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 浮生半日闲 琦 君 忙碌的现代人,无不叹闲暇不易...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

浮生半日闲

琦   君

忙碌的现代人,无不叹闲暇不易得,于是也格外怀念当年农村社会的悠闲岁月。我学习英文时,读到一篇好文章,题目叫做“puttering”,照字面解释是漫无目的地摸摸这样,碰碰那样,让时间闲闲地溜走,心也闲闲地一无挂碍。

我觉得这位作者,对闲适情操的体认,颇近乎我国诗人陶渊明。陶靖节的东篱采菊,正是一种“漫无目的”的闲散动作,南山“悠然”地出现在他面前,他又何曾用力去看。所以他才能“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顺应自然,享尽田园之乐。

现在人活着似乎只为抢时间,可是把时间抢下来又何曾好好地过呢?我好怀念小时候在家乡的闲荡日子,漫步在田埂上,自然而然会让路给吃草的黄牛。走在高低不平的卵石大街上,一路都有人笑眯眯地喊我的乳名。那时的人情是多么温暖,天地是多么辽阔,时间是多么富裕啊。记得那时全个村庄,只有我家老屋大堂正中挂有一口自鸣钟,而钟摆常常是停止摆动的,即使有时发出的嗒嗒之音,指针所指的时间,和长工们的作息毫无关系。他们只看日头的高低,听公鸡的啼声,就知道是什么时辰。在忙月里,他们胼手胝足,却是口哼小调,面带笑容。闲月里,他们嚼着自己种的花生和胡豆,下象棋、钓鱼,也是口哼着小调,面带笑容。他们从来没有和时间赛过跑,可是从日出到日落,他们都在工作中,他们也都在游息中。

至于像前文所引述那样puttering的情趣,我的外公,我的母亲,就十足地在时时享受着。我外公有一只八宝箱,是他自己用洋油箱装钉而成的,我每回掏时都发现添了些新东西——他自己用竹节做的烟嘴,文旦皮晒干做成的碗,干佛手,我玩厌了的地螺陀。三炮台香烟罐里各色各样的香烟招牌纸、邮票。此外就是父亲送他的白玉烟嘴,绿玉班指,杭州舒连记的檀香骨折扇。这些都是我百玩不厌的。至于母亲的八宝箱,乃是一只竹编的针线盒,那更耐人翻弄了。盒子分上中下三格,上格是五彩丝线、纸花、绣了一半的鞋面、剪刀、顶针等等,中格是《花名宝卷》、她手抄的《心经大悲咒》。最下一格藏着一个像红柿子似的朱砂圆盒。里面是我小时候挂的长命百岁金锁片,母亲的旧珠花、银耳环、银手镯等等。我当时觉得最有趣的是外公的八宝箱里存着舅舅小时候的银锁链,母亲的八宝箱里,存着我小时候的金锁片。后来想想,人就是这样一代一代往下绵延,也就是这样一代一代,把对儿孙的爱埋藏在一个摸得到,看得见的地方。让长大了的儿孙们,有朝一日,打开来摸摸看看,重新领略一下长辈的爱,再一代一代往下传。可惜时至今日,为生事奔波的人们,再也无暇去打开尘封的旧物,而且也无心把虽无用却不舍得丢弃的东西,归在一只箱子或一只盒子里了。这,对他们自己和儿女们来说,都少了一份Puttering的乐趣,怎不令人惋惜。

可是人来到世间,难道就为了赶时间,赶完了时间就与世长辞吗?想想该有多傻!我们为什么不能学学闲荡?我们这些劳碌的现代人,是否舍得把时间花在闲荡上,或搞搞所谓的puttering,以偷得浮生半日闲呢?

