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加线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是坚守,还是撤退,在营长很纠结时,...

下列加线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是坚守,还是撤退,在营长很纠结时,突然接到上级要求撤退的命令,他的心情一下子茅塞顿开

B.这个方案,我已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要是再不能合乎要求,我也爱莫能助了,我已经理屈词穷了。

C.有人说拆迁户要求过度赔偿才导致了房价上涨,这简直是颠倒黑白,对于房价的暴涨,拆迁户的那点过渡补偿真是沧海一粟

D.个税改革应该是一种综合改革,不仅仅包括个税免征额的提高,还要包括由分税制度逐步转向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改革。如此看来,个税改革任重道远

 

D 【解析】 试题分析:.任重道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A.茅塞顿开:形容思想忽然开窍,立刻明白了某个道理。与“上级命令”无关。 B.理屈词穷:由于理亏无话可说。此处改为“黔驴技穷”。C.沧海一粟:大海里的一粒谷粒,形容渺小;句中指“数量少”,可以改为“九牛一毛”。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能力层次为E级。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永远的巴金

王蒙

在这个星空之夜,巴金走了。

如果设想一下近百年来最受欢迎和影响最大的一部长篇小说,我想应该是巴金的《家》。

而等到我自己迷于阅读的时候,我宁愿读《灭亡》和《新生》,因为这两本书里写了革命,哪怕是幻想中的革命,写了牺牲,写了被压迫者的苦难和统治者的罪恶。我也读过巴金写的与译的《春天里的秋天》《秋天里的春天》还有《寒夜》《憩园》等等,我深深感到了巴金的热烈的情思,哪怕这种情是用无望的寒冷色调来表现的。甚至在他晚年以后,他写什么都是那样的充沛、细密、水滴石穿,火灼心肺。巴金的书永远像火炬一样地燃烧,巴金的心永远为青春、为爱、为人民而淌血。

作为一个作家他太老实,太朴实无华,对不起,我要说是太呆气啦。

他在关于《家》的文字中一次又一次地书写:“青春是美丽的。”所以他特别痛恨那些戕害青年、压迫人性、敌视文学艺术、维护封建道统的顽固派。他看到了太多的不应该不幸的人却遭到了不幸,他充满了感情的郁积。

巴金的作品其实一向直言不讳,拥护什么,同情什么,反对什么,都清晰强烈。一个爱国主义,一个人道主义,是他终身的信仰——这是他在迎接第五次作家代表大会的时候说的。他甚至于讲得有点极端,因为在另一个场合他曾经说自己不是文学家,他拿起笔来只是为了呼唤光明与驱逐黑暗。他喜欢在高尔基的作品中描写过的俄罗斯民间故事,有一个英雄叫丹柯,他为了率领人们走出黑暗的树林,他掏出了自己的心脏,作为火炬,照亮了夜路。所以他一辈子说是要把心交给读者,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是一个用心用自己的全部生命来写作,来做人的人。所以提起历史教训来他永远是念念于心,他太了解历史的代价了,他不希望看到历史的曲折重演。在他的倡议下,世界一流的现代文学馆终于建成了,这是“五四”以来的现代文学的丰碑,也永远是巴金老人的纪念馆。没有巴金就没有现代文学馆。他还想纪念与记住一些远为沉重的东西,那样的记忆已经凝固在他的晚年巨著《随想录》里,把记忆和反思镌刻在人们的心底了。

“我已经快要走到生命的尽头了,但是我并不悲观,我把希望寄托在青年人身上……”在他年老以后,他一次又一次地这样说。他像老母鸡一样地用自己的翅膀庇护着年轻人。他与女儿李小林主编的《收获》本身就是勤于耕耘、勇于创新、尊重传统、推举新秀的园地。“要多写,要多写一点……”他一次又一次地对我说。在他还能行动的时候,每次我去看望他,他老人家总要边叮嘱边站立着……走出房门相送,而当我紧张劝阻的时候,他与女儿小林都解释说他也需要活动活动。我们握手,他的手常常冰凉,小林说他的习惯是体温维持较低,然而他的心永远火烫。他不怎么笑,有时候想说两句笑话,如说到张洁的一篇荒诞讽刺小说,但是他的神情仍然认真而且苦涩、无奈。他总是那样诚实、谦虚、质朴、无私。他永远踏踏实实地活在中国的土地上。他提倡讲真话提倡了一生,却遭到过诋毁,曰:“真话不等于真理”,倒像是假话更接近真理。现在,这种雄辩的嚼舌已经不怎么行时了,巴金的矗立是真诚的真实的与真挚的文学对于假大空伪文学的胜出。

想一想他,我们刚刚有一点懈怠轻狂,迅速变成了汗流浃背。                 (有删节)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作者读过许多巴金写的译的作品,深深感受到在这些作品中都蕴含着强烈的激情、力量和牺牲精神。

