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名篇名句默写(6分)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黑云压城城欲...

名篇名句默写(6分)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李贺·雁门太守行》

2.       ,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陆游·游山西村》

3.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    《白居易·琵琶行》

 

1.角声满天秋色里    塞上燕脂凝夜紫 2.箫鼓追随春社近   衣冠简朴古风存 3.醉不成欢惨将别   别时茫茫江浸月 【解析】 试题分析:复习时应紧扣新考纲要求,包括高中课本14篇,初中课本50篇。注意容易写错的字:“燕”“凝”“箫”“近”“惨”“茫”。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小题。

出塞词

马戴

金带连环束战袍,马头冲雪过临洮。

卷旗夜劫单于帐,乱斫胡兵缺宝刀。

1.第二句“马头冲雪过临洮”中“冲”字如果换成“冒”字好不好?为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5分)

         答:                                                                                   

2.本诗的三、四句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请简要分析。(6分)

         答: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景皇帝讳师,字子元,宣帝长子也。雅有风彩,沈毅多大略。少流美誉,与夏侯玄、何晏齐名。晏常称曰,“惟几也能成天下之务,司马子元是也。”魏景初中,拜散骑常侍,累迁中护军。为选用之法,举不越功,吏无私焉。宣穆皇后崩,居丧以至孝闻。宣帝之将诛曹爽,深谋秘策,独与帝潜画,文帝弗之知也。将发夕乃告之,既而使人觇之,帝寝如常,而文帝不能安席。晨会兵司马门,镇静内外,置阵甚整。宣帝曰“此予竞可也。”初,帝阴养死士三千,散在人间,至是一朝而集,众莫知所出也。事平,以功封长平乡侯,食邑千户,寻加卫将军。及宣帝薨,议者咸云“伊尹既卒,伊陟嗣事’’,天子命帝以抚军大将军辅政。魏嘉平四年春正月,迁大将军,加侍中,持节、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命百官举贤才,明少长,恤穷独,理废滞。四海倾注,朝野肃然。或有请改易制度者,帝曰“‘不识不知,顺帝之则’,诗人之美也。三祖典制,所宜遵奉;自非军事,不得妄有改革。”

五年夏五月,吴太傅诸葛恪围新城,朝议虑其分兵以寇淮泗,欲戍诸水口。帝曰“诸葛恪新得政于吴,欲徼一时之利,并兵合肥,以冀万一,不暇复为青徐患也。且水口非一,多戍则用兵众,少戍则不足以御寇。”恪果并力合肥,卒如所度。帝于是使镇东将军毋丘俭、扬州刺史文钦等距之。俭、钦请战,帝曰“恪卷甲深入,投兵死地,其锋未易当。且新城小而固,攻之未可拔。”遂命诸将高垒以弊之。相持数月,恪攻城力屈,死伤太半。帝乃敕钦督锐卒趋合榆,要其归路,俭帅诸将以为后继。恪惧而遁,钦逆击,大破之,斩首万余级。

(节选自《晋书·景帝纪》)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既而使人觇之          觇:窥视

B.此子竟可也    竟:竟然

C.伊陟嗣事         嗣:继承

D.欲徼一时之利    徼:求取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能直接表现景帝“沈毅多大略”的一组是(3分)

①为选用之法,举不越功,吏无私焉          ②宣穆皇后崩,居丧以至孝闻

③宣帝之将诛曹爽,深谋秘策,独与帝潜画    ④帝寝如常,而文帝不能安席

⑤朝议虑其分兵以寇淮泗,欲戍诸水口        ⑥遂命诸将高垒以弊之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④⑤              D.③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景帝才华出众。他年少时就博得好名声;高雅有风采,沉着坚毅,深谋远虑;宣帝薨后,文帝任命景帝为抚军大将军辅佐朝政。

B.景帝重视人才。他制定选用人才的方法,提出了选人用人要求,命令百官司推举人才,关心人,体恤人,因此赢得了人心,自己也得到了朝廷内外的尊重。

C.景帝遵守旧制。当有人提出要改变现有制度时,景帝引用一位诗人的诗句,表示祖先留下来的典章制度应当遵守,但他同时也表示,如果有战争则例外。

D.景帝洞察战况,诸葛恪合肥起兵,应验了景帝战初的判断;景帝下令以防守消耗敌人的力量,再根据战况,令属下主动出击,结果大败敌军。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帝阴养死士三千,散在人间,至是一朝而集,众莫知所出也。(5分)

         译文:                                                                                        

(2)帝乃敕钦督锐卒趋合榆,要其归路,俭帅诸将以为后继。(5分)

