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看面题目题。(12分,每小题3分) 李龙眠画罗汉记 [明]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看面题目题。(12分,每小题3分)

李龙眠画罗汉记

[明]黄淳耀

李龙眠画罗汉渡江,凡十有八人。一角漫灭,存十五人有半,及童子三人。   

凡未渡者五人:一人值坏纸,仅见腰足。一人戴笠携杖,衣袂翩然,若将渡而无意者。一人凝立无望,开口自语。一人跽左足,蹲右足,以手捧膝作缠结状,双屦脱置足旁,回顾微哂。一人坐岸上,以手踞地,伸足入水,如测浅深者。   

为渡者九人:一人以手揭衣,一人左手策杖,目皆下视,口呿不合。一人脱衣,双手捧之而承以首。一人前其杖,回首视捧衣者。两童子首发鬅鬙,共舁一人以渡。所舁者长眉覆颊,面怪伟如秋潭老蛟。一人仰面视长眉者。一人貌亦老苍,伛偻策杖,去岸无几,若幸其将至者。一人附童子背,童子瞪目闭口,以手反负之,若重不能胜者。一人貌老过于伛偻者,右足登岸,左足在水,若起未能。而已渡者一人,捉其右臂,作势起之;老者努其喙,缬纹皆见。又一人已渡者,双足尚跣,出其履将纳之,而仰视石壁,以一指探鼻孔,轩渠自得。      

按罗汉于佛氏为得道之称,后世所传高僧,犹云“锡飞杯渡”而为渡江,艰辛乃尔,殊可怪也。推画者之意,岂以佛氏之作止语默皆与人同,而世之学佛者徒求卓诡变幻、可喜可愕之迹,故为此图以警发之欤?昔人谓太清楼所藏吕真人画像俨若孔、老,与他画师作轻扬状者不同,当即此意。

注:①李公麟,宋代著名画家,号龙眠居士,擅长画山水佛像。②呍:指口张开。③鬅鬙:头发散乱的样子。④轩渠:愉快而笑的样子。⑤锡飞杯渡:锡飞,跨着锡杖飞行;渡,乘着木杯渡河。相传得道高僧可以凭法力锡飞杯渡。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回微哂                      顾:回头看

B.若重不能者                  胜:能承受

C.出其履将之                  纳:交付

D.故为此图以警之与            发:提醒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一人貌老过伛偻者          ②而刀刃若新发

B.①双手捧之承以首            ②剑阁峥嵘崔嵬

C.①共舁一人渡                ②方其系燕父子

D.①后世传高僧                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劫哉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表现画中罗汉渡江艰辛的一组是

①伸足入水,如测浅深者

②目皆下视,口呿不合

③一人脱衣,双手捧之而承以首

④所舁者长眉覆颊,面怪伟如秋潭老蛟

⑤右足登岸,左足在水,若起未能

⑥以一指探鼻孔,轩渠自得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②④⑥  D.④⑤⑥

4.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对著名画家李公麟所绘罗汉渡江图的记述,李公麟在图上共画了十八人,

包括十五个罗汉和三个童子。

B.文章按照未渡者、正渡者、已渡者的先后顺序,生动地再现了李画中的情景,罗汉们神态各异,无一类同。

C.画中也有悠闲的罗汉,其中一个让童子抬着,一个让童子背着,他们的轻松与三位童子的辛苦形成鲜明对比。

D.作者认为,传说中的罗汉能够“锡飞杯渡”,而李画虽然手法高超,但表现罗汉渡江艰辛不符合佛教的本意。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凡未渡者五人:一人值坏纸,仅见腰足。(3分)

(2)一人貌亦老苍,伛偻策杖,去岸无几,若幸其将至者。(4分)

(3)而为渡江,艰辛乃尔,殊可怪也。(3分)

 

