者面前设下悬疑。

B.作者通过古之君子与后之君子的比较,来说明真正君子的品德和行为远远超过他们的名声,从而烘托出韩琦就是一位难得的君子。

C.文章通过对韩白的比较,虽然颂扬了韩琦才华出众功勋卓著却不以功高自诩的谦谨态度,但也否定了他恬退的志趣。

D.文章议论风生,文思翻涌,似远而实近,似泛而实切,颇能直现出苏文汪洋恣肆的艺术风格。

4.(2分)根据文章的最后一段,概述作者写作本文时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田单者,齐诸田疏属(注:疏属,远方本家)也。愍王时,单为临淄市掾(yuàn),不见知。 及燕使乐毅伐破齐,攻安平,城坏,齐人走,争涂,以轊(weì,车轴头)折车败,为燕所虏,唯田单宗人以铁笼故得脱,东保即墨。燕既尽降齐城,唯独莒、即墨不下。

燕军闻齐王在莒,并兵攻之。淖齿既杀愍王于莒,因坚守,距燕军,数年不下。燕引兵东围即墨,即墨大夫出与战,败死。城中相与推田单,曰:“安平之战,田单宗人以铁笼得全,习兵。”立以为将军,以即墨距燕。

田单乃令城中人食必祭其先祖于庭,飞鸟悉翔舞城中下食。燕人怪之。田单因宣言曰:神来下教我。”乃令城中人曰:“当有神人为我师。”有一卒曰:“臣可以为师乎?”因反走。田单乃起,引还,东乡坐,师事之。卒曰:“臣欺君,诚无能也。”田单曰:“子勿言也!”因师之。每出约束,必称神师。乃宣言曰:“吾唯惧燕军之劓所得齐卒,置之前行,与我战,即墨败矣。”燕人闻之,如其言。城中人见齐诸降者尽劓,皆怒,坚守,唯恐见得。单又纵反间曰:“吾惧燕人掘吾城外冢墓,僇(lù,侮辱)先人,可为寒心。”燕军尽掘垄墓,烧死人。即墨人从城上望见,皆涕泣,俱欲出战,怒自十倍。

田单知士卒之可用,乃身操版插,与士卒分功,妻妾编于行伍之间,尽散饮食飨士。令甲卒皆伏,使老弱女子乘城,遣使约降于燕,燕军皆呼万岁。田单又收民金,得千溢,令即墨富豪遗燕将,曰:“即墨即降,愿无虏掠吾族家妻妾,令安堵。”燕将大喜,许之。燕军由此益懈。                                   (选自《史记·田单列传》,有删改)

【注】:①淖齿,楚国将军,楚国派他救齐,他却乘机杀掉愍王,与燕人分占齐国领土和珍宝。

1.(4分)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意思

①及燕使乐毅破齐(        )         ②以即墨燕(         )

③田单因宣言曰(        )             ④令即墨富豪燕将(          )

2.(2分)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①田单,齐诸田疏属也②盈虚如彼

B.①唯田单宗人铁笼故得脱②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C.①当有神人我师②故观于海者难

D.①吾唯惧燕军之劓得齐卒②盖余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3.(2分)下列句子中,都能表现田单有谋略的一组是(    )

①田单宗人以铁笼得全

②愍王时,单为临淄市掾,不见知。

③田单又收民金,得千溢,令即墨富豪遗燕将

④田单日:“子勿言也!”

⑤乃身操版插,与士卒分功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③⑤           D.②④⑤

4.(2分)从句式角度,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淖齿既杀愍王于莒

B.不见知

C.为燕所虏

D.城中人见齐诸降者尽劓

5.(6分)翻译下面的句子。

(1)田单乃起,引还,东乡坐,师事之。(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即墨人从城上望见,皆涕泣,俱欲出战,怒自十倍。(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2分)田单率领即墨军民最终打败了燕军,请结合选文内容,归纳获胜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定风波·暮春漫兴    【宋】辛弃疾