(选自《三更有梦书当枕》,有删改)

1.从全文看,“puttering”的情趣有哪些?(4分)

答:                                                                          

2.作者提到外公和母亲的八宝箱时,为什么要如此详尽地列举里面的物件?(5分)

答:                                                                          

3.作者为什么要建议劳碌的现代人要“偷得浮生半日闲”?(6分)

答:                                                                           

 

1.漫无目的,一无挂碍,生活状态悠闲;在慢节奏的生活中享受(领略、感受)真挚的情感。[4分。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 2.八宝箱中的各种物件,能够勾起作者对过往生活的回忆。详尽地列举这些物件,流露出对这种生活的怀念,更细腻地展现真挚的情感,增强作品的感染力。[5分。内容3分,表达效果2分。意思对即可。] 3.①“偷得浮生半日闲”,可以放慢生活的节奏,享受闲适生活的乐趣。 ②“偷得浮生半日闲”,能够创造puttering的乐趣,感受亲情,珍惜亲情。 ③“偷得浮生半日闲”,可以让现代人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回到生活本真。[一点3分。回答两点,意思对即可。]  【解析】 1.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题的答案,在文中没有明确要点,需要读者自己概括,全文只写了一种“闲荡”的生活状态和对这种生活状态的享受。这些就应该是情趣的内容。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八宝箱中的每一件物品都与上代人对下代人的爱心有关系,都维系这一段温馨的回忆。回答此题,需要联系主旨来谈。文章的主旨是倡导一种有情趣的悠闲的生活,这些物件其实就是这种生活的象征。结合文章内容回答即可。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回答此题,要从原文中找到“偷得浮生半日闲”的好处。第二段作者讲的是放慢生活的节奏,享受悠闲。第三段讲的是创造生活的情趣,感受亲情。其实二者的实质是回归生活的本真。 考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

全球史观在中国

刘新成

源自西方的“全球史观”在中国遇到形形色色的解读,其中有些解读可能是西方的全球史学者始料不及的。但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我们不能忽略,就是全球史观在中西不同语境中,引起许多相同的思考。

全球史观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对西方中心论的批判为起点的,而西方中心论乃是西方世界史学发展的末端。不触及根本,枝节末端问题是纠缠不清的。这一点,中西学者认识相同。

关于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曾听到多名美国史学家说,该书并未跳出以欧洲为中心的“挑战——应战”模式。而中国学者同样尖锐地指出:“斯塔夫里阿诺斯自己的结构就是一个欧洲中心主义的结构”,事实上仍把“现代化看作一种单向的欧化或西化的过程”。

对于斯塔夫里阿诺斯等人的困境,中西学者同样归因于方法论。巴勒克拉夫说,那些力求立场“客观”的人,终于不能突破“西方中心”,是因为“他们身边使用的那一整箱工具却全是由欧洲制造的,恐怕一时还不可能将它完全更换”。中国学者指出,这“一箱工具”就是西方“历史学研究的诸多核心概念,如工业革命、现代性、资本主义以及个人自由”,西方史学家正是“凭借这些基于欧洲特定经验所产生的概念来阐释欧洲对现代世界的支配以及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这种方法论的局限,不仅西方学者“挥之不去”,非西方学者也难以超越。在这一点上,中西学者所见略同。为什么“挥之不去”?根子还在于西方人所谓的一元的物质进步论。可见,认识方法只是表象,问题实质是价值标准。有一个问题问得好:假如由东方人按自己文化传统书写,全球史还会像当下流行的那样充斥物质主义吗?

于是,中外世界史学家都呼唤价值标准的统一。汤因比晚年曾经说过,要正确地认识全球性问题,唯有建立“世界国家”,重建人类统一的价值观。中国学者齐世荣曾说,只有“各国学者……抛弃国家、民族的偏见,通力合作,经过长期的努力”,“才能……如实地反映各个国家、民族在人类世界上做过的贡献,如实地反映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西方学者面对“谁来制定世界公民标准”、“谁来勾画人类故事”的问题,发出“世界史是可能的吗”的疑问。中国学者认为,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之下的史学家,就哪一个国家或民族在哪一个时代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很难达成共识,只要在这些涉及价值的判断上各执一词,短时间内很难产出令人满意的世界史。