1.C 2.B 3.B 4.B 5.(1)画中没有渡江的共有五人。一人正好处在画纸的损坏处,只能看到他的腰和脚。(3分,得分点:凡、值,语句要通顺) (2)一人相貌也很苍老,驼着背拄着手杖,他离江边已经不远,那神情像是庆幸自己快到岸了。(4分,得分点:策、去、幸、其等,语句要通顺) (3)但是这些罗汉为了渡江,如此艰辛,太让人奇怪啊。(3分,得分点:而、为、殊等,语句要通顺) 【解析】 1. 试题分析:纳,放入,接纳,文中即穿鞋。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B均为连词,表并列关系。A①介词,表比较;②介词,译为“从”。C①为连词,表修饰关系;②为介词,拿用。D①与后面的动词构成名词性所字结构;②与“为”构成“为……所……”句式,表被动。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3. 试题分析:①写未渡者,⑥写已渡者,均是从侧面表现渡江的艰辛;④写罗汉相貌,也不是直接表现艰辛。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4. 试题分析:A文中说“凡十有八人”指的是十八个罗汉,童子不在数内;C童子渡江是罗汉渡江的一部分,无所谓“悠闲”和“对比”;D作者认为,李画意在警示世人,罗汉言行举止与人无异,不要一味寻求所谓诡异奇特地佛家迹象。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5. 试题分析:本题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不能直译可考虑意译,但要语意完足。整体翻译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原文省略的一般要补出,达到词达句顺。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李龙眠画的罗汉渡江图,共有十八人。但因画上一角已损坏模糊,仅存罗汉十五个半,以及三个童子。 画中没有渡江有五人。一个正巧在画纸损坏处,只看到腰和脚。一个戴着斗笠,手拿拐杖,衣袖飘扬,好像要渡江又不想渡江的样子。一个直立着眺望远方,张着嘴自言自语。一个左脚跪着,右脚蹲着,用手捧着膝盖,做出纠缠交叉的样子,两只鞋子脱下放在脚边,回头微笑着。一个坐在岸边,用手撑住地面,把脚伸进水里,好像在探测江水的深浅。 正渡江的约有九人。一个用手提起衣摆,一个左手拄着拐杖,眼睛都向下看,嘴大张着合不拢。一个脱下衣服,两手托着,顶在头上。一个把拐杖拄在身前,回头看着两手托衣的人。两个童子头发散乱,共抬一人渡水。他们抬着的人,眉毛长长的,盖住面颊,长相奇特,好像秋潭中的老蛟龙。一个仰着头看长眉老人。一个相貌也老了,驼着背拄着手杖,他离岸不远,神情好像在庆幸快要到达了。一个趴在童子背上,那童子眼睛睁得大大的,嘴唇抿得紧紧的,反过手来背着他,好像无法承受身上的重量的样子。一个相貌比驼背的更老,右脚已登岸,左脚还在水中,好像要爬却爬不上去。一个已上岸的,捉住他的右手,作势要拉他上来。老人嘟着嘴,嘴上的皱纹显露出来了。又有一个已登岸的,还赤着双脚,拿出鞋子准备穿上,却又抬头看着石壁,用一根手指挖鼻孔,很得意地笑着。 考查罗汉在佛教中是得道者的称呼,以及后代为高位僧所作的传记,,还有神僧乘法杖飞行、坐木杯渡水的记载。但是这些罗汉渡江,竟然如此艰苦,太让人奇怪啊。我推测作画者的用意,是否因为佛陀的举止言语都和一般人相同,而世上学佛的人却只想寻求奇幻特殊、令人惊喜的迹象,所以画这一幅图来告诫提醒人们吗?从前人说太清楼所藏的吕洞宾画像,相貌庄重一如孔子、老子,和其他画家画的扬扬自得的样子不同,应当就是这个用意。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9分,每小题3分)

孟子与邹鲁之风

王志民

  孟子为战国时期邹国人,邹与鲁毗邻,但文化渊源并不相同。根据杨伯峻先生《春秋左传注》考定:邹,也做邾,邾娄,是一个东夷土著的小国。王献唐《炎黄氏族文化考》认为其为炎帝神农氏的苗裔,与黄帝后裔的鲁是两支不同文化。据《左传·僖公二十一年》记载:鲁僖公之母称,“邾灭须句”为“蛮夷猾(乱)夏”,是“周祸”。次年,鲁国“伐邾,取须句,反其君”,则是“礼也”。可见在鲁人看来邹实为文化上的“异类”。细检《孟子》及以前的文献,都没有“邹鲁”并称的记载。这反映出在孟子之前,邹、鲁实际表现为两支不同质的文化。

