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每空1分) 1. ,燕然未勒归无计, 。...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每空1分)

1.     燕然未勒归无计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

2.青泥何盘盘                  以手抚膺坐长叹!(李白《蜀道难》)

3.        ,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苏轼《赤壁赋》)

 

1.浊酒一杯家万里    羌管悠悠霜满地 2.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 3.取之无禁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解析】 试题分析:该题需要考生熟记教材中相关篇目的背诵及默写情况,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注意诗句中“浊、羌、萦、扪参历井、胁、禁、适”的写法。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题目。

浪淘沙·送苏庭绰之泉州

刘铭①

癸巳岁,庭绰过余,数日,又复别去,赋此曲。

谁复忆河阳,击鼓山岗?关乡残梦马铿锵。落落芦花飘江表,流水斜阳。

镇日野菊黄,枯草颓墙,萧山无语鬓飞霜。何忍脆裘②折枝远,冻酒愁肠。

注释:①刘铭,宋河阳嘉州人。作者曾与同乡苏庭绰一起抗金。宋败退江南后,作者力主抗金不得,被迫归隐。②语出岑参送别诗《北庭贻宗学士道别》“容鬓老胡尘,衣裘脆边风”。

1.词中“落落芦花飘江表,流水斜阳”一句描摹了一幅怎样的图景,有什么作用?(5分)

2.本词上下阕作者形象发生了较大变化,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6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贾诩字文和,武威姑臧人也。少时人莫知,唯汉阳阎忠异之。

诩策谋深长,有良、平之奇。李傕、郭汜斗长安中,傕请诩为宣义将军。将军段煨屯华阴,与诩同郡,遂去傕托煨。诩素知名,为煨军所望。煨内恐其见夺,而外奉诩礼甚备,诩愈不自安。

张绣在南阳,诩阴结绣,绣遣人迎诩。诩将行,或谓诩曰:“煨待君厚矣,君安去之?”诩曰:“煨性多疑,有忌诩意,礼虽厚,不可恃,久将为所图。我去必喜,又望吾结大援于外,必厚吾妻子。”诩遂往,绣执子孙礼,煨果善视其家。

诩说绣与刘表连和。太祖比征之,一朝引军退,绣自追之。诩谓绣曰:“不可追也,追必败。”绣不从,进兵交战,大败而还。诩谓绣曰:“促更追之,更战必胜。”绣谢曰:“不用公言,以至于此。今已败,奈何复追?”诩曰:“兵势有变,亟往必利。”绣信之,遂收散卒赴追,果以胜还。

太祖拒袁绍于官渡,绍遣人招绣,并与诩书结援。绣欲许之,诩显于绣坐上谓绍使曰:“归谢袁本初,兄弟不能相容,而能容天下国士乎?”绣惊惧曰:“何至于此!”诩曰:“不如从曹公。夫曹公奉天子以令天下,其宜从一也。绍强盛,我以少众从之,必不以我为重。曹公众弱,其得我必喜,其宜从二也。夫有霸王之志者,固将释私怨,以明德于四海,其宜从三也。愿将军无疑!”绣从之,率众归太祖。太祖见之,喜,执诩手曰:“使我信重于天下者,子也。”

袁绍围太祖于官渡,太祖粮方尽,问诩计焉出,诩曰:“公明胜绍,勇胜绍,用人胜绍,决机胜绍,有此四胜而半年不定者,但顾万全故也。必决其机,须臾可定也。”太祖曰:“善。”乃并兵出,围击绍营,破之。

建安十三年,太祖破荆州,欲顺江东下。诩谏曰:“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汉南,威名远著,军势既大;若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百姓,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太祖不从,军遂无利。诩自以非太祖旧臣,而策谋深长,惧见猜嫌,阖门自守,退无私交,男女嫁娶,不结高门,天下之论智计者归之。

文帝即位,以诩为太尉。帝问诩曰:“吾欲伐不从命,以一天下,吴、蜀何先?”对曰:“攻取者先兵权,建本者尚德化。陛下应期受禅,抚临率土,若绥之以文德而俟其变,则平之不难矣。臣以为当今宜先文后武。”文帝不纳。后兴江陵之役,士卒多死。诩年七十七,薨,谥曰肃侯。