面对这种困局,西方后现代主义选择了“逃避”,而有些中国史学家也正在以类似方式使自己“乐观”起来。有人说,既然统一的价值观不可能形成,不如放弃对“主导性叙述”的追求,让各个地区、各个民族按照自己的文化传统撰写本文明的历史,全球史体系留给读者自己在比较中建构。另有人说,“每一位新的世界历史叙述者都在(自己心目中)重构世界历史……我们不能要求作为个体的世界历史叙述者超越自我中心,撰写一部他人的世界历史”,既然每个叙述者“都想表达自身的价值……(而)这些价值是否成为普遍价值却依赖于读者接受的程度”,那么“重构世界史”就是“尽可能多地丰富世界历史文本,令读者可以按照培养自身世界观的需要不断进行选择”。

无论是悲观的感叹,还是“乐观”的建言,都体现了当代中国史学家对宏观世界史学的严肃思考。但我认为,比较现实的做法,是在现有的话语体系基础上(即使有浓重的西方色彩),不断修正和补充,以逐渐接近共识。当前,如果能够将现代文明的困境考虑进去,把“什么样的生活才是好生活”这样的命题列入价值标准,将中国史学重视道德评价的传统吸收进去,就能写好世界史,裨益于和谐世界的建立。

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全球史观源于西方,它主要是以对西方中心论的批判为起点,纠缠于枝节末端,没有触及世界史的根本问题。

B.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没能突破西方中心论的樊篱,是因为受欧洲经验主导的方法论的局限。

C.如果东方人不用以欧洲为中心的“挑战——应战”,而是用他们自己的文化传统来书写,全球史会更客观。

D.引用汤因比与齐世荣的话是为了说明史学家们应该抛弃国家、民族的偏见,建立人类统一的价值标准。

E.史学普遍价值要依赖读者接受的程度,作者认为将全球史体系留给读者自己在比较中建构是最好的。

2.在全球史观问题上,中西方学者没有达成相同认识的一项是  (3分)

A.斯塔夫里阿诺斯对全球通史的研究陷入了史学困境。

B.方法论的局限是中西史学家均难以摆脱的现实。

C.世界史学的“价值标准”在短时间内难以统一。

D.通过撰写本民族文明的历史来构建“全球史观”。

3.西方中心论对全球史的研究有哪些影响?请具体说明。(4分)

答:                                                                          

4.造成全球史观“困局”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作者对此有何看法?(4分)

答: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6分)

(1)氓之蚩蚩,                。匪来贸丝,                。(《诗经·氓》)

(2)羁鸟恋旧林,             。             ,守拙归园田。(陶潜《归园田居》)

(3)渔舟唱晚,            ;雁阵惊寒,                。(王勃《滕王阁序》)

(4)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                。(李白《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阮郎归

欧阳修

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

花露重,草烟低;人家帘幕垂。秋千慵困解罗衣,画堂双燕栖。

1.首句的点明时已“春半”,上阕是从哪些地方体现出来的?(3分)

答:                                                                           

2.结合下阕简要分析末句“画堂双燕栖”所蕴含的情感。(4分)

答: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以下小题。

名实说

朱琦(清)

孰难辨?曰:名难辨。名者,士之所趋而易惑。天下有乡曲之行,有大人之行。乡曲、大人,其名也;考之以其行,而察其有用与否,其实也。

世之称者,曰谨厚、曰廉静、曰退让。三者名之至美者也,而不知此乡曲之行,非所谓大人者也。大人之职,在于经国家,安社稷,有刚毅大节,为人主畏惮;有深谋远识,为天下长计;合则留,不合以义去。身之便安,不暇计也;世之指摘,不敢逃也。

今也不然,曰:吾为天下长计,则天下之衅必集于我;吾为人主畏惮,则不能久于其位。不如谨厚、廉静、退让,此三者,可以安坐无患,而其名又至美。夫无其患而可久于其位,又有天下美名,士何惮而不争趋于此?

