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在“春江”“雪”“月”“酒”“船”等意象中任选两个,叙写一段故事。要求:(1)有...

在“春江”“雪”“月”“酒”“船”等意象中任选两个,叙写一段故事。要求:(1)有场景,有人物。场景、人物必须来源于课文;(2)至少要采用衬托和比喻两种表现手法;(3)运用心理描写;(4)不少于200字。(15分)

 

东船西船,一片寂静。只见寒江上,白光浮动,是静如白玉的秋月,正在波光粼粼的江心,倾泻着一片清辉。乐声余音盘旋,我的心潮仍在起伏。 啊,谁能告诉我,这丰韵犹存的琵琶女,为何把这京都之声弹得如此美妙,如此缠绵,如此铿锵,如此凄婉?她是在追忆似水年华,美妙春光?是在慨叹红颜消退,韶光流逝?是在怅恨善才遭嫉,蛾眉受谤?是在遥想故都,欲把愁心寄予明月,欲将怅恨付诸流水?啊,忧伤的琵琶女啊,你缘何独在异乡,孤守空船? 悲歌啊乘着秋风渐渐飘去,我的思绪啊也随之飘忽。曾有兼济之志,孰料人事纷纭,感极而不禁泪湿青衫。 【解析】 试题分析:“春江” “酒”可以写陶渊明归乡; “雪” “酒”可以写林冲看护草料场;“春江”“船”可以写白居易听琵琶女演奏;“春江”“月”可以写边城翠翠的思念;“月”“船”可以写庄子的逍遥等等。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扩写的能力。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深夜搭便车的女人

约翰·西曼

20年前,我开出租车为生,这是一种适合我这种不想有一个老板管着的人过的生活。当时我没有意识到,其实那也是一种责任。

我开夜班车,于是我的出租车成了一个流动的忏悔室。那些不知姓名的乘客们坐上车,就在我身后讲述他们的人生。我遭遇过各式各样的乘客,但最让我难忘的还是一个搭我便车的女人。

凌晨2:30,我开车到一座大楼下,大楼一片漆黑,只有一楼的一个窗户射出微弱的灯光。这种情形下,多数司机都是按一两下喇叭便开车离去。但我曾见过许多虚弱无力的人,坐出租是他们唯一能依靠的交通工具。除非我确实感到了危险的气息,否则我都要去敲敲门。我告诉自己,那个乘客可能是需要我帮助的人。

“等一下。”屋里传来一个虚弱、苍老的声音。经过好一阵等待,门开了,一个80多岁的瘦小女人站在我面前,身着一件印花裙,头戴一顶帽子,帽子上别着一层面纱,活像20世纪40年代电影中的人物。

她身旁放着一个很小的尼龙手提箱。

“你能帮我把箱子搬到车里去吗?”她问。我把手提箱放到车上,然后返回去扶那位老人。她挽住我的手,慢慢走向了车子,嘴里一直不停地感谢我肯帮助她。

“这没什么,”我告诉她,“我只是希望别人也能这样对待我的母亲。”

“噢,你真是个好男孩。”她说。

我们坐进车后,她给了我一个地址。然后问道:“你能开车经过市中心那里吗?”

“那不是最近的路线。”我不假思索地回答。

“噢,我不介意。”她说,“我不着急,我要去一个养老院。”

我看了看后视镜,她的眼里有什么在闪烁。“我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亲人了,”她继续说道,“医生说我的日子不长了。”

我平静地伸出手,关掉了计价器,问她:“你想走哪条路线?”后面的两个小时里,我们驱车穿过了整个城市。她指给我看一座大楼,她曾经做过那里的电梯管理员。我们经过了一个社区,她和丈夫新婚时就住在那里。她还让我在一个家具仓库前停了会车,那里曾经是个跳舞场,当她还是个女孩子时,曾在那里翩翩起舞。

有时她会叫我在某栋楼房或者某个街角减速,然后只是默默地坐在那里,盯着窗外的一片黑暗。当太阳的第一缕光芒穿过地平线时,她突然说:“我累了,我们走吧。”