(节选自 《三国志》有改动)

1.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煨内恐其见夺           见夺:被夺去兵权

B.煨果善视其家           善视:好好地看待

C.太祖比征之             比征:接连征讨

D.天下之论智计者归之     归之:回去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明贾诩“策谋深长”的一组是(3分)

①少时人莫知,唯汉阳阎忠异之

②礼虽厚,不可恃,久将为所图

③使我信重于天下者,子也

④必决其机,须臾可定也

⑤吾欲伐不从命,以一天下

⑥攻取者先兵权,建本者尚德化

A.③④⑤      B.①②⑤   C.②③⑤   D.②④⑥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贾诩洞悉人心。他投奔同乡段煨后,虽然深为其部队拥戴,且为段煨礼遇,但感觉到段煨生性多疑,遂心生不安,改投张绣。

B.贾诩善抓战机。在张绣麾下时,在追击曹操兵马的时机上为张绣出谋划策,分析准确,战事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

C.贾诩明察时局。袁绍派人来招降张绣,张绣想投靠袁绍,但贾诩主动出面,对使者表达对袁绍的感谢,委婉拒绝,然后劝张绣投靠曹操。

D.贾诩善于自保。他认为自己不是太祖的旧臣,而又多谋善策,恐怕被猜疑,于是闭门自守,收敛锋芒,深谙下臣存续之道。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我去必喜,又望吾结大援于外,必厚吾妻子。

②若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百姓,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9分,每小题3分)

《西游记》这样的经典

明朝人所称的“四大奇书”,除了稍晚出现的《金瓶梅词话》,其余《三国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三种,都是传统积累型的小说,是民间艺人和文人经过演讲和戏剧等加工后才写定的。这三部小说中,以《西游记》最不露集体创作的痕迹,小说作者以他自己的风格完全溶解了前人对唐僧取经故事所提供的艺术材料,使小说的内容和形式都烙上了独创的、属于他的个人风格的印记。

神佛妖魔故事在我国有悠久的创作传统和丰富的艺术经验的积累,也有外来的,主要是印度佛教文学的意象的濡染。除了神祇和鬼魂是古代原始宗教的产物以外,神仙和妖怪是秦汉以来方士、道士然后是艺术家——民间艺人和文人的虚构;佛、菩萨、魔则是由印度佛经传入,然后汇入中国超人间故事的体系的。这种本土的和外来的超人间幻象的汇合,自六朝的志怪小说以来已渐次达到密洽无间;与此相应的是宗教上道教和佛教在对立中的互相渗透,互相容受,使道教神和佛教神在群众中从观念到风习形成一个模糊的整体。《西游记》的艺术虚构正是建立在传统艺术经验和这种社会的宗教性观念、风习的基础之上的,但它又以作者融会了传统艺术经验所形成的艺术独创性批判了社会的宗教性观念,或更正确地说,和社会的宗教性观念开了玩笑,对它进行了嘲弄。

    在宗教观念和社会意识中,神与魔是正与邪、是与非、顺与逆、善与恶、光明与黑暗的象征,前者应予肯定,后者应被否定。但《西游记》不与宗教观念和社会意识认同,吴承恩对神与魔一视同仁,道教神玉皇大帝、道教祖师太上老君、西方佛祖释加牟尼,都是被揶揄、调侃、捉弄的对象,至于天将神仙、菩萨金刚和诸路神祇就更不在话下。不少妖魔倒是可亲可爱,有人情味,是引人寄以同情的对象,猴精孙悟空便是最突出的一个。他的魅力在于他的妖气而不在于他的改邪归正,在于他的个性放纵而不在于受理性约束,读者则同愤于他受紧箍咒的窝囊气而欣喜于他的有时妖性复发。西方路上好多魔头和小妖的天真、狡狯和滑稽也引人喜爱;不少妖魔和神佛通声气,有渊源,是一家子。神与魔泯除了界限,受到作者的平等待遇,于是,宗教的价值观就被抛弃,被超越,乃至宗教的虚伪性质也就彻底暴露了:因为说到底,天堂地狱,神佛妖魔这些超人间的幻象全是随着艺术家的意旨转的,是艺术虚构的产物。《西游记》创造了一个神魔世界,同时也就宣告了宗教的创造和作家本人所创造的同样都是一种意识的虚构。

