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白鹿原上的风 陈世旭 西安是圣城。 白鹿原是圣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白鹿原上的风

陈世旭

西安是圣城。

白鹿原是圣地。

陈忠实是圣者。

他是农民的儿子,从小割草拾柴。穿着没有后跟的烂布鞋投考中学,三十里沙石路把脚板磨得血肉模糊。每周日从家里背一周的馍步行去上五十里外的中学。馍夏天长毛,冬天结冰。高中毕业回乡,像祖辈一样刨上挖地,同时热望成就文学。把墨水瓶改装成煤油灯,熬干了灯油即上炕睡觉。冬天笔尖冻成冰碴,夏天的蚊虫令人窒息。几十年过去,所著颇丰,但没有一部让自己满意。将临五十岁,“清晰地听到了生命的警钟”。处于创作思想成熟并且极为活跃的高峰时期的作家心里,“一个重大的命题由开始产生到日趋激烈日趋深入”,那便是“关于我们这个民族命运的思考”。

当时的文坛,“各种欲望膨胀成一股强大的浊流冲击所有大门窗户和每一个心靡”。已经成为陕西作协主要负责人的陈忠实静静地收拾了自己的行囊,带上地认为必需的哲学、文学书籍,以及他这之前收集整理的史料,静静地回到已经完全破败的祖居老屋。新年的艳阳把阴坡上的积雪悄悄融化,强烈的创作欲望既使人心潮湃湃,又使人沉心静气。当陈忠实在草拟本上写下第一行字的时候,整个心便没入父辈爷辈老老爷辈生活过的这座古原的沉重的历史烟云。

这是1988年4月1月。陈忠实负了写出民族秘史的沉重使命,开始穿越一条幽深漫长的、似乎看不到尽头的时空隧道。

三十年后重新蜗居老屋,避开了现代文明和城市喧嚣,连电视信号也因为高耸而陡峭的白鹿原的阻挡而无法接收。最近的汽车站离这个孤单的不足百户人家的村子还有七八里土路,一旦下雨下雪,就几乎出不了门。陈忠实重新呼吸的是左邻右舍弥漫到屋院的柴烟,出门便是世居的族人和乡邻的面孔,听他们抱怨天旱了雨涝了年成如何之类。

除了思想,他完全绝对地封闭了自己:不再接受采访:不再关注对以往作品的评论;不参加应酬性的活动。从1988年春到1991年深冬,他全部记忆中最深刻的部分是孤清。冬天一只火炉夏天一盆凉水,每天趴在一张小圆桌上,“连着喝掉一热水瓶酽茶,抽掉两包以上雪茄,渐渐进入了半个世纪前的生活氛围”。白嘉轩、鹿子霖、朱先生、小娥、黑娃……形形色色的人们从黑暗的纵深,一个个被召唤到他的面前,进入他的笔端。唯一的消遣是河边散步,院里弄果木,夏夜爬山坡,用手筒在刺丛中捉蚂蚱;而冬天,则放一把野火烧荒。

整整四年,陈忠实领着《白鹿原》上的三代人,穿行了古原半个多世纪的风霜雨雪,让他们带着各自的生的欢乐和死的悲凉,进入最后的归宿。一切都像庄稼从黄上里长出来一样自然。《白鹿原》登上了当代文学的巅峰。对它的成就和影响,再苛刻的人也难以漠视和否认。而陈忠实,像野火一样呼啸着,燃烧了自己,像古往今来所有的殉道者一样,向文学奉献了自己。而今的白鹿原,丰腴肥硕,草树葱笼,早不是当年的贫瘠荒凉;而今的陈忠实,形销骨立,瘦削苍黑,早不是当年的强健明亮。

莽莽苍苍的白鹿原北坡,遥远的对面,是骊山那一面,埋着中国的始皇帝。原与山之间,由东向西倒流灞河,从秦岭逶迤而来,在迷茫的云烟中闪闪烁烁,到白鹿原西坡,跟那儿的氵产河一起注入渭河。陈忠实祖居的老屋,就在我们站立的坡沿下面,白鹿原是靠背,灞河流过门前。陈忠实说,灞河最早叫滋水,有位君王想要成就霸业,把它改作了灞河,后人觉得过于张扬,给“霸”加了三点水。在《白鹿原》里,陈忠实把氵产河写作了“润水”,以与灞河最早的称谓“滋水”对应。他的愿望是“滋润”,滋润文学的想象,而文学滋润的,是民族的心灵。