B.巴金喜欢关于高尔基笔下英雄丹柯的民间故事,表现了巴金愿意为人间呼唤光明、驱逐黑暗的愿望。

C.没有巴金就没有现代文学馆,沉重的建馆历史已经收录在他晚年巨著《随想录》里,并铭刻在人们的心底。

D.巴金老人不苟言笑,即使听到笑话也是表情苦涩无奈,这体现了他的诚实、谦虚、质朴、无私。

E.“巴金的矗立”是指巴金真诚的真实的与真挚的文学在人民心中及文学史的崇高地位,是对巴金的高度赞誉。

2.巴金先生在关于《家》的文字中一次又一次地书写“青春是美丽的”,这句话中包含几层含义,请分点概述。(6分)

答:                                                                             

3.文中提到了巴金先生哪些优秀品质?请简要分析概括。(6分)

答:                                                                             

4.文章结尾处说“想一想他,我们刚刚有一点懈怠轻狂,迅速变成了汗流浃背”,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和得到的启示。(8分)

答: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辛苦逢遭起一经,               。《过零丁洋》

2.岁寒,                  。《子罕》

3.           ,子无良媒。               《氓》

4.           ,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离骚》

5.           ,而不知其所止。           《赤壁赋》

6.驾一叶之扁舟,             。《赤壁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归朝欢    柳永

别岸扁舟三两只。葭苇萧萧风淅淅。沙汀宿雁破烟飞,溪桥残月和霜白。渐渐分曙色。路遥山远多行役。往来人,只轮双桨,尽是利名客。

一望乡关烟水隔。转觉归心生羽翼。愁云恨雨两牵萦,新春残腊相催逼。岁华都瞬息。浪萍风梗诚何益。归去采,玉楼深处,有个人相忆。

只轮:代指车。梗:草本植物的枝茎。

1.这首诗上阕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词意简要分析。(5分)

2.词的下阕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词句具体分析。(6分)

 

查看答案

陈矩,安肃人。万历中,为司礼秉笔太监。二十六年提督东厂。为人平恕识大体。尝奉诏收书籍,中有侍郎吕坤所著《闺范图说》,帝以赐郑贵妃,妃自为序,锓诸木。时国本未定,或作《闺范图说》跋,名曰《忧危竑议》,大指言贵妃欲夺储位,坤阴助之,并及张养蒙、魏允贞等九人,语极妄诞。逾三年,皇太子立。

至三十一年十一月甲子昧爽,自朝房至勋戚大臣门,各有匿名书一帙,名曰《续忧危竑议》,言贵妃与大学士朱赓,戎政尚书王世扬,三边总督李汶,保定巡抚孙玮,少卿张养志,锦衣都督王之桢,千户王名世、王承恩等相结,谋易太子,其言益妄诞不经。矩获之以闻,大学士赓奏亦入。帝大怒,敕矩及锦衣卫大索,必得造妖书者。时大狱猝发,缉校交错都下,以风影捕系,所株连甚众。之桢欲陷锦衣指挥周嘉庆,首辅沈一贯欲陷次辅沈鲤、侍郎郭正域,俱使人属矩。矩正色拒之。已而百户蒋臣捕皦生光至。生光者,京师无赖人也,尝伪作富商包继志诗,有“郑主乘黄屋”之句,以胁继志金,故人疑而捕之。酷讯不承,妻妾子弟皆掠无完肤。矩心念生光即冤,然前罪已当死,且狱无主名,上必怒甚,恐辗转攀累无已。礼部侍郎李廷机亦以生光前诗与妖书词合。乃具狱,生光坐凌迟死。

三十三年掌司礼监,督厂如故。帝欲杖建言参政姜士昌,以矩谏而止。云南民杀税监杨荣,帝欲尽捕乱者,亦以矩言获免。明年奉诏虑囚,御史曹学程以阻日本酋关白事,系狱且十年,法司请于矩求出,矩谢不敢。已而密白之,竟得释,余亦多所平反。又明年卒,赐祠额曰清忠。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十三》,有删改)

1.下列各句中加线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其言妄诞不经益:越发、更加

B.矩获之以闻:听说

C.以风影捕 系:拘捕

D.俱使人矩属:委托

2.下列能够说明陈矩“为人平恕识大体”的一项是(3分)

①矩获之以闻,大学士赓奏亦入 ②敕矩及锦衣卫大索 ③以风影捕系,所株连甚众 ④俱使人属矩。矩正色拒之 ⑤矩心念生光即冤,然前罪已当死 ⑥已而密白之,竟得释

A.①②④           B.①③⑥           C.③④⑤           D.④⑤⑥

3.下面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陈矩,安肃人,明神宗时先后人司礼秉笔太监和东厂提督,他为人公正宽容,能识大体,被皇帝看中并被重用。

