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红叶 孙伏园 ①因为看红叶,特地跑到绍兴去。上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红叶      孙伏园

①因为看红叶,特地跑到绍兴去。上海是春天连蝴蝶也不肯光降的,秋天除了墓地里的法国梧桐呈着枯黄以外,红叶这一样东西是从未入梦,更何论实景了。

②绍兴是水乡,但与别处的水乡又不同,因为原来是鉴湖,以后长出水田来,所以几百里广袤以内,还留着大湖的痕迹,在这大湖中,船舶是可以行驶无阻的,几乎没有一定的河道,只要不弄错方向,舟行真是左右逢源。

③在这样交叉的河道的两旁,我们鉴赏着绍兴的红叶。红叶是各地不同的,我与春苔、以刚两位谈论着:绍兴的是柏叶,红叶丛中夹着白色柏实,有的只有是红半片,余下的半片还是黄绿,加上柏实的白色,是红绿白三色相映了;杭州的是枫叶,是全树通红的,并没有果实等等去冲淡它,除了最高处的经不起严寒变成了灰红色以外;北京人最讲究看红叶,这时我想起老友林宰平先生来了,我们的看红叶完全是他提起兴趣来的,也赖他的指示,知道北京人所谓看红叶完全是看的柿叶。柿叶虽然没有像绍兴柏树那般绿白的衬色,也没有像杭州枫叶那般满树的鲜红,但柿树也有它的特色,就是有与柿叶差不多颜色的柿子陪伴着,使鉴赏者的心中除了感到秋冬的肃杀之处,还感到下一代的柿树将更繁荣的希望。

④这时候我不知怎的,突然发生一种悲哀的预感,觉得我们的眼福渐渐缩小了。这不是很明显的事么,我们今年就没有看到京西的红叶。北京的柿子是著名的,虽在大雪的天气,整车的红柿子还推着沿街叫卖,柿子上盖着一层薄雪,因为老年人说吃了可以戒煤毒的,所以大家不怕冻的坦然吃着。而在上海是,要想买一个好好的柿子也得不到。桔子与苹果,是有“生基斯德”的,我们不愁没得吃。生基斯德如果不运桔子苹果来,我们一定没有桔子苹果吃了,柿子就是个好例。十几年前,一到这个时候,不是广东的柑子,福州的蜜桔,浙江的黄岩桔,都要上市了吗?生基斯德一到,这些东西完全销声匿迹了。而柿子更脆弱,简直不等生基斯德到,早已吓得魂不附体,不敢跨入洋场一步了。

⑤于是我们大在绍兴吃柿子。我预料,果子的命运,与民族的命运,也许是有一脉相通的。上海现在已经没有柿子的足迹,绍兴的领域也许只是十年五年的事了,再过五十年,一定只有深山荒谷里还找得着,与台湾的“番席”一样,必有汉人挑了担子从深山荒谷出来,一担柿子换一盒火柴回去,而这担子一入洋场,便放进玻璃柜里,上面写着大字广告:“华柿:新从深山荒谷得来,曾耗去子弹三万粒,步马枪各五千杆,本店店员采办队,尚有十八人负伤住院未愈,除略去医药费外,特别廉价出售,以飨各界士女,每个洋五十元整”云。

岂但柿子的命运如此,衣食住各项的命运无一不如此。你到上海木器铺里去问,他们有没有一件木器,是用完全中国的木料,中国的油漆,中国的铁链做的?当然没有的。木料是从斐列滨、日本运来,漆是一擦便掉的,中国的锁钥无人中意,也只好改用洋锁了。最使你听了惊异的是,如果你一旦驾鹤仙游了,棺材也菲律宾、日本的木材不办,龙游寿木的来源据说早经断绝了。举个最近的例,我们这个《贡献》杂志的书皮上不是有一条棉线么,在上海各处大小杂货铺里搜了两三天,竟得不到一根中国的棉线,结果还是用J&P.COATS的。

⑦趁时看看中国的红叶,大概不久也要没有得看了。

(选自《百家散文名作鉴赏》,原载《贡献》 1927年12月15日第2 期)

[注]①“SUNKIST”的音译,或译“新奇士”,英国一家提供柑橘产品的公司。②J&P.COATS是全球最大缝纫线和裁缝制品制适商Coats PLC 的一个下属品牌。

1.下列对作品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5分)