我们沉默地驶往她给我的那个地址,那是家养老院。“我应该付给你多少钱?”她一边问,一边伸手掏钱包。

“一分钱都不用付。”我说。

“你也得过日子呀。”

“我还会遇到其他的乘客。”

几乎是不假思索地,我拥抱了她。她也紧紧地抱着我。

“你为一个衰老的女人带来了片刻的欢乐。”她对我说,“谢谢。”

我握了握她的手,走向了那朦胧的黎明阳光。在我身后,门“嘭”的一声关上了。那是一个代表生命结束的声音。

那天我没有再载别的乘客。我漫无目的地行驶在大街上,陷入深深的思索:假如那个女人碰到一个脾气糟糕的司机,或者一个因为夜班即将结束而显得不耐烦的司机呢?如果我拒绝载她,或者当时只是鸣了一次喇叭就扬长而去呢?

我想这一生中还没有发生过比这个夜晚更有意义的事情。我们习惯于认为,生活的意义在于那些精彩的时刻。但精彩的时刻总是带着旁人看来微不足道的外表,不知不觉来到我们的身边……

1.小说中的“我”有哪些性格特点?试作简要分析。(6分)

答:                                                                        

                                                                            

                                                                            

                                                                            

2.联系上下文,说说画线处的外貌描写表现了“老妇人”什么样的心理。(4分)

答:                                                                         

                                                                            

                                                                            

                                                                             

3.在小说结尾处有这样的一句话:“我想这一生中还没有发生过比这个夜晚更有意义的事情。”请结合全文,从三个角度探究故事所蕴涵的意义。(每个角度不少于40字)(7分)

答:                                                                        

                                                                            

                                                                            

                                                                         

4.下列对这篇小说理解和分析,恰当的两项是(   )(   )(4分)

A.“我”是一个出租车司机,小说通过“我”的故事,告诉人们“我”曾经是个不负责任的人。

B.“我的出租车成了一个流动的忏悔室”,“我”常常在出租车里为自己的往事忏悔,也听别人的忏悔。

C.“我平静地伸出手,关掉了计价器”,表明 “我”听到老人身患重病,孤身一人,已决定不收车费。

D.“几乎是不假思索地,我拥抱了她,她也紧紧地抱着我。” “我”拥抱老人,是出自同情,想给孤独的老者一点温暖和慰藉;老人拥抱“我”,是出自内心的感动,表达对“我”的感激之情。

E. “小说中的“老妇人”虽然只是一个普通妇女,但她在进养老院前仍然想回首一下过去。门“嘭”的一声关上了之后,“老妇人”最后对别人绝望了。

 

查看答案

古诗文填空。(5题限选4题)(8分)

1.           ,知来者之可追;             ,觉今是而昨非。(《归去来兮辞》)

2.渔舟唱晚,            ;雁阵惊寒,          。(《滕王阁序》)

3.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       ,       。(《陈情表》)

4.无欲速,无见小利。             ,           。(《论语》)

5.富贵不能淫,                    ,此之谓大丈夫。(《孟子》)

 

查看答案

暮过山村

(唐)贾岛

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

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

初月未终岁,边烽不过秦。

萧条桑柘处,烟火渐相亲。

1.本诗是如何表现“暮过山村”的?请结合全诗分析。(4分)

                                                                             

                                                                             

2.尾联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境?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4分)

                                                                          

                                                                 

 