正午,起风了。白鹿原上绿浪翻滚。白鹿原繁荣过:“飒飒风叶下,遥遥烟景曛。”(初唐•长孙无忌)白鹿原衰败过:“丘坟与城阙,草树共尘埃。”(晚唐•赵嘏)但白鹿原上的风,跟千百年前一样。古人未坐今时风,今风曾经吹古人。

那位把滋水改作霸河的君王是谁,陈忠实说了,我没有听清,即便听清了也记不住。但陈忠实和他的《白鹿原》,我会永远记住。

所有的帝王都会连同他们的霸业消亡,唯文明的薪火永恒。

就像白鹿原上的风。

1.文章以“白鹿原上的风”为题目,有什么作用?请联系全文作答。(4分)

答:                                                                                     

2.根据上下文,说说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4分)

(1)陈忠实负了写出民族秘史的沉重使命、开始穿越一条幽深漫长的、似乎看不到尽头的时空隧道。(2分)

答:                                                                                    

(2)而陈忠实,像野火一样呼啸着,燃烧了自己,像古往今来所有的殉道者一样,向文学奉献了自己。(2分)

答:                                                                                    

3.在作者看来,小说《白鹿原》有哪些特点?(4分)

答:                                                                                    

4.陈忠实成功创作《白鹿原》的原因是什么?从中可以得到哪些有益的启示?请结合文章内容,从不同的层面上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                                                                                    

 

1.(1)“白鹿原上的风”就是指陈忠实及其《白鹿原》的内涵和风采,陈忠实及其《白鹿原》,所传承的民族传统、民族精神像浩荡的风一样,生生不息,象征民族文明薪火相传。(2分) 用“白鹿原上的风”来作题目,富有文学色彩,意蕴深厚,耐人寻味,更能吸引读者眼球。(2分) 2.(1)陈忠实创作的文学作品展示了民族历史的变迁,具有深沉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2分) (2)陈忠实进行文学创作,表现出忘我的写作热情,怀着献身文学的信念,执着痴迷,耗尽毕生的精力和心血(2分)。(意思对即可。) 3.(4分)(l)作品立意高远。小说对民族命运和文化心理有广阔而深刻的描写与揭示,思想内涵深刻高远。(2分)(2)作品立足史实。小说描写了“白鹿原”上三代人的生活,记叙了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变迁。(2分)(3)作品扎根生活。小说成功描写了一系列形形色色的典型而鲜活的人物形象,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俗生活色彩。(2分)(意思对即可,答出两条即可得4分) 4.(l)笔耕不辍,写作功底扎实,方能一挥而就。启示:写作是一种需要反复练习的实践技能,写作水平的提高需要量的积累,要把写作当成一种习惯,不能浅尝辄止(2分)。(2)长期思索,关注民族命运,方能灵感涌动。启示:要善于积累素材,关注社会,丰富自己的思想,要不断地从课外读物、报刊、广播电视、网络中汲取语言和思想的营养(2分)。(3)心无旁骛,远离尘世喧嚣,方能凝神聚力,潜心创作。启示:写作是一种艰苦的创作活动,要甘于寂寞、才能不受俗世侵扰,集中精力。(2分)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题目在文章中有着重要作用。这个题目运用了比喻手法,既联系了陈忠实的名作《白鹿原》,又象征了陈忠实在作品中传承的民族传统和精神像风一样,生生不息。同时这个题目富有文采,符合被传记的人物文学家的身份,也能吸引读者的眼球。 考点: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语言特色的能力。分析语言特色重点分析语句的手法及效果。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要分析这个比喻的本体。这需要联系语境,前一段中有“当陈忠实在草拟本上写下第一行字的时候,整个心便没入父辈爷辈老老爷辈生活过的这座古原的沉重的历史烟云的语句,可见,“看不到尽头的时空隧道”的本体就是民族历史的变迁。将这个信息整理出来即可。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语言特色的能力。分析语言特色重点分析语句的手法及效果。这句话运用了必修的修辞手法。联系语境,前文写陈忠实创作《白鹿原》的艰难过程,后文有“而今的白鹿原,丰腴肥硕,草树葱笼,早不是当年的贫瘠荒凉;而今的陈忠实,形销骨立,瘦削苍黑,早不是当年的强健明亮”的语句由此可以分析出本体应该是陈忠实的创作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和精力。据文意概括即可。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文章的“他是农民的儿子”一段谈的是《白鹿原》的创作缘起,文段最后有“关于我们这个民族命运的思考”的语句,表明《白鹿原》的立意高远,是对民族命运的揭示。“整整四年”一段,谈的是《白鹿原》描写了三代人的生活,反映了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变迁,表明《白鹿原》的创作扎根于生活,立足于史实,植根于中华民族沧桑巨变的历史长河中。根据文意概括即可。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原文谈到陈忠实创作原因时,有“几十年过去,所著颇丰,但没有一部让自己满意。将临五十岁,‘清晰地听到了生命的警钟’。处于创作思想成熟并且极为活跃的高峰时期的作家心里,‘一个重大的命题由开始产生到日趋激烈日趋深入’,那便是‘关于我们这个民族命运的思考’”的语句,表明创作要长期关注民族命运,长期进行艰苦的思索和探究,同时辛勤笔耕,才能写出好的作品。原文谈到陈忠实的创作时,有“除了思想,他完全绝对地封闭了自己:不再接受采访:不再关注对以往作品的评论;不参加应酬性的活动。从1988年春到1991年深冬,他全部记忆中最深刻的部分是孤清。冬天一只火炉夏天一盆凉水,每天趴在一张小圆桌上”,表明只有心无旁骛、远离尘嚣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 考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流浪的扁担

