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①李白 楼观岳阳尽②,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①李白

楼观岳阳尽②,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③,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释:①759年(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与友人夏十二南游岳阳,秋季作这首诗。②楼,指岳阳楼。岳阳,指天岳山南面一带。③下榻,指住宿。整句意为“在岳阳楼上住宿,好像在云间住宿一样”

1.“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5分)

                                                       

2.李白笔下岳阳楼的突出特点是什么?诗人是怎样表现这一特点的?结合有关诗句分析。(6分)

                                                           

 

1.“雁引愁心去”一句更好。(1分) ①这一句用了拟人手法,“引”将大雁写得有人情味,有意帮助作者带走了愁心。②“愁心去”与诗人遇赦后愉悦痛快的心情相吻合。③与下句“山衔好月来”对仗工稳,情感一致。(答出任意两点即给4分) 2.岳阳楼的突出特点是“高”。(1分)作者用衬托的手法写岳阳楼的高。(1分) ①首句“楼观岳阳尽”,登上岳阳楼就能望尽天岳山南面一带的风景,以所见之景的阔远衬托岳阳楼的高耸。②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写在岳阳楼上休息、喝酒有如在云间、在天上一样,用自己恍若神仙的感受衬托岳阳楼的高耸。③尾联“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以急风衬托楼高,所谓高处不胜寒。(任意两点给4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诗人笔下的自然万物好像被赋予生命,雁儿高飞,带走了诗人忧愁苦闷之心;月出山口,仿佛是君山衔来了团圆美好之月。“雁别秋江去”只是写雁儿冷漠地离别秋江飞去,缺乏感情色彩,远不如前者用拟人化手法写雁儿懂得人情,带走愁心,并与下句君山有意“衔好月来”互相对仗、映衬,从而使形象显得生动活泼,情趣盎然。“山衔好月来”一句,想象新颖,有独创性,着一“衔”字而境界全出,写得诡谲纵逸,诙谐风趣。 2.整首诗运用陪衬、烘托和夸张的手法,没有一句正面直接描写楼高,句句从俯视纵观岳阳楼周围景物的渺远、开阔、高耸等情状落笔,却无处不显出楼高,不露斧凿痕迹,自然浑成,巧夺天工。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 鉴赏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尉迟敬德

隋末,有书生居太原,苦于家贫,以教授为业。所居抵官库,因穴而入,其内有钱数万贯,遂欲携挈。有金甲人持戈曰:“汝要钱,可索取尉迟公帖来,此是尉迟敬德钱也。”书生访求不见,至铁冶处,有煅铁尉迟敬德者,方袒露蓬首。锻炼之次,书生伺其歇,乃前拜之。尉迟公问曰:“何故?”曰:“某贫困,足下富贵,欲乞钱五百贯。得否?”尉迟公怒曰:“某打铁人,安有富贵?乃侮我耳!”生曰:“若能哀悯,但赐一帖,他日自知。”尉迟不得已,令书生执笔,曰:“钱付某乙五百贯。”具月日,署名于后。书生拜谢持去。尉迟公与其徒,拊掌大笑,以为妄也。书生既得帖,却至库中,复见金甲人呈之。笑曰:“是也。”令系于梁上高处。遣书生取钱,止于五百贯。后敬德佐神尧,立殊功,请归乡里。敕赐钱,并一库物未曾开者,遂得此钱。阅簿,欠五百贯,将罪主者,忽于梁上得帖子。敬德视之,乃打铁时书帖。累日惊叹,使人密求书生,得之,具陈所见。公厚遣之,仍以库物分惠故旧。

(选自《太平广记·定数》)

1.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足下富贵尊称“您”                    B.以为也荒谬

C.立功特殊的                          D.仍以库物分惠故旧有旧交情的人

2.下面各组句子全都表明尉迟敬德的富贵乃是定数的一项是:

①此是尉迟敬德钱也②方袒露蓬首 ③某贫困,足下富贵

④令系于梁上高处 ⑤后敬德佐神尧,立殊功 ⑥阅簿,欠五百贯

A.②⑤⑥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富贵之前,尉迟敬德以打铁为生,生活贫困。

B.尉迟敬德心地善良,虽然觉得书生的话很荒谬,但是仍然给他打了借条。

C.本文选自《太平广记·定数》,反映了人之富贵是命中注定的思想,具有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

D.金甲人看到尉迟敬德的借条很高兴,命令书生把它系在房梁上,作为后来清点财物时的证明。

4.把原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居抵官库,因穴而入,其内有钱数万贯,遂欲携挈。(5分)

                                                                  

2.敕赐钱,并一库物未曾开者,遂得此钱。(5分)

                                                                  

 

查看答案

为什么我们容易区分上下,但却不容易分辨左右?一位哲人说过,“人,诗意地栖居于大地”,我们头顶蓝天,脚踩大地,这是区分上下的最为直观方便的参照系。但左右就不同了,左和右并无明显的参照系。小时候,大人教我们:拿筷子的是右手,端碗的是左手。两只手的功能的不对称,帮我们分辨了左右。可见,要区分左右之不同,首先得有赖于某种不对称的基准。

人类能够区别左右,奥秘就在于人类的左右大脑是不对称的!动物的大脑是对称的,因而动物不能区分左右。这一设想最初由奥地利物理学家马赫提出。如今已有实验证明马赫的洞见是正确的。我们的右脑与直觉、情感有关,左脑与逻辑、语言有关。一个简单的测试就可以证明这一点。给出这样的问题:所有的猴子都会爬树,豪猪是一种猴子,豪猪会爬树吗?这是一个三段论。大前提正确,但小前提却是错的。对于左侧休克的病人来说,他的右脑仍然起作用,于是他回答:豪猪怎么能爬树呢?它不是猴子,它的刺多得像一只刺猬。但对于右侧休克的病人来说,他的左脑依然起作用,他的回答则全然不同:豪猪是一种猴子,它当然会爬树。这个测试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右脑与具体情景有关,因而右脑正常的病人能够记得豪猪的模样,它当然不是猴子;而左脑则与逻辑有关,因而左脑正常的病人能够运用演绎逻辑来推理,但他却不知道豪猪长什么样。日常生活中的我们偶尔也会有这样的体验,一时想不起某物或某景的抽象名词,但却能在大脑中生动地再现其具体模样。这就是左右大脑分工的不同。人类正常的思维活动有赖于左右脑的合作,否则这个世界在我们眼中就会变得荒唐不堪。

人类生活在一个近似对称的世界之中,人体就呈明显的两侧对称。但这种对称又不时会被打破。众所周知,体内的器官分布就呈现某种不对称,如心脏偏于左侧。或许因为我们处处遭遇对称,因而科学家对于自然规律的对称性有一种痴迷。然而,更加重要的却是:在所有创造性的活动中,首先必须打破的恰恰是这种原始的对称性。以哲学史上有名的“布里丹的驴子”为例,当它置身于两堆同等距离的干草之间时,将难以在向左走与向右走之间做出抉择。它置身于对称性之中,若不打破这种对称性,它就会被活活饿死。自然,现实中的驴子决不会饿死,由于某种细微差别的影响,它会以不可预测的行动去打破这种逻辑上的对称。

就此而言,随着不对称性而来的,就是创造和活力。以性别为例,基于雌雄相异的两性生殖,为生命界带来无穷的变异与活力。而人类的两情相悦,更是生活而不是活着的见证。以时间为例,未来和过去的不对称,才让我们的生活始终都充满希望。

1.本文谈论的核心问题是(  )

A.人类大脑的特征                        B.对称性

C.分辨左右的意义                        D.不对称性

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明确指出:无论是区分上下还是区分左右,都依赖于打破对称性,找到在功能上更直观方便并且不对称的参照系。

