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描述下面这幅漫画的画面内容,并揭示其中的寓意。
说明:棒子即玉米,色黄。
画面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寓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给“高效微生物肥料”下定义。(不超过50字)
高效微生物肥料是一种新型肥料,它含有多种有益的微生物,通过先进的新工艺制造而成。这种微生物肥料能够促进植物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改善植物的营养。施用这种肥料可以提高植物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增强光合作用的能力,能促进植物茁壮成长,枝叶繁茂,茎杆粗壮,根系发达,花朵鲜艳,果实饱满,明显提高植物的产量和质量。这种微生物肥料的优点在于,无毒副作用,不污染环境,是生产“绿色食品”的理想肥料。我国微生物专家已经在这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是,从研制到投入生产,在制造、安装、调试、培训人员等各个环节都有很多难题需要解决。
高效微生物肥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伊丽莎白·泰勒:永远的传奇
陈一鸣
①好莱坞著名影星伊丽莎白·泰勒离开人世一个星期后,在那个阴郁的午后,当我漫步在好莱坞星光大道上时,仍然看到在台历的“星星”旁布满众多影迷献上的花环、花束和蜡烛。在这个小小的悼念台前,不时有过往的行人驻足,或拍照,或沉思,或祈祷……
②微风徐徐吹来,飘过缕缕花香,仿佛尚未走远的一代影后正回眸人间,再次投下嫣然的笑容。
③3月23日清晨,饱受多种病痛折磨的泰勒安详地走完了79年的人生旅程,在“天使之城”洛杉矶永归天国。年轻时被称为“玉女”,41岁后荣升“玉婆”,泰勒的一生以参演55部影片、两次奥斯卡封后,留下了一个个影坛经典,更以8场婚姻、4度死里逃生,书写了一部令人惊叹不已的人生传奇。
④泰勒的离去,标志着好莱坞黄金时代的总结。媒体铺天盖地地追忆这位10岁便登上银幕的女星的生平。望着报纸上从童星到老妇的一幅幅照片,似乎在看一部电影,那璀璨星光照耀下的情节,不是明星八卦,而是一位女性的青春、爱恨、奋斗,直至走向生命静湖时的脚步。
⑤1932年泰勒生于伦敦,父母是移居英国的美国人。二战爆发后,7岁的泰勒随父母回到美国。
⑥泰勒并非电影表演科班出身,她在演艺事业上的成功依赖于天生丽质与对事业的满腔热枕。为了在银幕上塑造一个个完美形象,她甚至不惜奉献自己的健康,以至年老是百病缠身,因“活够了”而拒绝就医。当时她还是一名童星时,就曾因拍戏从马背摔下来,留下创伤。27岁接拍《青楼艳妓》,她又险些因肺炎而断送性命,而正是这种对电影事业的奉献精神,打动了学院气息浓厚的奥斯卡奖评委,泰勒凭借这部影片在1961年首度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如愿捧得了小金人。6年后,她又以一部《灵欲春宵》,再次摘得影后桂冠。
⑦清秀的眉宇,婀娜的身材,泰勒呈现给世人的形象是迷人的。然而在“世界头号美人”的名号下,健康问题却一直困扰着她。1953年,泰勒赴丹麦旅行时突发心脏病,转年又摔断了腿,还曾因眼睛里戳进小钢片和患阑尾炎二动手术。
⑧很难想象,几十年来,泰勒这棵“好莱坞常青树”,竟然是在多次与死神檫肩而过,并经历了上百次手术后打造出来的。泰勒有一句自嘲语“我进医院的次数,就像平常人搭出租车那样频繁”。这仿佛为一朵娇艳欲滴的花儿,平添了风雨的背景,令人唏嘘。
⑨或许,事业上不服输的泰勒在感情的道路也一直在寻找,尽管伤痕累累,但始终跌倒再起,至死方休。在谈到自己的“婚姻传奇”时,泰勒用及调侃又认真的语气说:“我只和我的丈夫睡过。”
⑩从20世纪80年代起,泰勒逐渐淡出影坛,专注于慈善事业。1991年,她创立了艾滋病研究基金会,帮助世人认识、战胜这一“世纪瘟疫”。1993年泰勒获得奥斯卡人道主义奖,这一奖项是授予那些为给电影事业带来信誉而做出人道主义努力的电影界人士的。
111989年,在美国十大艺术家大奖颁奖典礼上,泰勒在宣读乐坛巨星迈克尔·杰克逊的获奖理由时,将他称为“真正的流行乐和摇滚乐天王”,杰克逊由此获得了“流行天王”的称号,泰勒也与他成了忘年交。后来,在杰克逊陷入丑闻缠身的低谷时,泰勒仍然与他保持着不变的友情。
12“她对任何事情都充满激情,并且极富同情心,包括对他的家庭、朋友,特别是抗击艾滋病的公益事业。她是个真正的传奇。”获悉泰勒病逝的消息后,美国前总统里根的夫人南希·里根语调中充满了怀念。