A.第③段将绍兴、杭州、北京三地的红叶比照着写,目的是为了衬托绍兴红叶独特的美。

B.第④段叙述自己当年耳闻目睹的有关北京柿子的琐事,从中可以看出一种民情风俗。

C.第⑤段写五十年后出供柿子的广告,运用夸张的手法,突出了华柿“物以稀为贵”的境遇。

D.第⑥段首句承上启下,由柿子命运谈及衣食住各顶的命运.逐层深入,深化文章主旨。

E.本文叙述、描写、议论相结合,语言朴实无华,不重意境的营造,而重感受的表现、见解的生发。

2.文章开头①、②两段主要写什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清简要分析。(4分)

3.请结合文本简要探析作品蕴含的情感。(6分)

 

1.AC 2.第一段写作者为看红叶特地从上海跑到家乡绍兴;第二段写绍兴水乡与别处水乡的不同(2分)。意图:第一段开篇点题,文代到绍兴看红叶的原因(l分);第二段欲擒故纵,先不急于写红叶,而是宕开一笔对绍兴水乡作了一番描绘,避免行文平铺直叙(l分)(或,“使行文曲折有致”、“使行文张弛有致”) 3.本文表面上是在闲谈风景、吃食和日用品等人生琐屑,字里行间满含深情:对国家前途与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2分)对国人民族意识的呼唤,号召人们警惕并抵制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2分);对祖国、家乡的热爱。(2分)(如有其他观点,言之有理,也可。) 【解析】 1. 试题分析:A .“目的是为了村托绍兴红叶独特的美”这一说法不恰切,目的是为了说明绍兴、杭州、北京三地的红叶各具特色。C .“突出了华柿物以稀为贵的境遇”这一表述不恰切,联系原文语境,可推知这样写是为了表露作者对于垄断资本控制民族经济的严峻现实的担忧。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 综合C。 2. 试题分析:第一段写作者跑到绍兴看红叶;第二段写绍兴水乡与别处水乡的不同。文章开始交代了到绍兴看红叶的原因。第二段主要对绍兴水乡作了一番描绘, “使行文张弛有致”。 考点: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表面上写一些生活琐事,但是却内涵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担忧和热爱,号召人们对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的抵制。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勇于表达中国人的文学口味        赵丽宏

①你也许习以为常:中国几乎每一所高校都设有外国文学专业,研究外国文学的教授、学者多如过江之鲫,我们甚至有多家专门以翻译出版外国文学作品为主业的出版社,最近一个世纪里,几乎所有东西方的文学经典,都翻译成了中文,很多西方文学新作,也很快会在中国翻译出版。

②毫不夸张地说,对外国文学的这种接纳热情和推广力度,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能与中国相提并论。遗憾的是,我们却很少将自己的文学向世界推广,即便有一些翻译成英文和法文的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在国外也没有多少人注意。

③是我们没有好的作家、没有世界水准的优秀作品吗?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就是一个有力的反证。何况,熟悉中国当代文学的读者可能都有这样一个共识:像莫言这类程度的作家我们还有不少。

④问题在哪?我认为,问题在于我们在虚心吸纳的过程中缺少文化自信,对经历风雨磨难后民族积累的文化精髓缺乏自知,因此我们羞于、也不习惯于亮出我们中国人的文学观。自己轻视自己,外人怎么可能看重你;况且由于语言的鸿沟,由于长期缺乏对外文化传播意识造成的信息缺失,也难以让世界看到中国文学的风貌、精髓和价值。

⑤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他的小说被译成各种语言,迅速在世界各地与读者见面。前不久我访问荷兰,在一个小城书店中,看到入口最显眼处就陈列着刚刚出版的《生死疲劳》英译本,让人又惊又喜。

⑥莫言获奖意义重大,但是为什么我们要通过瑞典人的颁奖来确认自己的判断、发现莫言的意义呢?为什么我们羞于告诉世界我们喜欢和推崇哪些作家--外国的和中国的,属于全人类的世界文学呢?通俗地讲,我们是世界文学的消费者,我们有必要告诉那些精神产品的“生产者”我们的文学口味,我们的“用户体验”。

⑦工业生产有国际标准,文学口味没有统一版本,但我们的文学口味应当参与到世界文学的格局中来,跟世界读者分享我们发现和推荐的中外文学精华。这也是我们对内引进外国文学和对外推介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目的。