         译文: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中国龙文化源起

在原始社会的史前阶段,把龙作为氏族部落的图腾物来崇祀,是原始人朴素宗教意识的反映,其文化史价值仅限于氏族文化的精神信仰对象,其功能意识来源于人们认为氏族的精神偶像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之中的信念。在考古文物和丧葬习俗中,则反映在希望来世幸福的追求之中,如西水坡墓葬中的“骑龙升天”摆塑,就是很好的例证。

龙文化伴随着中华民族的起源和发展有一个漫长的演化过程,主要经历了原龙、礼龙、神龙和文化龙四个阶段。原龙即图腾龙,主要作为氏族的感生神而存在,主要作用是民族的保护神和崇拜图腾,既是氏族之根,同时具有超常的能力。

在西安仰韶文化半坡遗址中出土的陶壶龙纹,揭示了龙的一源。陶壶龙纹为人面、长鱼身、有鳍、曲身、似龙似蛇,应为原龙形象的一种。在仰韶文化彩陶纹饰中,鱼的形象占了绝大多数,联想到商周铜器上习见的族徽动物,可以初步认定这些鱼纹具有族徽的性质。

大凡图腾崇拜,起初都是现实中实在的动物和植物,此后便不断地被加以神化,最后就可能演变为完全脱离实际的神物了。所以说鱼纹可能即是六千多年前半坡人的图腾物,而加长的鱼龙纹则是一种变形纹,有趋向神化的痕迹。

那么,鱼这种水中精灵怎么会成为半坡人的图腾物呢?这不能不让人联想到一万年以前的第四纪冰川洪水期。当时洪水滔天,世界一片汪洋,长达数千年,人类的生存受到了严重的挑战。所以,半坡人在回答“人从哪里来”的时候,很自然地把鱼作为自己的感生神,即祖先,来加以崇拜。只有作为鱼的子孙,才可能具有鱼类在水中遨游的本领,氏族才能在洪水世界里得到延续,而半坡氏族大量的长身鱼纹或龙鱼纹则有明显的向龙转化的趋向,处于龙文化的萌芽状态。

这种起源在后世的典籍中也可得到印证。在我国夏代,还常常面临着洪水灾害,所以夏人仍把龙鱼作为感生图腾,仍希望人类像龙鱼那样在水中生活。战国时代,人们把龙当做“鳞虫之长”,还保留了把龙作为鱼类的传统观念。在商周铜器和汉代画像石中的龙,口中是常常衔鱼的。所以说,原始龙是水物的观念是始终不变的。

在东北红山文化中出土的“玉猪龙”,头部似猪首,身体呈“C”形。所以,有学者认为:猪是龙的起源,因为在人类最早驯化的六畜之中,只有猪的繁殖能力最强,而强大的繁殖能力,可以使氏族生生不息,在任何灾害面前代代延续下去。这和半坡人以鱼龙为图腾出于同一理想:希望氏族代代繁衍,生生不息。只不过半坡人希望拥有超自然力,而红山人希望增强自身的生存能力而已。

以上两种原始的龙之起源中,随着炎黄二帝及华夏族形成的文化大融合,玉猪龙文化被融入了龙鱼文化之中。这从中原地区分布广大的仰韶文化遗址和与仰韶文化有直接传承关系的龙山文化遗址中可以得到佐证,之后的夏商周文化一直延续至今。

据研究,龙崇拜起源于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而有文字记载以来的中国历史即使从甲骨文算起,也只有三千多年。因此,古代文献资料所记载的龙,只能反映当时人们的崇龙习俗和认识水平,不能当做龙崇拜起源的直接材料加以引用,清楚龙的本来面目,只能根据考古材料。

【注】①感生图腾即感生神话中的图腾,指母系氏族时期人们把氏族繁衍的“功劳”归于图腾的意志和行为。

1.下列关于我国龙文化起源和发展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原始社会,把龙作为氏族部落的图腾物来崇祀,反映了史前阶段原始人朴素的宗教意识。人们对于氏族的精神偶像存在于生活中的信念,成为其功能意识来源。

B.西水坡墓葬中的“骑龙升天”摆塑,有力地证明了氏族部落把龙作为崇祀的图腾物,意为希望追求来世的幸福,所以说原龙主要作用是氏族的保护神和崇拜图腾。

C.伴随着中华民族漫长的演化过程,龙文化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原龙、礼龙、神龙和文化龙四个阶段。仰韶文化半坡遗址中出土的陶壶龙纹,揭示了龙的一源。

