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面是关于“名人故里之争”评论文章中的一段文字。请根据上下文,补写画线处的内容。...

下面是关于“名人故里之争”评论文章中的一段文字。请根据上下文,补写画线处的内容。要求紧扣主题,表达明确,每处不超过15字。(5分)

在文化遗产开发中出现的严重问题和不良现象包括:打着传承名人文化的旗号争夺名人故里,表面看是为了保护文化遗产,实际上是    ①      ,名人故里之争对于中华遗产经济价值的过度追求,已然将文化遗产商品化。兴建假文物,对文化遗产进行不恰当的商业利用和运营,过度的商业炒作和破坏性开发,    ②     ;盲目举办祭拜活动,缺乏严肃性,造成传统文化内涵被严重扭曲。一些地方肆意炒作负面文化现象、历史人物和文艺形象,产生了    ③     ,有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②                           

                           

 

①竞相争抢经济利益。②使文化遗产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③不良的社会影响。 (每句2分,全对5分) 【解析】 试题分析:做此类题时要注意语段衔接,前瞻后顾,注意上下文主语的承接及逻辑的内在联系。答案没有固定的,只要大致意思相同即可。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连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近年来,一系列公益事件的发生,引发了全民对 “正能量”的关注和讨论。“正能量”是一种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动力和情感。                           

               

①只有多创造多传递“正能量”

②每个人的身上有“正能量”,自然也有“负能量”

③才能增加人体的正能量

④“负能量”如同劣质的汽油,会对社会这辆疾驰的列车造成严重的伤害

⑤一个人只有减少不该有的欲望,保持心态的平和,喜乐地生活

⑥这辆列车才能安全地驶向远方

A.②①⑥⑤③④                         B.⑤⑥②④①③

C.②⑤③④①⑥                          D.⑤③②④①⑥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

A.“巨龙”号潜海成功,对于完善我国海洋科学研究和海洋装备制造业发展,提升我国认识海洋、保护海洋、开发海洋的能力,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B.文字书写时代即将结束,预示着人与字之间最亲密的一种关系已经终结。与此同时,屏幕文化造就了另一种关系的可能性——我们将不再书写文字,而是选择字体。

C.据媒体报道,中国将在2014年左右实现月球软着陆探测自动巡视勘查,这为中国深空探测的发展奠定进一步的技术基础。

D.面对资源渐趋枯竭、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局面,要实现中华民族持续发展的目标,我们必须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媒体普遍认为,中俄关系已经进入成熟发展期,不会因为国际社会某些人、某些事而发生任何改变,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牢不可破的。

B.在传达上级文件的会议上,与会代表鞭辟入里地学习,吃透了精神,明确了任务,统一了思想,对今后的工作也有了具体的规划。

C.她真是个文学天才,写起文章来兔起鹘落,思如泉涌。

D.新到任的李县长两袖清风,对一些前来送礼的人,他也效仿羊续悬鱼,将他们送来的礼品都摆放在门外。

 

查看答案

边疆教育先驱寸树声

陆 安

民国教育界出过一些知名人士,像陶行知、晏阳初、梁漱溟等。然而在最为偏远、最不引人注目的角落里,也有这样一个热心教育的人士。他就是边疆教育的先驱寸树声。

寸树声(1896—1978),字雨洲,云南腾冲县和顺乡人。1911年,寸树声考入大理中学,1915年毕业回乡执教小学堂,1918年赴日本留学,一待就是10多年。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寸树声回国,在北平大学法商学院执教。他与张友渔、千家驹等人合办《世界论坛》,分析研究时局,力主抗日。后来,又与马叙伦、张友渔、齐燕铭等发起组织“北平文化界救国会”,宣传救亡。

关心地处边疆的家乡文化建设,一直是他始终不渝的情怀。他的家乡有建于1928年、占地1392平方米、藏书7万余册、被誉为“在中国乡村文化界堪称第一”、由胡适题写牌匾的和顺图书馆。这座气势非凡的乡村图书馆,是寸树声心仪之地,也是他心中的灯塔。1934年,得知和顺图书馆馆藏图书大增,拟筹建新屋时,寸树声立即提笔写了一封信给家乡的这座图书馆:“我心焦的是图书馆所有的书籍虽然增加,而阅者不增加,……图书馆决不可成为一种‘独善其身’的建筑物,应当利用种种方法引诱乡人来阅览,养成乡人一种进图书馆犹如进茶馆、上烟馆一般踊跃的习惯,只要进图书馆的人增多,那么我们的目的在无形中就算达到增加了。”这些话,今天读来,仍不失其振聋发聩之意义。

1937年七七事变发生,北平沦陷,寸树声化装逃往西安,先后在西安联合大学和西北联合大学任教。

  1940年,寸树声回到家乡,创办了云南第一所华侨学校——益群中学,同时兼任和顺中心小学校长及和顺图书馆馆长。为了筹集办学经费,他顶着烈日,冒着酷暑,亲赴缅甸募捐,并委托好友吴晗、曹靖华从昆明等地延聘来一大批学有专长、教书育人的名家,深入这座边陲学校,执掌教鞭,培育人才。  

