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告别“庸俗的消费主义” 消费是在现代社会满足人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告别“庸俗的消费主义”

消费是在现代社会满足人们生存所需的必要手段,也是经济社会繁荣发展的催化剂。然而,如果把一切都消费化,搞消费崇拜,唯消费是从,甚至用物质填满心灵,就必然生出一种“庸俗的消费主义”。

果真如此,消费就背离了“满足生存和发展所需”的本真价值,而是为了满足不断被制造出来、被刺激起来的欲望。超前、攀比、奢侈、炫耀的消费,让生活被消费裹挟,不仅无法在物质得失面前从容淡定,甚至会走上一条“通往奴役之路”。

对于个人而言,如何消费是一种自主选择,但如果庸俗的消费主义成为生活方式、群体选择甚至社会风尚,那就值得警惕。

庸俗的消费主义,实质上是一种拜物主义。手袋并非用来装东西,而是用来装腔调;手表也不仅用来显示时间,更是用来显示身份。在一些人眼里,对物质的消费和占有,成为能力的唯一标志、成功的最高象征、社会地位的集中体现、精神生活的不二依托。庸俗消费主义的狂欢,让人们沉浸在享乐主义的盛宴。从物质到精神,无物不可消费,无处不可出售,买卖关系成为存在方式,等价交换成为社会哲学。社会如若被这样庸俗的消费主义所席卷,在“消费优先”、“物质至上”的步步紧逼之下,理想、信仰、道德难免步步退却。于是,有人宁愿在宝马车里哭,把情感当了筹码;有人上网炫耀“干爹牌”豪车,以尊严下了赌注……蝇营狗苟成为“成功的正道”,不劳而获成为“幸福的捷径”,消费主义的流行病,极易导致荣辱观念颠倒、是非观念迷失,社会风尚也因此遭到侵蚀。

告别庸俗的消费主义,我们或许可以走进更丰盈的人生。大学生司占杰放弃优渥生活条件帮助麻风病患者融入社会,冲出等价交换的牢笼,收获的是充实、快乐与感动这些无法用数字计算的财富。告别庸俗的消费主义,社会或许可以走进更深沉的文明。

告别庸俗的消费主义,不是为了缅怀“理想主义的贫穷”,限制人们享受物质的快乐,重新回到“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窘迫时代。而是要警示我们,生活水平提高,但不能沦入物欲的陷阱;经济社会发展,更不能陷进物质的泥淖。这是一个转型社会的心态涵养,也是一个现代社会的价值回归。(摘编自《人民日报》)

1.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消费既可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也可促进经济发展。

B.庸俗的消费主义表现为攀比、奢侈、炫耀消费等行为。

C.告别庸俗的消费主义,就可以使社会文明远离肤浅。

D.反对庸俗的消费观,并不意味着限制人们的物质享受。

2.为什么说“如果庸俗的消费主义成为生活方式、群体选择甚至社会风尚,那就值得警惕”?请简要说明。(3分)

3.请简要分析本文的写作思路。(3分)

 

1.C 2.因为会使人们沉浸于享乐,形成从物质到精神都可以买卖的社会歪风;会使理想、信仰、道德遭受破坏,荣辱观颠倒,是非观迷失,社会风尚败坏。(前一点1分,后一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 3.先说明什么是“消费”和“庸俗的消费主义”,然后分析“庸俗的消费主义”的危害,最后提出“告别庸俗的消费主义”的主张并阐述其意义和目的。(每点1分,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 1. 试题分析:“使社会文明远离肤浅”有误,原文说的是“社会或许可以走进更深沉的文明”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 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 超前、攀比、奢侈、炫耀的消费,让生活被消费裹挟,不仅无法在物质得失面前从容淡定,甚至会走上一条“通往奴役之路”庸俗的消费主义,实质上是一种拜物主义。庸俗消费主义的狂欢,让人们沉浸在享乐主义的盛宴。从物质到精神,无物不可消费,无处不可出售,买卖关系成为存在方式,等价交换成为社会哲学。在“消费优先”、“物质至上”的步步紧逼之下,理想、信仰、道德难免步步退却。导致荣辱观念颠倒、是非观念迷失,社会风尚也因此遭到侵蚀。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3. 试题分析:根据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首先说明什么是“消费”和“庸俗的消费主义”,然后分析“庸俗的消费主义”的危害,最后提出“告别庸俗的消费主义”的主张并阐述其意义和目的。这是一个转型社会的心态涵养,也是一个现代社会的价值回归。 考点: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论语》《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①子曰:“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

②孟子曰:“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孟子·告子下》)

③公都子曰:“滕更①之在门也,若在所礼,而不答,何也?”孟子曰:“挟贵而问,挟贤而问,挟长而问,挟有勋劳而问,挟故而问,皆所不答也。滕更有二焉。”(《孟子·尽心上》)

[注]①滕更:滕国国君的弟弟。

1.从孟子“不答”滕更这件事,可以看出求学应抱有什么样的态度?请根据选段③简要说明(2分)

2.孟子“不答”滕更,是否违背孔子“有教无类”的主张?请根据上面选段简要分析。(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巴黎圣母院》选段,根据原著故事情节,回答问题。

伽西莫多不但不放开马缰,还打算让那匹马掉转头往回走,他不明白那队长为什么要拒绝,只得赶紧对他说:“来吧,队长,有个女人在等您呢。”他又添上句,“是一位爱您的女人。”

“女人”指谁?“有个女人在等您”指什么事?那个女人因为何事爱上队长?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三国演义》选段,根据原著故事情节,回答问题。

主簿左咸曰:“不可。昔曹操得此人时,封侯赐爵,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上马一提金,下马一提银:如此恩礼,毕竟留之不住,听其斩关杀将而去,致使今日反为所逼,几欲迁都以避其锋。今主公既已擒之,若不即除,恐贻后患。”孙权沉吟半晌,曰:“斯言是也。”

“此人”指谁?“封侯”指什么事?孙权是如何“擒之”的?

 

查看答案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凤姐小产,诸事不理,王夫人便觉失了臂膀,只得大事自己主张,而将家中琐事暂令探春协理,并命令李纨协助探春。(《红楼梦》)

B.因为双桥镇农民暴动,曾家驹逃到吴公馆,四小姐素来厌恶他,认出是他以后仍然不大愿意见他,更不愿意和他攀谈。(《子夜》)

C.梅和觉新等人在打牌,觉新心不在焉,时常发错牌,瑞珏在后面给他指点,两人态度亲密,梅看见这情形,心感酸痛。(《家》)

D.欧也妮继承财产之后,家里每晚都有客人来访,对她大唱赞歌,她很是反感。夏尔离开后很少来信,这令她痛苦不已。(《欧也妮·葛朗台》)

E.涅赫柳多夫拜访行政长官,托他把马斯洛娃调到医院工作,同时希望他能帮助那些因身份证过期而被关在监狱里的人。(《复活》)

 

查看答案

(13届福建泉州高三毕业班质检)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6分)

山北写望    林逋

晚来山北景,图画亦应非。村路飘黄叶,人家湿翠微①。

樵当云外见,僧向水边归。一曲谁横笛,蒹葭白鸟飞。

【注】①翠微:青绿色的山气。             选自《林和靖诗集》

1.“图画亦应非”一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观点和情感?请简要概括。(2分)

2.请从动静结合的角度,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尾联的妙处。(4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