D.长身鱼纹或龙鱼纹则有明显的向龙转化的趋向,处于龙文化的萌芽状态,鱼纹可能是六千多年前半坡人的图腾物,而加长的鱼龙纹则有趋向神化的痕迹。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类生存曾遇到洪水肆虐的严重挑战,因而后来的半坡人很自然地把鱼作为自己的祖先来崇拜。他们认为只有作为鱼的子孙,氏族才可能在洪水世界里生存延续。

B.大凡图腾崇拜,起初都是现实中实在的动物和植物,此后便不断地被加以神化,最后就可能演变为完全脱离实际的神物了。

C.有学者认为,猪是龙的起源,红山文化的玉猪龙和半坡人以鱼龙为图腾的理想都是同样的:希望氏族代代繁衍,生生不息。

D.起源于原始人类的玉猪龙和鱼龙,随着文化大融合而相互渗透,这从诸多仰韶文化遗址和龙山文化遗址中可以得到佐证,再由夏商周文化一直延续到现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的龙文化在文化史价值上,仅限于氏族文化的精神信仰对象。例如:仰韶文化中的“鱼龙”和红山文化中的“玉猪龙”,只是象征着氏族的生存、繁衍。

B.原始龙是水中物,这个观念一直伴随着中原一带华夏文化的发展。有学者认为,因为猪的繁殖力可佑护氏族在灾害中延续下去,所以它自然就成为红山文化中龙的起源。

C.夏人为感激龙鱼对本氏族的繁衍、避灾之功,依然把其作为图腾,希望自己的族人还能像龙鱼那样在水中生活。因为在那时,我国的人民还常常面临着洪水灾害。

D.研究表明,龙的崇拜起源于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而用文字记载的中国历史也不过三千多年。因此,研究龙文化的起源,只能依据考古材料而不能依赖古代文献资料。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题目。

由《咬文嚼字》编辑部举办的“咬文嚼字”活动,“咬”出了许多作家语言文字运用中的错误。比如阿来的《尘埃落定》中把“幅”误成了“副”,麦家的《暗算》把“口风紧”误成了“风声紧”等,就是词语的误解误用;而郑渊洁所写的“孙大爷终于被北京警方恍然大悟”,则是低级的语法类差错;马未都把“麻子”与“雀斑”等同了起来,是常识性错误;至于钱文忠把管仲的名言“仓廪实而知礼节”说成是孔子说的,余秋雨把“致仕”阐释为“走上仕途,当上官员”,则是知识类错误。

不少作家把被“咬”视为一种幸运。中国作协副主席陈忠实得知被“咬”,爽快地表了态:“好!完全同意!挑一挑毛病有好处,我们共同对读者负责。”韩寒说:“我在今后的写作中会慎重一点。希望能对青少年读者起到比较好的示范作用。”《历史的天空》的作者徐贵祥表示:“这是清除文字污染,纯洁语言文字,功德无量。”《英雄时代》的作者柳建伟说:“这项活动对规范语言,传承历史文化,展示中文魅力,甚至对实现中国梦都有重大意义。文学创作难免会出现差错,语林啄木鸟有存在的必要。作家应该对祖国语言文字充满敬畏之心,应当尊重母语,否则民族文化会出大毛病,甚至有‘灭国之虞’。” 但也并非所有作家欢迎被“咬”。一个年轻的很受出版社欢迎的人气作家,对常见的易混字词,如“戴”与“带”、“反映”与“反应”等,基本不能准确辨析;知识错误更是比比皆是,如把“蚍蜉”当做“蜉蝣”,写出了“像是在看一只‘蜉蝣撼树’的蜉蝣”之类的语句。他市场意识强烈,但写作态度不端正,不肯正视自己语言文字基本功薄弱的缺陷,把错误归为“个性的文学语言”,或称自己错误地引用了资料。

出版物中语言文字错误渐多,与其准入门槛降低有关,也与出版过程中编辑校对环节的粗疏有关;当然,更多的是与作家自身有关。有着文化追求的有责任感的作家,应该严谨认真,为语文文字的规范运用,树立榜样。

(选自新浪网2013年5月)

1.根据材料,简要概括出作家语言文字运用有哪些常见错误。(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咬”出作家语言文字运用中的错误有什么意义?(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材料,谈谈如何遏制出版物中语言文字错误渐多的现象。(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简答题(10分)

1.简析《茶馆》中常四爷这一人物形象。(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黛玉正盘算这事,忽见宝玉一问,便笑道:我心里想着潇湘馆好。我爱那几竿竹子,隐着一道曲栏,比别处幽静些。”《红楼梦》中“潇湘馆”的名称有着怎样的内涵?(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