少日春怀似酒浓,插花走马醉千钟。老去逢春如病酒,唯有,茶瓯香篆小帘栊。

卷尽残花风未定,休恨,花开元自要春风。试问春归谁得见?飞燕,来时相遇夕阳中。

【注】①茶瓯:一种茶具。 ②香篆:指焚香时所起的烟缕。

1.(1分)本学期所学的《宋词四首》的四位词人均属于婉约派,辛弃疾则属于______派。

2.(3分)上片词人通过对“少日”时和“老去”时行为表现和            的对比,抒发了                              的感慨。

3.(4分)下片的“飞燕,来时相遇夕阳中”一句历来为人称妙。试分析其妙处。

 

查看答案

默写(6分)【任选6空,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

1._____________,应是良辰好景虚设。(柳永《雨霖铃》)

2.                   ,杜鹃声里斜阳暮。(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

3.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______________。(周邦彦《苏幕遮》)

4.________________,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

5.夕阳下,酒旆闲,_______________。(马致远《双调?寿阳曲?远浦帆归》)

6.________________,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张养浩《中吕?山坡羊?潼关怀古》)

7.斯是陋室,                    。(刘禹锡《陋室铭》)

8.青青子衿,                    。(《诗经·郑风·子衿》)

 

查看答案

走向盛唐(有删节)

(1)我数十年前初上乡间的中学,语文老师教我们背诵王勃的《滕王阁序》。当时年纪虽小,然而对唐代那位青年才子已是心向往之,名句“落霞与孤wù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雕刀一样一字一句镂刻在我的心版上。

(2)及至年岁既长,方知南昌滕王阁,巴陵岳阳楼和武汉黄鹤楼,同为“江南三大名楼”。巴陵是我的旧游之地,岳阳楼的栏杆,我在春日楼头秋鸿声里早已拍遍了。黄鹤楼前的三月烟花和浩荡长江呢?惊喜过李白的双眸,也不止一次照亮过我的眼睛。唯有滕王阁,却始终无缘造访。半个世纪过去了,年华向老,而王勃的背影也越去越远,我终于有幸在一个高秋之日,和友人洪亮一起,在唐代的遗风和王勃诗文的余韵里,飞身直上滕王阁那新建的楼台。

(3)王勃在序中不是说:“地灵人杰”,而是说“人杰地灵”,他是率意而书的吗?我眼前的景物本已是江山如画了,但假如不是王勃登高一赋,怎么能如此地显其灵,名闻遐迩?时间,是绝不循私的公正严明的终审,且不说王序的全篇,即以“落霞”与“秋水”这一联名句而论,“贪官与污吏齐飞,良心共煤炭一色”,旧时代就有人仿作以讽刺当时的现实。新时代的诗人则高歌“七杯酒,豪情与大雪齐飞;十杯酒,红心和朝日同辉”,也是脱胎自王勃之句。但古已有之于今更为多见的是,自我吹嘘和请人吹嘘的速朽之作不知多少,如同水上的浮沤泡沫,空中的薄雾轻烟。真正杰出的文学作品是不朽的,文以阁名,阁以文传,如果不是王勃千古不磨的妙序佳诗,今天我们还能看到滕王阁的只砖片瓦吗?

(4)王勃作为“_____________”名居榜首的人物,他和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一起,走到前台,在时代的聚光灯下庄严报幕:中国诗歌正在走向盛唐,中国诗歌黄金时代的金灿灿的帷幕,已经徐徐开启。

(5)在王勃等人联袂登台之时,以上官仪等人为代表的宫廷诗人,承袭了齐、梁以来绮媚轻艳的形式主义文风,文坛得到的是绮靡浮华的传染病,许多人身罹绝症还仍然在敷粉涂脂,自我感觉良好,而作为新兴中下层知识分子代表的王勃等人,他们不仅怀有强烈的建功立业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而且崛起于唐初的文坛,高举革新的旗帜,逆风而行。

(6)我和洪亮都与诗缘分不浅,对文学和当前的文坛也都有许多彼此相通的看法。在秋阳朗照的滕王阁最高处,我们自然有一番快论清谈:

(7)“‘芳晨丽日桃花浦,珠帘翠帐凤凰楼。蔡女菱歌移锦缆,燕姬春望上琼钩。’这是位高名著的上官仪的《画障》诗,除了华丽雕琢的辞藻和空虚冶艳的情思,还有什么呢?”我说。

(8)“‘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王勃的诗题材领域全新,感情昂扬刚健,与上官仪之作简直判若云泥!”洪亮也诵诗作答。

(9)“我初上斯楼,登高送目。你看王勃序文一开篇,就是‘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雄州雾列,俊采星驰’,一支笔兼写江山与人文之盛,境界阔大,感情激扬,泱泱然已一派大国之风,这是‘盛唐之音’的先声呵!”

