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把下面这个长句改写成三个较短的句子,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

把下面这个长句改写成三个较短的句子,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7月29日,由“郑和”号远洋训练舰和“洛阳”号导弹护卫舰组成的中国海军训练舰编队抵达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开始为期4天的友好访问。

 

(1)中国海军训练舰编队7月29日抵达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 (2)该编队由“郑和”号远洋训练舰和“洛阳”号导弹护卫舰组成。 (3)该编队从当日起开始为期4天的友好访问。 【解析】 试题分析:现将句子主干提取出来,作为一个短句:中国海军训练舰编队7月29日抵达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然后将其他的修饰成分也组成两个短句即可。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长短句变换”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长句变短句的步骤:首先是将修饰成分如定语、状语等独立出来,让它们各成一个分句,相应的主干也独立成一个分句。再将各个小分句按照时间、空间顺序或一定的逻辑顺序连贯起来,可先总述后分说也可先分说后总述。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说明下面漫画的画面内容,并写出漫画的寓意。(4分)

说明: 满分5 manfen5.com

画面内容:                                        。(2分)

漫画寓意:                                        。(2分)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个小题)(6分)

1.          ,奚惆怅而独悲?         ,知来者之可追。(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2.策扶老以流憩,           ,鸟倦飞而知还。(《归去来兮辞》)

3.                ,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            。(《滕王阁序》)

4.     ,小年不知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       。(《逍遥游》)

 

查看答案

踏莎行·春暮

春色将阑,莺声渐老。红英落尽春梅小。画堂人静雨蒙蒙,屏山半掩余香袅。

密约沉沉,离情杳杳。菱花尘满慵将照。倚楼无语欲销魂,长空黯淡连芳草。

注释:⑴阑:残,尽。 ⑵红英:红花。 ⑶屏山:屏风。 ⑷杳杳:深远无边际。⑸菱花:镜子。⑹销魂:形容极度伤心。

(1)首词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4分)

(2)你认为这首词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4分)

 

查看答案

司马芝字子华,河内温人也。少为书生,避乱荆州,于鲁阳山遇贼,同行者皆弃老弱走,芝独坐守老母。贼至,以刃临芝,芝叩头曰:“母老,唯在诸君!”贼曰:“此孝子也,杀之不义。”遂得免害,以鹿车推载母。居南方十余年,躬耕守节。

太祖平荆州,以芝为菅①长。时天下草创,多不奉法。郡主簿刘节,旧族豪侠,宾客千余家,出为盗贼,入乱吏治。顷之,芝差节客王同等为兵,掾史据白:“节家前后未尝给徭,若至时藏匿,必为留负。

芝不听,与节书曰:“君为大宗,加股肱郡,而宾客每不与役,既众庶怨望,或流声上闻。今调同等为兵,幸时发遣。”兵已集郡,而节藏同等,因令督邮以军兴诡责县,县掾史穷困,乞代同行。芝乃驰檄济南,具陈节罪。太守郝光素敬信芝,即以节代同行,青州号芝“以郡主簿为兵”。

迁广平令。征虏将军刘勋,贵宠骄豪,又芝故郡将,宾客子弟在界数犯法。勋与芝书,不著姓名,而多所属托,芝不报其书,一皆如法。后勋以不轨诛,交关者皆获罪,而芝以见称。

黄初中,入为河南尹,抑强扶弱,私请不行。会内官欲以事托芝,不敢发言,因芝妻伯父董昭。昭犹惮芝,不为通。

芝性亮直,不矜廉隅②。与宾客谈论,有不可意,便面折其短,退无异言。卒于官,家无余财,自魏迄今为河南尹者莫及芝。

【注】 ①菅:地名,在今山东单县北。②廉隅:本指棱角,后喻人品行端正。

1.对下列语句中加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贼至,以刃芝。临:逼迫

B.时天下草,多不奉法。创:伤害

C.若至时藏匿,必为负。留:滞留,误期

D.芝不其书,一皆如法。报:给回信,答复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少书生昭犹惮芝,不

B.即节代同行交关者皆获罪,而芝见称

C.令督邮以军兴诡责县不如而遇之

D.避乱荆州,鲁阳山遇贼则移其民河东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都能表现司马芝正直的一组是(     )

①同行者皆弃老弱走,芝独坐守老母 ②芝乃驰檄济南,具陈节罪 ③芝不报其书,一皆如法 ④交关者皆获罪,而芝以见称 ⑤昭犹惮芝,不为通 ⑥卒于官,家无余财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②③⑤           D.①④⑥

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司马芝年轻时,在去荆州避难的路上,就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品质;在南方居住十几年,能够恪守礼义节操。

B.在任菅县长官期间,司马芝不畏豪强,征调主簿刘节的门客当兵,同时写信给刘节,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一向豪侠的刘节代替门客去当兵。

C.征虏将军刘勋,恃宠骄横,多次写信嘱托司马芝帮忙,司马芝一概依法处理。后来刘勋犯法被杀,和他有关联的人都被定罪,而司马芝却受到称赞。

D.司马芝性情正直,严于执法,不受请托,权贵至亲都不敢私下求他办事。他死后家无余财,从魏建国以来,历任河南尹没有能比上他的。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节家前后未尝给徭,若至时藏匿,必为留负。(3分)