在他的心目中,“乡村学校应与社会打成一片”,“乡村学校的教学目的应该是培养在教室里、在图书馆里有优秀知识的学习者,而出了教室、图书馆又是优秀的生产者——一种新型的人才”。今天人们一再倡导的“打破学校与社会之间藩篱”的理念,当时的益群中学已经身体力行了。他十分欣赏斯巴达式的严格训练,认为,“以斯巴达的严格训练对背负着几千年因袭的中国青年是必要的,有益的。”这种教育理念、这种教育思想,在今天看来,仍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穿透力。

就在日军铁蹄声声,逼近腾冲之际,寸树声在他一手缔造的学校里,上了那令人难忘的“最后一课”。学校中依然高扬着中国的国旗,飘逸出琅琅读书之声。一袭素色西装的先生,站在学校礼堂的台子上,神色凝重地给全校同学上了“最后一课”。那永远定格在史册上的“最后一课”,对于寸树声来说,更是刻骨铭心,挥之不去。他在《两年半的乡村工作》中这样描述:“……讲完后,我呆站在讲台上,只觉得鼻酸喉哽,不能再继续下去。台下的女生们已经欷歔地在哭泣着,男生都低垂着头,直立不动。似乎经过了很长时间后,我鼓着勇气说了一声:‘同学们,再见吧!’就踉跄地走下台来了。”

然而,他心中始终没有割舍对边疆教育的情怀。腾冲沦陷后,寸树声先后流亡到昆明和重庆。即使在颠沛流离、极为困厄的时候,他也没有忘记学生,在昆明组织成立了“益群校友会”,想方设法关心和帮助学生。

1943年5月,他撰写出版了《两年半的乡村工作》一书,总结了乡村建设尤其是创办益群中学的实践经验,系统地阐释了自己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思想。其挚友徐家瑞评价此书,“情至文生,哀感顽艳,教育理论,以文艺之笔写出,更为动人。”

  抗战胜利后,寸树声返回故乡,重新竖起益群中学的金字招牌,益群中学红红火火坚持办了下来。“文革”中,未能幸免,惨遭迫害。1978年因病在昆明溘然长逝。一代教育家寸树声的名字和业绩与故乡的山河同在,永远载入了中国近现代波澜壮阔、荡气回肠的史册之中。                     (选自 《文史春秋》 2012年11期,有删改)

1.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寸树声在求学期间,力主抗日。他先与张友渔、千家驹等人合办《世界论坛》,后来,又与马叙伦等发起组织“北平文化界救国会”,宣传救亡。

B.寸树声留日归来后,先执教于北平大学法商学院,北平沦陷,寸树声化装逃往西安,执教于西安联合大学和西北联合大学等高校。

C.寸树声关心家乡文化的建设,支持边区教育。1934年,得知和顺图书馆馆藏图书大增,拟筹建新屋时,寸树声立即捐款并提笔给家乡写了一封信表达自己的观点。

D.抗日战争时期,寸树声在家乡创办了第一所华侨学校——益群中学,为了筹集办学经费,他顶着烈日,冒着酷暑,亲赴缅甸募捐。

E.这篇文章叙议结合,以议为主,用简洁的语言刻画了寸树声求学、教学、办学的经历,真切的体现了作为边疆教育先驱者的风采。

2.1934年寸树声写了一封信给家乡的图书馆,简要分析这个举动的作用?(6分)

                                                                          

3.文中对“最后一课”的描述,用了细节描写,请简要概括这些细节描写的好处?(6分)                                                                       

4.作为边疆教育先驱,“他心中始终没有割舍对边疆教育的情怀” 体现在全文很多方面,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8分)

                                                                 

 

查看答案

汽车等待的时候      【美】欧·亨利

黄昏刚降临,穿灰色衣服的姑娘又来到那个安静的公园的偏僻角落。她坐在长椅上看书,一张大网眼的面纱罩住了她的头巾帽和安详恬静的眼睛。昨天同一时间她就来过,还有前天;了解这个情况的年轻人在附近徘徊。

翻页时,姑娘的书从手上滑下,在椅子上一磕,足足滚落一码远。年轻人迫不及待地扑到书上,带着公园里和公共场合盛行一时的风度——彬彬有礼地献殷勤,把书还给它的主人,用悦耳迷人的声调冒险说了句不相干的关于天气的话。

姑娘从容不迫地打量着他,瞅着他整洁平凡的衣服和他没什么特殊表情的容貌。“你高兴的话不妨坐下,”她说,声音低沉爽朗,“光线太暗了,看书不合适。我宁愿聊聊天。”

“你可知道,”他说道,“我很久没有看到像你这样了不起的姑娘啦!昨天我就注意到

了你。美丽的小妞?”