B.在“妖书”案中,陈矩拒绝请托,不事株连,结案时将主犯定为皦生光,既处罚了他,又给神宗一个合理的答复。

C.云南税监杨荣被杀,神宗想要逮捕当地闹事百姓,因为陈矩进言而没有下令,这样就避免了一场灾祸的发生。

D.御史曹学程被关押在监狱将近十年,趁机向陈矩求情,却被陈矩当面拒绝了,这说明陈矩是一个按规章办事的人。

4.翻译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画线句子。(10分)

(1) 帝大怒,敕矩及锦衣卫大索,必得造妖书者。(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且狱无主名,上必怒甚,恐辗转攀累无已。(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已而密白之,竟得释,余亦多所平反。(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充满时代性的诗学阐释

袁济喜

诗学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儒学的基本内容。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这样评论:“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翻开我们今天所见的《论语》,以及《史记》中的《孔子世家》,我们可以发现孔子经常用《诗经》来教育学生,与学生讨论人生、政治与文学诸多问题。著名学者与文人朱自清先生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出版过一本书叫做《诗言志辨》,其中详细地谈到了《诗经》在那个古老的年代中,成为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百科全书。后来,八十年代的裴斐先生曾写过《诗缘情辨》,认为诗学之核心乃是诗缘情,可以与诗言志互证。这一观念同样在当时的文论界引起过广泛的影响。此后,中国诗学与文论一直成为人文学科的热门,产生了众多的研究成果。

中国古代诗学,与其他民族的诗学相比,更具有人文的蕴涵,它融宗教、人文于一体,其中深藏着中华民族的精气神,是感性与知性、情感与理智的统一体。《文心雕龙·风骨篇》云:“《诗》总六义,风冠其首,斯乃化感之本源,志气之符契也。”中国古代的诗学既有今天所说的文学的因素,更有民族文化的特质。明乎此,我们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秦汉之前,六经以《诗经》为首。其实,即使在秦汉之后,《诗》学也一直是经学的重要部分,也是中国文学批评的核心。在诗经精神中,还折射出中华人文的玄奥,上个世纪的四十年代,闻一多先生写过《神话与诗》,试图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去解释《诗经》,探索中华文化的玄奥,从而打破了单一的经学路径。我自己在九十年代也写了专著《兴:艺术生命的激活》,对于“诗可以兴”的命题进行过专门的研究,越发感到中国诗学中的玄机很深。随着近几年西方文化人类学意义上的诗学融入中国学术界,关于诗性精神与中国文化之特质的探索更是成为多学科互融的焦点所在。

因此,对于中国古代诗学的阐释与解读,是生生不息的,是充满时代性的。这种解读与阐释,一方面是对于义理和意义的阐释与发挥,因此,可以借鉴西方的理论,但另一方面更应当吸纳本土的文化资源,充分依据新发现的资料进行解读与研究。只有这两方面的齐头并进,才能使中国诗学的研究向前迈进。近代以来,随着王国维二重证据说的提出与响应,在中国诗学领域,许多学者将新出土的简帛文书引入诗学,与传统的诗学经典及西方学说互相印证,产生了许多令人可喜可贺的成果。但同时,如何将这些新出土的文献与传世经典互相融会贯通,特别是正确评估二者的价值,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更是一个新的问题,弄得不好,会出现类似汉代经今古文之争,超出学术研究的范畴,这是我们始料未及的。不过,在中国诗学与文论研究领域,引入新出土的竹帛文献,肯定是一种新的学术增长点,也是今后研究的方向。

1.下列关于中国古代诗学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诗学既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儒学的基本内容。

B.中国古代的诗学包含着人生、政治与文学等各方面的问题,是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百科全书。

C.《诗》学一直是经学的重要部分,也是中国文学批评的核心。

D.对于中国古代诗学的阐释与解读,是生生不息的,也是充满时代性的,要不断地寻找新的学术增长点。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裴斐先生的“诗缘情”与先前所说的“诗言志”的观点并不矛盾,二者可以互证。

B.闻一多先生的《神话与诗》试图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去解释《诗经》,探索中华文化的玄奥,打破了单一的经学路径。

C.引入新出土的竹帛文献,不论对中国诗学还是文论研究来说,都是一种新的学术增长点,也是今后研究的一个方向。

D.既借鉴西方的理论,又吸纳本土的文化资源,只要这两方面齐头并进,依据新发现的资料进行解读与研究,就能使中国诗学的研究向前迈进。

3.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其他民族的诗学,不具有人文的蕴含,也不能体现他们民族的精气神,远远不如中国的诗学。

B.《诗学》折射出中华人文的玄奥,中国学术界的多个学科都可以对其诗性精神与中国文化的特质进行探索。

C.王国维二重证据说的提出与响应,为许多学者将新出土的简帛文书引入诗学奠定了基础。

D.将新出土的文献与传世经典互相融合贯通,正确评估二者的价值,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当今诗学研究要解决的一个新问题。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