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江楼夕望招客 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

阅读下面的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江楼夕望招客

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

1.这首的颈联精妙传神,试分析其妙处。(5分)

答:                                                           

2.诗眼是一首诗写景抒情的关键所在,请找出这首诗的诗眼,并加以分析。(6分)

答:                                                          

 

1.颈联采用了比喻的写法,对仗工整,音韵和谐;(1分)将风吹古木的所发出的声响比喻成雨点打在树叶上所发出的声音,将月光照在沙滩上的景象比喻成寒霜落在沙滩上的景象;(2分)“晴天雨”和“夏夜霜”形象生动,富有意趣,此联写尽了江楼夕景的美妙,诗人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也充溢其中。(2分) 2.“望”字是诗眼,它统领全诗,双关景物和情感两义。(2分)首联东望,海天一色,山势开阔绵延;颈联远眺,万家灯火,水面渔火点点;颈联近望,风吹古木,月照平沙,所有这些景象都是由“望”字领起的。(2分)“望”字不仅关涉美景,同时也有“盼望”之意,江楼有如此美景,诗人觉得独赏无味,所以急切盼望朋友能来此和自己一块欣赏美景。(2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诗的颈联则使人产生凉爽之感。风吹古树,月照平沙,意境何等清新,而诗人用“晴天雨”、“夏夜霜”加以修饰,更可谓别致、新颖。风吹古木之声音可比雨声,古木落叶状如雨点。虽然实际并无风雨,而身临其境,已然有暑气顿消之感。同样,铺洒在大地上的月光,皎洁晶莹,宛如霜雪,更增添了夏夜的凉爽。因此诗人在诗歌的末句自问自答,请他的朋友来江楼消暑。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 试题分析:如果把此诗比作一幅江楼夕望的画图,那么,诗的构思则是作画的顺序。诗人从远眺起笔,粗线条地勾勒余杭的山水,进而环顾杭城的灯光并由与灯影相辉的星河,自然收到江楼所在的湖水之上,从而慢慢将笔从旷远的天际转向楼阁四围的描写,再从风声月色见出消暑的人物形象,景色由远而近,而感觉则愈来愈细,真可谓“坐驰可以役万景”,既有眼力,又有笔力。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司马芝字子华,河内温人也。少为书生,避乱荆州,于鲁阳山遇贼,同行者皆弃老弱走,芝独坐守老母。贼至,以刃临芝,芝叩头曰:“母老,唯在诸君!”贼曰:“此孝子也,杀之不义。”遂得免害,以鹿车推载母。居南方十余年,躬耕守节。

太祖平荆州,以芝为菅长。时天下草创,多不奉法。郡主簿刘节,旧族豪侠,宾客千余家,出为盗贼,入乱吏治。顷之,芝差节客王同等为兵,掾史据白:“节家前后未尝给徭,若至时藏匿,必为留负。”芝不听,与节书曰:“君为大宗,加股肱郡,而宾客每不与役,既众庶怨望,或流声上闻。今调同等为兵,幸时发遣。”兵已集郡,而节藏同等,因令督邮以军兴诡责县,县掾史穷困,乞代同行。芝乃驰檄济南,具陈节罪。太守郝光素敬信芝,即以节代同行,青州号芝“以郡主簿为兵”。迁广平令。征虏将军刘勋,贵宠骄豪,又芝故郡将,宾客子弟在界数犯法。勋与芝书,不著姓名,而多所属托,芝不报其书,一皆如法。后勋以不轨诛,交关者皆获罪,而芝以见称。

黄初中,入为河南尹,抑强扶弱,私请不行。会内官欲以事托芝,不敢发言,因芝妻伯父董昭。昭犹惮芝,不为通。

芝性亮直,不矜廉隅。与宾客谈论,有不可意,便面折其短,退无异言。卒于官,家无余财,自魏迄今为河南尹者莫及芝。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司马芝》卷十三)

1.对下面句子中加横线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芝节客王同等为兵 差:派遣

B.而宾客每不役                   与:参加

C.即节代同行                       以:让

D.芝不其书,一皆如法      报:报告

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都能表现司马芝正直的一组是     (    )