查看答案

卜式,以田畜为事。有少弟,弟壮,式出,独取畜羊百余,田宅财物尽与弟。入山牧,十余年,羊致千余头,买田宅。而弟尽破其产,辄复分与弟者数矣。

时汉方事匈奴,式上书,愿输家财半助边。上使使问式:“欲为官乎?”曰:“自小牧羊,不习仕宦,不愿也。”曰:“家岂有冤,欲言事乎?”曰:“臣生与人亡所争,邑人贫者贷之,不善者教之,所居,人皆从式,式何故见冤!皇上诛匈奴,愚以为贤者宜死节,有财者宜输之,如此而匈奴可灭也。”使者以闻。上以语丞相弘。弘曰:“此非人情,不轨之臣不可以为化而乱法,愿陛下勿许。”于是上久不报式,数岁,乃罢式。式归,复田牧。岁余,会浑邪①等降,县官费众,仓府空,贫民大徙,皆仰给县官,无以尽赡。复持钱二十万与河南太守,以给徙民。河南上富人助贫民者,上识式姓名,曰:“是固前欲输其家半财助边。”是时,富家皆争匿财,唯式尤欲助费,上于是以式终长者,乃召拜为中郎,赐爵左庶长,田十顷,布告天下,尊显以风百姓。

初,式不愿为郎,上曰:“吾有羊在上林中,欲令子牧之。”岁余,羊肥息。上过其羊所,善之。式曰:“非独羊也,治民亦犹是也。以时起居,恶者辄去,毋令败群。”上奇其言,欲试使治民,拜式缑氏②令,缑氏安之。迁成皋令,将漕③最。上以式朴忠,拜为齐王太傅,转为相。会吕嘉(南越丞相)反,式上书,愿父子及齐习弩习船者往死之,以尽臣节。上贤之,下诏曰:“今天下不幸有事,郡县诸侯未有奋由直道者也。齐相雅行躬耕,不为利惑。昔者北边有兴,上书助官;今又首奋,虽未战,可谓义形于内矣。”乃拜为御史大夫。

赞曰:卜式以鸿渐之翼困于燕雀,远迹羊豕之间,非遇其时,焉能致此位乎?

(节选自班固《汉书》,有改动)  

注:①浑邪:人名。 ②缑氏:县名。③将漕:领送漕粮。

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使者以闻:听闻、听到

B.人皆从式,式何故冤见:被

C.于是上久不式报:答复

D.上过其羊所,之善:认为……好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说明: 满分5 manfen5.com说明: 满分5 manfen5.com

说明: 满分5 manfen5.com说明: 满分5 manfen5.com

3.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直接体现卜式忠君爱民的一组是(   )

①臣生与人亡所争               ②愚以为贤者宜死节

③复持钱二十万与河南太守       ④富家皆争匿财,唯式尤欲助费

⑤乃召拜为中郎,赐爵左庶长     ⑥齐相雅行躬耕,不为利惑

A.①④⑤           B.①③⑥           C.②③④           D.②⑤⑥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而弟尽破其产,辄复分与弟者数矣。(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固前欲输其家半财助边。(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                    

(3)愿父子及齐习弩习船者往死之,以尽臣节。(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国学要对现实有用

我一向认为“知识能用才是力量”,对国学的看法也不例外。

所谓国学,在我看来就是研究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包括传统典籍)的学问。这种学问有什么用?可以先从挖掘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思维经验来说,这种思维经验有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古人总结的某种思维经验,现在已有更为高深、准确的认识乃至理论了,然而古人在对道理的阐释中却有其独特的感悟,今人看了仍能启益心智,这便有用。例如《老子》讲的辩证法是朴素的,当然不及现代的唯物辩证法高深、准确,但《老子》的有些阐述却相当精辟,因此至今看来仍有打动人心的力度。例如他论证“有”与“无”的辩证关系,说“开凿门窗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中间的空隙,才有房屋的作用”(《老子》第十一章,用任继愈先生译文)。现在造房子用砖块、预制板之类,这便是“有”;但如果“有”过了度,整个空间都被建筑材料砌满了,请问那房子还有什么用?因此今人分配住房十分重视究竟有多少“使用面积”。当然他也应该知道,倘若没有“建筑面积”,那么“使用面积”也便不存在了。再把这个实例提高到一般来说,《老子》就作出了“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结论。