⑽“王勃他们的创作走在了时代的前列。闻一多曾说宫体诗‘在卢、骆手里是从宫廷走到市井,五律到王、杨的时代是从台阁移至江山与塞漠’。”洪亮引经据典,“盛唐时代,诗人的主体精神和艺术个性得到了空前的张扬,王勃虽然命途多舛,但他仍然高唱‘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这不是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前奏吗?”

⑾“四杰之中,有三位是北方人。唐代文学的繁荣,原因之一是南北文学的合流与融会,南方柔婉清丽,北方质朴刚健,从王勃之序的壮美与神韵兼而有之,也可见此中消息吧?”

⑿ “现在的文坛,阴柔琐屑平庸世俗之风日炽,格高调远黄钟大吕之作难逢。有资料统计,目前长篇小说年产八百部左右,诗七八万首,散文约两千万字,作品倒是成千累万,但有哪些能进入‘永恒’呢?有的人却热衷于‘自吹’与‘他吹’,甚至年纪轻轻就什么‘划时代’、‘里程碑’呵,什么‘获国内大奖数十次’呵,什么‘随手拈来,皆成绝唱’呵,俨然文坛的一方诸侯。其实,是否有一行文章能流传下去还很值得怀疑。要是王勃读到看到这些,不知会作何感想?”

⒀ “已小寐千年的他,也许会惊起而扼腕长叹,或者会忍俊不禁,笑出声来。”洪亮说。

⒁王勃当年序惊四座的滕王阁,据他说已是层台耸翠飞阁流丹,而今天新阁的瑰伟壮丽又远胜当时。劈面仰视,它蔽天塞地压弯你的眉睫,登临其上,九重飞檐土。凌空的羽翼,托着你衣袂飘飘地向上界飞升。滕王阁上,秋日楼头,我和洪亮的对话,真可谓高其谈阔其论。等到从忘形尔汝中回过神来,我们忽发痴想:要是能和王勃在高楼之上把袂谈心,把酒论文,那该有多好!但我们在厅堂里回廊上四顾彷徨,逢人便问,却始终不见他的踪影。天高地迥呵,宇宙无穷,只有楼下的滔滔江水,把他的故事从千年前说到如今。

1.(1分)请根据第(1)段中的拼音写出汉字:孤wù(    )

2.(1分)联系下文,在文中第4段空格处填上恰当的文学家合称:“______________”

3.(2分)在第3段中,作者触景生情感悟到的是:(限16字内)

说明: 满分5 manfen5.com 

4.(6分)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

A.江南名楼中滕王阁在作者心中位置最高,情感最贴近,因为《滕王阁序》曾像“雕刀一样一字一句镂刻”在作者的心版上。

B.文中引“贪官与污吏齐飞,良心共煤炭一色”,是为了针砭时弊,引起人们对现实的反思。

C.王勃走上中国文学的前台,标志着盛唐时代的文学达到最高峰,他是一个划时代的人物。

D.王勃等人刚健昂扬的诗风对当时风靡文坛的绮靡浮华之风是一个有力的打击。

E.初唐诗歌从宫廷走到市井,走向江山与塞漠,这可以视作盛唐时代“诗人的主体精神与个性得以充分的张扬”的前奏。

F.当今文坛的萎靡浮躁之风是受了唐代上官仪等人的诗风的影响。

5.(8分)请写出文中涉及到的主要两处对比,并分别说明其作用。

对比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比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4分)文章重在写初唐的文学,然而为什么再三提及“滕王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