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青铜器上的“纹/饰” “纹”和“饰”通常被当做一个词,即青铜器上的纹状浮饰。但“...

青铜器上的“纹/饰”

“纹”和“饰”通常被当做一个词,即青铜器上的纹状浮饰。但“纹”与“饰”还是有区别的:“纹”者“文”也,“文”既可以表示“纹理”,更有“文字”“文章”“文采”等意义;而“饰”有“巾”形,趋于“装饰”一义,其工艺内涵不言而喻。

“纹”与“文”因何相通一般的解释是“文”源于“纹”——鸟兽之纹启发了古人的造字思维,仓颉等人因而模仿足迹和毛羽,用交错的线条组织成形形色色的文字。尽管“纹”中有“文”,青铜器上的“纹”与“饰”却无法截然分开,因为青铜艺术讲究的就是“以纹为饰”。青铜器上的艺术表现手段很多,但最重要的还是纹饰,而其中又以动物纹为主体。根据出土情况来看,早期青铜器上几何纹很少担任主角,在兽面纹、龙纹、鸟纹等大行其道的时代,几何纹只能作为主纹的陪衬或地纹使用,等到动物纹从青铜器上淡出,各种形式的几何纹才如雨后春笋一般大量涌现。春秋战国之际,以几何纹为主体纹饰的青铜器已屡见不鲜,抽象的线条取代了具体的形象。

青铜器上动物纹与几何纹的此消彼长,与早期彩陶图案的演化历程甚相契合。彩陶图案早于青铜纹饰,当青铜器开始铸造时,古人或许已经习惯了以最具特征的部分代替整体的做法,商代早期青铜器上就出现过只有一对兽目的兽面纹。与此相印证,龙山文化的陶器和玉器上也有强调眼睛的兽面纹。兽面纹即饕餮纹,属于青铜纹饰的代表,宋人以“饕餮”为其命名,可能是因为饕餮的“有首无身”正好概括这种纹饰的省略性特征。兽面纹的特征是以兽的鼻梁为中线,两侧作对称排列,眼睛在整个纹饰中居于突出的地位。这种安排预示了中国造型艺术的抽象特征和写意精神:不重要的地方尽可省略,只保留最本质传神的部分并予以夸张表现。

人们还注意到,兽面纹的形成过程中显示出一种强烈的向心性。以饕餮图形为例,“两条左右分开并置的夔龙,慢慢靠拢,两头部合并,最终形成一个了无拼合痕迹的饕餮头部”。这种从两侧向中心聚拢而构成的图像,透露了古代形象思维中一个非常关键的理念——对称与平衡。

“纹”之所以能“饰”,依靠的就是对称与平衡之美。尽管青铜器上的纹饰到最后发展到以几何纹为主,但饕餮造型具有的巨大美学意义绝对不能低估。

然而就在动物纹趋于消歇之时,一种新的“纹”加入了“饰”的队伍,这就是青铜器上的文字(包括一些“前汉字”)。商代早期的青铜器上没有文字,图形文字繁荣于商末夏初。其中,表现动物的可谓“文”中有“纹”,如羽纹、鳞文、甲纹和翼纹等,这些纹样使得这些文字成了抽象与具象的中介——它们既有符号的抽象特征,又未完全褪去禽兽的“皮毛”。

一般人印象中青铜器是“以纹为饰”,在此我们看到了“以文为饰”。“饰”固然是一种辅助性的功能,但通过发挥这种功能,“文”为自身赢得了成为艺术主体的机会。

汉字的亦文亦图性质,导致它的表意功能和美学功能无法截然分开。汉字一直保持着对称平衡的形态,与其最初扮演的“饰”的角色有相当关系。如果没有在青铜器上度过自己的童年,中国的书法艺术很可能跳不出美术字的窠臼,无从获得那种自由奔放的生命感和力量感。

(节选自《试论青铜器上的“前叙事”》,有删改)

1.下列对青铜器上的“纹”“饰”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从初始意义来说,“纹”中有“文”,“纹”是“文”的同义词,但“文”还有“文字”“文章”“文采”等更为广泛的意义。