《西游记》不仅奠定了神魔小说这一小说品类的基础,开拓了中国长篇小说的表现内容,而且是中国小说中极为少见的描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作品。中国长篇小说的主题,通常集中在战争、爱情、政治、家庭等等社会性的关系上,很少有、或者简直没有像西方小说中《鲁宾逊漂流记》那样一类以人和自然斗争为主题的作品。《西游记》却以丰富瑰奇的想象,描写了师徒四众在迢遥的西方途上和穷山恶水冒险斗争的历程,并以降妖伏魔赞美了取经人排除艰难的战斗精神,它是人战胜自然的凯歌。

(节选自《西游记<前言>》)

1.下列对“神魔小说”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神佛妖魔故事创作在我国有悠久的创作传统,在创作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艺术经验,在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又受到了佛教文学意象的濡染。

B.佛、菩萨、魔汇入中国超人间故事体系后,本土的和外来的超人间幻象的汇合,自六朝的志怪小说以来,逐渐结合得越来越紧密。

C.《西游记》中妖魔都是可亲可爱,有人情味,引人寄以同情的对象,相反,玉皇大帝、太上老君、佛祖如来却成为被揶揄、调侃、捉弄的对象。

D.《西游记》创造了一个神魔的世界,奠定了神魔小说品类的基础,开拓了中国长篇小说的表现内容,描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2.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佛教传入中国后,道教和佛教在对立中互相渗透,互相容受,使道教神和佛教神在群众中从观念到风习形成一个模糊的整体。

B.因为吴承恩对神与魔一视同仁的看待,所以人们认为,神与魔是正与邪、是与非、善与恶、光明与黑暗的象征,应分别予以肯定和否定。

C.《西游记》的艺术虚构以传统的艺术经验和宗教性观念、风习为基础,而又融会了传统艺术经验所形成的艺术的独创性,嘲弄了社会的宗教性观念。

D.孙悟空可亲可爱,有人情味,他的魅力表现在他的妖气、他的个性放纵上,他受紧箍咒的气让人愤怒,他有时妖性复发让人欣喜。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传统积累型小说中,明朝人所称的“四大奇书”,以《西游记》最不露集体创作的痕迹,留下了个人风格的印记。

B.吴承恩为了抛弃并超越宗教的价值观,彻底揭露宗教的虚伪性,在《西游记》中有意泯除了神与魔的界限,甚至把不少神、魔写成了一家子。

C.《西游记》里的各种艺术形象既是艺术虚构的产物,也是意识虚构的产物,它们都来源于神佛故事和各种宗教幻象,最终形成新的宗教。

D.《西游记》以丰富瑰奇的想象,成就了人战胜自然的凯歌。它描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此类作品在中国小说中极为少见。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22分)

王克敬,字叔能,大宁人。既仕,累迁江浙行省照磨,寻升检校。调奉议大夫、知顺州,以内外艰①不上。除江浙行省左右司都事。延祐四年,往四明监倭人互市。先是,往监者惧外夷情叵测,必严兵自卫,如待大敌。克敬至,悉去之,抚以恩意,皆帖然无敢哗。有吴人从军征日本陷于倭者,至是从至中国,诉于克敬,愿还本乡。或恐为祸阶,克敬曰:“岂有军士怀恩德来归而不之纳邪!脱有衅,吾当坐。”事闻,朝廷嘉之。鄱阳大饥,总管王都中出廪粟赈之,行省欲罪其擅发,克敬曰:“鄱阳距此千里,比待命,民且死,彼为仁,而吾属顾为不仁乎!”都中因得免。拜监察御史,寻迁左司都事。