  “邹鲁”并称,最早见于《庄子·天下》篇:“其在诗书礼乐者,邹鲁之士,搢绅先生,多能明之。”庄子与孟子同时而稍晚,这说明:在孟子晚年,所谓“邹鲁之风”已经形成,这应与孟子一生努力传承创新儒学密不可分;“邹鲁之风”是以崇尚儒学、传习六经的士风为主的,充分展示出儒学故乡的特征;“邹鲁”并称,邹在鲁前,这反映出邹文化在邹鲁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及巨大影响力。

  鲁国本为周公封地,是周王朝在东方的文化中心。春秋时期,鲁秉周礼,有“周礼尽在鲁”之说。孔子创立儒学,大办教育,更使鲁成为繁盛的文化重心之地。孔子去世后,“鲁世世相传以岁时奉祠孔子,而诸儒亦讲礼乡饮大射于孔子冢。”孔子故乡鲁国,成为儒家发源地和孔门弟子及后学聚居讲学之所。这对孟子产生了极大的文化吸引力。同时,孟子为鲁国公族孟孙氏的后裔,与鲁国又有一种血缘的亲情。孟子葬母于鲁,曾住鲁守丧三年;其为子思门人的弟子,系统接受过儒学教育;孟子一生极崇拜孔子,以孔子继承人自居,以传播孔学为己任,这都反映出鲁文化对孟子的培育和思想上的巨大影响。

  然而,孟子一生绝大部分时间在邹国度过,从孟母三迁教子到成年后“始而设教,继而周游,终而归老”,邹文化的影响,几乎伴随他的一生。他思想的形成应该也与邹文化有密切关系。从现有历史文献考察,我认为其主体思想“仁政”的形成,与邹国文化传统具有直接关系。

  战国之邹,附庸鲁国,国小力薄,但在文化上却渊源有自,丰富深厚。其为东夷土著,始终保持了夷人的文化传统。《说文解字》:“夷俗仁”。《后汉书·东夷传》注引《风俗通》:“夷者,柢也,言仁而好生。”由于资料缺乏,邹国是否一直沿袭这样一种“仁”俗,难于详考,但《孟子·梁惠王下》记载了邹穆公在与鲁国冲突失败后,不忍处置老百姓的仁义之举。贾谊《新书·春秋》也记载了邹穆公仁政的具体举措:“无淫僻之事,无骄燕之行……自刻以广民,亲贤以定国,亲民如子”,致使“鲁、卫不敢轻,齐、楚不能胁”,穆公死后,“邹之百姓若失慈父,行哭三月”。刘向《新序·刺奢》则记载,邹穆公说粮食本来就是老百姓辛苦种出的,作为国君,“取仓之粟移之于民”,是天经地义的。从邹穆公的作为看,邹国应有一种“仁”的传统习俗。邹国以弱小之国,安然存在于大国争雄间,与他们传承“仁俗”、善行仁政有直接关系。在《论语》中,孔子上百次提到“仁”字,但“仁政”二字却从未出现,论国君如何行仁政的话语也不多见。孟子久居邹国,“聚徒讲学”,出仕为官,四十余岁方才出邹,游齐、适梁、访滕、过薛,大谈仁政理想与治国之术,邹文化传统对他思想的影响应是显而易见的。

可以说,是邹鲁文化的结合,培育了孟子,而孟子的出现和文化上的突出成就,又使战国时期的邹、鲁文化进一步整合、提升,形成了“邹鲁文化”或“邹鲁之风”。

(选自《国学网》,有改动)

1.下面关于“邹鲁之风”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孟子》及以前的文献中没有“邹鲁”并称的记载,说明在孟子之前,邹、鲁实际是两支不同质的文化。