①同行者皆弃老弱走,芝独坐守老母

②芝乃驰檄济南,具陈节罪

③芝不报其书,一皆如法

④交关者皆获罪,而芝以见称

⑤昭犹惮芝,不为通

⑥卒于官,家无余财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②③⑤   D.①④⑥

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司马芝年轻时,在去荆州避难的路上,就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品质;在南方居住十几年,能够恪守礼义节操。

B.在任菅县长官期间,司马芝不畏豪强,征调主簿刘节的门客当兵,同时写信给刘节,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一向豪侠的刘节代替门客去当兵。

C.征虏将军刘勋,恃宠骄横,多次写信嘱托司马芝帮忙,司马芝一概依法处理。后来刘勋犯法被杀,和他有关联的人都被定罪,而司马芝却受到称赞。

D.司马芝性情正直,严于执法,不受请托,权贵至亲都不敢私下求他办事。他死后家无余财,从魏建国以来,历任河南尹没有能比上他的。

4.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郡主簿刘节,旧族豪侠,宾客千余家,出为盗贼,入乱吏治。(6分)

译文:                                                        

(2)后勋以不轨诛,交关者皆获罪,而芝以见称。(4分)

译文: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文艺复兴就是人的文化复兴

张柠

对“中国文艺复兴”的呼唤,以及由此引起的争议,20世纪已经出现过多次,最后都不了了之。“文艺复兴”这一现代中国人的伟大梦想,一直难以成真,总是不能真正形成应有的气候,其主要原因在于,它经常偏离“文艺复兴”的初衷和原则。有人试图将它变成一种“扬国威”的手段,好到世界上去显摆。如果所谓的“文艺复兴”是这个意思,我认为还是趁早收心为妙。更有甚者,试图借“文艺复兴”之名,将中国文化的价值观念变成“普世价值”,想把“中国制造”从T恤衫和皮鞋上,移到人家的精神里去。假如14—16世纪的弗罗伦萨人、威尼斯人、巴黎人、伦敦人,不努力去从事伟大的文艺创造,不为人的个性张扬和人文立场争取社会空间,而是在盘算着如何将自身价值观变成“普世价值”,他们能创造那么辉煌的文化吗?但丁、薄伽丘、塞万提斯、拉伯雷、莎士比亚、米开朗基罗、达芬奇、拉斐尔这些伟大的文艺家会出现吗?他们的作品及其包含的人文思想会传播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吗?是先有人的觉醒和人的创造力的张扬,有对这种觉醒和创造的制度保证,才有伟大的文艺生产,然后才有一种足以产生强有力的感染效果和传播效果的文化。

可以将“文艺复兴”的主要精神特征归纳为三点:第一是走出中世纪而出现的世俗化倾向,第二是科学理性支配下的个人的创造性,第三是城市文化(民主政治、公共事务、文艺生活)的复兴。中国文化中原本没有这种东西,只有小国寡民的农耕乌托邦梦想。第一次出现带有“文艺复兴”色彩的社会运动,应该是20世纪初向西方学习的“新文化运动”或“白话文文学运动”。中国人自此才开始摆脱以宫廷政治为核心的“家国政治”生活;才开始将貌似符合天道运行的“家国结构”转化为现代社会结构;才开始改写那种将“生人”之气息淹没的“天道之美”,将目光指向人的经验。新文化运动首先要改变的,是那种君臣父子、恩威并施的“小儿文化”,建构一种自由选择与独自担当的“成人文化”。因此,启蒙的本质实际上是“悲剧性”的。它要让每一个体独自承担自己的命运,并由此获得一种“成人化”的生命感或存在感。与此相应的社会制度和公共管理应该承担的职责,就是为这种具有选择能力、承担能力、创造能力的个人提供保护,并鼓励他们过有尊严的生活。

20世纪中国的新文化运动,担当了大变革时代的多重任务。第一,让我们从古典审美迷雾中走出来。第二,将神秘而含混的古典审美感知,分解到具体的感官层面,让感觉器官的基本功能得以恢复,使人能正常地看、听、触、嗅、尝、行。第三,因新的审美创造冲动而催生的文艺实践和美学规范的重构。经过一百多年的努力,基本形成了一种有别于古典美学的新文艺传统。遗憾的是,面对新文化及其相应的文学成果,许多中国人至今不习惯,他们还沉浸在古典审美的惯性中。