13泰勒离世时,4各子女全部陪伴在身边。按照犹太教习俗,泰勒去世的次日便安葬被在洛杉矶“森林草坪”公墓,与自己的父母永远相依。包括子孙在内的50多名家庭成员参加了这个持续不到两小时的私人葬礼。
14泰勒的家人号召影迷想泰勒的艾滋病研究基金会捐款,以此来表达对她的悼念。泰勒的儿子威尔丁这样评价自己的母亲:“一个将人生活得淋漓尽致的非凡女性,她的一生充满了激情、幽默和爱。”
(选自《新华文摘》2011年第12期)
1.请分别指出文中②⑧段画线部分所用的修辞手法,并具体说明这些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表述效果。(4分)
(1)微风徐徐吹来,飘过缕缕花香,仿佛尚未走远的一代影后正回眸人间,再次投下嫣然的笑容。(2分)
答:
2.这仿佛为一朵娇艳欲滴的花儿,平添了风雨的背景,令人唏嘘。(2分)
答:
3.文章选取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来抒写伊丽莎白·泰勒的传奇人生的?(5分)
答:
4.如何理解第14段中画线部分的内容?请结合全文回答。(6分)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秋 天 的 心
林清玄
我喜欢《唐子西语录》中的两句诗: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这是说山上的和尚不知道如何计算甲子日历,只知道观察自然,看到一片树叶落下就知道天下都已是秋天了。从前读贾岛的诗,有“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之句,对秋天萧瑟的景象颇有感触,但说到气派悠闲,就不如“一叶落知天下秋”了。
现代都市人正好相反,可以说是“落叶满天不知秋,世人只会数甲子”,对现代人而言,时间观念只剩下日历,有时日历犹不足以形容,而是只剩下钟表了,谁会去管是什么日子呢?三百多年前,当汉人到台湾来垦植移民的时候,发现台湾的平埔族山胞非但没有日历,甚至没有年岁,不能分辨四时,而是以山上的刺桐花开为一年,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初到的汉人想当然地感慨其“文化”落后,逐渐同化了平埔族。到今天,平埔族快要成为历史名词,他们有了年岁,知道四时,可是平埔族后裔有很多已经不知道什么是刺桐花了。
对岁月的感知变化由立体到平面可以如此迅速,怎不让人兴叹?以现代人为例,在农业社会还深刻知道天气、岁时、植物、种作等等变化是和人密切结合的。但是,商业形态改变了我们,春天是朝九晚五,冬天也是朝九晚五;晴天和雨天已经没有任何差别了。这虽使人离开了“看天吃饭”的阴影,却也多少让人失去了感时忧国的情怀和胸怀天下的襟抱了。
记得住在乡下的时候,大厅墙壁上总挂着一册农民历,大人要办事,大至播种耕耘、搬家嫁娶,小至安床沐浴、立券交易都会去看农民历。因此到了年尾,一本农民历差不多翻烂了,使我从小对农民历书就有一种特别亲切的感情。一直到现在,我还保持着看农民历的习惯,觉得读农民历是快乐的事,就看秋天吧,从立秋、处暑、白露到秋分、寒露、霜降,都是美极了,那清晨田野中白色的露珠,黄昏林园里清黄的落叶,不都是在说秋天吗?所以,虽然时光不再,我们都不应该失去农民那种在自然中安身立命的心情。
城市不是没有秋天,如果我们静下心来就会知道,本来从东南方吹来的风,现在转到北方了;早晚气候的寒凉,就如同北地里的霜降;早晨的旭日与黄昏的彩霞,都与春天时大有不同了。变化最大的是天空和云彩,在夏日明亮的天空,渐渐地加深蓝色的调子,云更高、更白,飘动的时候仿佛带着轻微的风。每天我走到阳台抬头看天空,知道这是真正的秋天,是童年田园记忆中的那个秋天,是平埔族刺桐花开的那个秋天,也是唐朝山僧在山上见到落叶的同一个秋天。
若能感知天下,能与落叶飞花同呼吸,能保有在自然中谦卑的心情,就是住在最热闹的城市,秋天也不会远去。如果眼里只有手表、金钱、工作,即使在路上被落叶击中,也见不到秋天的美。
秋天的美多少带点萧瑟之意,就像宋人吴文英写的词“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一般人认为秋天的心情会有些愁恼肃杀。其实,秋天是禾熟的季节,何尝没有清朗圆满的启示呢?
我也喜欢韦应物一首秋天的诗: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在这风云滔滔的人世,就是秋天如此美丽清明的季节,要在空山的落叶中寻找朋友的足迹是多么困难!但是,即使在红砖道上,淹没在人潮车流之中,要找自己的足迹,更是艰辛呀!