泰定初,出为绍兴路总管,郡中计口征盐,民困于诛求②,乃上言乞减盐五千引。行省檄克敬抽分舶货③,拗蕃④者例籍其货,商人以风水为解,有司不听。克敬曰:“某货出某国,地有远近,货有轻重,冒重险,出万死,舍近而趋远,弃重而取轻,岂人情邪!”具以上闻,众不能夺,商人德之。擢江西道廉访司副使,转两浙盐运司使,首减绍兴民食盐五千引。明年,擢湖南道廉访使,调海道都漕运万户。是岁,当天历之变,海漕舟有后至直沽者,不果输,复漕而南还,行省欲坐罪督运者,勒其还趋直沽。克敬以谓:“脱其常年而往返若是,信可罪。今蹈万死,完所漕而还,岂得已哉!”乃请令其计石数,附次年所漕舟达京师,省臣从之。入为吏部尚书,乘传至淮安,坠马,居吴中养疾。

元统初,起为江浙行省参知政事,请罢富民承佃江淮田,从之。松江大姓,有岁漕米万石献京师者,其人既死,子孙贫且行乞,有司仍岁征,弗足则杂置松江田赋中,令民包纳。克敬曰匹夫妄献米徼名爵以荣一身今身死家破又已夺其爵不可使一郡之人均受其害国用宁乏此耶具论免之

(选自《元史•王克敬传》,有删改)

【注】①内外艰:父母丧事。②诛求:强制征收。③抽分舶货:向从海外运货来贸易的人抽税。④拗蕃:违背货运规定。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脱有,吾当坐           衅:祸患

B.事闻,朝廷之           嘉:赞许

C.其还趋直沽             勒:命令

D.其常年而往返若是       脱:脱离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①调奉议大夫、知顺州,内外艰不上   ②悉去之,抚恩意

B.①舍近趋远,弃重取轻             ②完所漕

C.①比待命,民死                     ②子孙贫行乞

D.①有吴人从军征日本陷倭者           ②郡中计口征盐,民困诛求

3.下列各句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王克敬“为官尚宽”的一组是             (3分)

①悉去之,抚以恩意                ②诉于克敬,愿还本乡

③脱有衅,吾当坐                  ④总管王都中出廪粟赈之

⑤首减绍兴民食盐五千引            ⑥乃请令其计石数,附次年所漕舟达京师

A.①⑤⑥      B.①③④      C.②③⑤      D.②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有一个从军征讨而身陷日本的吴人随日本商人来到中国,希望回到家乡,王克敬极力主张接纳他。

B.鄱阳出现严重饥荒,王都中擅自取出官仓粮食救济饥民,王克敬为他辩护,为此被提拔为监察御史。

C.外任绍兴路总管时,郡中按人口征盐,百姓被强制征收弄得贫苦不堪,王克敬请求减少上交盐额。

D.元统初年,担任江浙行省参知政事时,王克敬请求取消除富民租种江淮农田的规定,朝廷听从了他的建议。

5.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线给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4分)

克敬曰匹夫妄献米徼名爵以荣一身今身死家破又已夺其爵不可使一郡之人均受其害国用宁乏此耶具论免之

 (2)翻译。(6分)

①岂有军士怀恩德来归而不之纳邪!

②具以上闻,众不能夺,商人德之。(3分)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上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道德是历史范畴,道德功能又在于现实地规范行为,在行为的具体的道德规范作用中历史现实化。                  ①即是说,这个社会与这个个人必须具有一个共同体关系,否则,道德的行为规范性就无法形成与发挥作用。

②这就是为什么政治道德对非政治群体中人不具有行为规范性,基督教道德对于非基督教群体中人不具有行为规范性的原因。

③这个社会也不是任意社会,而是使个人得以存在的各种群体性生活构成的社会。

④个人在社会中生存,这种说法基于两个前提,即这个个人不是任意个人,而是在特定社会群体生活中存在的个人;

⑤道德之于个体行为,其规范性获得于社会对个人的规定性与构成性。

A.①⑤④③②B.⑤①②④③C.①④⑤③②D.⑤④③①②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