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作文(60分) 题目:寻找 要求:1.请先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词语,形成完整的题目...

作文(60分)

题目:寻找        

要求:1.请先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词语,形成完整的题目,然后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2.注意综合运用多种描写手法,写出事件的波澜,展现美好的人性。

 

略 【解析】 试题分析:你可以“寻找”一件毫无感情寄托的物品,也可以“寻找”一般的人,而这些是低层次意义上的“寻找”,它注重的是“寻找”的结果。其实,我们完全可以去“寻找”高层次的东西,比如友情、亲情、真理、奥秘……它更多的是注重“寻找”的过程。 1、追寻不曾拥有的。 寻找成了一种向往、追求、进取, 为了渴望而探索 。 人的一生是个找寻的过程,郑和乘风破浪,找到了异域的文明;哥伦布不畏险阻,开阔了既有的视野;布鲁诺用生命寻找到了真理,杨利伟用忠诚和勇气找到中国的地位和尊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2、找回曾经拥有的。 寻根,寻找是一种呼唤、一种精神的回归,一种坚守、一种珍藏。 3、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追寻是获得的前提,踏破铁鞋才能得来全不费工夫。/最美好的就在身边。熟悉的地方就有风景。生活不一定在别处。 4、每天寻找新的东西,同时也必然失去一些东西。 追求成熟,却失去了童真;追求知识的富有,却失去了过去的单纯…… “寻找”的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寻找”的过程,是我们“寻找”的本身就带着的思考,体现的人生的境界。寻找中把握拥有,且行且珍 考点:本题考查语言表达与应用的能力。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语言形式不一致,也是造成不连贯的原因。下列句子中语言形式一致的是(    )(2分)

这位老先生头发斑白,衣着朴素,                  ,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A.风趣的谈吐,渊博的知识                B.谈吐学问,风趣渊博

C.谈吐风趣,学问渊博                    D.谈吐风趣,渊博的学问

 

查看答案

根据下面语言材料,运用对偶知识对出下联。(3分)

春天时,湖水涨满,湖天一色,船行湖中,如行天上;秋日里,山色斑斓,山景如画,人游山中,如行画中。

上联是:春水船如天上坐;

下联为:                  

 

查看答案

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续写一句话,要求句式、修辞与示例相同。(3分)

示例:一棵棵傲然挺立的椰子树,是守卫海岛的哨兵,守卫着海岛的孤寂与荒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木鱼馄饨

林清玄

深夜到临沂街去访友,偶然在巷子里遇见多年前旧识的卖馄饨的老人,他开朗依旧,风趣依旧。

四年多以前,我客居在临沂街,夜里时常工作到很晚,每天凌晨一点半左右,一阵清越的木鱼声总是响进我临街的窗口。那木鱼的声音非常准时,天天都在凌晨的时间敲响,即使在风雨来时也不间断。刚开始的时候,木鱼声带给我一种神秘的感觉,往往令我停止工作,出神地望着窗外的长空,心里不断地想着:这深夜的木鱼声,到底是谁敲起的?它又象征了什么意义?难道有人每天凌晨一时在我住处附近念经吗?

冬季里有一天,天空中落着无力的飘闪的小雨,我正读着一册印刷极为精美的《金刚经》,读到最后“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一段,木鱼声恰好从远处的巷口传来,格外使人觉得浑天无极,我披衣坐起,撑着一把伞,决心去找木鱼声音的来处。

那木鱼敲得十分沉重着力,从满天的雨丝里传扬开来,它敲敲停停,忽远忽近,完全不像是寺庙里读经时急落的木鱼。我追踪着声音的轨迹,匆匆地穿过巷子,远远的,看到一个披着宽大布衣,戴着毡帽的小老头子,他推着一辆老旧的摊车,正摇摇摆摆地从巷子那一头走来。摊车上挂着一盏四十烛光的灯泡,随着道路的颠踬,在微雨的暗道里飘摇。一直迷惑我的木鱼声,就是那位老头所敲出来的。

一走近,才知道那只不过是一个寻常卖馄饨的摊子,我问老人为什么选择了木鱼的敲奏,他的回答竟是十分简单,他说:“喜欢吃我的馄饨的老顾客,一听到我的木鱼声,他们就会跑出来买馄饨了。”我不禁哑然,原来木鱼在他,就像乡下卖豆花的人摇动的铃铛,或者是卖冰水的小贩手中吸引小孩的喇叭,只是一种再也简单不过的信号。