(选自《林清玄散文集》,作家出版社)
1.本文在开篇和接近结尾两处各引用了诗句,请分析这样写各有什么作用。(4分)
2.作者笔下的“秋天的心”,体现在哪些方面?(5分)
3.文章结尾说“即使在红砖道上,淹没在人潮车流之中,要找自己的足迹,更是艰辛呀”,结合文意谈谈你的理解。(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鲁迅话语的思维
孙郁
①在鲁迅以内,以为周围的语境坏掉了。这造成了他追问的心理,对思维定势的颠覆,在他的文字中比比皆是。中国人喜好圆满、团结的结局。但鲁迅偏偏不是这样。
②在没有问题的地方,他提出了诸多的问题,也由此遭到质疑、不满和攻击。
③旧式思维造成了人们的懒惰。思维定势的结果,就是不思变革,精神在过去的世界,对新来的一切都持拒绝的态度。于是便形成一个僵死的舆论环境,底层的市民气,与上层的官气,都呈现出一种气韵,那就是思想杀人。或以道德罪构陷,或因政治罪砍头,真的不像在真的人间。《论“人言可畏”》中对市民与小报的流言之毒的愤恨,看到了国民劣根的本源。
④鲁迅对国民积习的失望,使他从艺术中找到对应的存在。思维定势总是在时间的限定里,在习惯的语言空间(史铁生语)。撕碎这样的空间,才能出离某种误区。于是不断在与历史的对话里,看民族性凝固的一面带来的问题。要让人们在麻木的地方,发现问题。在没有破绽的地方看见破绽,则有一种穿透的力量在。
⑤我们在鲁迅的作品里一再可看到出其不意的笔法。在小说《故事新编》中,他常常在历史叙述中加上现代的元素,黑色幽默的意味出现了。
⑥《铸剑》乃复仇的故事,而结局不是圆满的辉煌,却是同归于尽的悲壮,荒诞的画面,把一切所谓争议的美名都消解了。
⑦在一些作品里,他一直希望挣脱文化史对人的限定,在肯定民间戏剧的鬼魂意象的同时,他嘲笑了被宫廷御用的艺术。《补天》描述了女娲造人的辉煌的场景,那么纯美、伟岸,没有丝毫的猥琐和阴暗。但后来作品中出现了道学气的小丈人,就把历史空间拉到了现在,有了另外的韵致。
⑧在这里,士大夫的习惯用语和历史惯性遭到了颠覆。被抑制的时间之流流到了另一个地方。这种不限于有限的无限的可能性,是其书写惬意的地方。把现实的元素和历史的元素重新排列的时候,既成的历史思维定势就摇撼了。果戈里在《死魂灵》中以荒诞的笔法写到了现存世界的不幸,那也是一种撕裂。陀思妥耶夫斯基《穷人》的笔意也有类似的意味。鲁迅在借用域外的小说灵感的时候,找到了进入中国问题的入口。一个密封的时空系统就这样被撕裂了。
⑨看似不近人情,实则真性情的流露。儒家讲人情最多,可是后来却以反人情的方式进入人情。鲁迅则完全把它颠倒过来。这也是为什么他的极端的话语方式赢得了我们民族最纯粹的东西。真与善的话语在他极晦涩的逻辑里变得平常了。或者不妨说,他的不得不冒险的自我放逐,其结果是回到人性的基本点。正如阿Q的被打如同儿子打老子一样。其惨烈、俊急背后的归宿乃一种温情,这似乎都可以找到理解其思维方式的视角。
⑩善于冷嘲的鲁迅,在内心保存的这份柔情,乃精神迷人之所。所有的逆向选择,在非理性的背后,却有度己度人的暖意。
⑾“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些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的竞技者肃然起敬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
⑿完全与常人不同的思路。可以说,这是鲁迅的苦心所在。这种生命的选择,决定了其语言选择的奇特性。
(选自《新华文摘》2011年第15期, 内容有删节)
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5分)
A.鲁迅对中国传统思维定势进行颠覆,在他的作品中没有大团圆的结局。
B.鲁迅提出的许多问题其实并不是问题,所以他常常遭到别人的攻击和质疑。
C.对国民积习的失望,鲁迅在他的作品中都有充分的表现。
D.黑色幽默是鲁迅小说的主要特点,他的小说都有这样的意味。
E.小说《故事新编》以历史任务为原型,追求的是历史的真实。
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鲁迅的话语思维是和士大夫的习惯用语和历史惯性格格不入的。
B.鲁迅的作品充满冷嘲热讽,他的外表冷漠,但内心是充满温情。
C.国民的劣根性,市井小民的流毒都不能让鲁迅丧失对中国未来的希望。
D.儒家讲人情,这与鲁迅话语真与善的本质是一致的。
3.文中第⑧段说“一个密封的时空系统就这样被撕裂了”,说说鲁迅是用什么方式撕裂这样一个密封的时空体系的。(4分)
4.“看似不近人情,实则真性情的流露。”鲁迅小说中常有以人情的方式进入反人情的情节,结合你所熟知的鲁迅作品,对这一手法特点作简要分析。(4分)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按前3题计分。)(6分)
1.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 (白居易《琵琶行》)
2. , ,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庄子《逍遥游》)
3.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 , 。(范仲淹《渔家傲》)
4.曾子曰:“ :为人谋而不忠乎? ?传不习乎?”(《<论语>十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