王清铭

总会在不经意间在城市某个偏僻角落碰见几把流浪的扁担。这座城市的年纪很大,但近几年来发展很快,原先长庄稼的城郊农田被鲸吞,现在纷纷长出钢筋水泥的丛林。城市的灯红瓷白和震耳的轰鸣,让单调而宁静的农田自惭形秽,缩在越来越远的地方。

这是一些失去土地和根基的扁担。我也曾经是其中的一员,随意喊一个乳名,他们中间肯定有人应声而答,尽管我们不认识。但现在扁担们竖在这个城市的某个角落,飞驰的车辆和风驰电掣般的变化使他们手足无措,慌乱的眼神从攒动的人群扫过,如无处落脚的候鸟。他们低着头,手绞着衣角,像一个个做错事的孩子,尽管他们也不懂错在哪里。

零星地,有人在扁担们面前站定,寥寥数语,然后伸出几个指头,就有一把或数把扁担尾随他们消失在高楼间,若即若离的。其他的扁担用羡慕的表情目送着,也极少说话。扁担是木讷的,他们只知道埋头干活。

扁担的身份也是尴尬的。扎根乡村的时候是农民,进入城市,就什么也不是了。什么活都可以找他们干,扛水泥、运行李、搬家具,粗活重活,城里人细皮嫩肉干不了的,都找扁担。扁担的身份是临时的,因事而定,按力气取酬。唯一不变的是,汗水砸在地上,也是摔成八瓣。

扁担的身份与汗臭味、烟草味连在一起,当你看到某个娇贵的城里人捂住同样娇贵的鼻子,往往是一把扁担走过来了。

扁担现身最集中的地方就是城市的建筑工地,那里活多,挑砖头挑水泥挑他们也叫不出名字的装潢材料,挑起太阳挑落月亮,让城市明亮的霓虹灯将他们黝黑的身影拉得很长,很孤单,像另一把瘦硬的扁担。

更多的扁担没有这样的幸运。他们必须孤零零或旁逸斜出地站在街头,等活干。这些扁担过着不知饱暖的日子。渴了,到水龙头接一点冷水;饿了,往肚里填一些发硬的馒头;冷了,将发红的双手往袖管一笼,跺一跺脚,将寒气踩跑。热,是扁担们最不怯的,看他们古铜色的皮肤,黧黑的脸色,炎热的太阳也怯几分。

扁担舍得下力气,干的活主人满意。但城市总是很吝啬,给他们很少的工钱。没活干的扁担必须四处流浪,或者往某个角落一撮,抬头看被城市切割得越来越细碎的天空。天空偶尔落下几只燕子,在电线杆上。城市的楼越来越高,乡下常见的麻雀来不了,只有那几只燕子替他们排解等待时的烦闷