(2) 因令督邮以军兴诡责县,县掾史穷困,乞代同行。(4分)

(3) 后勋以不轨诛,交关者皆获罪,而芝以见称。(3分)

 

查看答案

在先秦诸子百家中,若论对中国实际政治的影响之巨,则非法家莫属。所谓“百代都行秦政制”,便是对封建政治文化之本质的揭示。

以商鞅、韩非为代表的法家,最切合春秋战国时代君主们的需求,因为那时的社会充满血腥的征伐,各国为了在虎狼丛中图生存,唯有采纳刑赏并用的法家学说,不惜一切手段富国强兵才有出路。法家的特点有二,一是功利主义,如为了使军队成为虎狼之师,它规定按斩获敌人首级的多少评定军功,而军功可带来爵位、封邑等一切物质利益;二是整体主义,它讲求步调一致,甚至不惜以鼓励告密和轻罪重罚等恐怖手段来消除乱源、维系稳定,因此漠视个人、草菅人命成为常态。法家学说在乱世最见效果,但等到天下安定后,统治者如果单纯用法家治国,却容易引火烧身。暴秦二世而亡,给后来的封建统治者一个启示,即在施政过程中,诚实地违反道德或赤裸裸地作恶是危险的,必须用儒家、道家的面目将法家的内核掩盖起来,在被统治者的经验中投下道德的影像,给他们以幻想和期待,这样才便于巧取豪夺。“阳儒阴法”、“外道内法”就是这么形成的。

按照清末思想家谭嗣同的说法,“阳儒阴法”不啻为乡愿与大盗的结合,其必然结果是好话说尽,坏事做绝。在先秦诸儒中,谭嗣同特别痛恨荀子,因为正是荀子援法入儒,开创了儒法合流的先河。秦国的李斯就曾跟随荀子研习帝王之学。荀子主张“性恶论”,但他强调的是“权利之恶”而非“权力之恶”。在荀子看来,圣人治国的方法,不是依靠人人为善,而是使人人不作恶。仁义固然要讲,但起主要作用的还是防范、惩治之术。有作为的君主绝不会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与“阳儒阴法”相比,“外道内法”更具迷惑性,因为道家标榜清净无为,而法家则表现为刻薄寡恩。两者之间不是有天渊之别么?司马迁写《史记》,将老子与韩非子合传,这在常人看来是很难理解的学案。后世文人中,关注并研究这一学案者不少,但剖析得最深刻的恐怕是王夫之。王夫之认为,道家和法家的共同点在于以疑虑箝制天下。老子多机诈,教导君主虚静无事,处暗见疵。但机诈既兴,其末流必极于残忍。再者,君主欲无为,欲自逸,必以重用酷吏督责天下,将一切委于有为之法才能做到。到了近代,撰写《厚黑学》的李宗吾先生对此学案也有一些精彩的发挥,比如他说:“道家是法家的收敛状态,而法家则是道家的爆发状态。”如此论断让人称奇。

法家动辄言“法”,但法家思维与现代意义上的“法治”完全是两回事。在法家学说中,法律不过是统治者的一种工具,君主本身是不会受法律约束的。君主口衔天宪,言出法随。他的言辞就是法律,具有君临一切的威力。而现代意义上的“法治”,则意味着无论何人都必须遵循大家共同约定的法律。尤其是公权力,更要有明确的法律边界。滥用公权力,便是对宪政的亵渎,对法律的践踏,公民社会不能容忍这样的无知妄作。

1.下列对于法家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法家学说诞生于战事频仍的先秦时期,它在消除乱源、富国强兵方面发挥了作用,迎合了诸侯国君主们的需求。

B.法家所谓的“法”,是一种具有普遍约束力的法律,它不容许任何人亵渎践踏,所以需要由酷吏执行,钳制天下。

C.法家以严刑峻法督责天下,在乱世效果最明显,但天下太平后,如果还只用法家治国,那么就有可能危及统治。

D.法家主张刑赏并用,一方面它以物质利益奖励军功,带有功利主义的色彩;另一方面它也采取恐怖的手段来维系稳定。

2.下列关于儒、道、法合流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阳儒阴法”“外道内法”都具有欺骗性,清代谭嗣同对此深恶痛绝。

B.儒、道、法合流,掩盖了封建统治的本质,具有相当的迷惑性。

C.法家刻薄寡恩,需借助儒、道的道德外衣,给百姓以幻想和期待。

D.封建统治要维持表面的虚静无事,必须靠严刑酷吏的有为之法。

3.下列对文意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法家刑赏并用的主张,为封建统治提供了理论依据。它对中国实际政治的影响超过了其它学说。

B.在荀子看来,人性是恶的,所以圣人治国必须依靠防范、惩治之术,以使得人人不作恶。

C.王夫之认为,司马迁意识到道、法两家在钳制天下方面有共同点,因此写《史记》时将老子与韩非子合传。

D.法家重“法”,主张极力发挥法律这一工具的防范、惩治作用;但同时它也重视对百姓的教化劝善。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