是我自己把木鱼联想得太远了,其实它有时候仅仅是一种劳苦生活的工具。

老人也看出了我的失望,他说:“先生,你吃一碗我的馄饨吧,完全是用精肉做成的,不加一点葱菜,连大饭店的厨师都爱吃我的馄饨呢。”我于是丢弃了自己对木鱼的魔障,撑着伞,站立在一座红门前,就着老人摊子上的小灯,吃了一碗馄饨。在风雨中,我品出了老人的馄饨,确是人间的美味,不下于他手中敲的木鱼。

后来,我也慢慢成为老人忠实的顾客,每天工作到凌晨的段落,远远听到他的木鱼,就在巷口里候他,吃完一碗馄饨,才开始继续我一天未完的工作。和老人熟了以后,才知道他选择木鱼作为馄饨的讯号有他独特的匠心。他说因为他的生意在深夜,实在想不出一种可以让远近都听闻而不至于吵醒熟睡人们的工具,而且深夜里像卖粽子的人大声叫嚷,是他觉得有失尊严而有所不为的,最后他选择了木鱼——让清醒者可以听到他的叫唤,却不至于中断了熟睡者的美梦。

木鱼总是木鱼,不管从什么角度来看它,它仍旧有它的可爱处,即使用在一个馄饨摊子上。

我吃老人的馄饨吃了一年多,直到后来迁居,才失去联系,但每当在静夜里工作,我仍时常怀念着他和他的馄饨。

老人是我们社会角落里一个平凡的人,他在临沂街一带卖了三十年馄饨,已经成为那一带夜生活里人尽皆知的人,他固然对自己亲手烹调后小心翼翼装在铁盒的馄饨很有信心,他用木鱼声传递的馄饨也成为那一带的金字招牌。木鱼在他,在吃馄饨的人来说,都是生活里的一部分。

那一天遇到老人,他还是一袭布衣,还是敲着那个敲了三十年的木鱼,可是老人已经完全忘记我了,我想,岁月在他只是云淡风轻的一串声音吧。我站在巷口,看他缓缓推走小小的摊,返身消失在巷子的转角,一直到很远了,我还可以听见木鱼声从黑夜的空中穿过,温暖着迟睡者的心灵。

木鱼在馄饨摊子里真是美,充满了生活的美,我离开的时候这样想着,有时读不读经都是无关紧要的事。

1.下列有关文章的鉴赏评价不正确的两项是 (  ) (  ) (6分)

A.本文作者由对木鱼声的误会和探究,引出了卖馄饨老人的故事,从而表达了对人生的领悟,构思巧妙到不着痕迹的程度。

B.本文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作者开始对木鱼声产生了“魔障”是“抑”,明白了木鱼“仅仅是一种劳苦生活的工具”是“扬”。

C.“我仍时常怀念着他和他的馄饨”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卖馄饨老人的崇敬,也使前后文形成自然的照应,使全篇浑然一体。

D.本文写一个小人物的生存状态和人生境界,充满了人性美的温情和馨香,更充满了生活的哲思和厚重感。

E.文章前面写自己冬日雨天读《金刚经》颇有感悟,结尾说“有时读不读经都是无关紧要的事”,意在表明现实生活可以改变人的思想。

2.为什么最初卖馄饨老人的木鱼声会给作者带来“一种神秘的感觉”?老人为什么选择木鱼作为馄饨的讯号?(5分)

答:                                                                                   

3.请根据文章内容,简析作者简笔勾勒的卖馄饨老人的形象。(6分)

答:                                                                                   

4.林清玄曾说过“所有美的感受都要穿过心灵,就好像海岸溪边的卵石,一切杂质都已流去,只剩下最坚实、纯净、浑圆的石心”。结合本文探究这一思想的内涵。(8分)

答:                                                                              

 

查看答案

 默写填空:

1.那榆阴下的一潭,                              ,揉碎在浮藻间,              

2.携来百侣曾游,                  

3.在雨的哀曲里,                       ,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

4.复为慷慨羽声,                                  

5.以时间的流驶,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