B.《庄子·天下》篇记载,孟子一生努力传承创新儒学,在他晚年,所谓“邹鲁之风”已经形成。

C.邹、鲁文化的结合培育了孟子,而孟子又使邹、鲁文化进一步整合、提升,从而形成“邹鲁之风”。

D.“邹鲁之风”或“邹鲁文化”以崇尚儒学、传习六经的士风为主,充分显示出儒学故乡的特征。

2.有关邹文化传统对孟子“仁政”思想的影响,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文献资料记载,邹国应该有一种“仁”的传统习俗,从而影响了后来孟子“仁政”思想的形成。

B.邹国因为传承“仁”俗,善行仁政,所以能够以弱小之国,存身于大国争雄中,孟子对此应该感受深刻。

C.论语》中孔子上百次提到“仁”字,从未提及“仁政”二字,可见孟子的“仁政”与孔子没有关系。

D.久居邹国、四十余岁才出千分游历的孟子,一出邹就能大讲仁政理想,说明其思想只可能来自邹文化。

3.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邹是东夷土著,曾被视为文化上的“异类”,但它文化渊源有自,并始终保持了自己的文化传统。

B.鲁是周王朝在东方的文化中心;孔子创立儒学,大办教育,更使它成为繁盛的文化重心。

C.孟子深受鲁文化影响,他是孔子之孙子思的再传弟子,以孔子继承人自居,以传播孔学为已任。

D.“邹鲁”并称而邹在鲁前,说明在邹鲁文化中,邹文化比鲁文化有着更为重要的地位。

 

查看答案

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亚龙湾的沙滩绵延近10千米,好似一条飘拂的白色玉带,湾内海水湛蓝,风平浪静,被誉为“天下第一湾”。

B.“多行不义必自毙”,日本右翼政客们一再大放厥词,不仅丢光了日本国家和民族的脸,更丢尽了他们自己的脸,必将遭到全人类的唾弃。

C.“火星一号”计划在全球发起报名两周以来,已收到来自上百个国家的8万多名志愿者递交的申请,其中仅中国申请者就高达1万人之多。

D.由于湄公河流域涉及多个国家,各国执法部门跨界打击毒品犯罪受到主权、司法权等多种因素制约,亟需建立多国协作扫毒的长效机制。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我家楼下不远处,有个废品收购站。收废品的来自安徽,一家三口,每天经过时我都会看到他们俯着身子整理废品。这时,我总会想到“艰难”两个字。家里有空饮料瓶或废报纸,我就趁早晨上班时,顺手悄悄放到废品收购站门口,然后离开。

  某个早晨,我仍像往常一样,把一袋旧报纸放到收购站门口,没想到,她竟跑过来,拦住我,硬塞给我两枚一元的硬币。我推搡着,那女人说:“大哥,我们是收废品的,虽然挣钱不多,但也算是做生意的,没道理不给你钱,快拿着吧。”听了女人的话,我郑重地收下两元钱,看着她高兴地转身离开。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今年央视春晚的相声《这事不赖我》播出后,反响强烈,对这种遇事一味推卸责任的做法你怎么看?请以“责任”为话题,仿照下列例句,写两句话 ,要求修辞手法相同,句式大体一致。(5分)

例句:爱心是一束温暖的阳光,能驱散积聚在人们心头的阴云;爱心是一场绵绵的春雨,能洗涤飘落在人们心头的尘埃。

答:                                                                       

                                                                             

                                                                           

 

查看答案

下面是关于“名人故里之争”评论文章中的一段文字。请根据上下文,补写画线处的内容。要求紧扣主题,表达明确,每处不超过15字。(6分)

在文化遗产开发中出现的严重问题和不良现象包括:打着传承名人文化的旗号争夺名人故里,表面看是为了保护文化遗产,实际上是     ①         ,名人故里之争对于中华遗产经济价值的过度追求,已然将文化遗产商品化。兴建假文物,对文化遗产进行不恰当的商业利用和运营,过度的商业炒作和破坏性开发,     ②         ;盲目举办祭拜活动,缺乏严肃性,造成传统文化内涵被严重扭曲。一些地方肆意炒作负面文化现象、历史人物和文艺形象,产生了     ③         ,有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①                                                                          

                                                                           

                                                                          

                                                                               

③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