⑧100多年来,我们的国际视野和文学累积已经为表达自己的文学观准备了充分的条件,现在是梳理我们的内心感受,组织我们的观念话语,通过文学评论、文学评奖等方式告诉世界,我们对当代世界文学的态度和评价的时候了。

⑨诺贝尔文学奖百多年来的坚持铸就了权威和品牌。中国的世界文学评奖现在不妨启程,用以鼓励和褒奖世界范围内的杰出作家。我相信,只要团结和依靠社会力量,秉持严肃公允的态度,坚持科学、有公信力的评奖方式,假以时日,可以成就一个具有世界影响的权威文学大奖。中国人应该做,也有能力做这样的事情。

⑩当然,设奖和评奖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表达和主张。我们要扩大对外文化交流,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在这方面,无须韬光养晦,更不能自损自贬,必须善于表达当代中国的文化深度,积极主张和传播自己的美学口味,做一些对世界文学有创意、有实效、有影响的工作,让世界有效地感知当代中国的魅力,让更多热爱中国文学的外国朋友自愿做中国文化的传播者。

(《人民日报》 2013年3月19日)

1.下列对原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与大量外国文学经典作品被翻译成中文的现实相比,中国文学缺乏向世界推广的热情与力度。

B.中华民族历经风雨飘摇后所积累的文化精髓,却不被世界所知,是因为语言鸿沟造成的信息缺失。

C.作者在荷兰看到书店陈列着刚刚出版的《生死疲劳》英译本,这引起他对中国文学如何向世界推广这一问题的思考。

D.对外文化交流需要有积极的态度,有创意、有实效的工作,而韬光养晦与自损自贬都不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

2.请简要概括本文的思路。(3 分)

3.第⑨段中作者提出“中国的世界文学评奖现在不妨启程”这一主张的理由有哪些?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① 季康于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于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

② 孟子曰:“以善服人者也,未有能服人者也;以善养人,然后能服天下。天下不心服而王者,未之有也。”(《孟子·离娄下》)

[注]①偃(yǎn ): 仆倒。

1.第①段中.孔子借用“风”与“草”的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 3分)

2.①②两段中都提到了“善”,与孔子观点相比,孟子更强调什么?请简析。(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红楼梦》选段,根据原著故事情节,问答问题。

众门客见打的不祥了,忙上前夺劝。贾政那里肯听,说道:“你们问问他干的勾当可饶不可饶!素日皆是你们这些人把他酿坏了,到这步田地还来解劝。明日酿到他弑君杀父,你们才不劝不成!”

文段中的“他”指谁?“他”为什么被打?请简述。

选做第()题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三国演义》选段,根据原著故事情节,问答问题。

 操仰面笑日:“误中匹夫之计,吾必当报之!”郭嘉曰:“计可速发。”操曰:“今只将计就计。”

 曹操在攻打濮阳城时中了谁的计策?曹操是如何“将计就计”的?请简述。

 

查看答案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A.爱斯梅拉达被处以绞刑时,卡西莫多着见克洛德在教堂钟塔上发出了狰狞的狂笑,这使他明白了一切。于是卡西莫多把克洛德推下钟塔,结束了他罪恶的生命。(《巴黎圣毋院》)

B.在庆祝高老太爷66 岁生辰的日子里,冯乐山向高老太爷提亲,让觉民娶冯乐山的侄孙女。觉民爱的是琴,为了反抗祖父,最后他在觉慧的鼓励和帮助下逃离了公馆。(《家》)

C.为了打破赵伯韬的“经济封锁”,吴荪甫听从王和甫的建议——在公债市场上打倒赵伯韬。为此,他收购了朱吟秋的丝厂,收买了赵伯韬的情人徐曼丽,笼络了交易所经纪人韩孟翔,准备与赵伯韬做殊死搏斗。(《子夜》)

D.聂赫留朵夫在彼得堡期间得到了玛丽叶特的带助,两人产生了纯洁的爱情。玛丽叶特约聂赫留朵夫到剧场见面,不料她丈夫也在场。为了玛丽叶特的家庭幸福,聂赫留朵夫忍痛放弃了这段爱情。(《复活》)

E.守寡后的欧也妮,宗教成了她精神上的唯一支柱。她办起了一所养老院、几所小学、一座藏书丰富的图书馆,资助索漠城里的几座教堂,还帮助无数家庭渡过了难关。(《欧也妮·葛朗台》)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