B.“纹饰”指的是青铜器上的纹状浮饰,其中包括兽面纹、龙纹、马纹等动物纹,也包括几何纹和青铜器上的文字。

C.“纹”相对于“饰”来说,出现的稍早一些,古人较早地从大量的兽面纹、龙纹、鸟纹中发现了“饰”的美学意义。

D.“纹饰”是青铜器艺术最重要的表现手段,“饰”更多地强调其作为工艺手段的装饰功能,“纹”之所能“饰”,依靠的是对称与平衡之美。

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彩陶图案与青铜纹饰都采用了以动物最具特征的部分代替整体的兽面纹,这在早期的陶器、玉器和青铜器上可以得到印证。

B.汉字亦文亦图的性质,使它的表意功能和美学功能无法分开,最终成为书法艺术的主体,使中国的书法艺术获得了自由奔放的生命感和力量感。

C.繁荣于商末夏初的图形文字既有符号的抽象特征,又未完全褪去禽兽的“皮毛”,“文”中有“纹”,成了抽象与具象的中介。

D.随着动物纹淡出青铜器,到了商代,以几何纹为主体的青铜纹饰不断发展壮大,抽象的线条取代了具体的形象。

3.请分条概括兽面纹“属于青铜纹饰代表”的理由。(6分)

答:

 

1.C 2.B 3.(1)兽面纹以兽的鼻梁为中线,两侧作对称排列,将最有本质传神意味的眼睛放在整个纹饰中突出的地位。(2分) (2)兽面纹的图形安排符合中国造型艺术的抽象特征和写意精神,即省略不重要的地 方,只保留最本质传神的部分。(2分) (3)兽面纹的形成过程显示出强烈的向心性,符合古代形象思维中一个非常关键的理 念,即对称与平衡。(2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C(“‘纹’相对于‘饰’来说,出现的稍早一些”说法没有依据。) 2.B(A项“都采用了以动物最具特征的部分代替整体的兽面纹”说法绝对化; C项“图形文字”以偏概全;D项“到了商代”应该是“春秋战国之际”。) 3.解答该题时,要联系全文进行归纳,要确定答题范围,尽量用原文当中的原句筛选整合出答案。如果原句太长,要加以概括总结,一定要体现出原文中的关键词语。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现代文的能力。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8分)

1.                ,青雀黄龙之舳。(《滕王阁序》)

2.十二门前融冷光,________________   。(李贺《李凭箜篌引》)

3.谢公宿处今尚在,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4.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                   。(周邦彦《苏幕遮》)

5.帝子降兮北渚,                      。(屈原《湘夫人》)

6.____________________,内无应门五尺之僮。(李密《陈情表》)

7.心非木石岂无感?                   。(鲍照《拟行路难(其四)》)

8.____________,知来者之可追。(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菩 萨 蛮

高观国

何须急管吹云暝,高寒滟滟开金饼。今夕不登楼,一年空过秋。  桂花香雾冷,梧叶西风影。客醉倚河桥,清光愁玉箫。

【注】①滟滟:光摇动貌。

1.这首词中最能体现季节特点的词语有                    。“今夕不登楼,一年空过秋”中“今夕”指         之夕。(3分)

2.“客醉倚河桥,清光愁玉箫”中“客醉”二字耐人寻味,请加以分析。(4分)

 

查看答案

曹锡宝,字鸿书,上海人。乾隆初,以举人考授内阁中书,充军机处章京。资深当擢侍读,锡宝辞。二十二年,改庶吉士。 以母忧归,病疡,数年乃愈。三十一年,改刑部主事。再迁郎中。授山东粮道。上巡山东,召见,命来京以部属用。以大学士阿桂奏,令入四库全书馆自效。书成,以国子监司业升用。