B.动物不能区分左右.因为动物的大脑是对称的。奥地利物理学家马赫提出并通过实验证明了这个结论,马赫的洞见是正确的。

C.科学家对于自然规律的对称性有一种痴迷,原因或许就在于人类生活在一个近似对称的世界之中.我们处处遭遇对称。

D.现实中的驴子即使身处两堆同等距离的干草之间也决不会饿死,因为它会凭借其大脑的不对称性,打破逻辑上的对称。

3.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左右大脑的不对称是我们区别于动物的特征之一。

B.人类区别左右的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教育的结果。

C.人类所有的创造和活力,都来源于所处世界的对称性。

D.我们之所以充满希望,就是因为未来必定比过去美好。

 

查看答案

康桥在徐志摩看来是天底下最优美、宁静、富有灵性的地方。

湘西在沈从文看来是最纯净、和谐的灵魂归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结之人、之地、之物、亦或文化,在你的心中是否也有如此的魂牵梦萦?

请以“我的       情结”为题,写一篇900百字左右的文章。

 

查看答案

①冬月,山之叟担一牡丹,高可隐人,枝柯鄂韡①,蕾丛丛以百数。主人异目视之,为损重赀②。虑他处无足当是花者,庭之正中,旧有数本,移其位让焉。幂锦张烛,客来指以自负。亡何花开,薄如蝉翼,较前大不如。怒而移之山,再移之墙,立枯死。主人惭其故花,且嫌庭之空也,归其原处,数日亦死。

客过而尤之曰:“子不见夫善相花者乎?宜山者山,宜庭者庭。迁而移之,在冬非春。故人与花常两全也。子既貌取以为良,一不当,暴摧折之,移其非时,花之怨以死也诚宜。牡丹之来也,未尝自言曰:‘宜重吾价,宜置吾庭,宜黜汝旧,以让吾新。’一月之间,忽予忽夺,皆子一人之为。不自怒而怒花,过矣!当其时,新者虽来,旧者不让,较其开孰胜而后移焉,则俱不死;就移焉,而不急复故花之位,则其一死,其一不死。子亟亟焉,物性之不知,土宜之不辨,喜而宠之,怒而贬之。主人之喜怒无常,花之性命尽矣!然则子之病,病乎己尊而物贱也,性果而识暗也,自恃而不谋诸人也。他日子之庭,其无花哉!”

③主人不能答,请具砚削牍,记之以自警焉。      (袁枚《小仓山房文集》)

【注】①韡:繁盛,音wěi。②赀:资财,音zī。

1.翻译划线句(4分)

①客过而尤之

②物性之不知,土宜之不辨

2.第①段中主人喜爱新牡丹是因为新牡丹                 (2分)

3.第②段“客”举“善相花者”这一例子的目的是                 (2分)

4.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2分)

A.新牡丹花朵美、价格高,但过于娇弱,不易成活。

B.移植花木宜在春季,可主人却在冬季移植,结果导致牡丹枯死。

C.主人对牡丹不闻不问疏于养护,导致新旧牡丹全部死亡。

D.主人种花失败,根本原因在于自身性格与修养出了偏差。

5.第③段写主人“记之以自警”,他会从中吸取怎样的教训?(3分)

6.本文与龚自珍《病梅馆记》相比,在写法与内容上有哪些相似之处?(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3分)

宣宗酷好促织之戏,谴使取之江南。虫价贵至数十金。枫桥一粮长以郡督谴觅,入得一最良者,用所乘骏马易之。妻谓骏马所易,必有异,窃视之。虫跃出,为鸡啄食。妻惧,自缢死。夫归,伤其妻,且畏法,亦自经焉。(选自《明朝小史》)

这则短文与课文《促织》比较,内容上的共同之处在于_______;

文体特点则不同,短文_______《促织》_______。(3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