以莫言为代表的中国当代文学,是百年来白话汉语文学传统结出的新果实,也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艺从“思想解放”到“题材解放”再到“文体解放”的见证者。莫言的作品,对那些戕害农民世俗生活尊严的权力,进行了讽刺和嘲弄,并由此发出嘶哑的尖叫和揪心的欢笑。莫言的作品破坏了中国人习以为常的古典审美惯性,要对他的作品产生共鸣,需要将思维方式或审美趣味调整到二十世纪来。对于莫言的接受,多数读者依然有障碍。这一点也证明了“中国文艺复兴”的困难所在。

(选自张柠《文艺复兴就是人的文化复兴》)

1.下列对“文艺复兴”相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中国的文艺复兴的梦想一直难以成真的主要原因是,总有人试图把中国文化的价值观念变成普世价值,这偏离了文艺复兴的初衷和原则。

B.只有具有了人的觉醒和创造力的张扬以及相关的制度保证,才能出现具有强烈感染力和传播效果的“文艺复兴”文化。

C.在20世纪初期的“新文化运动”或“白话文文学运动”中,中国开始出现带有文艺复兴色彩的社会运动,中国人开始将目光指向人的经验,并且开始摆脱以宫廷政治为核心的“国家政治生活”。

D.“中国文艺复兴”的困难之一是不少中国人至今不习惯接受有别于古典美的新文艺传统,不能将思维方式和审美趣味调整到现代来。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启蒙运动要让每一个个体独自承担自己的命运,并由此获得一种“成人化”的生命感或存在感,所以启蒙的本质实际上“悲剧性”的。

B.假如14—16世纪的弗罗伦萨人、威尼斯人、巴黎人、伦敦人,不努力去从事伟大的文艺创造,不为人的个性张扬和人文立场争取社会空间,而是盘算这如何将自身价值观变成“普世价值”,他们就不能够创造那么辉煌的文化。

C.走出中世纪出现的世俗化倾向、科学理性支配下的个人的创造性、城市文化的复兴构成了“文艺复兴”的精神特征。

D.20世纪中国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的古典审美经验进行了大变革,经过一百多年的努力,基本形成了一种有别于古典美学的新文艺传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中国古代的社会结构是“家国结构”,其实并不符合天道运行,在新文化运动中,它开始为现代社会结构所代替。

B.新文化运动构建了一种“成人文化”,使每一个个体都具有了独立的选择能力、担当能力和创造能力,并建立了一整套相应的社会制度和公共管理制度来为这样的个体提供保护。

C.莫言的作品破坏了中国人习以为常的古典审美惯性,所以中国人要对他的作品产生共鸣,就必须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

D.要想实现“中国文艺复兴”梦想,就不能受民族主义情绪的支配,不能靠对别国进行价值观念的渗透,需要我们从根本上对自身的思维习惯和价值观念进行变革。

 

查看答案

民以食为天。2012年,一部《舌尖上的中国》,让我们充满对中国传统美食的回忆与向往。但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事故频频爆发。从苏丹红到毒牛奶,从地沟油到瘦肉精,从染色馒头到绝育黄瓜……食品安全事件,使人们谈吃色变。网友调侃,不把元素周期表里的元素吃完,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中国人。此言虽是玩笑,但这个玩笑中却充斥着浓郁的无奈与悲凉。

食品安全堪忧,谁之过?对此,你有什么想法和看法?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要求:(1)题目自拟,立意自定。(2)所写内容必须与材料相关。(3)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查看答案

模仿下面例句的句式和修辞手法,另选两个陈述对象,再写两组与例句意思相连的句子,以构成连贯的排比。(4分)

例句:蓝天有深邃的灵魂,才能吸引星月; 山峰有高昂的头颅,才能俯视原野。

仿句:                                                                    

 

查看答案

 把下面一段文字压缩成一句话新闻。(不超过15个字)(3分)

   北京11月30日讯   记者今天从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获悉,经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和教育部批准,北京市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扩大试点工作正式启动。北京市首次在中小学设立正高级职称。

  据介绍,北京市将选定西城区、朝阳区和通州区作为试点区县,共涉及35149名中小学教师。此次改革将中学和小学教师职称等级最高均设置到正高级,打通了教师职业发展通道。改革后,试点区县的中小学教师职称将统一设置为正高级、高级、一级、二级、三级教师。职称级别的评价标准包括教书育人、课程教学、教育教学研究、影响力、学历经历等五方面,对不同职称等级,根据要求有侧重地进行考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