“不论你是谁,”姑娘冷冰冰地说,“你必须记住我是个上等女人。我可以原谅你刚才说的话,我请你坐下,如果这一请却招来了你的‘小妞’,那就算我没请过。”

“我衷心请你原谅。”年轻人央求说。

“换个话题吧。现在谈谈这条小路上来来往往的人吧,他们去向何方?为什么匆忙?他们幸福吗?”

“看看他们确实很有意思,”他顺着她的话说,“这是生活的美妙戏剧。有的去吃晚饭,有的去其他地方。真猜不透他们的身世。”

姑娘说:“我不那样好奇。我坐在这儿是因为只有这儿,我才能接近人类伟大、共同、搏动的心脏。我生活中的地位使我永远感不到这种搏动。你猜得出我为什么跟你聊天吗——贵姓?”

“帕肯斯塔格。”年轻人回答。接着,他急切地期待她自报姓氏。

“不能说,”姑娘举起一根纤细的手指,微微一笑,“一说你就知道我的身份了,不让自己的姓名出现在报刊上简直不可能。这张面纱和女仆的帽子掩盖了我的真面目。我跟你说话,是因为我想和一个没有被可鄙的财富和虚伪的社会地位所玷污的人谈话。哦!你不知道我多么厌倦——钱!钱!钱!欢乐、珠宝、旅行、交际,各式各样的奢华叫我腻味透顶。”

“我总是想,”年轻人吞吞吐吐地试探说,“钱准是个好东西。”

“够生活得舒舒服服就行啦。当你有了几百万时,”她做了一个无奈的手势,“叫人生厌的是那种单调。开车兜风,宴会,看戏,舞会,晚餐,一切都镀上了财富的奢靡色彩。有时候,香槟酒杯里冰块的叮当声就几乎让我发疯。”

“你是干哪一行的,帕肯斯塔格先生?”她问道。

“我,”帕金斯达克先生宣称,“在饭馆里干活。”

姑娘稍稍一震。“不是侍者吧?”她问。

“我是出纳员,就在——”他们面前正对着公园的街上有一块耀眼的“饭店”灯光招牌——“那家饭馆。”

“你怎么不上班呢?’’她问道。

“我值夜班,”年轻人回答,“再过一小时才上班。可不可以跟你再会面?”

“很难说。也许——不过我可能不再发奇想了。现在得赶快走啦,还有一个宴会。你来这里时也许注意到公园前面拐角的地方有一辆汽车,白色车身的。”

“红轮子的那辆吗?”年轻人皱着眉头沉思地说。

“对。我总是坐那辆车。皮埃尔在车里等我,他以为我在广场对面的百货大楼买东西。想想这种连自己的司机都不得不欺骗的生活,多么不自由。再见。”

“现在天黑了,”帕肯斯塔格先生说,“公园里都是些粗鲁的人。可不可以陪你——”

“假如你尊重我的愿望,”始娘坚决地说,“你就等我离开后,在椅子上坐十分钟。再见。”

她在薄暮中迅速而端庄地离开了。年轻人看着她优美的身形走到公园边上的人行道,走向停着那辆汽车的拐角。他不怀好意、毫不犹豫借着公园里的树木的掩护,沿着与她平行的路线,牢牢盯着她。姑娘走到拐角的地方,看了看那辆汽车,然后走过汽车,朝街对面走去,走进了那家有耀眼招牌的饭馆,走到里面某个隐蔽的角落,取下帽子和面纱,坐到出纳员的位置。

年轻人沿着人行道慢慢往回走。在转角上,他脚下碰到了一本小小的平装书,他认出是姑娘刚才看的书,漫不经心地捡起来,看到书名是《新天方夜谭》,仍旧把书扔在草地上,疑了片刻。然后他跨进那辆等着的汽车,往座垫上一靠,简单地对司机说:“俱乐部,昂里。”

(据王永年译文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年轻人不经意流露出轻佻的态度,不怀好意地跟踪那个姑娘,坐汽车到俱乐部等,

说明他属于内心空虚、无所事事的富裕阶层。

B.穿灰色衣服的姑娘听到那个年轻人说在饭馆干活,神色略有变化,知道年轻人说了

谎话,却不戳穿,可以看出她宽容而有教养。

C.天黑了,为了姑娘安全,年轻人提出护送,却被姑娘坚决拒绝,主要是因为她厌倦

单调不自由的生活,同时也希望自己的愿望被尊重。

D.两个人在谈话中都极力掩盖自己的身份,又巧合地指向了对方的身份,结局是各自

回归真实的社会角色,这使小说具有很强的讽刺效果。

E.小说构思巧妙,对两个人的身份一直秘而不宣,在情节发展中也未曾透露一点情况,

结尾却峰回路转,使读者在惊愕之余,不禁拍案叫绝。

2.小说中穿灰色衣服的姑娘是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中两次写到姑娘读书,作者这样安排有哪些作用?(6分)

4.小说中的“汽车”在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情节结构等方面有不同的作用,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8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