又如欧阳修的名作《五代史伶官传序》,其中反对天命论的彻底性不仅比不上后世的唯物论,甚至还比不上某些先秦思想家。文中所讲的“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道理也很一般化,近似“老生常谈”。但欧阳修在论证这些道理的时候,却用了生动的事例,并以富有感情色彩的笔墨表述了他的深刻体会,于是这篇文章便也能打动人心。“人心”这个东西有时很冥顽不灵,往往需要从各个角度、用各种方式来打动它,方能形成比较牢固的正确认识。正因为如此,所以说“真理是不怕重复的”,只要不是简单的重复就行。

第二个层次是传统文化中有些思维经验,直到现在尚未见有更为高深、准确的理论可以取而代之,这就显然更表现了有中国特色的独创性,因而不但有用,而且大有研究之必要。这种思维经验在中国思想史中是不乏其例的(如儒家学说中有利于调节人际关系的思想),但为了更少疑义而易于论述,不妨以中国艺术史中的思维经验为例。南齐谢赫在《古画品录》中,以“气韵生动”为绘画“六法”之首,从那以后,中国画家无不追求“气韵”,中国有经验的欣赏者也都能从优秀的画作中感知“气韵”,这说明“气韵”作为一种美的表现的确存在,然而至今无人能说清楚它究竟是什么,以及如何能达到“气韵生动”。推而广之来看,像“气韵”这样在中国艺术史上频繁出现的独特概念无虑数十。每一个概念都像一把钥匙,有可能打开一个富有中国特色的美学体系的宝库,那真是大大有用有益的事情。

传统文化中有许多有用有益的东西,加以挖掘、筛选、阐释与发扬,便是国学的任务。这个国学的概念,其内涵比旧的以“整理国故”、考校古籍为主的“国学”是大得多了;研究的动机也不完全相同。因为从前研究“国学”有逃避现实的因素在,现在研究国学则是面向现实的。因此新的国学研究必须大大增加对现实有用有益的内容,以利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两个文明的建设;国学的发展也必将因此而获得新的强大的生命力。但新的国学研究既然有艰巨的去伪存真、去芜存精的任务,那就必须充分继承和发扬从前“国学”研究中那种求真求实、实事求是的优良学风,也必须充分利用从前“国学”研究中的正确方法与丰富成果。

国学要真正能对现实有用,看来一方面不能对传统文化采取“玩儿”的态度,更不能把它当作“模特”,常常穿了不断变化的“时装”来表演;但另一方面恐怕也不能一味强调“坐冷板凳”,“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因为任何学问要对现实有用,都必须了解现实,甚至还要转变观念,才能使真才实学与客观实际挂钩对口,从而有的放矢地解决实际问题。

(选自《金开诚学术文化随笔》(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年版))

1.对于至今无人能说清楚“气韵”究竟是什么,以及如何能达到“气韵生动”,这一现象中蕴涵的道理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传统文化中有些经验,直到现在尚未见有更为高深、准确的理论可以取而代之。

B.“气韵”和“气韵生动”这些独特概念只可感知,难以具体去表述。

C.中国画家无不追求“气韵”,以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D.“气韵”是一个美的表现,它只能存在于中国特色的美学体系中。

2.下列属于新的国学研究必须大大注意的方面是(   )

A.充分继承和发扬从前“国学”研究中那种求实求真的优良学风。

B.充分利用从前“国学”研究中正确方法与丰富成果。

C.必须了解现实,转变观念,有的放矢地解决实际问题。

D.彻底改变旧的国学研究中以“整理国故”、考校古籍为主的研究方式。

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国学”的概念有三:整理国故;考校古籍为主;研究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包括传统典籍)。作者持第三种说法。

B.作者认为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思维经验,大多数都是古人的独特感悟,具有独创性,今人理论难以取而代之。

C.作者主张国学研究要对现实有用,因为“知识能用才是力量”。

D.新的国学研究必须了解现实,甚至还要转变观念,才能使真才实学与客观实际挂钩对口,从而有的放矢地解决实际问题。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