天气热时或活儿干得太猛后,睡意会悄悄从心底爬出来,漫向他们的四肢,头一摆,手脚一扒拉,酣畅的鼾声就从他们翕张的鼻孔吐出,拍击满街的喧嚣音乐了。

这绝对是奇特的人群。拿起扁担能扛最重的活,扁担一横,他们庞大的身躯就能倚着扁担酣睡。窄窄的扁担高高低低地搭在水泥花圃上,挑起一阵阵高高低低的鼾声。此刻城市离他们很远,灼热的阳光让他们额头汗水横流,可他们浑然不觉,还在睡梦中露出一抹浅浅的微笑,也许他们梦见了自己的庄稼?

原先给他们遮阳的树渐渐将阴影拉远,镀亮了他们皱巴的衣服和身边安静躺卧着的铁镐铁锹麻绳。

扁担们睡觉的时候耳朵关闭,心灵却是敞开的。一俟雇工的主人走近,他们一激灵就醒转了,擦一把嘴角的口水,精神抖擞地跟随主人的手势消失在高楼间。

深夜扁担还在城市流浪。城市安静下来的时候,扁担拖着自己的影子踩在回家的路上。他们的家在城市的脚跟,他们的房屋一例的矮小。扁担吃一碗妻子留下的冷饭后倒头便睡,睡前还记得给闹钟上紧发条。明天太阳升起的时候,他得先唤醒在城里念书的孩子。

(选自《散文百家》)

1.联系全文,分析标题“流浪的扁担”的表达效果。

答:                                                                                    

2.结合文本,理解文中划线句子的含义。

(1)天空偶尔落下几只燕子,在电线杆上。城市的楼越来越高,乡下常见的麻雀来不了,只有那几只燕子替他们排解等待时的烦闷。

答:                                                                                     

(2)此刻城市离他们很远,灼热的阳光让他们额头汗水横流,可他们浑然不觉,还在睡梦中露出一抹浅浅的微笑,也许他们梦见了自己的庄稼?

答:                                                                                    

3.通读全文,试概括“扁担”形象具有哪些特点。

答:                                                                                     

4.试概括本文主旨,并结合当代中国社会现实,谈谈你对改善“流浪的扁担”的生活状况的看法。

答:                                                                                    

 

查看答案

2012年10月11日,莫言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并成为首位获得该奖的中国籍作家。12日,《大河报》以“莫言空前,莫言绝后!”为标题进行了报导,盛赞莫言的成就。此标题一出,立刻在众报导中脱颖而出。请赏析此标题的妙处。(4分)

 

查看答案

仿照下面的例句,再写两个句子,和例句构成一组排比句。(4分)

如果说生命是一座庄严的城堡,那么,信念就是那穹顶的梁柱;

                                                             

                                                             

没有信念,生命的动力便荡然无存;没有信念,生命的美丽便杳然西去。

 

查看答案

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则消息的主要信息。(不超过20个字)(4分)

日本政府“购岛”闹剧一出,中国赴日旅游人数锐减,国内多家航空公司也调减了赴日航线,日本航空公司也因客源不足减少了中国航线班次。在东京召开的亚洲最大旅游博览会——“2012年日本国际旅游博览会”上,最大的参展团中国旅游展团因为“购岛”闹剧的干扰,表示不参加此次活动。中国国家旅游局驻东京办事处,本月13号向日本旅游业协会发出了取消参会的通知。

中国国家旅游局驻日本首席代表张西龙称,由于日本政府错误地非法地将中国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国有化”,使得两个国家旅游交流的基础、立场和氛围遭到了破坏,所以中方拒绝参加这次展览,这一切责任和后果应该由日方来承担。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三小题)(6分)

(1)鹏之徙于南冥也,                          ,去以六月息者也(庄子《逍遥游》)

              ,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2)子曰:“不愤不启,                            ,则不复也。”(《论语》)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              。(苏武《赤壁赋》)

(3)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愿乞终养。(李密《陈情表》)

扪参历井仰胁息,                      。(李白《蜀道难》)

(4)博学之,审问之,                            ,笃行之。(《中庸))

人生如梦,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