居三年,上以锡宝补司业无期,特授陕西道监察御史。时协办大学士和珅执政,其奴刘全恃势营私,衣服、车马、居室皆逾制。锡宝将论劾,侍郎南汇吴省钦与锡宝同乡里,闻其事,和珅方从上热河行在,驰以告和珅,令全毁其室,衣服、车马有逾制,皆匿无迹。锡宝疏至,上诘和珅。和珅言平时戒约严,或扈从日久渐生事,乞严察重惩。乃命留京办事王大臣召锡宝问状,又令步军统领遣官从锡宝至全家察视,无迹,锡宝自承冒昧。上召锡宝诣行在面诘,锡宝奏全倚势营私,未有实迹,第为和珅“杜渐防微”,乃有此奏。复谕军机大臣、大学士梁国治等覆询,锡宝又承“杜渐防微”语失当,请治罪。下部议,当左迁。上手诏略言:“平时用人行政,不肯存逆诈亿不信之见。若委用臣工不能推诚布公,而猜疑防范,据一时无根之谈,遽入人以罪,使天下重足而立、侧目而视,断无此政体。锡宝未察虚实,以书生拘迂之见,托为正言陈奏。姑宽其罚,改革职留任。”五十七年,卒。

仁宗亲政,诛和珅,并籍全家,乃追思锡宝直言,谕曰:“故御史曹锡宝,尝劾和珅奴刘全倚势营私,家赀丰厚。彼时和珅声势薰灼,举朝无一人敢于纠劾,而锡宝独能抗辞执奏,不愧诤臣。今和珅治罪后,并籍全家,赀产至二十余万。是锡宝所劾不虚,宜加优奖,以旌直言。锡宝赠副都御史,其子江视赠官予荫。”锡宝,一士从子,再世居台省,敢言名。家有瓮,焚谏草。江尝乞诸能文者为诗歌,传一时云。

1.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军机处章京 充:充当,担任

B.资深当擢侍读,锡宝辞:辞别

C.锡宝疏至,上和珅诘:责问

D.未有实迹,为和珅“杜渐防微”第:只是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以母忧归,病疡,数年愈至东城,有二十八骑

B.驰告和珅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相之

C.使天下重足立、侧目而视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始流

D.是锡宝劾不虚盖余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表明曹锡宝是一个谏诤之臣的一组是(   )

①资深当擢侍读,锡宝辞 ②时协办大学士和珅执政,其奴刘全恃势营私 ③上召锡宝诣行在面诘,锡宝奏全倚势营私,未有实迹,第为和珅“杜渐防微” ④而锡宝独能抗辞执奏,不愧诤臣 ⑤锡宝赠副都御史,其子江视赠官予荫 ⑥家有瓮,焚谏草

A.②③④           B.③④⑥           C.③⑤⑥           D.①②③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曹锡宝因别人的奏举推荐,进入四库全书馆工作。《四库全书》编成以后,朝廷以国子监司业一职来提拔任用他。

B.上海南汇人吴省钦和曹锡宝是同乡,他得知曹锡宝将要弹劾和珅之后,立即将消息告诉了和珅。

C.和珅装模作样地“乞严察重惩”后,立即指示刘全迅速销毁罪证,因此曹锡宝派人到刘全家查看却什么也没有发现,只好承认自己鲁莽轻率。

D.敢于直言的曹锡宝在和珅气焰嚣张、声势凌人的当权时期,挺身而出,弹劾举报和珅,虽然失败,但仍不愧为一个谏诤之臣。

5.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10分)

(1)上巡山东,召见,命来京以部属用。(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锡宝未察虚实,以书生拘迂之见,托为正言陈奏。(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江尝乞诸能文者为诗歌,传一时云。(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寻,就是“寻找”“探求”。寻幽探胜,饱览美丽的风景;寻根究底,探求科学的奥秘。异乡寻梦,故园寻根。寻求发展的机会,寻求人间真情,寻找心灵的归宿——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请以“寻”为话题,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思考,写一篇文章,写成记叙文或议论文,题目自拟,不少于700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材料,把它扩写成一个200字左右的故事,要求有动作、语言和景物描写。

程门立雪

(杨时)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典出《宋史·杨时传》,意思说是说:杨时与游酢二人去拜见老师程颐,正碰上老师坐着小睡,他们怕惊动老师,就在门外等着,一直到程颐醒来,这时,门外的雪已下了一尺多深。后人便用“程门立雪”的成语表示求学者尊敬师长和求学心诚意坚。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