故近世所号为公卿之贤者,此三者为多。当其峨冠襜裙,从容步趋于庙廊之间,上之人不疑,而非议不加,其深沉不可测也。一旦遇大利害,抢攘无措,而所谓谨厚、廉静、退让,至此举无可用。于是始思向之为人主畏惮而谋远识者,不可得矣。

且谨厚、廉静、退让,三者非果无用也,亦各以时耳。古有负盖世之功,挟震主之威,而唯恐不终,未尝不斤斤于此。有非常之功与名而斤斤于此故可以蒙荣誉镇薄俗保晚节后世无其才而冒其位安其乐而避其患假于名之至美闲然自以为足是藏身之固莫便于此三者孔子之所谓鄙夫也。其究乡原甚矣,其耻也

吾闻大木有尺寸之朽而不弃,骏马有奔驰之患而可驭。世之贪者、矫者、肆者,往往其才可用。今人貌为不贪、不矫、不肆而讫无用,其名是,其实非也,故曰难辨也。

乡曲无讥矣,然岂无草茅坐诵而忧天下其人者乎?而士之在高位者,曾乡曲之不若,何也?是故君子慎其名,乡曲而有大人之行者荣,大人而为乡曲之行者辱。

(选文有删改)

【注】①乡曲之行:见闻少、目光短浅的行为。乡曲,乡里。②乡原(yuàn):明哲保身、迎合众人的人。原,通“愿”。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人之职,在于国家    经:治理       

B.士何而不争趋于此      惮:害怕

C.古有盖世之功          负:凭仗       

D.骏马有奔驰之而可驭    患:疾病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①考以其行                  ②乡曲而有大人行者荣 

B.①有刚毅大节,人主畏惮      ②有深谋远识,天下长计

C.①合留,不合以义去          ②吾为人主畏惮,不能久于其位

D.①当峨冠襜裙                ②然岂无草茅坐诵而忧天下人者乎 

3.下列各句的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3分)

A.名者,士之所趋而易惑              

B.乡曲、大人,其名也

C.其究乡原也                        

D.甚矣,其耻也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谨厚、廉静、退让虽然都是非常美好的名声,但它们都是作者所说的“乡曲之行”,而不是“大人之行”,所以没什么人去追求。

B.有“大人之行”的人,能够安定天下,有刚毅的气节;他们深谋远虑,不计较个人得失,不会受到国君的怀疑和众人的非议。

C.作者批评那些以“谨厚、廉静、退让”自居的公卿,平时一副道貌岸然、城府很深的模样,但遇到祸害就假装着急,无计可施。

D.那些看起来“不贪、不矫、不肆”的人终究没有什么用处,反倒是贪者、矫者、肆者往往有可用之才,这是“名”难辨的原因。

5.

 (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4分)

有非常之功与名而斤斤于此故可以蒙荣誉镇薄俗保晚节后世无其才而冒其位安其乐而避其患假于名之至美闲然自以为足是藏身之固莫便于此三者孔子之所谓鄙夫也

(2)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6分)

①身之便安,不暇计也;世之指摘,不敢逃也。(3分)

答:                                                                          

②而士之在高位者,曾乡曲之不若,何也?(3分)

答:                                                                          

 

查看答案

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组是

传统美学理论所争论的问题之一,是画人容易还是画鬼容易。             。问题虽是从绘画方面提出的,其他艺术何尝不存在神与形的矛盾。                  。艺术中的鬼虽是想象的产物,但虚构的依据仍然是人。              。            。这种虚中有实、富有真实感的形象,是再现与表现的统一。                      。

①神鬼虽是一种依靠想象和幻想而虚构出来的形象,但它的根据仍然离不开对人和鸟兽的具体特征的观察、体验、改造与综合

②而神与形的矛盾,在创作上往往形成了再现与表现的矛盾

③这一争论在今天看来不仅仍然具有学术意义,而且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④它和“照着葫芦画瓢”的再现方法有根本性的差别

⑤不论是描画印象中的人还是描画想象中的人或鬼,审美感受的深浅对于创作构思的得失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和作用

A.③②⑤①④  B.③⑤④②①  C.⑤①③②④  D.⑤②③①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